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它把某種特殊的因素抽象出來, 再將其放大為普遍的東西, 並以此來排斥或壓制其他因素。少數派, 即主體型群體, 不是已接受現存秩序且在其中處於弱勢的群體, 少數派意味著對現存秩序的超越, 意味著不為多數派所限制, 意味著無限的可變性和創造性, 意味著不斷生成新的東西[11]。不是所有社會成員都是臣服型, 甘心情願地接受佔主導地位的政治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制定的整套轄域內成員普遍接受的規制, 即域規, 那些主體型的成員要說“不”。所以, 哪里有排斥或限制, 哪里就有逃逸, 就有解轄域。這種以拒絕被趨同為目標的逃逸就是解轄域化, 所以解轄域化是必然的。
德勒茲正是針對不斷趨同的世界, 創立差異哲學, 以差異和生成為解毒劑, 以解轄域化等為藥方來醫治上述病癥, 來恢復世界複雜多樣、充滿創造的本來面目。進化初期的魚離開大海, 逃向內陸是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解轄域化,…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0, 2019 at 4:30pm — No Comments
3.相對解轄域化
無論聚合體數量大小, 或其運動速度快慢, 只要它是單一的, 其運動空間不通暢或者受阻, 那麽這一運動就是相對的[9]509, 因為主體的單一性, 使之在遇到外在阻礙時無法與另一條路線連接在一起, 無法繼續逃逸行為。這就是說, 單一性導致解轄域化運動一旦受阻就立刻結束, 在哪里受阻, 再轄域化就出現在哪里, 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再轄域化的隨意性, 主體的單一性與逃逸線路不暢通聯系在一起。
相對解轄域化運動的目標是固定的, 它是朝某一固定目標移動的真實運動, 是一種克分子運動[1]67, 這一點不難理解,…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0, 2019 at 4:30pm — No Comments
5.物質解轄域化
物質解轄域化不能說是一個全新的類型, 它是對前四種解轄域化的重新概括。物質解轄域化可以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 絕對的或是相對的。
看得見的解轄域化一律是物質的, 包括人的身體狀況的改變和所處地理位置的改變。人的職位的升遷或貶降, 工資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對於行為主體來說都屬於物質上的解轄域化。
6.精神解轄域化
與物質解轄域化相對立,…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0, 2019 at 4:30pm — No Comments
本文作者:
康有金 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研究
珍藏自: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8卷 第1期 2016年2月
摘要:德勒茲是法國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之一。“解轄域化”是其成熟的政治哲學之核心, 也是精神分裂分析的理論支柱, 解轄域化就是生產變化的運動。介紹了“解轄域化”概念的由來, 探索了解轄域化與無器官身體、臉面性、生成以及一致性位面的關係; 從積極、消極、絕對、相對、物質和精神等六個方面進行了分類;…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0, 2019 at 4:30pm — No Comments
《一個文官的死》與《變形記》證實:只要是深刻的文學藝術,它們的深刻程度並不會因為時間上的“過去”與“現在”而有所不同。我們有什麽理由說卡夫卡的《變形記》就一定要高出契訶夫的《一個文官的死》呢、《變形記》就一定要比《一個文官的死》多出一些什麽呢?
我們這些本性喜新厭舊的人,何不再去走近契訶夫?
你也許會發現,古典形態的文學還有種種它特有的魅力。至少,它會讓你感覺到閱讀不是一個枯燥的求索過程,而是一個輕松的、詼諧的、平易近人的、順流而下的過程。
我更願意將契訶夫看成是一個當代作家。…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9, 2018 at 11:43pm — No Comments
選擇契訶夫來作為話題,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今日之文學界,全心全意要昵近的是現代形態的文學——那些從事現代形態文學寫作的大師們。從作家到讀者,談論得最多的是卡夫卡、博爾赫斯、米蘭·昆德拉、胡安·魯爾福等,還有幾個人願意去談論巴爾紮克、狄更斯和契訶夫呢?即使偶爾提到這些名字,也只是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這些作家,而他們的作品卻是很少有人讀過。筆者曾連續幾年在研究生面試時,都試著問考生們閱讀過契訶夫的作品沒有,被問者差不多都支支吾吾,而一談到幾位現代大師,則一副“門清”的樣子,侃侃而談,有時幾乎能說得天花亂墜。
人們相信:契訶夫時代的文學早已經過時了。
人們居然在無形之中承認了一個事實:文學是有時間性的,文學有先進與落後之分,文學史是文學的進化史。…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9, 2018 at 11:42pm — No Comments
一九〇四年七月十五日深夜,德國療養地巴登韋勒。
與死亡之神已打了數次交道的契訶夫,躺在柔軟舒適的病榻上,聽著窗外潮濕的空氣流過樹林時發出的細弱聲響。“德意志的寂靜”濃厚地包圍著這位異鄉客。他終於聽到了生命樂章的最後一個音符,正從黑暗的遠方飄忽而來。他將臉側過來,以極其平靜而嚴肅的語調對他的德國醫生說:我要死了。
醫生讓人打開了一瓶香檳酒。
