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80)

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企業家都像哲學家?上

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企業家都像哲學家?

在一個典型的培訓教程中,人們很少關注內省與反思個人性格與信念所帶來的益處,而往往關注改變行為的益處。這一點在快節奏、科技驅動的商業世界中絲毫不令人吃驚,畢竟如今我們沒多少時間停下腳步思考,一切都想要立時見效(並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盡管人們逐漸認識到「正念」活動 (如瑜伽和冥想)與內斂型生活方式的益處,但相較而言,對於哲學問題(如價值觀、品行美德與智慧)的自省卻被忽視了。管理培訓與領導力發展項目幾乎並不包含任何使某人明確自己哲學世界觀的內容(即使有,也很少)。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們理應添加這樣的內容。

一、為什麼谷歌需要哲學家?…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1,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1

圖書簡介:德勒茲認為,欲望是一種生產性的積極力量,滲透於個人、社會、國家等各個領域,一切生產都是現實的欲望生產,欲望機器就是社會機器。德勒茲希望我們去做的,是一個欲望機器歸零的境界。一般人在每一次逆境、失敗、挫折時,只有在此時把自我或者自我原來的執著消解、歸零,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和諧元素」。

杜鍾敏教授的這本書,則繼承和發揚了德勒茲的觀點。她的筆墨不在於重復德勒茲的哲學,而是重在從日常的生活出發,用德勒茲的哲學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答疑,更加突出了德勒茲哲學在日常中的運用,如何在人生中做到「歸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本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通過講述德勒茲的哲學,讓讀者重新認識周遭的世界,並且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而活出更從容寬闊的人生。

作者簡介…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y 30, 2025 at 2:30am — No Comments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2

從現實來看,黑格爾主義的歷史哲學能夠為戰後的蘇聯進行辯護,這符合彼時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但是,隨著冷戰中東西方陣營的勝負日趨明顯,這種辯護受到了挑戰。總之,一種總體性的歷史辯證法籠罩了戰後歐洲知識分子的全部心智,我們只需看看在以強調個人絕對自由而聞名的薩特筆下,個人行動最終在有機群體中形成了總體化的歷史動力,就可以了解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梅洛-龐蒂也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黑格爾是所有哲學所實現的偉大事情的源頭……他開啟了一種探索,詳細探索了如何將非理性整合進一種擴大了的理性之中,這仍然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任務……解釋黑格爾就是我們的世紀中解決所有的哲學、政治和宗教問題所采取的立場。」…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29,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哲學的高尚地位已不復存在?——專訪阿蘭·德波頓 中

今天西方社會之所以病態,就因為吸引人注意的事物都很有誘惑力、激動人心,但都跟現實生活無關。像一部電視連續劇,很好看,可裡面講的愛情關係在現實裡根本不可能。網游簡直讓人上癮,但那不會啟發人怎麼處理好跟他人的關係,還有色情片也一樣。這時知識分子們就會說,這些人很軟弱,很笨,沒辦法抵御「低級誘惑」,去追星、追流行歌、沉溺網游,這些都不是「好人」。

法語裡有一個詞「bien pensant」,意思是「思想正統的人」,這些人認為自己情操純粹而高尚。可這個詞在今天其實已經成為侮辱,這樣的人其實是蠢貨。可是每個社會都有這樣傲慢的bien pensant,他們極其反對流行化、粗俗化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他們將這些事情視為墮落的像徵,認為俗世骯髒而可怕,堅決與之劃清界限。

我有不一樣的出發點。…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May 2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江林昌·詩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 8

五、史詩通神觀念的突破與中國軸心文明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代,一方面是王權旁落,貴族世襲制的瓦解;另一方面則是士階層的崛起,人類理性精神的全面覺醒。在社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出現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突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時期」。軸心文明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精神思想上的「突破」,而「突破」的核心便是對原初文化的超越。

中國軸心文明的精神超越,在很重要的方面是體現在溝通神靈的適用范圍與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突破上。具體地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人合一」觀念的變化體現在由上層貴族普及到下層士民、由集體意識轉化為個人意識。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見於《莊子·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弟子顏回說出的一段話:…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26,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西西作品 11 -12

11 樹與樹林

我有一些攝影集,空閒時偶然翻看

攝影作品是瞬間的藝術

絕對的瞬間,細薄的切片,剎那靈光

一閃,網羅了光影、線條和心境

時間凝定,不再流動,沒有因果

沒有前後左右、遲早,從不敘述…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May 26,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1

