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亞細安國家中的殖民/移民歷史大多類似,但是各國的華文文學發展各有不同的命運,關鍵正在各新興國家的文化、語言政策及其對華人華文的態度。印尼在一九六五年共產黨政變失敗後,蘇哈多右翼政府上台,大肆排華反華、禁止華文文化與教育活動,華文文學發展大受打擊,只有柔密歐.鄭(鄭遠安)等少數作家在國外刊物(如香港的《當代文藝》與大馬的《蕉風月刊》)發表作品。一九九九年六月之後,新政府成立,排華政策解凍,印華文學才開始呼吸清新空氣, 頗有欣欣向榮的氣象,前景有待觀察。菲律賓華文文學與台灣文學系統之間的關係在五、六十年代十分密切,菲華作家如施穎洲、藍菱等人的書也在台北出版, 七十年代以後則漸行漸遠,這多少也涉及兩國政府與華社的政商關係的起落。菲華文學在菲律賓文學複系統中的位置相當邊緣,又無充分的華文教育建制支援,…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June 3, 2019 at 7:24pm — No Comments
從中國文學或文學家旅行或遷移海外歐人殖民地,或星馬華人社會建立, 到華人認清自己的身份屬性,加入其他移民及土著爭取獨立建國,馬來亞的華文文學書寫也從殖民時期進入後殖民時期。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馬來文學逐步取得國家文學的地位,星馬的英文文學則成為英聯邦文學或新興英文文學的一員,只有馬來亞印度文學及馬華文學淪為族群文學。歷史尤其弔詭的是,一如馬英文學在若干詩人努力以熱帶形聲表現之際,卻因英文退位而被邊緣化,馬華文學也在建國前後大力鼓吹馬來亞化,甚至發起「愛國主義文學」運動,響應新政府政治藍圖。卻因華人華文的身份與地位而被國家文化建制漠視與排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邊緣化的華文文學複系統,在國家獨立之初,即有香港作家報人南來或作者留學台灣,而與港台這兩個環太平洋地區的新興華文文學(new Chinese literatures)複系統發生「系統之間」(intersystemic)的文學關係。…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3pm — No Comments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
台灣作為南島語族源頭的理論,近年來在考古學界頗為盛行。不過,近日美國休士頓大學人類基因研究中心的基因研究學者卻提出不同的說法,推翻了這個「台灣原鄉論」。他們指出印度尼西亞才是南島語族移民擴散的中心,其遷移路線有二,一支北上前往台灣,另一支南移波里尼西亞。其實,在這對立設論出現之前,人類學家早已指出,中國華南一帶乃南島語族發源地,其遷移路線也有二,一支往東南移居台灣,另一支南下東南亞,遠至澳洲。這個最新的「印尼原鄉論」,只不過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尚有待考古出土實據的驗證。…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0pm — No Comments
論完了兩個流離的追尋之不同典型之後,焦點拉回馬來西亞,作者更進一步,也把中國性的問題帶到語言文字的討論上,揀選何棨良、陳蝶、梁紀元的散文中的古典語境,指陳這些不過是古典的誤認與古典的挪用。在這點作者的立場更為激進,認為古典詞彙的語境是作者的想像,衹呈現了古老中國的情境而與馬來西亞的時地不接合,這樣搬弄古典會掩蓋自己的語言風格,也是對自己的文字缺乏自信,作者的判斷顯然是以大馬所在的赤道線為基準的。再一次作者借用馬華散文中使用古典詩詞的例證來表述自己的立場,這個立場是,雖然是使用中國文字, 但是卻拒絕文字為中國所擁有。作者雖未直說,卻信心十足地表達了清楚的立場,僅僅在承認使用的文字是源於中國的事實上向中國致敬,除此之外,語言應屬自己,因此拒絕了古典風景的召喚。…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0pm — No Comments
評論:談鍾怡雯的中國圖象楊聰榮
