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6)

本詩的第五小節: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在第四小節中,在見到了那樣絢麗如夢般的美好後,「我」開始尋夢。

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在本小節中圖形的內容比較豐富,且是動態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依次為:「我」、小船、長篙、滿船的星輝。背景部分相對簡單,為青草(根據文意,我們可以推斷此處的青草應為前文中的青荇)與漫天星輝。當然,在本小節中還涉及到時間的推移,從黃昏時分推移至夜幕降臨,所以時間的流逝也可以被看作是背景的一部分。

根據詩歌意境理論,當我們打算追尋夢想或其他的美好事物時,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本小節的前兩行中提到了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也就是撐著小船沿水流逆流而上。

同時,到目前為止本詩的語言風格是優美恬靜而愜意的,因此作者用了「漫溯」這個詞,體現出一種悠然感,與全詩的風格是和諧統一的。而且「撐一支長篙」的寫法,從側面烘托出了一種寧靜感,這種寧靜的美感同樣與全詩的文字風格相一致。此外,尋夢的歷程一定是向人跡更加罕至處去找尋,所以本小節的第二行「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就會顯得合情合理,而且還增添了一絲神秘感。

本小節的後兩行可以看作是前兩行內容的結果,也就是尋夢的結果是滿載而歸。這里我們需要清楚一點,就是本詩的一個總的環境背景是劍橋大學,而作者當時作為一位年輕的學者對劍橋是充滿了景仰與向往的,同時劍橋也可以賦予作者很多的精神財富。所以本小節中的尋夢應該是意有所指的。

作者來到劍橋尋夢,其結果一定是收獲頗豐,這就剛好體現在了本小節的後兩行,「滿載一船星輝」。這里的星輝也用的十分巧妙,因為「我」是去尋夢,尋求的是飄渺而美好的事物,因此「我」所尋得的收獲也應是飄渺而美好的,所以是「星輝」。相信在作者的心中,這里的「星輝」應該是指智慧、知識等精神財富。本小節的最後一句是一個升華,也是「我」的情感的一次直接的宣泄。

這里有一個先覺的條件,就是「星輝斑斕」,換言之,這里「我」不僅滿載著一船的星輝,而且星輝應該已經成為了背景彌漫著天地,這是怎樣的一種絢爛的場景,怎樣的豐富的收獲。面對如此的盛景,「我」不禁想要放歌。我們也需要運用到腳本理論來分析本小節,當然這里的程序步驟非常簡單就是去尋夢——收獲歸來。

雖然簡單,但我們應該清楚,如果我們不了解這樣的程序,那麽我們對本小節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本小節的認知指示中心的設定也依然為「我」。

當然,讀者在本小節中也可以選擇將認知指示中心設定為旁觀者,然後完全客觀的去欣賞」我「的尋夢與收獲之旅,同樣可以帶來美的享受。
(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年08月01日)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