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佳's Blog (198)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7

德勒茲哲學難以繩約,他繼承的都是動態、機體的哲學,對時事與生命的感受都討論。哲學對他而言就是欲望的展現從而有的概念的創造。本書前半部介紹德勒茲哲學源自整個西方的背景,後半部展現他既文學又哲學的觀點。——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魯西奇、北京大學教授藏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杜保瑞聯袂推薦。講述德勒茲的哲學,讓讀者重新認識周遭世界,重新審視思考方式。該書摒棄了哲學的晦澀,行文通俗,深入淺出,是一部面向青年讀者的導讀類書籍。——編輯

精彩預覽…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4,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6

我與德勒茲哲學結緣於讀博的歲月裡,我的導師博格教授(Dr. Ronald Bogue)是美國的德勒茲研究專家,他也曾到法國聆聽德勒茲講學。我的博士論文專攻德勒茲哲學與中國哲學裡「中道」概念的比較。

然而,這本以德勒茲哲學看人生的書,我卻停停寫寫,前後長達15年。開始動筆時,我是個帶著念小學的兒子、居無定所的單親媽媽;寫完的時候,我是美國知名大學的教授,當年那個頑皮好動的小孩,也已經從美國排名前五的紐約大學法學院畢業,當上了律師。我的人生,是一列高速前進的欲望列車。感覺上,我這個「欲望機器」好像一步一步登上人生的高峰,其實,我也失去了許多。我背井離鄉,離開親近的朋友,最愛我的父母先後離世,兒子也因為事業很少回家。欲望機器在「得到」的同時,亦在「失去」。所以,一般人常用的二元思維,在真實的宇宙時空裡常常是正反並存的,互相抵消後也可以說並不存在了。…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0,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5

我們自己這部欲望機器,也必須經由學會「歸零」以便隨時調整步伐,適應環境。凡人一生必有追求,有欲望,可是往往一個人追求的,反而是他最大的心靈牽絆,讓他不能自在地生活。放下不必要的負擔,才能走更長的路,攀更陡峭的高峰。

德勒茲並沒有叫我們停止「欲望」,他只是教我們在產生欲望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並且儲蓄十足的勇氣面對:一切都可能歸零。

福柯說:「人在忘記自己的時候,都有療愈的能力。」德勒茲和迦塔利在《千高原》裡寫道:「用瓦解領域的方式來增加你的領域。」 他鼓勵我們常常主動讓自己的某些欲望歸零,讓「自我」這個概念休息,不要老是把「我」放在「你」和「他」的前面,這樣才能走出更寬闊的人生。…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13,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4

在小范圍的人際關係裡,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父母對子女的等待,朋友之間的等待,即使我們的價值觀是對的,若是別人不聽,也不必強加上去。「錯誤」(局限或者缺失較大)的價值觀自然有負面的後果,我們必須等待他人的成長。每一個惡人都「有可能」變好,但是那個惡人「此刻」並不好。這也是一種融合矛盾的處事態度,裡面有清醒的認知與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有終極關懷,不必立刻在心裡定別人「死罪」。

那麼,有沒有絕對的「對」呢?…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8,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3

「相對性的真理」講的其實是一種「相對」的絕對。…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6,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2

德勒茲講述的世界也是一個「隨機能量強度小點」(aleatory points of intensity)瞬息萬變的世界。(「能量強度小點」或稱「能量小因子」。)

整個宇宙裡所有龐雜的微小因素都彼此相連,不可分割,人的內在與外在也是如此。萬里之外的一個因素的改變也可能帶來當下所在之處某個現象的轉變。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的蝴蝶效應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動態的大千宇宙中,事件之初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最後都會讓整個事件結果大不同。人類雖然一向以「萬物之靈」自居,卻不知自己所能感知的世界其實只是這個大千世界裡的一粒沙。這也呼應了凱蒂·布朗波(Cate Bramble)在《風水建築》(Architect‘s…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ne 3, 2025 at 9:00am — No Comments

(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1

圖書簡介:德勒茲認為,欲望是一種生產性的積極力量,滲透於個人、社會、國家等各個領域,一切生產都是現實的欲望生產,欲望機器就是社會機器。德勒茲希望我們去做的,是一個欲望機器歸零的境界。一般人在每一次逆境、失敗、挫折時,只有在此時把自我或者自我原來的執著消解、歸零,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和諧元素」。

杜鍾敏教授的這本書,則繼承和發揚了德勒茲的觀點。她的筆墨不在於重復德勒茲的哲學,而是重在從日常的生活出發,用德勒茲的哲學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答疑,更加突出了德勒茲哲學在日常中的運用,如何在人生中做到「歸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本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通過講述德勒茲的哲學,讓讀者重新認識周遭的世界,並且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而活出更從容寬闊的人生。

