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LOP's Blog (565)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4)追溯往昔的神話

"猞猁的故事"是"偷貝殼的女人"的一部分,我將這兩個故事作為兩大系列歸人同一神話大類。該類神話表明,北美洲西北部流傳的一系列神話擴展至南北半球。我們早就知道,在北美、巴西和秘魯流傳的神話的形式驚人地相似。有些版本收集於十六七世紀,而另一些是在19世紀甚至20世紀。盡管收集的時間不同,神話依然非常容易辨別。時空的差別對神話的影響如此微乎其微,令人驚詫。…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6,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8)首飾、傷口

除了湯普森人之外,舒斯瓦普人一北方撒利希語族群最後的代表,以兩種方式改變了有關劫持孩子的神話。一方面,他們截取了一部分安插到另一個故事中(《神話學:裸人》,索引瑚,第424一425頁);另一方面,他們將故事版本大幅簡化,只剩下主人公被劫持和釋放兩個情節。貓頭鷹變成鳥後,將承擔夜間猛禽的慣常角色一預示死亡。貓頭鷹在湯普森人的神話中是暴君,在庫特耐人的神話中是食人魔,而在舒斯瓦普人的神話中是一個富於智慧和法力的法師。他沒有奴役主人公,而是將自己的法術傳授給他,甚至讓他超過了自己。

舒斯瓦普人的鄰居奇爾科丹人屬於阿薩巴斯卡語系。然而,有關劫持孩子的神話在他們那裏恢復了原本豐富的內容,同時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一旦跨越語言或/和文化界限,或者再加上生態環境的界限,人們就會觀察到上述雙重現象。我曾多次提醒大家註意這一點(本書第29頁)。…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4, 2016 at 5:55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3)偷貝殼的女人

我們已經看到,簡化到只剩主幹的"猞猁的故事"是如何融入到一個以猞猁的對手郊狼為主角的更復雜的敘述中的。現在我們來看第三種情況,它在兩方面與前兩個故事不同。首先,它通過吸收第二個故事中沒有出現的"猞猁的故事"的情節,恢復了主要人物之間的平衡。其次,非常重要的是,第一個故事包含在第二個故事中,而第二個故事又包含在增加了新內容的第三個故事中。娃娃相套的俄羅斯套娃是該情形的形象體現。

出於方便,我們用"偷貝殼的女人"來稱呼第三種情況。這次依然是在湯普森印第安人那裏發現了該神話最典型的形式。…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7, 2016 at 6:54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2)郊狼父子

人們已經看到,以猞猁為中心人物的神話可以擴展到另外一個人物一郊狼,並講述他們之間的糾葛。主角的二重性在湯普森人的神話中更加突出,以至於這些印第安人將神話分成"猞猁"和"郊狼之子"兩個故事。我們先從研究整個神話:開始。,我將神話分成幾集並編號,以便在下面的敘述中更容易指出是哪一個故事。

1.某村有個年輕美貌的姑娘,她拒絕了所有求婚者。追求者沒完沒了的糾纏令人厭倦,一天,姑娘和妹妹離家前往外婆巖羊(Mouflonne-des-Mon-tagnes)(Oviscanadensis)家躲避。…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4,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1)意外受孕

在這張棋盤形的概略圖上,各部分將不停地移動。奕者將選擇中間靠下的方格走出第一枚棋子。從原則上看,這一選擇有些武斷,但從某個角度看,他有他的道理。事實上,占據這個方格的印第安人——穿鼻族一的語言與其鄰居薩哈潑丁族(Sa-haptin)相似。關於本書從頭至尾講述的神話,他們提供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一個為縮略版本,甚至可以說極度簡略;另一個則演繹得很充分,以至於變成了兩個故事。兩個故事相互交織,發揮著不同的闡釋作用。由於一長一短兩個版本在同一人群中流傳,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兩個版本所共有的基本主題一一可將此稱為恒量——進而體會神話所在的語義場(champsfimantique)的廣度和特性。

我們先來看縮略版本。

圖1"棋盤"塗黑部分代表不屬於撒利希語系的部族…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3, 2016 at 8:48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前言)

本書一開始提到的棋局既是一個澄清也是一個遁詞。之所以是遁詞,是因為讀者在閱讀前凡章時可能會略感:不快。在討論開始之前,必須用一定篇幅來準備,就像國際象棋的開局,一開始10著到15著棋有時只是重復最初的著數。讀者如果不熟悉我關於美洲印第安神話的其他著作,或許會認為本書的前幾章在原地踏步。這是因為我也需要重新安排我的棋子,即神話的各個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才能開始新的棋局。

