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24 Blog Posts (112)

愛墾APP:符號像徵與文化再生産

神廟和宗祠在巴特的神話符號論中不僅是文化產品,更是通過符號和技術形成的文化再生產工具,使傳統通過不斷的像徵系統得以維持。這個「文化再生產」和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說法有何相同或相異之處?

相似性



文化的象征性維持:兩者都強調文化如何通過像徵系統維持社會結構。在巴特的符號學中,文化產品(如神廟、宗祠等)作為符號,通過複雜的像徵系統(如神話)來維持傳統和集體認同。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也同樣關注文化如何通過教育、習俗和社會實踐在一代代中傳遞下去,以維持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J.G. 弗雷澤·信仰與巫術研究《金枝》(80)

谷精變化為動物:谷精為公牛、母牛或閹牛



谷精常常還被設想為具有公牛、母牛或閹牛的形象。在西普魯士的康尼茨地方,當風從谷物間吹過時,人們便說「閹牛在谷物中奔跑了」。地里哪一片莊稼長得茂密,東普魯士有些地方的人們便說「孩子們跟在他後面跑,鄰人們嘲笑他,直到農場主把這母牛接了過去。在這個例子里,谷精是人形還是動物形態,顯然混淆起來了。瑞典有些地方把割最後一撮谷穗的人叫做小麥母牛、玉米母牛、燕麥母牛、玉米閹牛,是大家開玩笑的對象。另外,在上巴伐利亞的羅森海姆地區,當某一農場主比鄰居收割晚了時,鄰居們就在他的地里豎一頭草秸公牛。這種公牛是用稻樁子在木架子上做成的,體型巨大,身上披著鮮花和樹葉,還掛著一塊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打油詩句嘲笑這塊地的主人。

 …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5,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Brett McCracken:了解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情緒 中

電影中的元現代主義

我所見過關於電影中的元現代主義的最佳分析是媒體評論家托馬斯·弗萊特(Thomas Flight)的一個視頻文章(如下所示)。這個視頻很長(約 40 分鐘),但如果你想了解元現代主義的大概念如何在當代電影中以具體方式表現出來,這個視頻就非常值得一看:



弗萊特著重介紹了《壯志凌雲 2:獨行俠》Top Gun:…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November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8

在海德格爾對作詩的「照亮著的籌劃」所進行的時間性分析中,我們能同樣看到他在《存在與時間》所揭示的時間性結構,即:曾在化著的未來從自身放出當前,通過對民族的本真性語言所進行的結構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過去、當下與未來三個綻出維度都統一在民族的語言之中,而且看到了未來維度在民族的歷史時間中的綻出運動中何以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38]…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施晨露 趙亦婷:為老人代寫回憶錄 上

「銀髮力量」,這是上海《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銀髮」借指老年人,「銀髮力量」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流行語條目中,編輯部寫道,「銀髮」族詞語不斷發展壯大,如「銀髮浪潮」「銀髮市場」「銀髮經濟」等。

《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銀髮力量」位列其中。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則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記者發現,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正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為垂直分類的熱搜。在上海部分社區,出現了教老年人寫回憶錄的培訓項目。…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8

也許這就是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對當下」的承諾,它根深蒂固有條不紊(或近似有條不紊)的行事方式:

努力找到對綻放空間的描繪(或闖入)可以一蹴而就而不是循序漸進地實現什麼的幸運時刻。假如可以那樣就好了。情動的承諾有:行動力的增加(情動力的擴張:去情動和被情動的能力)、開始「變得有能力」[8]51、身體與世界親和性的共鳴,以及對更多生命或生命本身的敞開。[9]或者以上都不會實現。正如勞倫·勃蘭特在本卷收錄的論文中所說,也存在著拖延和逐漸鈍化的下滑運動,即便是幸運時刻也「可能適得其反……情動氛圍的轉變不等於改變世界」(斜體為引言作者加)。…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李公明·韓炳哲的「敘事的困境」1