鍾怡雯這篇文章必須從相反的方向來閱讀,放到不同的架構中,特色才能夠凸顯出來。表面上看,這是又一篇討論馬華作家之中國性的論文,無疑地這是馬華文學的重要題目,值得再三從不同角度論述。如果這樣理解這篇論文,則不免失望, 至少論文中並沒有提供什麼獨特的新論點,老生常談之外,論述馬華作家與中國性的對話顯得直接而平板,比不上林建國所舉的例子之曲折隱晦又適切精準,引用理論也是點到為止,比不上黃錦樹論證豐厚又迭有新意。然而細觀其文,與其說是論馬華文學的中國圖像,倒不如說是表述作者的中國圖像,如果換個架構來看,視為作者藉這個題目來表達新生代馬華作家的自我認同,也還算是具有個人風格之論文式的馬華散文,而表現出另一種馬華作家消解中國性的手法。…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09pm — No Comments
評論:「我們」與「他們」談馬華文學在台灣楊聰榮
楊宗翰這篇文章顯然有很多長處,一個長處是發現開創文學史的新視野,宣稱「馬華旅台文學本來就是台灣文學史的一部分」,這是氣魄十足而令人期待的命題, 另一個長處是以國族與性別為主題同時檢視神州詩社的兩位主角溫瑞安與方娥真,找到為前人所未見的議論角度,還有一個長處是從同樣的「指涉中國文化的符號」區分出三位作家溫瑞安、陳大為與林幸謙不同境界與手法的「認識中國的方法」。可惜的是,幾個長處放在一起,卻沒有發生互相配合輝映的效果,長處反而發揮不出來而互相牽致。…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3pm — No Comments
黃錦樹·重寫馬華文學 —— 回應楊聰榮的回應
〈反思「南洋論述」〉並不是「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只是我們打游擊討論馬華文學也有多年,是該做個階段性的總結了。不過是一番自我批判的嘗試。雖然我並不是最佳的人選。剛好有這個機會,也不妨談談,且多老生常談, 如此而已。而我的目的也並非重構,而是更徹底的重寫。假設性的重構只是個起點,重寫才是遙遙無期的終點。能走多遠是個實踐回題。…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2pm — No Comments
先從第二個質疑開始,作者所擔心的複系統理論的「運用上的危機」,正好顯示作者在重構論上的立場的游移,如果作者當真以大馬華人文學為立場,而非大馬華文文學,這正是大中華文學論述或是世界華文文學沒有辦法收納之處,不能明白何以有運用的危機產生。即使作者從自己的主張退卻下來,僅僅考慮華文文學的範圍,以作者多年對馬華文學研究視域的開拓及對馬華文學現代主義中國性一元化的批判,應該不難看出,以複系統理論所強調符義建構過程的異質性,以及文學歷時演變過程中多元交錯的系統複雜性,比較可能的是馬華文學複系統包含大中華文學,而非倒過來如作者所擔心的,馬華文學被大中華文學論給收攏過去。
就第一個質疑而言,作者特別提到造成複系統論迴避介入現實,是由於複系統論的第 6、 7 要點暗含對客觀性的強調,這兩個要點到底是什麼呢?分別是「6.…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評論:馬華文學重構論在台灣學術論域的發聲位置楊聰榮
黃錦樹這篇文章性質上是屬於「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反思」幾位留台的馬華文學論者質疑馬華文學議題根本假設而提出論辯的發言位置、場域及認識論等。所反思的論者,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三人(加上林建國與張錦忠),共同期待…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隨想的隨想
歡迎利用材料,別怕浪費,材料還多著呢,倒是真的很期待錦樹兄這部長篇小說的誕生。
如果郁達夫在世,一定很喜歡「酒友」這個封號,小說可以不寫,酒不可不喝, 要不然就不是郁達夫了。
這衹是隨想讀後的隨想,算起來,我還不太夠資格是郁達夫的「未亡人」,我不想召喚其無盡的回憶和期待,所以也無需含蓄隱晦,我衹想知道馬華文學的酒友到底和什麼人喝酒,喝的是什麼酒。…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0pm — No Comments
附錄:
黃錦樹:郁達夫.陳馬六甲隨想
天啊,這簡直是篇寫壞了的小說——如果作者是個寫小說的人,該不會如此這般的糟蹋材料吧。
確實,材料有趣極了,尤其是陳馬六甲的部份。
所以這不是對楊文的評論,只是針對材料的若干隨想。…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5, 2018 at 12:59pm — No Comments
後語