契訶夫接過杯子,望著妻子——莫斯科藝術劇院最出色的演員克尼碧爾,微笑道:“我好久沒有喝香檳酒了……”說罷,將杯中酒慢慢飲盡,然後側身躺了下去………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6, 2018 at 8:50pm — No Comments
從古希臘與古中國的大哲們開始,時間問題就一直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也一直是令哲學家們感到非常頭疼的問題。他們曾無數次想拋棄它,但都未能如願——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如幽靈徘徊於一切哲學的空間。
1633年,伽裏略被送上宗教法庭,遭到嚴刑拷打,最後不得不宣布放棄他的“異端邪說”。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他要做的事情卻是:全身心地投入守時研究和利用鐘擺來控制時鐘結構。他將時間問題一直帶進了墳墓。
時間問題像藤蔓一樣,糾纏著哲學。…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22pm — No Comments
有那麽一個人突然走向了我們,倒也平平常常,並未見有山有水。但有人對這個人的底細卻有所了解,說道:“這個人是有背景的。”於是,人們再去看這個人時,就用了另樣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卻要遠遠地大於他。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背景的力量。本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只應純粹地計算這個人到底如何,是不應把背景也計算在內的。然而,倘若這個人果真是有所謂背景的話,那麽在計算時,卻會一定要加上背景的——背景越深邃、宏大,和也就越大。人值幾個錢,就是幾個錢,應是一個常數。但我們在這裏恰恰看到的是一個變數——一個量大無窮的變數。
當我去冷靜地分析自己時,我發現,我原也是一個“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21pm — No Comments
動物小說之所以能夠作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存在,並且越來越牢固地成為不可替代的一支,是因為這種小說能夠給予我們特殊的精神價值。…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20pm — No Comments
一九七四年九月,我身著一套從一位退伍軍人那兒討來的軍服(那是當時的時裝),呆頭呆腦地來到了北大。錄取我的是圖書館系。而當時的圖書館系是與圖書館合並在一塊的(簡稱“館系合並”)。…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19pm — No Comments
相遇這樣一部書也許是值得慶賀的。…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14pm — No Comments
1
卡夫卡的《城堡》好讀,但不好懂。因為它的含義太多,且又藏得太深。這含義多到竟然沒有了含義,深藏到竟然不可追索的地步。可是讀書的姿態是既定了的,一律的,不可更改的:一定要從中琢磨出什麼來,挖掘出什麼來。如果不是一般的消閑式讀書。而是研究性質的讀書,那更是要不屈不撓地從書中捕捉一些東西的。這有點像釣魚人的欲望,既然已走到水邊,就一定想釣起一些魚來。如果說讀書就是讀完為止不需要再說些什麼,那麼所有的批評家都得丟掉飯碗,世界上也就少了許多思想和學問。倘若局面果真如此,時間一久,恐怕也不得了:讀書人少了引導,少了入書的訣竅,就再也不會讀書並且也不再想去讀書了。這麼一來。寫書人的飯碗也會丟掉的。…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曹文軒:寫作與個人經驗 寫作與個人經驗——寫在《草房子》出版10周年之際
《草房子》寫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生活。是我對一段已經逝去生活的回憶。在中國,那段生活也許是平靜的,尤其是在農村。但那段生活卻依然是難以忘卻的。它成了我寫作的豐富資源。…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寫在《草房子》出版10周年之際
《草房子》寫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生活。是我對一段已經逝去生活的回憶。在中國,那段生活也許是平靜的,尤其是在農村。但那段生活卻依然是難以忘卻的。它成了我寫作的豐富資源。
或許是個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許是我對一種理論的認可,我的寫作不可能面對現在,更不可能去深入現在,我是一個無法與現代共舞的人。我甚至與現代格格不入。我最多只能是站在河堤上觀察,而難以投入其中身心愉悅地與風浪搏擊。我只能掉頭回望,回望我走過來的路,我的從前。我是一個只能依賴於從前寫作的作家。當下的東西幾乎很難成為我的寫作材料。對此,我並不感到失望與悲哀。因為有一些理論在支持著我:寫作永遠只能是回憶;寫作與材料應拉開足夠的距離;寫作必須使用自己的個人經驗。…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這些年,我一直在向我的學生與朋友大力推薦這本書,在我為他人開出的所有書單中,無一沒有這本書的名字。我在許多場合,還解讀了這本書。我之所以如此不遺余力地對此加以推崇,可能與我根深蒂固的文學觀有關——也就是說,這樣一本書,正合我的閱讀趣味與文學理念。有沒有人將它看成是經典,我不在意,但在我這裏,它就是經典——至少具有經典的品質。
我喜歡《朗讀者》(The…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25,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