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s Blog – December 2017 Archive (19)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下)

關於鄭和艦隊的編制、裝備及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艦隊,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特混艦隊”,李約瑟甚至認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艦隊人數達27000余人,相當於明朝軍隊的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著名遠洋航行的人數,至多僅200余人。雖然隊伍精干可能表明效率較高,但是僅僅能夠解決27000余人經年遠航的給養,也已經足以顯示國力的強盛。…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6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下)

中國被逐出海洋國家的行列,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在世人印象中,中國是陸地國家,是神秘、封閉、與世隔絕的,也是落後的。從歷史造成的這一負面形象來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動,就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這就是: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更重要的在於要走向海洋,還我們海洋大國應有的地位。

四、建海洋大國為海洋強國

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沈醉在對往事的自我滿足上,而是要充分確立中國在海洋史上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中)

從鄭和下西洋船隊的編排陣勢看,當時保持了那麽整齊的編隊,又是如何做到的?更何況是在滔天大海。現代船隊即使有現代的通訊設備,要保持編隊也非常困難。為什麽鄭和與他的船隊能做到編隊整齊?盡管史冊上記載,鄭和的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左右相挽,前後相維。但如此大的一個船隊在海上究竟怎麽管理?這始終是一個謎。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表明我們的管理實際上非常先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上)

——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講演

鄭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一定要把鄭和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為了記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歷史曾經給過中國以機會,我們再也不能喪失機遇了。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實際上也是希望通過紀念,弘揚我們的海洋文化,弘揚我們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上)

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先後七次奉命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出海遠航。艦隊規模達到240多艘船艦,船員及官兵兩萬七千余人,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

鄭和的遠洋艦隊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甚至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持續二十多年的遠洋航行,其間包括了友好訪問、雙邊貿易,甚至也有小規模的戰爭。如此有聲有色的活動,卻在1433年戛然而止。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下)

對比修訂後的公開本,人們不難發現這三個例子的變化:1)每一幅總圖本身都根據同一標準年代編繪,以顯示該年的實際形勢。一個時期可由不止一幅總圖反映前後變化,但同一幅圖嚴格按同一年代繪成。2)對確實以長城為邊界的時期或地段即按實際畫出,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政權之間、漢族政權與非漢族政權之間的界線也完全根據歷史事實。3)臺灣島始終用與鄰國不同、而與中國一致的較深色,但從秦至明均不與大陸同色,至清代設府後才與大陸用同一顏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上)

——評《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從班固編纂成第一部斷代史以後,傳統的史書都是以中央王朝或某一政權為體系的,反映在地圖繪制上也是如此。直到清末民初,楊守敬編繪出版《歷代輿地圖》,也只反映歷代中原王朝,而不包括邊疆地區的非漢族政權,盡管這些地區早已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史學家大多已經注意到並在實際上打破舊的王朝體系,但如何確立新的體系卻並沒有真正解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下)

我們知道,最後門閥世族把持了漢朝和魏晉的權力升遷途徑。九品中正制發展的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例如我們都在體制內任職,便互相推舉對方的孩子,接班人都是紅色後代,只要是高官,就沒有一個出身低賤的。這本身就是潛規則。皇帝讓你舉孝廉,結果你舉的都是官員的孩子,他們還未必孝,未必廉。這樣就造成了門閥貴族權力的世襲化和私有化。漢跟明清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一點。隋唐吸取經驗教訓,發明了科舉考試,明清進一步完善,潛規則在官員選拔方面的作用反而減弱了,公正性和平等性提高了。在這個意義上,說明清的潛規則弱於漢代,反而更有道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中)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好

鳳凰歷史:在網上的歷史論壇里,很多人對清朝的評價非常低。比如有人說:清朝初期搞大屠殺,清軍入關殺了兩億漢人;乾隆朝搞文字獄;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只是恢復性增長;到後期,清朝割地賠款,完全耽誤了中國現代化。對網上存在的“揚明貶清”這種現象,您怎麽看?您怎麽評價清朝?

吳思:要讓我評價,我覺得明朝的皇帝大體都不怎麽樣,而清朝的皇帝大體都還不錯。要從皇帝個人的表現即才德這兩個方面綜合評價,明朝皇帝多數不及格。明孝宗還不錯,但三十多歲就死了。清朝的多數皇帝都在及格線以上,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上)

嘉賓簡介:吳思,著名作家、記者、歷史學者,“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經典暢銷書”得主。1957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農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機動記者組記者。1996年在《炎黃春秋》雜誌擔任執行主編、副社長。現為《炎黃春秋》雜誌社常務社長、總編輯。著有《陳永貴:毛澤東的農民》、《潛規則》、《血酬定律》等書。

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5)

鄭和下西洋,1405到2005,已經整整600年了。世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最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早已從一段歷史本事,變成持續不斷的現代敘事,變成文化隱喻或象征,意義深遠而宏大。然而,在那深遠而飄渺、宏大而空幻的意義中,歷史與烏托邦的界限,時而模糊,時而明朗。

祭奠鄭和下西洋600年,對我們今天,究竟意味著什麽?對中國、海外華人、整個世界,對國家復興、移民安全、世界和平,究竟意味著什麽?2001年元月,《參考消息》曾經摘登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贊譽“鄭和為尋求貿易和信息而進行的海上航行,與後來以征服為目的的歐洲帝國的航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國內同類敘事更多,構築鄭和下西洋的世界和平神話。…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5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3)

