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中國的政治理想在於不觸犯,這同上面所說的觀點不一樣。如果有人觸犯別人,或者有人受到別人觸犯,這是皇帝所嚴厲禁止的。他們的意圖就在於保護統治地位,使子孫萬代,永遠做帝王,沒有止境。所以,天才(Genius)一出來,他們就竭盡全力把它毀滅了。如果有人能觸犯我,或者又能觸犯別人的人,這是人民所嚴厲禁止的。他們的意圖就在於平安地生活著,寧願蜷伏著,墮落下去,而厭惡進取。所以,天才一出來,他們也要竭盡全力把他毀滅掉。柏拉圖創立一個理想國,認為詩人會擾亂統治,因此必須把他們流放到理想國外面去。盡管國家有好有壞,見解有高低不同,但是兩者的統治手段實際是一致的。…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二
和平這種事,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勉強可以叫做「和平」的東西,不過是戰爭才停止,或者尚未開始以前那段時間罷了。外表上仿佛是一片平靜,暗中的激流卻早已潛伏著;時機一到,動蕩就開始了。且看那大自然吧,和煦的風吹拂著樹林,及時的雨滋潤著萬物,看起來似乎沒有一樣不是為人間造福的。但是烈火藏在地下,一旦火山噴發,萬物都被毀滅了。所以那時是降臨的和風細雨,只是暫時存在的現象;世界並不能永遠安逸,好像亞當的老家那樣。人類社會的情況也是這樣。…
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8,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俄國雖然是無聲的,卻潛伏著激越的聲響。俄國好像是孩子,但不是啞巴;俄國仿佛是一條暗藏在地下的河流,而不是一口枯竭的古井。十九世紀初葉,果然產生了果戈理(N. Gogol),以他看不見的淚痕和悲憤,是他的祖國人民振奮起來。有人將他比作英國的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就是卡萊爾所贊揚和崇拜的那個人物。我們放眼看看全世界,新的聲音爭先競起,沒有不是以自己獨特的雄偉而優美的語言,振作他們民族的精神,而把偉大而優秀的東西介紹到全世界去的。至於沈默無聞而沒有什麽作為的,只有前面所列舉的印度以下那幾個古代國家罷了。…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8,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7,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1 youtube.comyoutube.com
2 netflix.comnetflix.com
3 imdb.comimdb.com
4 miguvideo.commiguvideo.com
5 disneyplus.comdisneyplus.com
6 hotstar.comhotstar.com
7 hbomax.comhbomax.com
8 aparat.comaparat.com
9 hulu.comhulu.com
10 primevideo.comprimevideo.com
11 kinopoisk.rukinopoisk.ru
12nicovideo.jpnicovideo.jp
13 xfinity.comxfinity.com
14 nhk.or.jpnhk.or.jp
15 zoro.tozoro.to
16…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20,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在反諷性接受中,讀者/觀眾聚焦於角色可笑的特征,並因此感到快樂乃至狂喜。由此可見,即使引入“反模仿論的詩學”,文本的作用也會顯現於作者—所指物—讀者/觀眾的三元關係中,因此,讀者的體驗永遠是不可或缺的環節。[76]無論創作理念如何變幻,詩歌都依賴意象制作術,訴諸讀者/觀眾的直覺,試圖激發個體的體驗,實現其情感價值(emotional value)。[77]在這個過程中,“真實存在的和詩中提供的時空等等有限原因”會被超越,“感情的普遍化得到充分撫育”。(《舞論註》)[78]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更具有普適性的圖式:詩歌—模仿—體驗—接受。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9, 2020 at 4:40pm — No Comments
(二)否定性接受中的身體性體驗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某些藝術品會激發否定的立場。例如,印度古典詩學中所說的厭惡味就是如此:“厭惡味以常情厭為特征。它通過看到不愉快或不可愛的東西、耳聞目睹或談論討厭的東西等等情由產生。”(《舞論》)[66]它“以厭為唯一基礎”,“由蛆蟲、腐臭和嘔吐引起反感”,“由鮮血、內臟、脂肪和肉等等引起激動”,“由棄世而對臀部和胸脯等等產生純潔的厭棄”。[67]再如,某些藝術品中蘊含著反諷模式(ironic…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3, 2020 at 9:46pm — No Comments
