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心理學術語。中文名:心理共振;別名:共鳴效應;分類:中間學科;作用:事半功倍。
心理共振即可稱作共鳴效應,它不同於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屬於它的一個分支。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1, 2025 at 4:30am — No Comments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歷史起源 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范疇。19世紀中,自然科學上的發現對早期的心理學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的心理學研究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驗方法的使用。 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建立。…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8,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同樣意義上的情動與不純粹的人道主義———過於人性和大於人性的考量交匯的地方———指引著斯蒂芬·布朗( Steven BRown) 和伊安·塔克( Ian TuckeR) 去研究精神病醫患關係的管理與常規下的心理行為醫療。通過情動理論,他們找到了一種不必倒退回人道主義,也能表達患者經驗和保健系統複雜性的方式。布朗和塔克認為,情動給予他們「一種連續不斷的格式塔轉換,前景與後景、經驗與裝置在其中對調……關注情動可以讓我們提出,人和生物及其他事物的差異是量的,它們在數量和經驗的複雜程度上有所區別,這些經驗通過人體可以承載的特殊聯系和方式緊張地相互交叉」。他們所使用的概念「持續的格式塔轉換」在描述身體的動情學和情動世界(它們相互構成一種韻律、輪廓、形狀和配速)的教育學之交叉時,是一種很好的措辭。…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3,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或者可以說,氣氛總是已經有了角度;我們總是在特定的位置感受它。教育學的遭遇充滿了各種角度。」這是幾乎所有的情動理論都引以為基礎的審美變形的時刻。如本·海默爾在他的論文中所說,這並不是那種既進行道德說教又對過程的結果沾沾自喜的美學「主導模式」,而是一種情動主導的美學,它對「過程的過程性那混亂的未完成狀態」感興趣。究竟該如何走進一個特定的房間,突然間感受到這個綻放空間早已存在的角度呢? 如何尋找一種表達的方式來構造一種個別美學,以同時把握過程的描述和當時當下內在固有的實用性呢? 以及如何記錄寫作中差異的強度,但又不至於把這種差異轉化為可被感受和分享的差異呢?…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8,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也許這就是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對當下」的承諾,它根深蒂固有條不紊(或近似有條不紊)的行事方式:
努力找到對綻放空間的描繪(或闖入)可以一蹴而就而不是循序漸進地實現什麼的幸運時刻。假如可以那樣就好了。情動的承諾有:行動力的增加(情動力的擴張:去情動和被情動的能力)、開始「變得有能力」[8]51、身體與世界親和性的共鳴,以及對更多生命或生命本身的敞開。[9]或者以上都不會實現。正如勞倫·勃蘭特在本卷收錄的論文中所說,也存在著拖延和逐漸鈍化的下滑運動,即便是幸運時刻也「可能適得其反……情動氛圍的轉變不等於改變世界」(斜體為引言作者加)。…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1)這種中立性和前面提到的兩個論述相聯系———一是情動理論關注運動本身,而不只是位移,並且把位置看作運動偶然的產物;二是情動理論不急於下判斷和揭露意識形態,而是更耐心和專注於描述與計量,關注連續量變的過程。———譯注
一方面,情動理論在這里是一種「微光盤點」,如塞吉維克和弗蘭克就通過援引湯姆金斯強調文化理論進行范式轉型的可能性,不再局限於是/否,開/關的解釋和批判模式,而轉向捕捉更多樣現象及其強度的計量和描述模式。在說明幾種基本情緒時,「神經元放電」雖是情緒的開端和計量的開始,是一種開/關模式,但根據放電程度和變化方式卻發展出幾種在性質上相互區別的基本情緒。對「羞恥」情緒的考察不再局限於文化批判,而是轉向其生成和建構的積極作用及其過程。(見EveKosofsky Sedgwick,Adam FRank,〞Shame in the CybeRnetic Fold:Reading Silvan…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30,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作為可共享的(擬態)、作為粘附、作為集體、作為偶然性、作為臨界點或匯合點、作為潛能的內在性(未來性)、作為開放、作為包圍著陳詞濫調和傳統領域的動蕩不協調性,以及作為收納傾向的聚集地。以上的每個形態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把情動的「未完成性」說成它的「承諾」———沙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 、本·安德森( Ben AndeRson) ,以及勞倫·勃蘭特(LaRen BeRlant) ( 對勃蘭特來說,應該是「一系列承諾」)最直截了當地說出了這一點,而其他撰稿人只是暗示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祖爾納茲(ZouRnazi) 的( 作為承諾的)…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7,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第六種路徑出現在各種企圖反轉20世紀下半葉著名的「語言學轉向」的嘗試(通常是和人文相聯系)中———從文化人類學到地理學,到交流與文化研究,到表演藝術實踐,到文學理論———經常觸及那些逐漸被量子理論、神經學以及認知科學影響的作品,尤其是觸及到被不平衡物理學所影響的作品(見前述第二種路徑) ;這種傾向也要求回到和激活語言學轉向之前或同時期的作品及其伴隨的社會建構主義傾向。我們可以舉出以下例子,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的「感覺結構」、弗朗茨·法農( FRantz Fanon) 的「第三人稱意識」、瓦爾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非感官擬態、蘇珊·朗格( Susanne LangeR) 的「開放的環境」,以及約翰·杜威(John Dewey) 的實用主義理論等。