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故事,说的是“在未来的五年”。不管是關于過去或關于未来的故事,都是我們曾經體验過的事。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Gai Lan Fa 1 hour ago

藍翼之水:閱讀貝拉的《魔咒鋼琴》·文字譜寫的交響樂章

「這是一部可以與世界文學對話、堪稱偉大的巨著;這是讓我們端坐靜穆乃至於匍匐聆聽的神聖之樂。」說實話,第一次拿起《魔咒鋼琴》這本書,看到封面上的這句話時,禁不住笑起來。畫面上那個酷似斯琴高娃的女人讓我並不信任,然而正是這句話吸引著我翻開了它的第一頁,並且一直貪婪地讀下去,直至深深地陷入沉思。

也許看題目你會以為這是一本魔幻小說,看過第一章你會以為它是一部魔幻愛情小說,然而,接著看下去你才會發現,這是一部關於愛情、力量、激情、道德以及人性的偉大著作。故事裡不僅有梅與亞當穿越種族的愛情,還有源自戰爭和反抗的力量,以及魔力音樂帶給人們的激情,更有猶太人最堅實的信仰,人性的考驗。

故事發生在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年代,而時間跨度又極其的大,從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到最終離開人世,梅的一生經歷了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坎坷。當兩人譜寫《降D大調第八號浪漫曲》的時候,一段離奇的愛情如火山般迸發,但當兩人再次演繹了首曲目的時候,這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浪漫史,而是對跨越國界穿越時空的愛情最完美的闡釋。

難怪安波舜會為這部書寫下這樣的評價:「自策劃出版了《狼圖騰》之後,再沒有讀到一部能予以我強大精神震撼和力量的好文本,直到《魔咒鋼琴》出現在我的眼前。」是的,它的確能給人以強大的精神震撼,每一個小小的細枝末節都刻畫得讓人感動,雖然跨越了漫長的時間,卻讓人感覺不到任何的拖沓,反而從中透視出每一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在《魔咒鋼琴》面前,我們惟有震驚和敬畏,那個堅守信念的猶太民族,雖然苦難卻熱情好客的中華民族,這是兩個民族最偉大的融合。與之相比,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顯得如此囂張跋扈,沒有人性的殺掠,最殘忍的手段,中東燃燒著仇恨的怒火,中國上海的苦難人民用自己的愛和寬容,為這個充滿血腥的世界填補了溫暖的空白。

新銳小說家姚摩曾經說過,《魔咒鋼琴》中不少段落令人想起屠格涅夫筆下一些充滿魅力的篇章,它預示著寫作它的主人是一位漸顯卓越的大作家。不錯,那些簡單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就仿佛黑白鍵彈奏出的神奇音符,如同梅和亞當的作品一樣顯示著不可猜測的魔力,忽而舒緩忽而急促,每一段精彩的描述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有人說,《魔咒鋼琴》是一部當代版的《悲慘世界》,也許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它的確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它正以嶄新的力量發出宏亮的聲響。戰爭的苦難,愛情的浪漫,詩興的思想,神聖的信仰,悲劇的力量,人性的輝煌,藝術的暢想……所有的一切都在跳躍的字符間灼灼生輝,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聆聽,聆聽這部文字譜寫的恢宏樂章。(2008-12-02 豆瓣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September 2, 2025 at 10:01pm

愛墾學術:身份的焦慮

在《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2004)中,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如何在尋求社會地位與他人認可的過程中,感受到焦慮與不安。這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對留言、讚數、關注者數目的過度關注密切相關。德波頓的分析和建議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視角,幫助我們面對這種「為虛幻的認可而受傷」的現象。

以下是他書中核心觀點與應對建議的整理:

1.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焦慮本質

德波頓指出,地位焦慮(status anxiety)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現象,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高度競爭、強調個人成就且缺乏固定階級制度,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成功」,但也意味著失敗是「自己的錯」。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漂亮的生活照、事業成就,這些都可能觸發比較與焦慮,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或被忽視。