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五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仍有相當的意義。印尼和中國是兩個亞洲的大國,歷史上有很多的來往,而印尼是世界上海外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理應成為中華文化和其他文明最重要的交流渠道之一,實際上卻相反, 後來成為亞洲兩個缺乏互動交流,互相不瞭解的文化體系。印尼在獨立以後,曾經一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外華語教育,五十年代開始壓縮當地華人的文化空間,到了六十年代則全面禁止華語華文,對當地華人採行強迫性的同化政策。發展過程固然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幾十年下來,卻使得華人世界和印尼人世界缺乏溝通瞭解,誤解陳陳相因積重難返。1998…
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30, 2018 at 3:02pm — No Comments
陳馬六甲在其傳記中,不厭其煩地記錄中國的社會變遷與生活習俗,並且大量利用福建話的詞彙來說明,這種態度與成就,也是在印尼/馬來文學中很少見到的,類似的情況,可能衹有如梁友蘭(Nio Joe Lan) 在六十年代專用印尼文寫作介紹中國語文和文化,來協助印尼民眾理解華人文化的著作可以相提並論。95陳馬六甲除了對語言本身有興趣以外,同時對於語言使用的社會情況也相當關心,例如解釋廣東話與福建話的使用群體不同,以及不同語族在社會中遭遇的情境。考察東南亞近現代史,不乏華人參與東南亞當地政治活動的例子,華人學習當地語言,介入當地生活,反過來說卻少有當地人學習華語,參與到華人的知識活動。那麼陳馬六甲算是少數的例外,他不但中英文俱佳,還被中國左派人士根據其出版品認為是托派人物。以印尼本地人來說,陳馬六甲能夠深入到中國語言到這種程度,應該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30,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另外在印尼本地對華人處境表達關懷的知識分子,幾乎都和印尼左派有關,這雖然可能和意識形態有關,然而陳馬六甲的作品做為早期印尼左派的精神導師,一開始就使得印尼左派對華人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印尼文壇享有盛名的作家 Pramoedya Ananta Toer,84即對印尼華僑的處境表達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其作品”Hoa Kiau di Indonesia”[華僑在印尼]。到目前為止仍是對華僑親善最具有代表性的印尼文學作品,85 Pramoedya 本人是共產黨員,86相信他是讀過陳馬六甲的傳記。87而陳馬六甲的社會主義思想,日後感召了六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領袖如 Soe Hok Gie 及 Arief Budiman,他們都是戰後第一代直接投身印尼改革運動的華裔。88而陳馬六甲的事跡在印尼本地,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則有將其冒險事跡寫成小說等文學作品流傳的情況,因此陳馬六甲的文化接觸,具有可能的意義和影響,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的探索。…
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30, 2018 at 2:59pm — No Comments
第三部分 文化史
文化接觸
雖然說郁達夫和陳馬六甲的旅程特殊,不過相同流亡經驗並非是孤立現象,同一時間從新加坡逃往蘇門答臘的華僑華人很多,其中作家編輯等文化人也不在少數,74尤其是所謂的「中國南來作家」,幾乎都到了蘇門答臘,或是由蘇門答臘轉赴其他各地,75這批人在特殊的時代背景,突然來到地廣人稀的蘇門答臘島,…
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30, 2018 at 2:57pm — No Comments