好端端的事業,為什麽嘎然而止,僅因為新皇帝的一個念頭、一紙詔書?實際上也不盡然。停止下洋,自有道理。大明帝國的遠航難以為繼,首先因為它缺乏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在經濟政治上,都是一種“揮霍”。“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從經濟角度看,時人的指責並非沒有道理。籌備遠航已成為時下一大苛政,官軍匠戶紛紛畏避逃亡。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南京區手工業的匠戶銳減達四分之三以上。有人強調鄭和下洋的貿易實質,可是,當我們了解了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原則和貿易品的性質,就不難猜測其荒唐的經濟實質。每次出使,朝廷都要備大量的賫賜品;貢使來朝,又有大量賞賜,這些物品多為陶器、緞匹、紗絹、絲棉、鐵貨之類的用品。如果是貿易,就要有出有入,船隊長駛遠駕、充舶而歸的又是什麽呢?大多是香料珍寶之類供皇宮與上流社會玩好的奢侈品,與國計民生無關。“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沈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樟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7]…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2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2)

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1月,使命除例行辭還貢使外,似乎主要是貿易。此時大明國勢盛極,數次出洋,從南海到印度洋的中國勢力格局已形成,在滿剌加、蘇門答剌、古里等地已有帝國的常設機構,“官廠”(倉庫)、宣慰司之類。從這些地方,船隊分宗遠航,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西南非洲海岸;向南船隊到達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甚至澳大利亞沿海島嶼,“去中華絕遠”,歷時3、4年。高潮時刻到來了,像是最隆重的閉幕典禮。第七次遠航在8年以後。永樂皇帝去世,仁宗朱高值熾登基,詔令停止下洋。1422至1430年間,鄭和及其下洋將士守備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當年“萬方玉帛風雲會,一統山河日月明”的盛況,才又派鄭和出使西洋。第七次出洋的航程基本上與第三、四次相同,歷時3年。行前在江蘇太倉、福建長樂、湄洲島大祭天妃宮,樹碑立傳。與其像是乞保來程平安,更像對往事的紀念。…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1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1)

今年是2005年。距今整整600年前,1405年,鄭和率領龐大的明朝皇家船隊,自福建五虎門放洋……世界歷史上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從此開始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一帶一路”不是鄭和下西洋對外撒錢,關鍵在互利共贏(下)

(五)“一帶一路”這件事,我們不得不做,也必須做



主持人:隨著國際關系的演變,“一帶一路”的推進似乎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沿線的國家有了更複雜的利益考量,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有了比以往更複雜的文化沖突和歷史形態的矛盾。您對於這些挑戰有怎樣的觀察?

葛劍雄:機遇跟挑戰往往是並存的。

挑戰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政治風險。保持這片地區的穩定,靠中國一家是行不通的,要跟對方合作。…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一帶一路”不是鄭和下西洋對外撒錢,關鍵在互利共贏(上)

【導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中國日報網、騰訊網聯合推出系列高端訪談《一帶一路,大家三講》,邀請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作家余秋雨、經濟學家陳鳳英,從歷史、文化、經濟三個維度全面解讀。本期對話中,葛劍雄教授圍繞普通民眾對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認識誤區逐條解析。





(一)絲綢之路的概念,是德國人和日本人提出來的





主持人: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構想,但實際上很多人對相關的歷史背景並不很了解。我們首先來談一下陸上絲綢之路,這條路當年是怎麽出現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6)

天下太平,鄭和遠航,是歷史,還是烏托邦?人類不是沒有理想,而是沒有能力實現理想。“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人類假設了這兩種實現秩序的途徑,但不幸的是,可以實現的卻只有一種,征服與強權創造世界秩序。從歷史上看,茶葉與瓷器維持的禮儀天下,是脆弱的,堅船利炮橫絕天下,才能持續擴張發展。預言中帝國的權力網絡秩序,遠沒有出現,唯一超級帝國主義大國呼嘯著人權與正義的炸彈,正不斷在地球上準確地制造廢墟,永樂大帝所謂“君監萬邦,四海如一,敬天道,撫人民,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理想,600年後顯得更有傳奇色彩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阮煒:鄭和為何沒猴急地去“發現”新大陸?

近代前中國經濟規模之巨大,文明勢能之巨大,從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可見一斑。

1405至1430年,鄭和率數萬人和數百艘船只組成的龐大艦隊,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真臘、暹羅、忽魯謨斯、木骨都束(在現索馬里)、麥加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艦隊遠航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實屬空前,先於歐洲人“地理大發現”,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八十七年,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八十三年。



                                            …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4)

梁啟超首開中西航海與現代化比較研究的視野。在西方地理大發現這個光輝的起點照耀下,鄭和七下西洋,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它可以同時讓中國人感到驕傲與悔恨。驕傲曾經有過的輝煌,悔恨這種輝煌曇花一現,似乎永不再來。如果沒有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大敘事,不論是鄭和遠航還是葡萄牙擴張,意義都是微不足道的。西方500年間擴張成一種強勢的全球文明,追溯其源頭,便找到地理大發現這個起點。中國從天朝上國一路墮落,在失敗與屈辱中開始現代化歷程,文化反思自省,總是在對比西方為什麽成功、中國為什麽失敗這個前提下進行。…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