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4

中國的政治理想在於不觸犯,這同上面所說的觀點不一樣。如果有人觸犯別人,或者有人受到別人觸犯,這是皇帝所嚴厲禁止的。他們的意圖就在於保護統治地位,使子孫萬代,永遠做帝王,沒有止境。所以,天才(Genius)一出來,他們就竭盡全力把它毀滅了。如果有人能觸犯我,或者又能觸犯別人的人,這是人民所嚴厲禁止的。他們的意圖就在於平安地生活著,寧願蜷伏著,墮落下去,而厭惡進取。所以,天才一出來,他們也要竭盡全力把他毀滅掉。柏拉圖創立一個理想國,認為詩人會擾亂統治,因此必須把他們流放到理想國外面去。盡管國家有好有壞,見解有高低不同,但是兩者的統治手段實際是一致的。

詩人,就是那些能觸犯人們心靈的人。所有人的心中,本來都是有詩的。如果詩人寫詩,詩絕不是詩人所獨有的。人們一讀他所寫的詩,便能領會,這就是說,人們心中本來就有詩人的詩,否則,他們怎麽能夠理解呢?只是人們心中有詩而不能說出來,詩人代為表達出來,仿佛拿起撥子把琴一彈,心弦立即受到感應。那琴音震蕩在心靈深處,使一切蘊藏著感情的人都擡起頭來,好像望見朝陽一樣;使美麗、雄偉、堅強以及高尚的精神更加發揚起來。於是汙濁的和平狀態,就會被打破了;和平一被破壞,人道就發揚了。然而,從最高的上帝,到最下層的奴隸們,也就不能不因此改變他們以前的生活狀態了。

於是他們便同心協力,加以摧殘,希望永遠保持老樣子,這也許是人之常情吧。一直保存著老樣子,這就是所謂古老的國家。可是,詩歌畢竟是不可能消滅完的,於是,他們又造出種種清規戒律來加以約束它。比如我們中國的詩歌吧,虞舜說「詩言志」,後來聖賢著書立說,則認為詩歌能約束人的性情,《詩經》三百篇的基本精神,概括起來就是「無邪」二字。但是,既然說詩是言志的,為什麽加以約束呢?如果強加以「無邪」,那就不是言志了。這樣的事情,難道不等於在牢籠和鞭子的抽打下,還說什麽給你自由嗎?不過後代的文學,顛來倒去,果然都超脫不出這個界限。那些頌揚統治階級,討好豪門權貴的作品,不用說了;就是那些有感於鳴蟲飛鳥,山林泉壑,從而產生的詩篇,往往也受到種種無形的拘束,不能抒寫天地間真正的美妙東西。

要不然,就只有那些悲痛憤蓋世事,懷念從前的聖賢,可有可無的作品,勉強在世上流行。如果他們在吞吞吐吐的言辭中,偶爾流露出一點男女情愛的東西,那些儒家門徒便紛紛加以責備,更何況那些大反世俗的作品呢?只有屈原在臨死之前,心里湧起波濤,想投入泊羅江中;他回望那家鄉的高山,悲嘆著祖國沒有賢人,於是抒發哀怨,寫成了瑰奇的詩篇。他面對著江水,一切顧慮都拋棄了;他怨恨世俗的混濁,歌唱自己的美好的才能。從太古時代開始,一直到萬物中最細微的東西,他都提出了種種疑問。他大膽抒懷,無所忌憚,說出了從前人們所不敢說的話。但是,他的作品中還有很多艷麗的詞藻,淒涼的音調,而反抗和挑戰的聲音,卻始終沒有呈現出來。因此,他的詩對後代人的感動力量不是怎麽強大的。劉勰說:「才能高的人,就從中吸取宏偉的體裁;內心靈巧的人,就獵取些美艷的詞藻;一般欣賞的人,喜歡其中山水的描繪;初學的人只效法美人香草的比喻。」總之,人們都只是注重屈原作品的外表,沒有接觸到它的本質。因此,這位孤獨的偉大詩人死了,社會還是那個老樣子。在劉勰所說的這四句話里,包含多麽深沈的悲哀啊!所以,那些雄偉壯美的聲音不能震動我們的耳膜,也不是今天才如此的。這大都是詩人們唱唱自己的歌,一般人民是不喜愛的。

試看自從有了文字記載以來,直到如今,那些詩家詞客能夠運用他們美妙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以陶治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的,到底有多少呢?從古到今,到處尋覓,幾乎找不到一個。但是,這也不能只是責備他們。因為人們心中都刻著「實利」這兩個大字。沒有得到實利的人,就成天勞勞碌碌;一旦得到了,就昏沈入睡了。即使有激昂的聲響,又怎麽能觸動他們呢?他們的心靈即不被觸動,不是枯死,就是萎縮罷了。況且實利的念頭,又好像火一般在胸中燃燒,而且所謂實利,又是那麽卑劣,微不足道的東西。這樣,他們就逐漸地變成卑鄙、懦弱、吝嗇,以及保守而畏懼了。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