然而郁達夫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色,那就是蘇門答臘的郁達夫。像郁達夫這樣眾所矚目的作家,而其言行透過自己或是文友的作品,不斷地暴露在讀者面前, 那麼作家的行徑就如同表演一般,而郁達夫又是最強調作品表露人生經驗,那麼實際上我們從這些有關的記述可以知道,其實蘇門答臘的一段人生經驗是郁達夫一生之中最精彩的表演,其中曲折離奇,充滿戲劇的張力,衹可惜他在表演結束之後就被刺身亡,沒有辦法再以慣用的第一人稱的口吻,親自記述這一段旅程。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有關郁達夫的蘇門答臘之旅的文字記載,都是這個表演的觀察筆記,也應該是文學史觀照的焦點。衹不過像郁達夫這種跨越國境的人物,相關的記錄也是散居各國,很難於放到目前有的文學分類範疇,不論是馬華文學或是中國新文學,於是蘇門答臘時期的郁達夫,則被排除在這些不同範疇的文學史之外。…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25, 2018 at 11:27pm — No Comments
陳馬六甲所留下的傳記體的作品也是旅行文藝的特例,今天我們對陳馬六甲超越國界種族語言的中國之旅主要的資料來源仍是這本傳記。矛盾的地方是,這本傳記到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被看成是革命文獻,是要瞭解陳馬六甲一身革命事蹟的最重要的材料,如果衹用革命傳記的角度來閱讀將導致排除其跨越邊界的中國之旅,特別是由於這個華南/南洋華社的經驗對印尼人同時期的集體記憶而言是陌生的,因此論者談到陳馬六甲的「從監獄到監獄」都是跳過這段經歷不談,55至少到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發現有探討陳馬六甲華南之旅的意義的文章。因此就革命家的身份而言,傳記對旅行文藝極為不合宜的文類,不合宜的原因並非是作者寫作的問題,而是作品被閱讀的問題。問題是以革命家行誼而言,如非革命傳記,…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19, 2018 at 10:47pm — No Comments
相同的例子如航海家麥哲倫和庫克船長都是在旅行未結束前就身故了,但是他們本身至少都留下了詳細的記錄,足以做為旅程的基本文本,像郁達夫這樣能寫也應該寫的陳馬六甲的旅行記錄在形式上也和傳統的遊記大不相同,其中國之旅是記錄在他的自傳「從監獄到監獄」之中的一部分,也是極為特殊的情況。這部自傳向來被認為是革命傳記,是亞洲早期共產黨人中少有的詳實自傳,在三大冊洋洋灑灑的自傳中,陳馬六甲花了一冊的篇幅來記錄他的中國之旅,如果我們將其與各不同的華人社會的生活經驗加在一起,包括 1920 年代到廣州參加共產國際,20 年代末期在菲律賓和華人論交,以及 1937 年離開華南到新加坡在華人社群生活,全部的經驗算起來,都可證明在華人社群生活是其革命之旅中具有十足份量的部分,而且是難以分割的部分。現在問題是,一個作品的其中一部分可否成為旅行文藝的討論對象?就陳馬六甲的旅行記錄而言,其自傳中的一部分是目前有關其中國之旅的唯一記錄。…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October 19, 2018 at 10:41pm — No Comments
除了村中生活以外,他也開始在陳嘉庚的故鄉集美開始教書,教授英語,到了1936 年他甚至在廈門開辦了一所外語學校(School for Foreign Languages),有中學生及大學生來學習外語,以英語為主,也有學習德語的,其中也有不少華僑子弟, 由於當時社會情勢使然,學生們熱衷國事,也有對社會主義有興趣者,他和部分學生在思想上有很多交流。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日軍前來福建,陳馬六甲衹好選擇離開。從 1927 年到 1937 年,陳馬六甲總共在華南地區住了十年,他甚至曾經歸化成為中國國籍。38
陳馬六甲的華南之旅到了 1937 年已經結束,但是他和華人社會的因緣未了,離開廈門以後,陳馬六甲在東南亞幾個都市旅行,從仰光,柔佛,馬六甲到新加坡, 他發現在華人社群中生活反而比在馬來人社群中生活安全,他不用擔心被出賣,…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9, 2018 at 10:47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