我們與誰對決?這是需要澄清的,因為人們可能對遊戲本身的性質猶豫不決。這究竟像國際象棋還是紙牌占蔔?玩紙牌占蔔時,紙牌的最初位置完全出於偶然,在接受若幹約束的前提下,人們依據某些規則將所有紙牌排序。紙牌遊戲是被動的,紙牌最初的偶然位置來自玩牌人的洗牌過程。…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pril 8, 2016 at 9:42pm — No Comments

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序)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為法蘭西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人類學家,法國結構主義人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當初五位"結構主義大師"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學理論的法國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應為: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列維-斯特勞斯文集"(下稱"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將屆百歲高齡之際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簡言之,"文集"的出版標誌著中法人文學術交流近年來的積極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所取得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在與世界學術接軌的實踐中又前進了一大步。關於作者學術思想的主旨和意義,各位譯者均在各書譯後記中作了介紹。在此,我擬略談列維-斯特勞斯學術思想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整體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其對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現代化發展所可能具有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8, 2016 at 9:36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10 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

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大眾媒體會深刻影響公眾生活了,媒體對現實發生的各種緊急事件、奇聞趣事、天災人禍的報道之迅速全面,已經遠遠超出任何一個時代。原來是報紙,後來是電視,現在再加上網絡,媒體幾乎占據了公眾所有的註意力。尤其是媒體之間的競爭,傳統紙媒體與影像媒體的競爭,網絡媒體後來居上,以更加方便迅捷的資訊傳輸,主導了信息的傳播。

  在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人們熱衷於即時感受真實、事實,這給傳統文學創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有多家主流刊物都拿出欄目來推崇“非虛構”(如《人民文學》《大家》),這給傳統文學發展的方向和對未來的信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媒體時代,文學創作何去何從?當代中國文學創作的藝術方向如何把握,這在今天都成了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3, 2016 at 10:05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9 當代文學批評:問題與挑戰

對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正如對當代文學創作的批評一樣不絕於耳,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就變成為批評的對象,突然間批評的問題似乎堆積如山,諸如批評缺席、批評無力、批評沒有標準、批評沒有公信力、批評沒有權威等等。在對批評的指責中,批評者就這樣成為了具有公信力的批評家。這倒可以說是一個批評盛行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有資格、有能力、有權力批評批評,正如批評文學一樣。所有的人都在給批評下藥,正如給文學下藥一樣。與其說救活它,不如說藥死它。拯救批評,就先把它搞得半死,再把它搞死。就像現在拯救熊貓和老虎一樣,先讓其瀕臨滅絕,再去拯救它。拯救於是就成為人類的一項崇高事業。不用說,批評正在成為這樣一種事業,而且是人人可參與的一項崇高事業和業余愛好。…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18,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8 漢語文學的新階段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綜論

2011年夏天,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落下帷幕,五部長篇小說《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頂一萬句》摘得桂冠。綜合最近的社會輿論和文學界專業性的評價,可以說評獎結果得到相當正面、積極的肯定。

  茅盾文學獎評獎年限雖然規定必須是最近四年出版的作品,但此次評獎的時間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間窗口。漢語文學不管是借鑒西方的經驗,還是重新激活傳統資源,都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也可以說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有一批作品很有分量。全部漢語文學的藝術特征和藝術高度顯得很清晰,漢語文學的當下和未來的道路也更加堅定踏實。…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16, 2016 at 11:27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7 小敘事與剩余的文學性

——對當下文學敘事特征的理解

“純文學”這個概念,在圖書市場風雲變幻的當下,顯得怪模怪樣。沒有人不認為這個昔日貴族階級,已經窮困潦倒。但這種觀點顯然暴露了急功近利的態度。我堅持認為,圖書市場再怎麽樣向著消費主義發展,所有被歸結在文學名下的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文學性,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與文學性發生關聯,從而可以被識別為或被指認為文學作品。這就使“純文學”的存在具有了永久性的根基——不管它局限於多麽有限的範圍。根基當然是最不輝煌、最不耀眼的部分,但是其他消費性的文學作品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這個根基中汲取養料。…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13, 2016 at 9:33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6 文學:一種奇怪建制?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11, 2016 at 9:59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5 文學批評與大眾媒體的關系

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裏R26;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曾說過:英語文學批評是騎在戰時民族主義身上興起的一門學科。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興起,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現代性的民族-國家建構的產物。五四新文化運動有賴於文學批評作為變革先驅開拓突破之路才可能向前推進,五四新文化運動也直接推動了中國的文學批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批評與大眾媒體互動發展,它們在現代性理念和社會建構方面達成一致。就思想文化意義而言,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而展開的歷史實踐,具有歷史自主性的知識分子,主要以大學和大眾傳媒為生存空間,在這個公共空間裏,沒有來自國家意識形態的直接幹預。在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現代性理念,與國家和民眾的理念基本共通一致。總而言之,新文化運動就是推動中國經典化的文學平民化和普及化,文學批評正是借助大眾媒體完成了偉大的現代白話文轉換運動,同時,也展開了現代性的社會理念、知識和審美感知方式的傳播和普及。…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rch 4, 2016 at 9:35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4 理論的終結與批評的開始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27, 2016 at 9:39pm — No Comments

