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s Blog (362)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2)

1899年,他到達新加坡,住在女婿林文慶家裏。第二年,他遍歷南洋的英、荷殖民地,進行考察,物色墾殖場,但條件均不理想。最後他到了砂拉越,對位於拉讓江畔的詩巫(Sibu)地區進行了13天的實地考察,發現這裏叢林蔚茂、平原廣闊、人煙稀少、土質膏沃,並且有灌溉舟楫的便利,很適於墾殖,於是便選定這裏為墾場場址。1900年5月,黃乃裳與砂拉越王(英國殖民主義者)查爾斯·布魯克二世簽訂了農墾條約17條,墾場命名為“新福州開墾公司”,詩巫也改名叫“新福州”。墾約規定:砂拉越英政府貸款給中國移民,貸款在六年內償還;沙英政府準許移民在詩巫拉讓江兩岸墾種,每一成年人三英畝,20年內免稅,期滿後,一英畝年納稅一角;政府如果要征用移民耕地,必須按地價收購,以補償損失。墾約還規定,中國移民有相當的自治權。墾約第13條寫明:“不准任何人在墾場內開賭”,“至於鴉片,不准外人在墾場內售賣”。這一條款打破了一個惡例:歷來南洋地區的大墾場主都必然在墾場內開賭場,包賣煙、酒,牟取不義之財。…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55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1)

蘭芳公司和西加里曼丹的其他華僑“公司”一道,開採金礦,促進當地商業和外貿的繁榮,還在原始叢林中開辟了四通八達的道路,整理和修建了港灣和河道,建設了市鎮。還因為進出口貿易的興起而大大刺激了當地造船業的發展。華僑還帶去了牲畜,為當地的畜牧業奠定了基礎。華僑的“公司”開辟了稻田,使西加里曼丹成為全島唯一種植水稻的地區。

1795年,領導蘭芳公司近20年的羅芳伯不幸逝世,年僅58歲。羅芳伯死後,蘭芳公司還存在了90年左右。19世紀初,荷蘭殖民主義者開始侵略西加里曼丹。他們除了征服各蘇丹王國外,也企圖消滅那裏的華僑“公司”。他們施展各種陰謀詭計,威逼利誘,終於用武力在1884年消滅了蘭芳公司。…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47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0)

第一節“大唐總長”羅芳伯



18世紀中葉以後,廣東省梅州、汕頭一帶的中國人開始成批移入西加里曼丹,並逐漸在那裏形成較大的華僑社區。西加里曼丹盛產金礦和鑽石,礦區集中在三發(Sambas) 坤甸…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42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9)

恢復經濟重建家園。連年的戰亂,暹羅的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有一部歷史著作這樣描述當時的社會情景:“舉目望去,被饑餓、疾病、兵燹所害死的人不計其數,屍骸遍野。茍活的人面黃饑瘦,形同餓鬼。”鄭信決心恢復暹羅的繁榮。為解決糧食問題,他不惜高價向外商買糧,以賑濟災民。人口劇減,勞動力奇缺,這是當時社會的另一大問題。鄭信採取發放糧食、衣物等辦法,招獎逃匿山林的流民,促使他們重返家園,從事生產。他還特別注意通過發展商貿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採取多種措施招徠外商。此時,大批中國商人和勞動者進入暹羅,他們除從事中暹貿易外,也活躍在暹羅的商業流通領域,促進了暹羅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吞武里王朝時期,華僑和暹羅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27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8)

此時的暹羅陷於群龍無首、全國大亂的無政府狀態中。地方分裂勢力紛紛據地自立山頭,暹羅面臨著亡國和分裂的危險。進行驅緬復國斗爭、拯救暹羅的領袖是鄭信。

鄭信,或稱鄭昭,披耶達信(PyaTaksin)。“昭”在泰語中是“王”的意思。由於鄭信曾任達(Tak)城的軍政長官,封爵為“披耶”,因此人們習慣稱他為披耶達信。鄭信1734年在暹羅出生,祖籍廣東澄海。他父親叫鄭鏞,在清朝雍正年間到暹羅謀生,漸漸成為巨富,並擔任官職。鄭鏞娶暹羅婦女為妻,生下了鄭信。鄭信出世後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被當時暹羅的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裏收養,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教育。鄭信在青少年時代就擔任宮廷侍衛,後來擔任達城的軍政長官,並獲封爵。達城是緬甸通往暹羅的要隘,守住它才能保住首都大城,鄭信在這裏銳意進行軍事設施的建設。因此,當緬軍入侵時,在達城曾受到暹軍的抗擊,被迫繞道進攻大城。…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19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7)

馬六甲地處交通要沖,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鄭和七次下西洋都經過這裏,並且將其作為遠航的中轉站。在這裏設立貨物、錢糧倉庫,並且圍上排柵,設四門並各有鼓樓,晚上還有巡邏,儼然是一座小城。在今天馬六甲市的東北面有著名的三保山(“中國山”),是華僑的墓地。這座實為丘陵的小山,有許多紀念鄭和的古跡: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坡、三保街和明末清初華僑古墓。



