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有些文化現象非常有意思,比如吃這件事,中國就存在著兩種絕然相反的文化觀念,讓人搞不清究竟哪一種代表我們的民族。下層群眾認為貪吃是一種惡習,與嫖妓和賭博一起,當作墮落的標志,謂之“吃喝嫖賭”。六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目不識丁的母親就經常告誡我長大了千萬不能沾上這個毛病。她常說:“嘴是一個無底洞,金山銀山都吃得空的。”但在有錢人看來,特別是在一些有錢的文化人眼中,懂吃懂喝是一種修養,一種層次,一種高雅的情操。近二三十年來,挖掘和贊美飲食文化的文章汗牛充棟,將其上升為民族的財富和驕傲。在對飲食文化的一片贊美聲中,公款吃喝愈演愈烈。今年春天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公款吃喝。據這份提案估計,目前我國公款吃喝一年吃掉納稅人三千億元人民幣。稍後,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發微博說:“幾百個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國之敗筆。”…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5pm — No Comments
二
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很勇敢。我想,這一個人的勇氣一定來自饑餓,來自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是我們發明新食品之母”,這種動力是不可估量的。世界上大多數民族至今不吃螃蟹,因為他們的老祖宗沒有像我們的老祖宗那樣經歷過如此頻繁的饑荒,也就沒有我們的老祖宗那樣勇敢。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臨時出差去科威特,發現大使館食堂沒有做過螃蟹,說是當地人不吃,市場上沒有賣的。我說,海灘上一定有,夜里可以用手電筒去照。使館的同志將信將疑。過了幾年我再次到科威特,使館食堂就有螃蟹了,而且個頭極大,四分之一只螃蟹就是一份菜,可以下一碗飯。他們在黃昏時分把充電日光燈往沙灘上一放,人就到一邊抽煙去了,過了一會兒再去,螃蟹們就在地上沙沙地亂爬了,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鐵釬子叉,手到擒來。有人還把螃蟹冷凍了,請民航的人帶給北京的親友分享。…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5pm — No Comments
精神會餐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食物極度缺乏。我參加的學習小組,由於營養不足,人人身體軟弱,學習一會兒就彼此輪流打哈欠,精神疲乏,暫時休息。這時候,有人回想起曾經品嘗過的佳肴,不由自主地談起美食來。一個人開了頭,其余的人都跟上來,越談越起勁,好像面前桌上的學習材料變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飯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作,不再感覺疲乏了。這叫做精神會餐。
精神會餐不一定發生在飲食缺乏的時候,就是酒足飯飽之余,人們也常常想起過去的美食滋味,娓娓談來,增添樂趣。…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實現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產業,而發展文化產業,其核心在於增強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能否盡快切實解決以下制約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大問題,直接關系到文化產業能否真正成長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第一,推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我國文化產業許多是從文化事業單位轉制而來,文化產業結構存在天然缺陷,文化企業“散亂小弱”,低水平、重復仿制的文化產品充斥文化市場,這是我國文化產業缺乏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緊迫課題。為此,一要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以培育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為重點,推動文化企業的兼並和重組,通過組建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的文化集團,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二要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 “專…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24, 2017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記得季羨林先生曾寫過一篇短文,稱德國的廚師為“工程師”,只能按食譜制作,哪種材料放幾克,哪種調料放幾克,烤幾分鐘。而中國的廚師卻全憑感覺和手法,菜放在鍋里抖幾下,炒多少時間,放多少調料,口味多重得按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搭配和要求靈活掌握,名廚可達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稱得上是“哲學家”。