2.認可的來源與其幻象

德波頓指出,許多人的痛苦源於對「他人眼光」的依賴——我們渴望被重視、被喜歡。但這種認可是短暫的、變動的,而且往往來自我們根本不熟識或不了解的人(如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

建議:嘗試質疑這些認可的價值和來源。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值得我們在乎,尤其是那些不了解我們的人。

3.建立內在的價值標準

德波頓強調,要對抗地位焦慮,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不再單靠外界的指標來衡量自我價值。哲學、藝術與宗教等傳統常被他引用為對抗社會價值壓力的方式。

建議:透過閱讀、反思與對話,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和「價值指標」。問問自己:「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而不是:「大家都在乎什麼?」

4.學會幽默與自我解嘲

德波頓建議,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幽默、距離感較強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與這世界的荒謬性。他認為,幽默是一種智慧的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不那麼嚴肅地看待社會評價。


建議:對於一些負面留言或失落時刻,不妨用幽默的方式看待它,提醒自己:這不代表全部的你。

5.仰望更深層的意義,而非膚淺的地位

德波頓在書中提醒我們,人生的意義並不等同於他人的認可。我們可以透過服務他人、創造美好事物、培養關係,來找到更深的滿足感。

建議:與其追逐即時的「讚」與「回應」,不如投入於更持久的創作、人際關係或內在成長中。

結語: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心理衝擊,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提供了一個重要提醒:我們的價值不應建立在瞬間的掌聲上,而應來自深層的自我理解與內在信念。

如果你感到社群媒體對自我認同造成壓力,不妨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為了什麼而在發表、回應與比較?」


「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重掌自己對價值的定義權?」


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或許是:社會不會停止評價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完全依賴這些評價來定義自己。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une 22, 2025 at 10:11am

愛德華·德·波諾:水平思維~~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1933年—2021年),先從馬爾他大學取得醫學學位,隨後以羅德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生理學與心理學。曾代表牛津參加馬球比賽,創下兩項獨木舟紀錄,之後又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最廣為人知的有兩件事:第一,他創造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這個詞;第二,他發展出的「六頂思考帽」策略,對全球無數商業領袖產生深遠影響。

水平思考

要理解「水平思考」,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思考」。雖然定義眾多,我個人的理解是:思考是一種反思性的過程,透過對知識、情感與經驗的操弄,試圖將既有的認知與新資訊連結起來,通常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

思考大致可分為兩種(也可能是三種)模式:

1. 收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

這種思考方式聚焦於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例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它是一種邏輯過程,會質疑前提、準確性、動機與目的,來理解一個情境或解決問題。其根源可追溯至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德·波諾戲稱他們為「三人幫」。

另一例子是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將複雜資訊拆解為可理解的部分。這兩者常常結合使用。收斂思考是邏輯性思考,也就是基於規則、系統化、線性的推理。例如:2 + 2 = 4,再加上2,結果是6。

然而,即使是邏輯推理也會讓人困惑。看這個問題,邏輯上有答案,但80%的人答錯:

問題:傑克在看著安,但安在看著喬治。傑克已婚,而喬治未婚。請問:有沒有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A: 有
B: 沒有
C: 無法判定

正確答案本文註釋。

時時想要「正確」反而會阻礙創新。

2.發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與收斂思考相反,發散思考是產生多種可能解法,承認問題可能沒有單一正確答案。這種思考傾向於自由、不拘形式、非邏輯,需仰賴創造力。兩者可互補:先用發散思考激發創意,再用收斂思考來篩選實用方案。

3.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水平思考則是一種藉由轉換角度來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雖與發散思考相似,但本質不同:發散思考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延伸構思;水平思考則強調改變視角來打破舊有模式,進而產生解方。德·波諾說水平思考是一種「打破思維慣性、切換模式」的技術。

例如他舉過的例子:

奶奶正在打毛線,三歲的小蘇珊一直在玩毛線,惹得奶奶不高興。一位家長建議把蘇珊放進遊戲欄,這是比較有創意的(發散思考)解法;另一位家長可能用邏輯(收斂)方式說「不要這樣」,但有過三歲小孩的都知道這樣說通常沒用。

這時另一位家長提議,把奶奶放進遊戲欄裡「保護她不被蘇珊打擾」。這看似荒謬,畢竟奶奶體型更大,不需要被保護,但這正是一種水平思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找出「可行」的解法。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une 21, 2025 at 8:41pm

(續上)我還記得有次在柏林被問:「為什麼東德人建柏林圍牆?」

我的回答:「為了不讓人逃出去」——這道牆其實是監禁,不是防禦,這就涉及觀點的不同。

水平思考並不是要取代邏輯思考,而是與其互補。邏輯思考是選擇性的(從既有資訊中選擇最佳方案),水平思考是生成性的(創造新選項)。

總結:水平思考就是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大多數的思考錯誤來自於『感知不足』,而非邏輯錯誤。」

我最喜歡的「觀點轉換」故事:

這是一段1995年10月,美國海軍與加拿大當局在紐芬蘭海岸的無線電對話,已由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公開:

美國人:請將您的航向北偏15度,以避免碰撞。

加拿大人:建議您南偏15度,以避免碰撞。

美國人:我是美國海軍軍艦艦長。再說一次,請改變您的航向。

加拿大人:不。我再說一次,請您改變航向。

美國人:這是美國航空母艦林肯號,隸屬美國大西洋艦隊第二大戰艦。我們有三艘驅逐艦、三艘巡洋艦及多艘支援艦隨行。我命令你改變航向北偏15度,否則將採取行動確保本艦安全。

加拿大人:這裡是燈塔。看您要怎麼辦。

水平思考與學習的關聯

那麼,這與學習有何關聯?學習不僅是累積知識,我們之所以上學,是為了理解各種議題、概念與想法,以便在面對問題時,能交叉驗證、整合,並提出解決方案。學習是思考的結果。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德·波諾相信「思考」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既然「水平思考」能幫助人發展創意,那麼「創造力」也能學會。它不是天賦,不是某種固定的智力,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只要有正確的方法。

他也區分了「藝術性創造力」與「觀念創造力」:米開朗基羅與莎士比亞屬於前者;水平思考則讓你變得在「想法」上有創意,而不是讓你變成藝術家。

至於技巧本身,也許可以在另一篇文章深入討論。如果你等不及,這裡有一段短影片(小心,他是縮寫大師)。

我們往往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思考」,甚至從不質疑自己的能力。但德·波諾讓大家意識到:思考其實是一門技能,而且是可以進步的。如今資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取得,真正的價值在於:你能怎麼運用這些資訊。


最後,沒有這個腦筋急轉彎,這篇文章就不完整了:

有一個人住在一棟大樓的十樓。每天早上他搭電梯到一樓去上班或購物;但回家時,他只搭到七樓,再走樓梯爬到十樓。他討厭走樓梯,那他為什麼這麼做?

答案:他是個侏儒,夠不著電梯上面的按鈕。


註釋:

這是一個邏輯推理問題。我們來逐步分析:

已知條件:

1. 傑克正在看著安,而安正在看著喬治。
2. 傑克已婚。
3. 喬治未婚。

問題:有沒有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關鍵點在於:安的婚姻狀況未知,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兩種情況:

情況一:安是已婚的
那麼「已婚的安正在看未婚的喬治」,滿足條件。

情況二:安是未婚的
那麼「已婚的傑克正在看未婚的安」,也滿足條件。

結論:不論安是已婚還是未婚,都存在一位已婚者正在看一位未婚者。

答案是:有。

愛德華·德·波諾:水平思維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4, 2025 at 9:30pm

[自信]