相傳鄭和的艦隊到馬六甲就在這座山上駐軍,設立官署。山下的三保廟供著一尊全付戎裝的鄭和像,此廟是當地居民為紀念鄭和的功績而興建的。十分有趣的是,這個鄭和是“雪髯童顏”,太監竟也長出了花白大鬍子。鄭和之所以被塑成這麽一個近乎荒唐的形象,是人們崇敬他的心理反映。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位上了年紀、經驗豐富但又是青春永駐的神化人物。三保廟的後山,有三保坡,是當年鄭和經常駐足遠望的山坡。三保廟旁有一口井,馬來人稱之為“王爺水井”,華僑則稱之為“三保井”,是鄭和的部下為取飲用水而挖掘的,傳說喝過這井水的人,就會念念不忘馬六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12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6)

陳祖義是廣東人,全家逃到蘇門答臘島南部舊港(巨港),糾集海盜自封為首領,為人豪橫霸道,專事劫掠過往商人財物。陳祖義一夥的海盜行徑影響了舊港一帶的海上貿易,很多商船視航行巨港為畏途,致使這個港口城市日益衰落。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曾抵舊港,詔諭陳祖義。陳祖義耍兩面手法,一方面詐降鄭和,同時又陰謀對鄭和的船隊進行襲擊。陰謀敗露,鄭和先發制人,鎮壓了陳祖義海盜集團,殺死5000餘人,焚燒船只10艘,陳祖義本人被俘虜,押回南京處決。之後,鄭和扶持了施進卿為當地“中國人封祖”,授予“宣慰使”的官銜。施進卿告發陳祖義,並幫助鄭和剿滅陳祖義,又是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派往舊港的一位大臣,他似乎是一身而二任,“雖受朝命,猶服屬爪哇”。1421年施進卿逝世後發生了權力爭奪,鄭和曾於1424年專程去舊港解決紛爭。鄭和鎮壓陳祖義集團之舉,保障了海路的暢通,有利於東南亞海上貿易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又扶持他人為華僑領袖,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組織的完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6:06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5)

在鴉片戰爭前長達1000余年的漫長歲月裏,中國人不斷移居南洋,最後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在南洋形成了有濃郁的中國南方特色的華僑社會。華僑移居南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概括起來不外乎經濟原因和政治原因兩個方面。商人到南洋經商而定居,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為謀求活路而遠走他鄉,這些都可看作是經濟原因造成的。國內發生政治動亂,為躲避戰亂、政治迫害而亡命南洋,成為長期僑居在外的中國人,這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華僑出國達到高潮,那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

 

第二章·鄭和在南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59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4)

宋朝的手工業、商業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這些,為中國人去南洋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時華僑下南洋,乘的是風帆,要依靠季候風向,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只好在當地住下來,待次年再北返。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為便於商品交易,漸漸有中國人居住下來,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顯然,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華僑。據中國史書記載,中國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羅洲等地頗受禮遇,他們和當地人民的關係融洽友好。…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56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3)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53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2)

華僑在這一時期移居的地方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南洋。有一部分人是以自由人的身分到南洋去的,但大部分人是通過“契約華工”的方式出國的。

“契約華工”,是西方殖民者的叫法,是指華僑“自願”通過簽訂契約,應招到外國去做工。其實華工的“契約”是在暴力、誘逼下簽訂的,幾乎和賣身契差不多。也有把“契約華工”叫“苦力”(coolie)的,它源出於印地語。還有一種更普通的叫法是“豬仔”,說明“契約華工”在殖民主義者眼中與牲畜無異。“契約華工”在鴉片戰爭前已經出現,但規模小,影響不大。大規模的“契約華工”出國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它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才結束。



“契約華工”的買賣(“苦力貿易”、“賣豬仔”)是在“招工”的牌子下進行的。它大致的過程是這樣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48pm — No Comments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

第一章·中國人移居南洋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從北極圈的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從歐洲平原到美國的內陸腹地,到處都可以見到華人的蹤影。有一句相當流行的話“海水到處,就有華人”,生動地反映了這個現實。海外華人的總人數多達二三千萬,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居住國的語言,但許多人還能講華語(中國的普通話)和中國的一些方言,還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習俗,並且有眾多的親朋是中國人。有些華人經濟實力雄厚,有的在科學教育領域嶄露頭角。…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6)