我參觀過德國人家的廚房,可以證明先生所說完全是事實。他們的廚房中少不了三樣東西:一本食譜(當然也有經驗豐富者可以不用);一臺天平或電子秤,以便隨時按量配料;一只鬧鐘,以便精確控制時間。德國人即使不是專業廚師,當不了工程師,當個技術員也綽綽有余。盡管現在一些中國家庭裝修精致的廚房中也備了這三樣,但很少有人會像德國人這樣講究精確計量,所以連技術員也當不了。而有經驗的廚師是不需要這些東西的,在餐館酒店的大廚房中似乎也沒有配備的必要,中國的名廚的確像哲學家。…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y 24, 2017 at 10:22pm — No Comments
不同於公案小說之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官府,《萬秀娘仇報山亭兒》之表彰孝義、《揚溫攔路虎傳》之求助綠林好漢,以及《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之蔑視官府與劫富濟貧,體現了另一種對於正義與平等的追求。這一思路,在《水滸傳》等俠義小說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表達。以遊俠小說而論,從《聶隱娘》到《水滸傳》,中間關鍵的一環,即斥責吏治、表彰替天行道、建立有蒙汗藥與人肉饅頭的江湖世界,以及錘煉舞刀使棒功夫,主要正是由宋元說書藝人來完成的。
話本小說根源於說書伎藝,其體制明顯帶有聽覺藝術的印記。比如,正文之前,有相當於押座文的詩詞,或“權做個得勝頭回”的入話;敘事中間不時穿插韻語,偶有用作才子佳人之吟詩作賦,但更多的是獨立的關於風景、服飾、相貌的描摹。小說結尾,或以詩句贊嘆,或直接了當地宣布“話本說徹,權作散場”。所有這些,論者多不敢漠視。…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4, 2017 at 10:15pm — No Comments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長期並存,乃中國敘事文學的一大特征。清末民初知識界爭論不休的言、文分離,其實在漢代已經相當突出。可兩千年來,中國文人仍然傾向於使用文言寫作。除了表意文字無法追隨當世口語變遷外,更因古典文化的無窮魅力,以及社會形態的相當穩定。上法三代,不時成為變革政治乃至文學現狀的旗幟與口號。這種回應當代課題與保持經典范型的張力,促使文言在維持其權威性的同時,吸納部分方言、俚語及新概念,從而恢復表現力與新鮮感。想象秦漢以下的書面語言一成不變,未免低估了文言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以文學表現而言,民間口頭說唱,以及文人,“以俗為雅”的諸多嘗試,都對已有的文學經典構成挑戰,並促使其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一點,在敘事文學中表現最為突出。…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4,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遠公上路,離宮殿,別龍樓,望廬山而路遠,睹江河以逍遙。是日遠公能涉長路而行,遂即密現神通。遠公既出長安,足下雲生如壯士展臂,須臾之間,便至廬山。
比起宋元話本的多用口語,注重細節,長於描摹,唐人敘事語言之半文半白,明顯相形見絀。…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4,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9pm — No Comments
盧蘭突然擡起身子,嘴一口咬著我的手,咬得很重。她從牙縫裏擠出話來,張釘你不能睡,我不能死,我明天是你的新娘。盧蘭的嘴緊緊吸在我的手上,像一只水蛭。我血管裏靜止的血液找到了突破的口子,它們上上下下歡騰地流竄。
我的手開始暖起來,腳板開始熱起來,肌肉開始松軟。我直起身,我的腿很輕,步子邁得很大。我抱著我心愛的女人沖向夜色裏。(《小說選刊》第七期,第21頁)…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7pm — No Comments
在當今中國文壇上,《小說選刊》算是純文學最後的幾面旗幟之一,在風雨飄搖中給文學招魂。在沒有號角的年代,旗幟只能以其無聲的沈著隨風起舞,雖無熱烈的絢麗,也不無末路的悲壯。讀讀《小說選刊》,也就不難看到當代文學在“純文學”這個方陣中的形勢。
“純文學”這個概念在這樣的圖書市場風雲變幻的年代,也顯得怪模怪樣。沒有人不認為這個昔日貴族階級,已經窮困潦倒,但這種觀點顯然暴露了急功近利的態度。我堅持認為,圖書市場再怎麼樣向著消費主義發展,所有被歸結在文學名下的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文學性,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與文學性發生關聯,從而可以被識別為或被指認為文學作品。這就使“純文學”的存在具有了永久性的根基。也就是說,總是有——不管它局限於多麼有限的範圍,它的存在就是所有文學作品的根基。根基當然是最不輝煌,最不耀眼的部分,但是其他消費性的文學作品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這個根基中汲取養料。…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7pm — No Comments
正是設定了“存在”作為一個超越性的範疇包裹了任何事物,語言和思想的範疇才可能交換,“存在”這個本身無所指的概念,卻可以指明各種各樣的存在物。“存在”這個設定的所有範疇的前提,這個範疇的範疇,這個超越性的範疇,它本身是缺席的或“不在”〔 absence〕,是一個無。
