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7)

評論:從原鄉論到新興論楊聰榮

張錦忠這篇文章一開頭引述了南島語族的「台灣原鄉論」與「印尼原鄉論」的說法,其意涵有些隱晦,文中衹說到該報導令其想起散居各地的華裔族群及其文學表現樣式,我們不清楚張錦忠對南島語族與華裔族群兩者的關連性有何看法。不過以南島語族的原鄉論來類比華裔及華文文學散居現象,倒是可以有許多不同意義的引伸,或者是表示「中心論/原鄉論」受到挑戰,或者對同一現象眾說紛紜的認可,另外一種可能的意義是,遷移現象是複雜的,遷移也可能是多中心的, 遷移也不一定是單向的,往復之間各自又加入不同的元素,因此語言、文化與人群遷移並不一致,故歷史語言學、考古學、基因研究等看法也各異其趣,同一現象眾說紛紜正突顯出單一原鄉論是有問題的。

對比在中國或台灣的華文文學論述,不論是「華僑文學」、「海外華文文學」, 還是「世界華文文學」,都包涵單一原鄉論在其中。作者以馬華文學為基底而論述的「新興華文文學」顯得頗有新意,即以多中心的複系統之間的遷移關係,突顯單一原鄉論的不適切。將馬華文學、台灣文學與香港文學都放在新興華文文學的架構中,既是新現象又互相影響,而以英國以外地區的新興英文文學來類比, 也算是頗能以較開闊的格局描繪出戰後華文文學的輪廓。而其中特別指出華文文學與原鄉的中國文學決裂的大前提,更是一語道破,「華文不是中國(專屬)的語文」,卻是「異言華文」,這當然有助我們發展適切的理論架構來看待各地的華文文學現象,包括馬華文學在內。

不過,原鄉論固然不適切,要將馬華文學作為新興華文文學之設論,則還有待努力,因為這一說法,已經超越馬華文學本身,兼及各地華社的華文情境,這個論法在文學現象上值得觀察,在文學論述上則應進一步發揮。作者也是明白這一點,否則就不會以未來式的說法,稱自己是「提出一點前瞻性的看法,為馬華文學的未來打氣」。對比作者論述台灣文學、香港文學、歐美紐澳新移民華社與亞細安各國的華文文學,論述的環節尚有脫漏,因而產生矛盾的論述,顯然尚待補充。

其論述形成新興華文文學現象的幾個條件,分別是「出現若干創造時代的作家」、

「展現異趣風格」、「造成文學風潮」、「產生學術建制化」等。在這幾個條件, 台灣文學和香港文學大抵具備這些條件,雖然香港文學在產生詮釋社群與學術建制化方面還有困難,但是這幾年的進步顯示其可觀之處。歐美紐澳新移民華社的文學情狀則是未來式,有希望但未尚真正開端。而亞細安各國的情況則不樂觀, 作者認為,除了星馬兩地之外,「無論如何,得以保留說華文、辦華文報的華社規模不大,華文文學在短期內也不太可能發展出令其他華文文壇矚目的文學風潮」。

矛盾的地方是,如果亞細安各國短期內不可能有文學風潮,更缺乏詮釋社群或學術建制,要說能創造華文文學的新興力量,大概是難以指望。歐美紐澳新移民華社是未來式,尚待觀察。如果衹有台灣文學和香港文學有足夠的條件,那麼新興華文文學理論大概是不必了,曾經做為移民與殖民社會的台灣香港,尚有勢力強大的中心論述者,他們未必會向華文文學靠攏,反而不斷複製中央/邊陲的意識形態。如果真是如此,餘下馬華文學,甚至加上新華文學,勢力單薄,雖然有一定的文學風潮,也很難就此看到「新興華文文學」的前景與力量。

作者論述環節的脫漏是顯而易見的,文學屬性的產生與該社會成員的認同意識有關,而非衹公民身份。單有公民身份或是「海外華文文學」的表徵印記,不會產生新的文學屬性或是新興文學力量,君不見南美洲華文作家仍以海外作家態度看待移民經驗,筆下雖然也異國風土人情,也難以看成是新興文學,因此衹能將南美洲視為地理名詞而非文學範疇。台灣與香港若非在本土化過程中產生新的文化認同,可能連台灣文學與香港文學的名詞都不存在。如同作者所言,「南洋華人身份不明,沒有馬華文學」,也是這個道理。其實許多華社都曾經經過一段自我認同的詮釋過程,和華文書寫也有辯證的互動關係。這方面的研究其實是尚待加強,除非我們對於各地新興華文文學現象有更好的理解,否則還是難以期待這樣前贍性的視野。

另一個脫漏之處是有關詮釋社群的機制,有了認同意識與文學現象,沒有相映的詮釋機制,鑑定傑構與建構經典,新興文學仍然難以被認可。在這方面,以英文書寫的亞裔美國文學案例,可以作為觀察的參考,而其他英語世界的亞裔文學, 尚待發展詮釋機制,無法受到同樣的重視,也尚難成氣候。作者雖論及建立詮釋社群的重要性,卻未論及發展詮釋機制如何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華文學是幸運的,至少在馬華內外還有一定的學術空間與詮釋管道。其他華社,除了台灣香港之外,不論是亞細安國家,歐美澳紐,南美洲及其他地區,有些尚缺成材的中文系,有些如有像樣的中文系則衹看中心,不看邊陲,要形成對當地華文的詮釋社群或是學術體制建制化則仍屬不易。

還有也缺乏對文化相對主義的強調,雖然華裔族群散居各地成為歷史,但是各地華社的條件並不一致,有的地方一貫中文教育,有的地方有獨立中學,有的地方衹有週末學校,有的地方則見到方塊字都難;當地的文化資源各異其趣,有的地方雙語甚至三語教學,有的地方獨尊一家;和當地其他社群發生互動關連的情形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水乳交融,有的地方渭涇分明,凡此種種,都形成華文書寫的不同風格。應該如何提出適切的文學論述,理解當地華文文學活動,也是可以進一步論述的問題。

馬華文學做為新興華文文學的設論,從而做為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建立的基礎,就命題的提出而言,有助於對華文文學視野的開拓,應該是值得鼓勵的。特別是鼓勵自以為處於「帝國中心」的作者與論者,打開眼界四處張望,在華裔族群散居各地成為重要遷移現象的今天,實屬必要。「新興英文文學」的認可, 當然和在美國的中心論者轉而認同各個種類的英文文學存在的情況有關,從而開拓了更多文學屬性的空間。「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提出,對於馬華文學論述空間的開拓也會有幫助。在這方面,作者有較佳的條件,以其對文學接觸面向之深度與廣度,應可期待更進一步地發揮。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