這一情動理論轉向有時關注前/超/平行語言「外部」領域如何跟「低等的」或相鄰的感官(比如摸、嘗、聞、韻律和動覺,或在另類/終極意義上自主的神經系統)…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3,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同時,德勒茲的斯賓諾莎式進路把情動置於事物和關系( 內在性)中間,從而進一步把情動放置在同時構成身體和世界的複雜集成之中。這些探詢的線索中因而也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逆流———某種方向上外翻/內卷的差異: 情動作為原初「興趣」的促發者開始將力量變為身體力量( 湯姆金斯) ;情動作為包含著無數種成為人和非人可能性的完整、富有生機的調試領域(德勒茲)。雖然不應該假想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完全整合這兩條情動理論的路線,但這兩條路線可以在特定的點上相互穿透和呼應[尤其注意這卷書中吉布斯(Anna Gibbs) 、普洛賓( Elspeth PRobyn) 和沃特金斯( Megan Watkins) 的作品]。…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9,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這也不奇怪,當理論竟敢對情動進行一種嘗試性的探索,它們有時就會被看作幼稚或浪漫的天馬行空,闖入由世界或身體的無數相互牽扯構成的無界之地,以致迷失於亂花障眼的差異:追逐螢火蟲般渺小的強度,在平鋪直瀉的光天化日之下追逐黑夜中微弱的閃光,記錄那些微顫的震動,將浮光掠影下的東西凸顯出來(有的並沒有說服力,應該叫做過度凸顯)。但我們的撰稿人會讓我們看到,情動以衝擊或噴薄的方式從屬於世界、從屬於身體,以及在情動的內在特征上從屬於世界和身體的中間性,這同樣預示著情動理論的前途: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將情動對世界具有無限聯系的、非人的,極具感染力的從屬關係指示出來。
所以情動理論到底可以做什麼? 毫無疑問,人們對各式各樣情動宣言/情動理論有越來越大的興趣———在大量湧現的論文和論著(比如本書)…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在他廣為引用的情動論述中說道:「還沒有任何人能夠決定身體可以做什麼。」[2]87 這里有兩個關鍵方面值得馬上強調或者再次強①調:首先,身體的能力永遠不會被單一的身體所界定,而總是會被身體力量關係的領域或情境所輔助和支持,並與這個領域或情境吻合;其次,「認知身體」的「未完成性」與當今的相關性要遠遠大於330年前斯賓諾莎寫完他的《倫理學》之後那個歷史時期。但正像斯賓諾莎所意識到的那樣,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對「身體」(任何身體)的一般考量,而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努力,旨在配置一個身體和它的情動/被情動、它正在進行的對世界的情動構成,以及世界和身體的此性。…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1,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假如情動根本就沒有純粹的或原初的狀態,我們應該從何談起? 情動產生於中間性:產生於去行動和被施加行動的能力。情動是力量或強度的關係或過程(以及過程的持續)的暫時或更持久狀態的衝擊或擠壓。也就是說,我們會在身體和身體之間(人類的、非人的、身體部分的,以及其他)傳遞的強度中,在循環於身體和世界周圍、循環於身體與世界之間,或者粘附在身體和世界之上的回響中找到情動,同時也可以在這些強度和回響的過程或變奏中找到情動。最具擬人意義的情動是我們對那些力量的命名———那些潛藏的、伴隨的,或一般來說意識不到的內在力量,那些強調情感的生命力量———它們可以促使我們去行動、去思想,並且去擴張,同樣也可以將我們懸置在某種對力量關係的計量狀態上(好像那是中立的一樣),或者讓我們被困在世界中寸步難行。實際上,情動持續地證明身體從來至少都是沉浸在和流連於世界的困頓和韻律、拒絕和邀請之中。…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7,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基於對康德哲學的再度詮釋,海德格爾才能發展出「超驗對象」及其與時間、想像力和超驗圖式主義的關係。大致來講,羅利認為,海德格爾在理解人類經驗的潛意識結構的背景下探討了「超驗之物」的概念。這種超驗之物雖然不是直接關於某個具體存在物的,但其特點是「某物」不能被經驗直觀到,而必須在純粹直觀中才能區分。海德格爾同時強調時間作為純粹直觀形式的重要性,它為經驗直觀設定了視域。他提出應從超驗圖式的角度來理解時間,而這最終涉及時間與純粹想像力之間的關係。海德格爾將存在論綜合置於生成性想象之中,因為它是在超越論圖式中運作的。在這一過程中,范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作為具象綜合的內在意義,並以對象性的意向為其做准備。而純粹理解概念的圖式在任何實際經驗發生之前就明確了經驗的可能性。想象通過將內在感覺的形式圖式化,最終讓理解與直覺之間的一致成為可能。
2.…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馬克·羅利(Marc Rölli,1969, Leipzig)一開始就指出海德格爾的哲學的作用,特別是他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激進化處理及其在法國的影響。海德格爾在法國現象學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存在與虛無》和《知覺現象學》等著作所證明的那樣。這些哲學家將海德格爾對以主體性為中心的理性的批判和對存在論差異的強調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8,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重視語言對於我們結構社會經驗的關鍵性,熟悉並操練一種語言往往是我們進入某種業界的開端,而往往唯有有效的解構特定場域的語言使用方式,或者學習另一種文化語言,才能使我們從中找到改變或出走的機會。
這使得海德格意義下的語言,並不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性(the political)。此處所指的政治性,與政黨政治無關,而是任何在生活中組織、編排人事物經驗的存在。在海德格的語言哲學裡,語言往往不僅止於作為表達的工具,更多時候語言的日常使用本身,已是一種微觀的生活政治。
語言是存在的安宅…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小心科學!