在模仿開始之際,互動的關係鏈即已誕生:詩人—被模仿者(如悲傷的英雄)—觀眾/讀者。通過被模仿者的意象,個體被卷入共同的進程,移情作用出現了:接受者下意識地模仿角色的行動,將自己置於後者的世界中,親自體驗其苦難或歡樂。這個過程的關鍵環節是身體性想像:我想像自己變成了角色,如同親歷者一樣體驗後者的生存。當俄狄浦斯王將針刺向自己的眼睛時,疼痛也擊中和折磨著我。此刻,魔法發生了:兩個身體的位置似乎已經重合,個體仿佛具有共同的處境—感觸。事實上,在事件發生的瞬間,觀眾(讀者)並不在場,只能通過身體性想像彌補自己的缺席。這是缺席者的在場想像:只有當我將自己還原到身體的網絡中,只有當我參與實存者的遊戲,我才能閱讀作品。閱讀,就是站在他人(作者和角色)的立場上體驗世界。它所產生的體驗“具有普遍性,不是有限的,而是廣大的”。…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8:04pm — No Comments
這五種模式都涉及立場的變化,均會引發讀者/觀眾對不同處境的體驗感:(1)聯想式認同意味著讀者/觀眾對角色的體驗感同身受;(2)欽慕、憐憫、悲劇性的情感巨變都是體驗的類型;(3)同情性的笑或疏離雖然源自相悖的立場,但都會引發肯定性或否定性的體驗。在這五種文學接受圖式中,身體性體驗均不可或缺。從分類學的角度看,上述模式可以歸結為肯定性的接受和反諷式(否定性)的接受,而二者都與體驗密切相關。
(一)肯定性接受中的身體性體驗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8:02pm — No Comments
從主體間性的角度看,它產生於交流:“通過語言、形體和臉色以及真情表演,傳達心中的感情,它被稱為情。”[45]即使觀眾/讀者不認同角色的立場,情感反應也不可或缺。只有通過移情(Einfuehlung/empathy)作用,人才能“朝向著另一自我和另一自我生命”,並因此領受藝術作品的意義。[46]在藝術接受過程中,“情”既是原因,又是結果。[47]詩未必要逼真,但卻必須動人。[48]
恰如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所說,詩人寫作時應該…
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7:59pm — No Comments
三、激發身體性體驗:詩性制作的原初目的
推論至此,本文證明了:詩性創作的主體是身體,其動力則是身體性想像。於是,關鍵問題轉化為:做詩的目的是否與身體相關?如果是,那麽,我們對於身體與詩性的言說將形成自洽的體系。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22pm — No Comments
山頂是身體可以抵達之處,是現實世界的天空。天空是身體實踐的上限,是宇宙之家的頂棚。有關山頂—天空的想像反襯出生存的原初狀態。詩中的身體只能奔走於大地上,飛翔尚是難以實現的夢想;天空只有緊挨著隆起的大地,才不會脫離它的掌控。此類想像反映了身體的原初籌劃:在這個緊湊的王國中,它制定有關環境的“標準”,它既在世界之中,又擁有它。即使天空最終越過了山頂,有關世界的詩性言說依然服從身體的需要:“高遠,高不過藍天,/深邃,深不過海洋,/連綿的山川大地,遼闊無際,/第聶伯河的漩渦激流啊,深不見底。”[31]
在這首民歌中,高、深、遼闊之類詞語都折射出身體的在場:勞作的身體需要不斷用自己衡量其他事物,成為“存在者存在的尺度”。吟唱它的先輩們 “通過自己的身體來思考宇宙”,“並通過宇宙來思考自己的身體”,並由此“構成一種渾然一體、比例得當的宇宙模型。”於是,身體成為模型中的模型:“通用科學/宇宙科學(universal…
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20pm — No Comments
這是以人類身體為軸心的想像。人類的身體被放大、強化、易容,被投射到遠方和高處,被賦予重組事物的使命。於是,巨人行走於地平線上,天神騰空而起,詩性的世界(poetic world)誕生了。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14pm — No Comments
詩性誕生於身體的行動並由身體的行動維系。身體本身就是詩性的,詩性的身體就是行動的身體。如果所有行動的身體都消失無蹤,那麽,宇宙中將不存在所謂的詩性,這是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
二、身體性想像與詩性的生成:一個基本的分析
通過以上推論,本文揭示了詩性與身體的關係,證明了詩性制作具有身體—動作—對象(S—D—D)的結構。下面,我們將追問:在純粹的語言形態中,詩性生成的具體機制是什麽?…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10pm — No Comments
