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4)

宋朝的手工業、商業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這些,為中國人去南洋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時華僑下南洋,乘的是風帆,要依靠季候風向,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只好在當地住下來,待次年再北返。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為便於商品交易,漸漸有中國人居住下來,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顯然,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華僑。據中國史書記載,中國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羅洲等地頗受禮遇,他們和當地人民的關係融洽友好。

元明兩朝(公元1271—1644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都比唐宋時期發達,這樣,移居南洋的中國人就更多了。14世紀時,印度洋的航運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明朝初年,在1405年至1433年間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在將近30年的時間裏,鄭和率領著當時舉世無雙的艦隊,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14個是在南洋。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和南洋諸國之間的了解和聯系,維護了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為華僑的出國和他們在南洋的經濟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華僑在元明時期已廣泛分布到南洋各地。他們開發僑居地,並形成了華僑的“新村”。在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國有幾處要地都有這樣的“新村”,人數相當可觀,多的達到1000多戶,大部分來自廣東、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其他如菲律賓、暹羅、馬來亞均有類似的情況。據傳說,鄭和的船隊曾在爪哇中部的北海岸登陸,他的副手王景弘因病重留居一個巖洞中。王景弘及其部下在這裏休養、墾殖,使這個地區逐漸繁榮起來,成了一座紀念鄭和(“三寶太監”)的城市,叫三寶壟(Semarang)。這傳說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爪哇中部的名城三寶壟,最早是中國人開發的。這一時期,有許多華僑與南洋各國的當地民族雜居、通婚,並開始同他們融合起來。


從16世紀中葉的明朝中期到19世紀鴉片戰爭前的300年間,南洋華僑人數急劇增加,活動的區域更為擴大。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剝削和壓迫日益加重,閩粵兩省的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紛紛冒險出洋,尋求活路。由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閩粵兩省沿海人民去南洋經商而不回來的人也多起來了。明清兩朝交替之際,政治動亂,也使不少人避居南洋。這是中國人較大批出國的原因。從南洋各國的情況看,16世紀以後,歐洲殖民主義者開始侵略這一地區,到19世紀末,除暹羅外,整個南洋地區,都成了西方的殖民地。為掠奪東方的財富,西方殖民主義者需要大批廉價而又有較高技能的中國勞動者。因此,他們採取各種手段將中國東南沿海的青壯年誘引到南洋去當華工。這樣,華僑中除原先的商人、政治避難者外,華工的人數越來越多。到鴉片戰爭前夕,南洋華僑的人數已接近100萬,分布更為廣泛,出現了更多的華僑聚居區。如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檳榔嶼、新加坡、馬尼拉等城市,華僑都在萬人以上,他們在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