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中)

從鄭和下西洋船隊的編排陣勢看,當時保持了那麽整齊的編隊,又是如何做到的?更何況是在滔天大海。現代船隊即使有現代的通訊設備,要保持編隊也非常困難。為什麽鄭和與他的船隊能做到編隊整齊?盡管史冊上記載,鄭和的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左右相挽,前後相維。但如此大的一個船隊在海上究竟怎麽管理?這始終是一個謎。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表明我們的管理實際上非常先進。

海洋遠航需要具備高超的航海技術和航海知識。現在去遠航,其定位、通訊都有現代化設備,但是600年前的遠航,只能憑借一些非常特殊且簡單的海圖。鄭和下西洋,從南洋到西洋駕輕就熟,來去自如,沒有發生任何困難,表明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知識和裝備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首先在於他是根據天空的星宿來定位的,而且相當精確。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家,怎麽會有如此高超的航海技術?這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現在發現的鄭和航海圖非常珍貴,它與全世界其他的海圖都不一樣,是以自己為定位,描述所看到的海像,因此逼真直感。特別是“鄭和航海圖”是當時唯一包括亞非二洲在內的海圖,彌足珍貴。這些都是鄭和下西洋歷史遺產的一部分,不管今後的研究得出什麽結論,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三、向海則興,背海則衰

鄭和下西洋如此輝煌,然而,為什麽28年的壯觀航行之後,中國的船隊突然之間從海洋上消失了,留下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千古絕唱?

第一種說法就是,鄭和下西洋是奉欽命之行,它受制於明廷的政策多變。傳說認為,明朝永樂大帝“靖難之役”後登臺,建文皇帝失蹤了,不知下落,成了永樂大帝的心頭之患,因此他派鄭和到南洋找建文帝,既然找不到,以後也就沒必要再去航海了。另外,鄭和是太監,明朝宦官之患甚重,太監不管做什麽,都會引起民眾反對,他的航海當然會招致眾多非議。明成祖以後,所有的船只都不準出海,非但不能出海,凡大於兩個桅桿的海船都不準保留,整個航海就完全停頓了。

第二種說法認為下西洋耗資巨大,造成國庫空虛。鄭和下西洋盡管轟轟烈烈,但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虧損。所到之處,各國都饋送珠寶,鄭和當然也帶去諸多禮物,但這不是貿易,他帶回來的珍寶都貢給朝廷達官,因此沒有任何經濟效益,這也是鄭和下西洋不可能持久的原因。1474年,朝廷有官員就攻擊鄭和下西洋損耗了國家很多資源,造成了財政困難。

第三種說法,也是現在比較認同的一個說法,認為中國歸根到底是農業國,崇尚的是陸地文化,不重視海洋,沒有海洋文化意識的支撐,航海也就發展不起來。

鄭和下西洋,目的在於展示皇帝的威嚴,大明的富有,而不是開拓、冒險。可以假設的是,如果鄭和有冒險精神,按他當時的裝備和水平,完全可以繞過好望角到達美洲。但他只是去完成皇帝的使命,而不是冒險,因此他到了肯尼亞就返回,而且七次下西洋走了同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中國人缺乏冒險精神的表現。他奉皇帝之命去遠航,當然也不敢抗命。

因此,大陸文化背景,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原因。大陸文化意味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意味著純樸、禮儀、保守、穩定,是一種自我為中心的鄉土文化。那是一種“父母在不遠遊”的理念。遠洋航海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發展起來,歸根到底是受到了黃土文化的影響。

與此相對應,海洋文化則是一種躁動的、不穩定的,富有包容性、開拓、冒險和充滿活力的文化。哥倫布發現美洲,也是由其海洋文化的屬性所決定的。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文化絕對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時代周刊》的一個記者寫了“當中國控制海權的時候”一文,認為,如果鄭和下西洋有那麽一點海洋文化的底蘊,有冒險和開拓的精神,那麽,情況就會很不一樣了。

因此,人們有此一說:鄭和遠航,帶去的是禮物;哥倫布遠航,帶去的是“劍”。此說很有道理。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中國的禮儀、文化、禮物、友誼,但是缺少了冒險和開拓的精神。

Views: 10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