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在五十年代發展的語言哲學,背後有一個重要關懷是牽制在西方文化逐漸稱霸的科學語言。這裡先說明一點,本文並非要否定科學語言,而是要提醒大家,當代的討論與思考是如何受到科學語言影響,以及如此影響的後果。…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有人說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二十世紀之後歐陸哲學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許多當代重要思潮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轉向與後現代思潮都和他密切相關。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海德格的語言哲學。海德格關於語言哲學的論述大多收錄在他五十年代的著作《走向語言之途》(On the way to language),這部著作使用文字的方式相當玄奧,有人喜歡它的詩意,也有人認為它是不負責任的胡言亂語,而在這篇文章中,會向大家展示海德格論述中具有說服力的地方。
要理解海德格的語言哲學,首先要抓住一條基本原則——「語言召喚存在」,這是海德格語言哲學的重要綱領。…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如果一生矢志追求平等的生活,無論是在智力產出上的平等、在精神愜意上的平等、抑或是在感官享受上的平等,生活都將毫無安寧,也了無生氣。一些聖人生活單純專一,與眾不同,他們的靈魂完全符合週期性的規律。
欣喜若狂與孤寂淒苦交替拜訪他們。他們放棄了凡塵俗世,卻四顧茫然,忍受種種內心痛苦。他們為心中偶然閃爍的非同凡響的甜美而欣喜萬分。與聖人相仿的還有詩人騷客,在漫漫人生旅途上,繆斯女神三次或十次降臨他們身邊,點撥他們,最後拋棄他們。但是與聖人又截然不同,詩人不總是馴服的,對無可挽回的黃金時光的短暫與離去並無完全的心理準備。極少有詩人徹底承認他們的繆斯女神常常離開,因為只有一種方式表達這種徹底承認,那就是擱筆沉默。…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假如生活不總是充滿詩情畫意,它至少是富有悠揚韻律的。從思想軌道的路徑來看,人的內心體驗呈現週期性。不知彼此距離有多遠,不知橢圓軌道有多長,不知運行速度有多快,不知循環週期有多久。但是,週而復始的循環往復確定無疑。
上週或去年內心曾經遭受的痛苦,現在煙消雲散了;但下週或來年痛苦仍然會捲土重來。快樂不在於我們經歷的是是非非,而取決於心靈的潮起潮落。疾病是帶有節奏規律的,行將就木之際疾病來襲的週期愈來愈短,身體復原時疾病的發作週期愈來愈長。
因為某事,痛不欲絕,這種痛楚昨日曾不堪承受,明日也將不堪承受;今日卻不難忍受,儘管傷心事並未過去。甚至未解的精神上的痛苦負擔,也定能讓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悔恨本身並非駐足不去,它只不過是再度光臨。快樂令人又驚又喜。倘若覺察到快樂來臨的路線,我們可能會翹首以待,因此快樂如期而至,而非突如其來。…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當你的心靈全然寂靜的時候,不妨自問:「我真正盼望的是什麼? 」然後老老實實地回答!
過著沒有工作也不必擔心生計的豪奢生活,享盡天下的榮華富貴,這大概是某些人想像中的樂園生活吧! 但這種生活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亦即,你在這輩子必然無法獲得這樣的生活。
那麼,你為什麼不盼望有個工作,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過著舒暢、穩定而無壓力的生活呢? 這件事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要心中強烈地希望過那樣的生活,並且朝著那條道路前進。…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