作者簡介…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y 30, 2025 at 2:30am — No Comments

Oona Morrow書評《情動理論讀本》下

在《情動之後:同情、同步與模仿性溝通》After Affect: Sympathy, Synchrony and Mimetic Communication中,Anna Gibbs 以「模仿」(mimesis)概念分析了情動的「傳染性」。她認為模仿是我們感知與傳遞某些情動的關鍵,並且是倫理交往的基礎,因為它構成「親子、同儕、友誼與愛情關係的黏合劑,並且在某些條件下,也能促成與陌生人之間的短暫共鳴」(202頁)

在《情動轉向:政治經濟、生物媒體與身體》…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rch 7,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Oona Morrow書評《情動理論讀本》中

在《書寫羞恥》(Writing Shame)一文中,埃爾斯佩思·普羅賓(Elspeth Probyn)以個人的方式描繪了書寫過程中身體所經歷的情動影響。借鑑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和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等作家的思想,普羅賓提出,書寫羞恥既是一種身體實踐,也是一種倫理實踐。書寫羞恥促使我們思考思想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也促使我們進入讀者的身體。當我們開始承擔自己書寫內容的後果時,我們甚至可能會臉紅、出汗、感到不適。…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15,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Oona Morrow書評《情動理論讀本》上

在《情動理論讀本》(The Affect Theory Reader)中,編輯梅麗莎·格雷格(Mellissa Gregg)和格雷戈里·J·賽格沃斯(Gregory J. Seigworth)精心策劃了一部引人注目的論文集。這本書匯集了來自文化研究、傳播與媒體研究、性別與性研究、社會學、心理學、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影響力學者,他們的論文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極具創新性。 本書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套全面或窮盡性的情動理論,而是激發讀者的興趣、興奮甚至喜悅。這些論文涵蓋了從文化評論到實證研究的廣泛主題,包括心理健康和教育等領域。

在導論中,賽格沃斯和格雷格提出了本書核心的問題:「情動…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6,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心理共振

心理學術語。中文名:心理共振;別名:共鳴效應;分類:中間學科;作用:事半功倍。

心理共振即可稱作共鳴效應,它不同於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屬於它的一個分支。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1, 2025 at 4:30am — No Comments

心理學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歷史起源 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范疇。19世紀中,自然科學上的發現對早期的心理學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的心理學研究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驗方法的使用。   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建立。…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8,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10

同樣意義上的情動與不純粹的人道主義———過於人性和大於人性的考量交匯的地方———指引著斯蒂芬·布朗( Steven BRown) 和伊安·塔克( Ian TuckeR) 去研究精神病醫患關係的管理與常規下的心理行為醫療。通過情動理論,他們找到了一種不必倒退回人道主義,也能表達患者經驗和保健系統複雜性的方式。布朗和塔克認為,情動給予他們「一種連續不斷的格式塔轉換,前景與後景、經驗與裝置在其中對調……關注情動可以讓我們提出,人和生物及其他事物的差異是量的,它們在數量和經驗的複雜程度上有所區別,這些經驗通過人體可以承載的特殊聯系和方式緊張地相互交叉」。他們所使用的概念「持續的格式塔轉換」在描述身體的動情學和情動世界(它們相互構成一種韻律、輪廓、形狀和配速)的教育學之交叉時,是一種很好的措辭。…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3,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9

或者可以說,氣氛總是已經有了角度;我們總是在特定的位置感受它。教育學的遭遇充滿了各種角度。」這是幾乎所有的情動理論都引以為基礎的審美變形的時刻。如本·海默爾在他的論文中所說,這並不是那種既進行道德說教又對過程的結果沾沾自喜的美學「主導模式」,而是一種情動主導的美學,它對「過程的過程性那混亂的未完成狀態」感興趣。究竟該如何走進一個特定的房間,突然間感受到這個綻放空間早已存在的角度呢? 如何尋找一種表達的方式來構造一種個別美學,以同時把握過程的描述和當時當下內在固有的實用性呢? 以及如何記錄寫作中差異的強度,但又不至於把這種差異轉化為可被感受和分享的差異呢?…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8,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8

也許這就是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對當下」的承諾,它根深蒂固有條不紊(或近似有條不紊)的行事方式:

努力找到對綻放空間的描繪(或闖入)可以一蹴而就而不是循序漸進地實現什麼的幸運時刻。假如可以那樣就好了。情動的承諾有:行動力的增加(情動力的擴張:去情動和被情動的能力)、開始「變得有能力」[8]51、身體與世界親和性的共鳴,以及對更多生命或生命本身的敞開。[9]或者以上都不會實現。正如勞倫·勃蘭特在本卷收錄的論文中所說,也存在著拖延和逐漸鈍化的下滑運動,即便是幸運時刻也「可能適得其反……情動氛圍的轉變不等於改變世界」(斜體為引言作者加)。…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7

(1)這種中立性和前面提到的兩個論述相聯系———一是情動理論關注運動本身,而不只是位移,並且把位置看作運動偶然的產物;二是情動理論不急於下判斷和揭露意識形態,而是更耐心和專注於描述與計量,關注連續量變的過程。———譯注



一方面,情動理論在這里是一種「微光盤點」,如塞吉維克和弗蘭克就通過援引湯姆金斯強調文化理論進行范式轉型的可能性,不再局限於是/否,開/關的解釋和批判模式,而轉向捕捉更多樣現象及其強度的計量和描述模式。在說明幾種基本情緒時,「神經元放電」雖是情緒的開端和計量的開始,是一種開/關模式,但根據放電程度和變化方式卻發展出幾種在性質上相互區別的基本情緒。對「羞恥」情緒的考察不再局限於文化批判,而是轉向其生成和建構的積極作用及其過程。(見EveKosofsky Sedgwick,Adam FRank,〞Shame in the  CybeRnetic Fold:Reading Silvan…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30,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6

作為可共享的(擬態)、作為粘附、作為集體、作為偶然性、作為臨界點或匯合點、作為潛能的內在性(未來性)、作為開放、作為包圍著陳詞濫調和傳統領域的動蕩不協調性,以及作為收納傾向的聚集地。以上的每個形態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把情動的「未完成性」說成它的「承諾」———沙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 、本·安德森( Ben Anderson) ,以及勞倫·勃蘭特(Laren Berlant) ( 對勃蘭特來說,應該是「一系列承諾」)最直截了當地說出了這一點,而其他撰稿人只是暗示了這一點。



[我們可以在祖爾納茲(Zournazi) 的( 作為承諾的)…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7,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5

第六種路徑出現在各種企圖反轉20世紀下半葉著名的「語言學轉向」的嘗試(通常是和人文相聯系)中———從文化人類學到地理學,到交流與文化研究,到表演藝術實踐,到文學理論———經常觸及那些逐漸被量子理論、神經學以及認知科學影響的作品,尤其是觸及到被不平衡物理學所影響的作品(見前述第二種路徑) ;這種傾向也要求回到和激活語言學轉向之前或同時期的作品及其伴隨的社會建構主義傾向。



我們可以舉出以下例子,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的「感覺結構」、弗朗茨·法農( Frantz Fanon) 的「第三人稱意識」、瓦爾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非感官擬態、蘇珊·朗格( Susanne…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3,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4

同時,德勒茲的斯賓諾莎式進路把情動置於事物和關系( 內在性)中間,從而進一步把情動放置在同時構成身體和世界的複雜集成之中。這些探詢的線索中因而也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逆流———某種方向上外翻/內卷的差異: 情動作為原初「興趣」的促發者開始將力量變為身體力量( 湯姆金斯) ;情動作為包含著無數種成為人和非人可能性的完整、富有生機的調試領域(德勒茲)。雖然不應該假想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完全整合這兩條情動理論的路線,但這兩條路線可以在特定的點上相互穿透和呼應[尤其注意這卷書中吉布斯(Anna Gibbs) 、普洛賓( Elspeth PRobyn) 和沃特金斯( Megan Watkins) 的作品]。…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9,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3

這也不奇怪,當理論竟敢對情動進行一種嘗試性的探索,它們有時就會被看作幼稚或浪漫的天馬行空,闖入由世界或身體的無數相互牽扯構成的無界之地,以致迷失於亂花障眼的差異:追逐螢火蟲般渺小的強度,在平鋪直瀉的光天化日之下追逐黑夜中微弱的閃光,記錄那些微顫的震動,將浮光掠影下的東西凸顯出來(有的並沒有說服力,應該叫做過度凸顯)。但我們的撰稿人會讓我們看到,情動以衝擊或噴薄的方式從屬於世界、從屬於身體,以及在情動的內在特征上從屬於世界和身體的中間性,這同樣預示著情動理論的前途: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將情動對世界具有無限聯系的、非人的,極具感染力的從屬關係指示出來。

所以情動理論到底可以做什麼? 毫無疑問,人們對各式各樣情動宣言/情動理論有越來越大的興趣———在大量湧現的論文和論著(比如本書)…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