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身體詩學:一個基於身體概念的理論圖式(1)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學術的主體性日益凸顯,有關原創的言說不斷增殖,進入21世紀以後,上述籌劃開始落實為具體的理論建構。根據現有理論中的諸多話語資源,本文試圖將身體學引入詩學研究,建構一個原創性的身體詩學圖式:

(1)“身體—動作—對象”是原初之詩的基本結構;
(2)身體性想象是詩性生成的動因;
(3)激發身體性體驗是詩性制作的原初目的。


通過對此圖式的闡釋,以下命題將獲得證明:

(1)做詩的主體是敏感的、主動的、勞作的身體;
(2)詩性誕生於身體的行動並由身體的行動(真實的和想像的)維系;
(3)詩學終將落實為植根於身體的詩學。


由此產生的是回到身體—生活世界的身體詩學,它超越了西方流行的以身體為客體的詩學研究範式,演繹了詩學重構自身的路徑。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學術的主體性日益凸顯,有關原創的言說不斷增殖。如何將理論籌劃落實為具體的理論建構?本文試圖引入身體學視角,演繹一個超越西方主流範式的詩學圖式。 

進入20世紀下半葉以後,神經心理學、認知科學、智能研究迅速發展,不斷揭示人類存在的身體性(embodiedness),人文研究出現了延續至今的身體轉向(somatic turn)。[1]


“Rosie no. 1.” byTim Okamura (2016), 29.5 × 44.19 inches

依據上述研究提供的線索,筆者在本文中將把身體學引入詩學研究,試圖建構一個原創性的身體詩學圖式:

(1)“身體—動作—對象”(S—D—D)是原初之詩的基本結構;

(2)身體性想象是詩性生成的動因;(3)激發身體性體驗是詩性制作的原初目的。

通過這個前後相繼的邏輯運演,本文將證明兩個命題:

(1)做詩的主體是敏感的、主動的、勞作的身體;[2]

(2)詩學終將落實為植根於身體的詩學(poetics based on the body)。通過此種環環相生的論述,本文將揭示詩學與身體的原初關係,演繹身體詩學的基本框架。

 

一、身體,行動與原初之詩的基本結構


本文所說的身體詩學是從身體出發的理論話語,有別於西方已經誕生的以身體為客體的身體詩學(poetics of the body)。它研究的不是身體如何在詩中被表現,而是身體如何通過詩來表現自己。作為一種尚待實現的理論籌劃,這種意義上的身體詩學並無現成的理論可供繼承。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筆者所能讀到的僅僅是零珠散玉般的論述。

譬如,法國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提到文本可能是“身體的某種象征、重排”,[3]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強調文學研究“從身體出發”的必要性,[4]美國學者約翰遜(Mark Johnson)認為,“所有寫下的詩歌都是身體性意義的證言”,[5]等等。除了上面提及的片段外,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論述也可茲佐證。

在影響深遠的專著《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他將詩和身體聯系起來,認為它總是“通過口音、聲調、姿態、面部表情”獲得表達,但同樣沒有展開相關論述。不過,梅洛-龐蒂對詩的論述雖然簡短,卻具有豐富的弦外之音。

在他的理論中,身體是世界的樞軸,是“活生生的意義的紐結(nexus)”,是主體—客體。[6]倘若如此這般的身體與詩具有深層關係,那麽,它就不僅僅是被表現的客體,而且可能扮演著某種主體角色。於是,一個巨大的理論誘惑顯現出來:身體是不是詩歌創作的主體呢?換言之,做詩是不是身體化過程(embodied process)?

註釋:

[1]Mark Johns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219.

[2]Simon Blackbur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357.

[3]羅蘭·巴特:《文之悅》,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頁。

[4]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0, p.196.

[5]Mark Johnson,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p.219.

[6]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174,94,175,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體論美學視野中的西方身體藝術研究”(17BZW06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曉華,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深圳518060)。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