毛彬權·二十世紀的偉大心靈——華特‧班雅明

六○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彼得‧蓋伊(Peter Gay)出版一本名為 《威瑪文化》(Weimar Culture)的專書,詳細探討了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席捲一九二○年代威瑪共和時期的人文風潮。

「表面上看是一股熱烈而充滿傳奇性的文化風潮,實質則是一種偉大人文精神的大規模展現,甚至說得上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最獨特且是最璀璨奪目的一環,從歷史眼光看,這股文化風潮至今尚未真正平息」(劉森堯)。

威瑪精神的文化精髓廣泛地滲透到文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藝術的領域之中。文學上,出現了湯瑪斯‧ 曼(Thomas Mann)、里爾克(R. M. Rilke)、布萊希特(Bertolt…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4,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3 先鋒派的消失

——關於九十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2, 2016 at 5:45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 2 經典焦慮與建構審美霸權

當代文化最大的困擾之一莫過於無法確認經典,這當然不難理解。任何時代,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經典,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化才有楷模,才有典範,才有標準、尺度和方向。經典的危機說到底是當代文化最內在的危機,它表明這種文化,或者說這種文化在這一特定時期,處於深刻的變動和調整階段。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關於經典的討論一度構成美國文學理論界最熱的話題。不過美國學界沒有使用“經典”(classic)這個術語,而是使用canon這個詞。Canon的中文譯法,可能譯為典律較為恰當。它的詞典意義——據《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 總的規則、標準或原則;2. 真經或正經;3.…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0, 2016 at 9:02am — No Comments

趙涵漠·歷史的絆腳石

“我終將離梁莊而去”

小柱死了。死之前的幾個月,這個28歲的年輕人就倒在老家的床上,每咳嗽一聲,血和腥臭味兒噴得老高。他在青島發病,此前沒什麼預兆,騎車上班時突然直通通地栽了下來。老鄉們懷疑,他在電鍍廠每天跟氰化物打交道,中毒了。

樹葉落到樹根下,他回老家安安靜靜地等死。從村頭的青石板橋再往過數上20步,就到小柱家。但梁鴻沒去看他,盡管那時她就在老家,而小柱是她五服以內的堂弟、兒時的玩伴。她說不清其中的原因。

“我真的想跑,真的不想再回去了。”梁鴻的身體陷在沙發裏,她與《人物》記者的對話以此為開始,出乎意料。…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7, 2016 at 10:10pm — No Comments

陳曉明《相信文學》1 重建啟示價值

2008年,中國作家張煒寫過一篇文章《相信文學》,張煒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他對文學的虔誠以及他特有的情懷。無獨有偶,略早幾年,美國小說家多蘿西阿莉森(1949- )有一篇論文《相信文學》,她把文學看成“無神論者的宗教”。可以相信,二人誰也不可能知道對方發出的聲音,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樣的呼喊。可是,今天還有誰保持這種態度,甚至會同意這種態度?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新批評”有過這種態度,艾略特就是藝術替代宗教的狂熱鼓吹者。到了20世紀中期,已經沒有作家和批評家這麽認為了。在文學越來越趨向於工業文明的邊緣地帶時,作家和批評家或許在內心會這麽堅持,卻不再會公開鼓吹了。但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德羅蒂卻對這種聲音給予了認真的回應,在2007年出版的《哲學、文學和政治》一書中,還對阿莉森的觀點大加贊賞。羅蒂對阿莉森如下的言辭十分首肯:…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2, 2016 at 5:17pm — No Comments

王永嘉《事件管理》盛事管理體系

紐約的蝴蝶和印度洋的海嘯 -- 事件管理系統



有人說,亞馬遜叢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遙遠的德克薩斯就可能刮起一場颶風,兩者看似天壤之距,實則其中千絲萬縷,這就是系統論中非常流行的“蝴蝶效應”。每個看似單純的事件的影響其實深遠而復雜,今天發生在中國的小事件可能如光波一樣,傳播四海,成為明天的全球性市場變革的源泉,這是人類社會的“蝴蝶效應”。

事件從來不是孤立封閉的。事件是一個充滿生機和變化多端的系統。事件管理的各個層面對周邊環境有不同程度上的沖擊波,涉及的部分包括社區、經濟、公共政策、人文傳統、自然環境等。事件管理人必須在整個事件管理系統的完整框架內思考與解決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30,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