韓炳哲,德國學者(Byung-Chul Han)在《敘事危機》(Die Krise der Narration,中信出版社李明瑤譯,2024年5月) 的「前言」,從一開始就指出了這本書的主題:「今天是一個大家都在討論和敘述的時代。不同之處在於,敘事主題的泛濫竟然暴露了一場敘事困境。



一種既無意義又無角度的敘事真空,充滿了「故事化」的喧囂。「(第三頁)作者在整本書的闡述中不斷深入探討的「敘事困境」是雙重的: 信息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和故事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困境產生於信息和故事時代的潮流中。

然而,在這部以…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November 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5

這些表達明顯不同,有的好像是與主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謂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句子對應的說明,有的好像涉及句子表達的不同層次。表達方式雖然不同,卻有兩個共同特點。一個是不完整,即它們不是以「S是P」這種完整句式的方式出現的。另一個是,它們的使用方式使人覺得,使用者認為其表達方式是自明的,由此可以想見,使用者會認為其聽者和讀者也會覺得它們是自明的。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是不完整的表達,為什麼會是自明的呢?換句話說,為什麼似乎人們從來也不會認為這樣不完整的表達是有歧義的呢?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是」一詞的系詞含義是自明的,人們通常是在系詞的意義上理解「是」的。



這樣,以上表達雖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基於「S是P」來考慮,就會自動將它們補充完整,因而知道它們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推而廣之,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人們單獨談論「是」,把它作為對象來談論並形成獨特的討論,即所謂的「是」之問題或與「是」相關的問題(the problem of…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4

家更願意淡化學科基礎的形而上學屬性,把理論起點看成是公理、基本假設與約定。然而,公理有獨斷論意味,往往只意味著我們(目前)無法反駁;基本假設或約定則有工具論色彩:它們是基礎因為它們有用,它們有用因為它們是基礎——這樣便滑向循環。有學者指出:「要想從科學的理論體系之中徹底清除形而上學,循環論證又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不得不區分大小循環。小循環是指兩者直接相互支持,並不可取。大循環可取,因為相互支持的鏈條足夠長。如,用化學鍵理論去解釋物理浸潤現象,又用物理學的電子理論解釋化學鍵。大循環的合理性意味著「一個科學理論能夠越多地支持其他理論,這個理論本身也就越多地被支持」,如此便取消了形而上學的必要性。科學共同體不免沾沾自喜:盡管一個偉大哲學家就對應一個主義,如柏拉圖主義、黑格爾主義,但科學中並不存在牛頓主義、門捷列夫主義。「主義只是爭論尚無結果的標志。」…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3,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J.G. 弗雷澤·信仰與巫術研究《金枝》(79)

為了避免背部疼痛,特蘭西爾維尼亞的薩克森人收割時,用割下的第一把谷穗緊束著自己的腰部。於此可見,谷精又被運用於治療或防護方面,不過是按原來的植物形態,而不是山羊或貓的形態罷了。…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泰德·庫瑟的詩:生日快樂

傍晚,坐在敞開的窗前讀書

一直讀到天光消逝,一直讀到那本書

成了夜色的一部分。

我本可隨手開燈

卻偏要駕著白晝墜入黑夜,

就這樣獨坐著,以手的灰白色的幽影

將難以辨認的書頁撫平。


路也、佘小傑 譯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1,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3

主體我通過一個「視域」和「背景」來經驗他人,經驗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例如人們說同樣的語言、一同進餐等等。胡塞爾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交流的主體的超越論結構中,我們才能夠經驗到一個包含公共事物的共同和共享的世界,才能擁有文化和語言領域的經驗。在此意義上,胡塞爾將世界稱為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成就,並將之刻畫為一個單子間和諧行動的共同體。莫蘭教授還指出,胡塞爾在其哲學的成熟階段,將其交互主體性思想納入到超越論領域,並討論一種超越論交互主體性的可能性。胡塞爾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講稿」中指出,「超越論交互主體性是絕對的、唯一自足的存在之基,在此基礎上創建了所有客觀事物、客觀真實的存在事物的總體,以及每一個客觀的理念性世界及其意義與有效性。」

在胡塞爾看來,交互主體性是從「我是」(I…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November 1,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