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身體詩學:一個基於身體概念的理論圖式(12)

在反諷性接受中,讀者/觀眾聚焦於角色可笑的特征,並因此感到快樂乃至狂喜。由此可見,即使引入“反模仿論的詩學”,文本的作用也會顯現於作者—所指物—讀者/觀眾的三元關係中,因此,讀者的體驗永遠是不可或缺的環節。[76]無論創作理念如何變幻,詩歌都依賴意象制作術,訴諸讀者/觀眾的直覺,試圖激發個體的體驗,實現其情感價值(emotional value)[77]在這個過程中,“真實存在的和詩中提供的時空等等有限原因”會被超越,“感情的普遍化得到充分撫育”。(《舞論註》)[78]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更具有普適性的圖式:詩歌—模仿—體驗—接受。 

如果說寫作—閱讀是相互聯系的事件,那麽,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身體性體驗。無論接受者持肯定態度,還是懷有反諷性的立場,詩性制作都會激發身體性的體驗。換言之,為了理解詩性活動,作品必須被穿越,身體最終要與身體相遇。 

  

簡短的結語 

  

在重構了身體的原初地位以後,一個自洽的詩學圖式已經成形:(1)身體是詩性制作的承擔者,也是其接受者;(2)詩性制作源於身體性想像;(3)做詩的目的是激發身體性體驗。通過以上推理,我們證明了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的預言:“如果我們有一種可以充分抓住身體創造性的語言,那麽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靈魂的話題。”[79]由此而產生的是一種基於身體—主體概念(poetics based on the body subject)的詩學話語。它超越了當下流行的以身體為客體的詩學研究範式,演繹了詩學全面重構自身的路徑,如果充分實現這個圖式所蘊含的可能性,那麽,詩學研究很可能會躍升到全新的層面。

[76]厄爾·邁納:《比較詩學》,第83頁。

[77]Martha Banta and Joseph N.Satterwhite,Discovery and Response: Drama, Fiction, and Poetry, p.338.

[78]黃寶生主編:《梵語詩學論著選編》(上冊),第485頁。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