1995年,伊芙·塞吉維克的《控制論褶皺中的羞恥:閱讀西爾文·湯姆金斯》和布萊恩·馬蘇米的《情動的自治》兩篇文章發表,宣告了20世紀西方學界的情動轉向。當今幾乎所有的人文領域都涉及對情動(affect)問題的討論,梅利莎·格雷格和格里高利·塞格沃斯在《情動研究讀本》的導論中總結了情動理論的八個主要研究方向,即技術哲學、生命技術、性別研究、精神分析、政治研究、語言研究、情感史批評和科學哲學,展現了情動理論跨學科和多維度的特點。情動理論幾乎與所有主流范式相對抗,它不僅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和主體性哲學,而且不與同樣反對傳統哲學的各種後現代范式(結構主義、語言符號學以及精神分析等)為伍。正因如此,它為當今的批判理論家提供了全新的武器,喚醒了被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機器刻意壓抑的身體與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26,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泰德·庫瑟的詩:瓷器畫工

他們備好了有刮擦凹痕

並濺有粉紅和藍色的點跡的

黑色馬口鐵盒子;

還有那茜素紅、鉻綠、

鋅白、天青藍的

卷起並干了的顏料軟管;

盛了金粉的半滿的小瓶;

以及蠟筆頭;…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May 26,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熊良智·楚辭成書與經典建構 下

騷體詩歌範式的接受與生成…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26,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歐時大參:法國企業哲學家 上

近期,一批新型人才出現在了法國企業中,他們被稱為「公司里的哲學家」。作為公司哲學顧問,他們不僅需要為公司發展方向把脈、確立公司價值觀,還要組織員工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思考工作的意義。法國企業里,這樣一股新鮮力量抬頭,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看來,顯得頗有深意。公司里的哲學家

Julien deSanctis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博士,目前受雇於法國機器人制造初創公司Spoon。他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確定公司價值觀、思考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組織籌辦員工的「哲學午休」活動,等等。

「事實上,我在公司里主要擔任思考質詢的角色:公司設計的機器人應該符合怎樣的價值觀和社會模式?最終,思考的結果會體現在公司產品和管理中。」Julien…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2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8

對王夫之「勢」的內在線性時間的分析,雖然顯示了蕭馳拓寬陳世驤「詩的時間」內涵的意圖,但也暴露出中國抒情傳統面臨的尷尬之處。如果詩歌能擺脫詩人的時間意識,沿著文本自身的內在線性時間自我生成,就可能導致詩歌脫離個體詩人,這在根本上挑戰了中國抒情傳統所堅持的個人抒情特質。此外,詩意的文本生成表明後世詩人對以往抒情文學的有意模仿,其過程、結果具有不穩定性,甚至完全不受詩人控制,這削弱了蕭馳最開始提出的抒情傳統的技藝面向的可信度。可見,蕭馳將王夫之視為中國抒情傳統之近古發展的代表,卻在對其詩學時間意識的分析中,以文本語言自律偏離了抒情傳統的作者自律論和模仿技藝論軌道,未能實現真正的理論自洽。

結語…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5, 2025 at 11:13pm — No Comments

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7

事實上,正是王逸本人開創了這一理解的先河。關於《九章》(包括《懷沙》),他指出在屈原死後,「楚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類似的,關於《天問》:「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故其文義不次序雲爾。」關於《漁父》,王逸則是提出:「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

對於王逸來說,《九章》的詩篇產生於屈原的自殺並不可信;《漁父》涉及屈原的視角是第三人稱的;而《天問》則因次序過於散亂而不可能出自屈原本人的最終創編。此外,關於《九歌》,王逸更多地將屈原視為編輯者而非原創性的作者:因他在流放之際所遇的南方的宗教歌詩形式「鄙陋」,屈原遂重構了它們,以表達其自身的反抗和規諫。基於此,「故其文意不同,章句雜錯,而廣異義焉」。…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May 25, 2025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江林昌·詩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 7

先說《天問》。五帝三代宗教王官時代,各民族史詩只敘其本民族的歷史,且嚴格限定在本族內世代相傳。而《天問》所敘,除在篇末敘楚本族歷史外,主體部分則以大量篇幅敘虞、夏、商、周及吳、秦歷史,這在文化史上是一種新現象。這一新現象在楚國出現,在屈原筆下出現,決不是偶然的。戰國時代,王官史詩賴以生存的血緣管理結構早已散體,原來主持宗教祭祀並吟唱史詩的周王室祭司及各諸侯國祭司都開始離開其本族國而四處奔命,各族史詩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神聖性而流散各地,從而出現了各族國精英文化廣泛交流與融合的新局面。這樣,時代條件成就了《天問》能夠綜合虞、夏、商、周、吳、秦、楚等族史詩而融為一體,從而使《天問》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篇鴻文。…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24,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6

五、素材庫和作者

我在近年來發展了一種「素材庫與合成文本」的理論模型用以分析《詩經》的詩篇,並不將之視為各自獨立的詩歌系列,而是從「素材庫」中綴合而成的選集:那些叢聚的詩篇彼此有著直接的聯系,本質上是化身於諸多變體中的同一首詩。這一模型淡化了獨立作者的概念,而是假設存在著某些與特定成套的詩歌表達聯系在一起的詩歌主題,它們可以被靈活地實現於不斷更新的或書寫或口頭的變體之中。這樣一種詩歌概念在個別文本的層面上是不穩定的,但它在素材庫的層面上,抑或是這些個別文本所取材自的材料集合體的意義上,則大體是穩定的。結果是,隨著文本材料以模塊化的形式流動,形成了諸多彼此相似但不一致的相互關聯的詩歌。…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May 24,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 7