道光帝懾於英國艦隊的威脅,改變了抗英態度,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趕赴廣東。林則徐身處不利境地,依舊上書道光,力陳抗英的必要;同時,還建議朝廷制造堅實炮艦,堅決抵抗侵略者。道光為平息戰事,以誤國誤民、辦理不善等罪名查辦了林則徐、鄧廷楨。琦善抵達廣州後,一反林則徐的做法,下令撤除珠江口的海防,裁減水師,遣散水勇、鄉勇,對人民的抗敵熱情大加打擊。後來琦善得知英國不止要查辦林則徐,賠款開港,還要割讓香港島,不敢答應,只得拖延時間。英國人不耐煩,炮轟大角、沙角,琦善無奈中,背著清廷同英國簽訂割地等條款。道光驚聞琦善簽訂的割地、賠款條約,認為有損國威,顏面盡失,遂查辦琦善,一意主戰。…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4:50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5)

炮火中相逢



從中英參戰人數數字對比看,英國可謂自不量力。英國的正規軍總共只有13萬,而且兵力分散,散布在全球。但是這支軍隊可是百戰雄師,連拿破侖都打他不過。中國有25萬八旗兵,66萬綠營兵,基本上由市井之徒、流民、窮漢等構成。宋朝以後,朝廷實行募兵制,所謂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在中國,穿軍裝是來幹什麼來的?大多是吃飯來的,不是真玩命。



英國職業軍人卻不同,為國家開疆拓土,是帝國軍人的光榮。中國90萬軍隊在哪里?在全國。英國雖然只有寥寥數千名遠征軍,但中國一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從來就是有海無防,英軍指哪兒打哪兒。就整體兵力而言,英國是弱勢,但其局部兵力明顯佔優勢,而且英國後來陸續增兵。…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4:50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4)

英國商人強烈要求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的時候,大清皇帝被鴉片攪得焦心,清政府把重點放在禁煙上,反正我們用不著英國的東西,誰管你貿易。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建議重治吸食者:吸者一年內戒絕,過期不戒,普通人處死,官吏處死,其子女不準參加科考。高級官員議論,21人反對,8人贊成。禁煙令壓根就沒什麼用,鴉片走私與煙毒屢禁不止。



抽鴉片可是高消費,當官的抽上了,靠工資支應不了,就得貪汙;當兵的抽上的話就更麻煩了,該沖鋒陷陣的時候煙癮犯了,得躺地上燒一泡兒,這仗還怎麼打?抽食鴉片的結果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和軍隊的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民國的時候,有的地方軍閥的戰鬥力很差,士兵被稱為“雙槍兵”,一桿步槍,一桿煙槍。…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3)

女皇來販煙



當然,鴉片戰爭還是因為銷煙。為什麼英國要在1840年出兵打我們?直接原因是虎門銷煙。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長達幾個世紀的中英貿易中,中國一直處於出超地位,也就是我們在對外貿易當中是賺錢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2)

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的腐败。君主專制的中國,軍備廢弛。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数十萬人,但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隊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2000萬兩以上(佔當時清朝將近半年的財政收入),腐朽的程度難以想像。



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是以冷兵器為主。西方列強已經完全過渡到火器時代。當然,以冷兵器為主的話,如果你勤加操練,在戰爭當中也不是一點作用發揮不出來,關鍵是武備不修,弓都拉不出來,箭都射不出去,那個時候火槍的射速並不比弓箭快,就是射程比弓箭遠些。但是清軍弓都拉不開,箭都射到腳面了,這種樣子就是給你洋槍也沒用。…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4:48pm — No Comments

王國華·“相聲演員”講歷史

在網上看到袁騰飛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解釋自己為什麼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一書中對明朝極盡諷刺挖苦和抨擊,覺得有點好笑。那些讀者對他的質疑好笑,他的解釋也很好笑,因為《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本來就不是一本以觀點取勝的書,袁騰飛如何解讀歷史,一點都不重要,跟他辯論觀點,仿佛讓圍棋選手去當“圍棋表演藝術家”。



我一直秉持這樣的看法:一本歷史類讀物,若還像一本書,起碼應有以下特點中的一個:語言組織有特色;敘述體例有特點;有鮮為人知的史料;有自己總結出來的新鮮的觀點。而《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在後三點上不占優勢,基本就是平鋪直敘地捋一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史實,但是,它在頭一條上卻獨樹一幟。…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12, 2020 at 1:33am — No Comments

袁騰飛《鴉片戰爭》(1)

有夷稱不服



鴉片戰爭為什麼爆發?



清入主中原近兩百年,在嘉慶、道光時,社會上已經露出衰靡之象,西方資本主義的狂瀾,卻洶湧澎湃。自工業革命後,民族主義勃興,西方列強都向外擴展,新大陸成為新一輪角逐的焦點。資產階級發展的機會就像禿子頭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抓不住就沒了,西方國家玩命兒地苦苦尋覓。…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5, 2019 at 8:00pm — No Comments

洪宇澄·像說相聲一樣說歷史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不少人問過這話,但初見書名,還是有些詫然。作者正是百家講壇《兩宋風雲》的主講袁騰飛。



這本書好處多端,略表其三。…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5, 2019 at 7:0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