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na Morrow書評《情動理論讀本》上

在《情動理論讀本》(The Affect Theory Reader)中,編輯梅麗莎·格雷格(Mellissa Gregg)和格雷戈里·J·賽格沃斯(Gregory J. Seigworth)精心策劃了一部引人注目的論文集。這本書匯集了來自文化研究、傳播與媒體研究、性別與性研究、社會學、心理學、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影響力學者,他們的論文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極具創新性。 本書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套全面或窮盡性的情動理論,而是激發讀者的興趣、興奮甚至喜悅。這些論文涵蓋了從文化評論到實證研究的廣泛主題,包括心理健康和教育等領域。

在導論中,賽格沃斯和格雷格提出了本書核心的問題:「情動(affect)是一種承諾,還是一種威脅?」(第10頁)。 這一問題的答案涉及政治、經濟和倫理,並在不同的身體尺度上展開。同時,本書的作者們在面對情動的虛擬特質時,表現出了從偏執的憤世嫉俗到充滿希望的樂觀等不同的情動立場。

第一部分:「沖擊」(Impingements)

本書的第一部分包括三篇探討負面情動對人和實踐產生影響的論文,同時引導讀者質疑我們對負面和正面情動賦予的規范性價值。

在《快樂的對象》(Happy Objects)一文中,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反思了幸福的道德經濟。通過描繪三種憂郁的主體——指出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女權主義「掃興者」(killjoy)、拒絕再現「幸福家庭」理想的「不快樂酷兒」,以及在足球與家庭之間掙扎的「不快樂移民女兒」——艾哈邁德揭示了我們賦予「好」與「壞」情動的價值如何被投射到特定的身體上。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剖析,艾哈邁德提出了一種另類倫理觀,這種倫理觀不再將正義與幸福畫上等號,也不要求邊緣群體為了「和諧共處」而壓抑自己的傷痛。

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在《情動事實的未來誕生:威脅的政治本體論》(The Future Birth of the Affective Fact: The Political Ontology of Threat)中,探討了情動理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政治氛圍,特別是在「反恐戰爭」期間,預防性政治如何利用「直覺」或「本能」來合理化自身。通過分析與反恐戰爭相關的言論和事件,馬蘇米闡明了「威脅」所帶來的表演性後果。盡管威脅感可能與現實無關,但這種感覺本身卻能創造出充滿威脅的現實。(上)

(譯自:The Affect Theory Reader. Melissa Gregg and Gregory J. Seigworth, ed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xi and 402 pp. $24.95 paper (ISBN: 978-0-8223-4776-7). Reviewed by Oona Morrow, Graduate School of Geography, Clark University, Worcester, USA)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