詞匯的歷史就是詞的意義生成的歷史,追究“存在”的問題,正如海德格爾所問的那樣,是追問存在的意義問題。,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導論》和《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中對此作了詳盡的分析。海德格爾考察詞源學的研究表明,“存在”〔 being〕的意義來自對三個不同的詞幹加以侵吞、抽象、抹去而構成的。 “存在”一旦獲得動名詞的詞匯功能就侵吞了詞幹的意義,它具有抽象的功能,它把原有的意義抹去,它的真實存在固定了這種抹去〔effacement〕,它成為某種不確定事物的名稱。混合與抹去足以使其取而代之成為另一個確實的真詞。既然“存在”〔…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17 at 9:55pm — No Comments
在傳媒文化走出去中,文化差異影響傳媒產品接受的原因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影響接受的。這就涉及機理研究問題。所謂機理,是指“事物內部的工作原理”。[1]更確切地說,是指“有機體內部的工作原理”。[2]機理具有客觀性、因果性、穩定性和原理性。機理與機制的區別在於,後者是指機體的構造和運作方式,前者是機體內部的工作原理,是純自然體系。機理的這些純自然性,告訴我們,在文化差異對傳媒產品接受的影響中,其阻礙作用只能通過減少或淡化文化差異來規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就需要我們在消費、交換、分配、生產各個環節,遵循這些自然規律,采取多元方略,最大可能弱化阻礙效應,實現消費者對傳媒產品的最優化接受。…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24,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二、新奇性趨近機理…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24,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跨文化傳播中,各民族國家在語言、歷史習慣、價值觀、思維方式及所屬文化模式上存在差異。對於傳媒產品消費者而言,就形成一種陌生感,從而有一種本能的排斥。這種排斥不僅是對傳媒產品社會客體的排斥,更重要的是對精神客體的排斥。不同文化模式的人們,有自己的知識地圖與認知圖景,會按照此去認知、理解與評判新事物。一旦新事物超出他們的知識地圖與認知圖景,便有可能遭到排斥。並且,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還有刻板印象的障礙。所謂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以及社會事物的一種簡單而固定的看法,是對認知對象的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10]李普曼也說,“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我們傾向於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10]…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24,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六、認同性因應機理…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24,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八、思想場同嘯機理…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May 24, 2017 at 9:52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見,希臘人心目中的愛欲實在是一件偉大之至的事情。它創造宇宙,完滿人生,解脫焦慮,安撫傷痛;它有翼,使人飛舉,它沈著,叫人不離原始根基。它統攝天空、土地、靈魂、肉體。它引領我們直面美的本體。同希臘人“愛欲”相比,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性”(Sex)一詞的含義則貧乏多了。羅洛·梅指出 Sex一詞源於拉丁文Sexus,其根本含義是分裂。它標志男女兩性的分離,相異,對立。與Sex意義相近的希臘字是φμλον,它引申為動物學術語 “種”。這個術語可以應用於一切動物,而Eros則是專屬人與神的。可惜現代人總在Sex的意義上談性愛,這確已遠離愛欲一詞的本義。現今,人們稱男女結合為make…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24, 2017 at 9:52pm — No Comments
精神,世上唯一天生的漂泊者,卻總期望著家園。它在土地上漫遊,尋找通向家園的道路。
偶爾,它仿佛找到了家園,卻與舊門廬頓成離索。它欲飄然遠引,又被土地誘惑,帶入深淵。漫遊就是它的家園,蘊聚著它全部痛苦與歡樂。它是被“放逐在自己家園中”的。誰能抗拒捕捉它,安頓它的誘惑而隨它一起漫遊!
馬爾庫塞的名著《愛欲與文明》是部奇書。它通過討論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哲學內涵,重新審視人類文明,以期建立新的文明理論。盡管這本書可辯駁之處甚多,但在 我看來,它是馬爾庫塞著作中最精彩的一部。新左翼評論家羅賓遜聲稱它是一部“堪與《資本論》媲美的著作”。這自然是過譽之論,但有一點可以斷定,這是一部性哲學的經典之作。
一、自由還是自願奴役…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24, 2017 at 9:51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