他生活的世界,是「差不多」,在空虛中致意,在虛假中判斷。在這個圈子里,不準確,不在行,並不會降低人的自信,相反,只會使之增加。這是自尊心受人歡迎的奇跡,能夠有顯赫熟人和精深學識的人很少,所以缺乏這兩者的人仍可自認為了不起。因為從社會階梯的視角望去,似乎處於某一地位的人,都覺得自己的地位最好。對那些最偉大的人,他可以指名道姓,雖然不認識卻可以誹謗他們,雖然不理解他們,卻可以對他們評頭論足,予以蔑視,認為他們沒有自己地位優越,運氣不好,值得可憐。

[資產階級圈子]

與其他那些體面華貴的人相反,在資產階級生活這個小圈子里,晚宴、家庭晚會總是圍繞著人們聲稱令人愉快和好玩的人進行的,而這些人在上流社會里,兩個晚上就要垮台。總而言之,在這個不存在貴族階級又故作了不起模樣的階層里,人們用更加莫名其妙的與眾不同來代替貴族的裝模作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6, 2025 at 9:04am

林和人譯介·早起寫詩(節錄)~~泰德·庫瑟(Ted Kooser) 我的認識和感念,最初不是來自這個美國詩人自己的詩,而是來自他在專欄引介別人的詩。專欄名稱《詩歌中的美國生活》(American Life in Poetry),每週分享某個當代美國詩人一首短詩。分享但不分析,寥寥幾句點到即止,語調懇摯親切,仿佛在跟朋友閒聊,令人錯覺認識了他很久。庫瑟在2005年發起這個專欄,  免費提供世界各地報紙雜誌轉載,是他擔任美國桂冠詩人期間推廣詩歌方式之一。這個專欄維系了15 年,  吸引了數百萬讀者,  直到2020年底,  才由同行美國牙買加裔詩人誇米·朵斯  ( Kwame Dawes ) 接手,   不出兩年就完結了。

《生日快樂》

傍晚時分,我坐在敞開的窗前

閱讀,直到光線消失,  以至於書

只不過是黑暗的一部分。

我本可以輕易捻亮燈光,

但我想乘著這一天進入黑夜,

我想獨自坐著, 

撫平難以辨識的那一頁,

用我的手淺灰色的鬼魂。

庫瑟1939425日生於愛荷華州,1963年跟太太落腳內布拉斯加州,  一待就是61年。大學畢業之後誤打誤撞踏入保險行業長達33年。30歲才出版第一本詩集,但他為自己的少作感到羞赧,每次在舊貨攤發現這本詩集,都會偷偷回收藏匿起來。1998年確診皮膚癌之後,庫瑟趁機退休,專心接受治療。2004年到2006年間連任兩屆美國桂冠詩人,2005年憑第十本詩集《歡欣與陰影》(Delights & Shadows)獲得普利策詩歌獎。 (下续)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5, 2025 at 9:04pm

在這之前,庫瑟只是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某個詩人,小眾,內向,忽然成為全國公眾人物,對他而言恐怖多於歡欣。但他認為,既然人家願意冒險給他這樣一個機會,那麼最好盡他所能投入其中,接受訪問,巡回演講,整整20個月,忙得不可開交,過了兩年才寫得出新作。在這之後,庫瑟又出版了六本詩集,連同今年9月出版的《筏(Raft)


《冬日早晨》

遠離高速公路, 

某戶農舍的窗口以微弱,

堅定的聲音向黑暗訴說。

對抗著這一片沉寂,只有水壺私語,對抗著繁星點點的寒冷,

小小一圈藍色火焰。

這首短詩寫的,或許是庫瑟在現實中親眼所見,譯成文字之後,卻又可以作為他寫詩方式的隱喻。他寫詩的方式,是把整個宇宙收縮成為具體細節,然而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具體細節窺見整個宇宙。


