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7)

馬六甲地處交通要沖,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鄭和七次下西洋都經過這裏,並且將其作為遠航的中轉站。在這裏設立貨物、錢糧倉庫,並且圍上排柵,設四門並各有鼓樓,晚上還有巡邏,儼然是一座小城。在今天馬六甲市的東北面有著名的三保山(“中國山”),是華僑的墓地。這座實為丘陵的小山,有許多紀念鄭和的古跡: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坡、三保街和明末清初華僑古墓。

相傳鄭和的艦隊到馬六甲就在這座山上駐軍,設立官署。山下的三保廟供著一尊全付戎裝的鄭和像,此廟是當地居民為紀念鄭和的功績而興建的。十分有趣的是,這個鄭和是“雪髯童顏”,太監竟也長出了花白大鬍子。鄭和之所以被塑成這麽一個近乎荒唐的形象,是人們崇敬他的心理反映。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位上了年紀、經驗豐富但又是青春永駐的神化人物。三保廟的後山,有三保坡,是當年鄭和經常駐足遠望的山坡。三保廟旁有一口井,馬來人稱之為“王爺水井”,華僑則稱之為“三保井”,是鄭和的部下為取飲用水而挖掘的,傳說喝過這井水的人,就會念念不忘馬六甲。

在東南亞,特別是在東南亞華僑中,鄭和如同在祖國一樣,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在東南亞,有關他的傳說,神話色彩更濃厚些,人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愛戴之情。


第三章·泰國的鄭王大帝


暹羅(1939年以前,泰國國名為暹羅)是中國的近鄰,在歷史上兩國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密切,移居那裏的華僑也不少。17世紀末,在暹羅的首都大城的東北方就有一個中國人的“特別居留區”,估計有3000人。18世紀以後,中暹之間貿易更為頻繁,每年從中國東南沿海開往暹羅的商船有五六十艘,隨船移居的華僑很多。也有的華僑是從雲南邊境移入暹羅北部地區的。他們在暹羅定居、謀生,傳播中國的先進文化,並逐漸同化於當地。有的人還擔任了政府官吏。明朝時,暹羅派往中國的使節,有幾位是華僑。18世紀中期,暹羅遭到緬甸的入侵,在1765—1767年的大城保衛戰中,華僑踴躍參加,還湧現了一位有中國血統的民族英雄鄭信。在擊退侵略者,恢復了暹羅的獨立後,他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大城保衛戰是這樣發生的。暹羅和緬甸是毗鄰,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戰爭。18世紀中期,統治暹羅的是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已,力量衰弱。而國力相對強大起來的緬甸乘機加緊了對暹羅的侵略。1760年,一支包括步兵、騎兵、象隊和外國雇傭兵在內,人數多達六萬人的緬甸軍隊攻入暹羅,包圍了首都。後來雖因其發生內訌而退出,但緬甸亡暹之心始終不死。1764年,緬甸又再次進犯,王城被圍困達14個月之久。當時約有6000名華僑分散在城內各要塞抵抗緬軍。在位的暹王昏憒無能,1767年4月7日,王城被緬軍攻陷。入城的緬軍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燒殺擄掠,這個有400多年歷史的都城變成了一個廢墟,大城王朝覆滅。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