崇高的實踐帶來的是當今藝術最為關鍵的實驗精神,而不是尋求共通感。「交流根本不存在,因為標凖體系不夠穩定,作為無法找到它的指定位置,確保得到公眾鑑賞的機會。」21,這種後現代的「崇高感」更強調一種當下感受的異爭感:想象力的無力呈現理念的力量給我們痛感,但理性力量的整體要求和它蘊涵的道德力量又給我們快感。



崇高與先鋒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而崇高也許是唯一的描述現代藝術感覺的方式。在崇高這種矛盾的情感中,不確定性時有時無,這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主義的藝術反思方式,但它仍舊不夠徹底,因為它仍舊以某種確定的理念作為最後的歸宿。而從十九到二十世紀的藝術賭注才真正利用崇高美學來使自己成為不確定性的見證者。在詰問此在也就是作品的同時,先鋒派藝術拋棄了作品以前那種接受者團體相關的認識作用,也就是像康德那樣將共通感作為合法性的推斷,而不是實際的現實。…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May 24,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張執浩的詩:雨前風

晾衣繩最先預感到了雨前風

父親的短褲頭在跳

母親的圓領衫在跳

哥哥姐姐們的破衣爛衫

都在一起跳。如果那天我也有

多餘的衣服,我也會跳

但我穿著它在仙女山上滾石頭

風來的時候我放下了石頭…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24, 2025 at 9:36pm — No Comments

黎荔·詩:寺中之言 下

法度之詩是文明的腳手架,核心特質是遵循詩歌傳統的形制規范(如平仄、對仗、音步、韻律),注重修辭技巧的精密編織,其價值在於將人類對語言秩序的掌控推向極致,在有限框架內創造目標明晰的言說和表達。通靈之詩是語言的巫術,核心特質是突破理性邏輯與語法規范,通過意象的蒙太奇、語感的震顫與直覺的閃電,捕捉意識深層的原始震顫。當然,絕對的「通靈」可能導致詩歌滑向譫妄,通靈之詩仍需某種隱形的法度作為錨點。比如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似渾成,實則暗藏《古詩十九首》的法度肌理;蘇軾詩詞的「衝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軌」也並非否定法度,而是將法度內化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呼吸。我們得承認,有些詩人是兼具法度與通靈的。也可以說,所有的通靈時刻都在重構傳統法度,而形式本身亦可成為創新的催化劑。這就是中國詩學傳統中「人工」與「天工」、「法度」與「妙悟」、「規則」與「神韻」的永恆辯證。…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25 at 9:36p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7

三是郭象玄學時間觀、佛禪時間觀與抒情傳統的新變。沿著阮籍珍惜當下的脈絡,郭象倡導瞬間的自主地位,解構了漢儒的連續、循環時間觀,真正樹立起「冥於當下」的玄學時間觀。同時,有別於王弼的空間虛無和嵇康的心靈虛靜,郭象強調天地萬物的惟有論,「比任何人都更無所保留地將一個本然無主的天地萬物還給了世人」,肯定了現世之物的存在意義。冥於當下和體認萬物相結合,形成了「即目直尋」「目擊道存」的審美觀念,由此催生了山水詩。「山水詩並非只是描寫恆久的山川自然,而更在彰顯覿目中隨日光變化的兩間『風景』。」這與阮籍指向自我內心不同,而是注重呈現即目的風景,具有外在空間性,「標示了中國抒情傳統一個重要的發展」。蕭馳將空間化了的時間稱為「時象」,「即與四季或晨昏日月相關的意象,此處顯然滲入了『景』原始義中與日月相關的意義」,並認為它是探尋江淹、何遜、陰鏗和杜甫等人山水詩創作的密鑰。這就勾勒出郭象玄學時間觀所導引的山水詩傳統,強化了時間意識在中國抒情傳統發展中的歷史方位。…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3, 2025 at 6:00pm — No Comments

張執浩的詩:風的味道

我已經很少聞到風的味道

它經過我時會在不經意間

帶走我的某些部分:先是我的甜

然後是我的酸和鹹,最後輪到了

我的苦——我包含著我的苦在風中

苦苦哀求迎面而來的風——

你讓我臟器緊縮而四肢舒展

你讓我在無色無味的晚景裡…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23, 2025 at 5:38pm — No Comments

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詩選·畢加索的散步

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詩選·畢加索的散步

在一個很圓的真實的瓷盤上

擺著一粒蘋果

跟它面對面的

是一個寫實的畫家

畫又畫不成

那蘋果的樣子

可是…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May 23,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