《世界地圖》

最古老的世界地圖之一

是心形的,精心繪制,

以鮮亮的顏色處理,

盡管顏色早已消褪,

正如你所預見,情感也會消散,

當心衰老、脆弱,  那張

生命地圖泛黃。然而情感不會磨滅,向往無盡,星光四射的指南針

指向兩個戀人可能去的

所有方向,一陣清新微風

揚起他們的帆,未來尚未制圖,

仍然遠離天際,

那裡,海洋注入群星。


1986214日那天,庫瑟開始每一年的情人節寫一首短詩,印在明信片上,寄給女性友人,大多數是他朋友的太太。收件人一開始只有 50個,21年後增至2500人。一直到2007年成本不勝負荷,才不得不終止這項行為藝術。就是這樣一個浪漫的傻老頭,他說: 「 情人節就是詩人節。」  其中這首《世界地圖》一度獲選紐約地鐵 「流動的詩」。次年庫瑟把這些詩編成一本詩集,書名就是簡簡單單磊磊落落的《情人節》(Valentines)

退休以前,庫瑟天天跟不讀詩的人一起工作,所以他想為這些人寫詩,寫一些連他的秘書都讀得懂的詩。「 詩歌不可以只留給自己。」  他說:「 詩就是要寫來與人分享。」  庫瑟是在寫了好幾年詩之後,才恍然自己寫詩為務意味著什麼。

有一次庫瑟發表了一首題為《春耕》的詩,他在這首詩裡想象田鼠們將巢穴遷移到安全的所在,遠離拖拉機和耕地。在這之前,庫瑟幾乎不曾收過任何讀者來信,但這一次他收到了。這位讀者告訴他,自從讀了這首詩之後,每次看見人們墾耕田地,就再也無法不想起田鼠。這時庫瑟才意識到,這就是他生來要做的事。他想通過寫詩告訴別人,只要多留點心,再平常的世界也自有其獨特一面。

甚至希望通過寫詩鼓勵別人寫詩,認為多一個人寫詩,就少一個人做壞事。他說:   「通過寫詩,就算那些詩是失敗甚至慘敗之作,我們也是在榮耀和肯定生命。」

從前我讀庫瑟的詩覺得它們平淡自然無奇,後來發覺它們恰恰就是好在平淡自然無奇。我們活著是什麼樣的狀態就寫什麼樣的詩。世上不是只有震撼魂魄的戲劇性事件,夾雜其間的日常平淡才是生命的常態。不是在庸碌日常的夾縫裡發現野趣茂生的雜草碎花,而是在平平無奇的人事物身上看到它們的奇異獨特,就像如果我們長久專注盯著某個字眼,越看就越陌生,直到它還原為一個我們不認識的生字。我讀庫瑟的詩就是這種感覺。或許不會有評論家認為庫瑟是偉大的詩人,他自己也必定沒有想過要寫什麼偉大的詩。庫瑟只是在自己微小安靜的天地裡寫微小安靜的詩。然而這些微小安靜的詩那麼清澈,我們讀了不會只停留在它的字句,我們會透過它看到自己、他人、世界。(發佈/2025年1月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3, 2025 at 11:06am

普魯斯特·時代精神~~只見德·朗玻爾薩克公爵夫人不時莞爾一笑,向她認出的某個熟人致意,但緊接著笑臉便像流星一般倏然消逝。這以微笑並不明確表示某種確認,也不具體化成某種無聲但明白易懂的語言,而是幾乎瞬息即逝,陷入某種心醉神迷的理想佳境,似是而非,不置可否;與此同時,她的頭輕輕一點,像是怡然自得地為人祝福,令人想起哪位有些軟弱無力的主教大人向領聖體的人群微微點頭的動作。……在貢布雷和巴黎,我外祖母的女友無一例外都習慣於這種致意方式,即使在社交場合,也好似在教堂舉行揚聖體或葬禮儀式時一樣,與熟人相遇,也是一幅天使般的莊嚴神態,有氣無力地道一聲日安,尾聲化作祈禱聲……社會乃至個人的差異是相同時代、不同時期造成的。其實,服飾的入時和時代精神的表露在一個人的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等級地位,等級地位只在當事人的自尊心和他人的想像中舉足輕重罷了,人們無需看遍羅浮宮的畫廊便可明白,路易·菲利普時代的貴族與同時代的資產者之間的差別,比起路易·菲利普時代與路易十五時代貴族與貴族之間的差別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27, 2024 at 5:24pm