在現實生活場域,施動者是“活的意向性的身體主體”,後者總是實踐性地指向世界。[13]對於詩性制作來說,此論同樣成立。如果身體始終處於靜止狀態,詩性制作就不會發生。無論被提及的是誰,動作都最為關鍵。譬如,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伊里斯、宙斯、雅典娜都是行動者:
捷足的伊里斯這樣說完離開那里,
宙斯寵愛的阿喀琉斯立即從地上站起,
雅典娜把帶穗的圓盾罩住他強壯的肩頭,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06pm — No Comments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追問:“原初之詩”究竟表達什麽?這裏所說的“原初”並非必然對應著時間的久遠,而是意指不可或缺的存在(元素/結構)。那麽,詩不能缺少什麽?讓我們從具體的作品出發: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01pm — No Comments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學術的主體性日益凸顯,有關原創的言說不斷增殖,進入21世紀以後,上述籌劃開始落實為具體的理論建構。根據現有理論中的諸多話語資源,本文試圖將身體學引入詩學研究,建構一個原創性的身體詩學圖式:
(1)“身體—動作—對象”是原初之詩的基本結構;
(2)身體性想象是詩性生成的動因;
(3)激發身體性體驗是詩性制作的原初目的。
通過對此圖式的闡釋,以下命題將獲得證明:
(1)做詩的主體是敏感的、主動的、勞作的身體;
(2)詩性誕生於身體的行動並由身體的行動(真實的和想像的)維系;
(3)詩學終將落實為植根於身體的詩學。
由此產生的是回到身體—生活世界的身體詩學,它超越了西方流行的以身體為客體的詩學研究範式,演繹了詩學重構自身的路徑。…
Added by O noc Sob on January 16,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世間有許多讀書種子,但他們的讀書似乎與他們的精神無補,反而讀成呆子,讀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說他曾聽說過浙江金華有個姓郭的,書讀到能將《資治通鑒》背誦一番的程度,但寫一個借傘的便條,卻寫得讓人不堪卒讀(那便條寫了五千餘字)。讀書多,莫過於清朝的樸學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樣令人欽佩的樸學大師又有幾個?我認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來,人們第一句話便是:此人讀書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別人言論的聯綴與拼接,讀來實在覺得沒有意思。讀書不是裝書。讀書用腦子,裝書用箱子。腦子給了讀書人,是讓讀書人讀書時能舉一反三,能很強健地去擴大知識的。箱子便只能如數裝書。有些人讀一輩子書,讀到終了,不過是只書箱子而已。…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May 13, 2019 at 10:01pm — No Comments
他的作品背後有著極現實又極恒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比如說隔膜,沈從文小說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溫情脈脈的(《邊城》始終處在一派淳樸之氣中)。然而這淳樸之氣下面,卻是深深的隔膜(幾乎是…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30, 2019 at 9:19pm — No Comments
這份柔情是浪漫主義的。人們一般不會將《邊城》一類的作品當浪漫主義的作品來讀。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浪漫主義是熱烈濃艷、情感奔放的,殊不知還有一種淡雅的浪漫主義。前種浪漫主義傾注於濃烈的情感(愛得要死,恨得要命),而後一種浪漫主義則喜歡淡然寫出一份柔情。不管是哪一種,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理想化,都要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這邊城或者沒有,或者有過,但已消失在遙遠的昨天了。 …
Continue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30, 2019 at 9:1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