陰影

頓時,在我腳下,我辨別出了埃爾斯蒂爾所窺見和撞見的海上仙女,她們躲在山岩之間,避過炎熱。在可與達芬奇之作相媲美的透明的暗色顏料下,這些美麗動人的影子,在樹蔭遮掩下,轉瞬即逝,靈活敏捷,默默無語,只要陽光一抖動,她們便隨時溜到石頭下面,躲藏在石縫之間。陽光的威脅一過去,這些影子又飛快回到山岩或海帶旁。在懸崖和顏色消退的大洋那碎成斑斑點點的陽光下,這些影子似乎又在看守著山岩或海底,在小憩,猶如一個不動不動而又輕浮的女看門人,緊貼著水面露出她們那凝脂般的身體和暗色眼珠那專注的目光。

少女的身體

這些少女的身體,像一塊寶貴的麵團,尚在發育。它們只不過是一搓可塑物質,左右她們的轉瞬即逝的印痕隨時都在塑造著她們。

疲勞

我想起床時,感到動彈不了——這是一種十分舒適的感覺。我仿佛被肌肉和滋養側根緊緊地縛在一塊深不可測的看不見的土地上,疲勞使我的關節變得異常敏感。我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前面的生活道路似乎變長了,因為我又退回到了我的童年時代。……極度的疲勞再加上一宿的沉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我們尋回我們過去的歲月。疲勞為使我們沉入睡眠最深的地道……孜孜不倦地翻掘著我們身體這塊土地和岩層,使我們在肌肉插入和扭曲它們的側根、吸入新生命的地方,找回孩提時代玩耍的花園。……要參觀一個古城的遺址,光長途跋涉是不夠的,還應該在地下挖掘。但是,我們也會發現,有時候某些偶然的瞬間的印象,比這種身體的疲勞更容易使我們回憶起往事,使往事好像長了翅膀在我們眼前輕輕掠過,形象更加逼真,更加令人心曠神怡,令人頭暈目眩,終生難忘。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14, 2024 at 4:47pm

[天氣的變動]

時常在某個季節的某一天,我們覺得它是另一個季節迷了路的一天,它使我們生活在那個季節,立即想起並且渴望那個季節特有的樂趣,把我們正在做的夢打斷,把幸福日曆中某一章的一頁撕下,或者移前,或者挪後。


[死亡]

第一夜,我便累得心臟病發作,我極力忍住疼痛,小心地慢慢彎腰去脫鞋。可剛一碰到高幫皮鞋的第一隻扣子,我的胸膛便猛地鼓脹起來,一個神聖、陌生的人出現並充滿了我的心田,我渾身一震,啜泣開來,眼淚像溪水一般奪眶而出。這位前來搭救我,助我擺脫精神乾涸的人,就是數年前,在一個我處於同樣孤寂、同樣絕望的時刻,在一個我心中空空無我的時刻,潛入我的心扉,把我還給了我自己的那一位,因為這個就是我,但又超越了我……我在記憶中剛剛發現了外祖母那張不安、失望、慈祥的面龐,對我的疲憊傾盡疼愛,我來此的第一晚上,外祖母就是這副形象……就這樣,我狂熱地渴望投入她的懷抱,而只有此刻——她安葬已經一年多了,原因在於年月確實有誤,此類錯誤屢屢出現,致使事件日曆與情感日曆往往不一致——我才剛剛得知她已經離開了人世。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