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六種路徑出現在各種企圖反轉20世紀下半葉著名的「語言學轉向」的嘗試(通常是和人文相聯系)中———從文化人類學到地理學,到交流與文化研究,到表演藝術實踐,到文學理論———經常觸及那些逐漸被量子理論、神經學以及認知科學影響的作品,尤其是觸及到被不平衡物理學所影響的作品(見前述第二種路徑) ;這種傾向也要求回到和激活語言學轉向之前或同時期的作品及其伴隨的社會建構主義傾向。我們可以舉出以下例子,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的「感覺結構」、弗朗茨·法農( FRantz Fanon) 的「第三人稱意識」、瓦爾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非感官擬態、蘇珊·朗格( Susanne LangeR) 的「開放的環境」,以及約翰·杜威(John Dewey) 的實用主義理論等。這一情動理論轉向有時關注前/超/平行語言「外部」領域如何跟「低等的」或相鄰的感官(比如摸、嘗、聞、韻律和動覺,或在另類/終極意義上自主的神經系統) 相交的問題,同時也主張一種對於社會和文化更寬泛的定義。這些作品更多關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情動遭遇的倫理—美學方面。比如,這些情動遭遇包括和技術誘惑、嬰兒、音樂、舞蹈,以及其他非語言藝術(尤其是建築)、動物( 伙伴或非伙伴)等的遭遇。
第七種路徑出現在對情感的批評話語(及情感史)中。這些批評話語逐漸拋棄了內在化的自我或主體性( 因而沿著第三種路徑來問,如何在「後」我思的時代思考和感受?) ,以開啟表現性的疆域,它更多地與共鳴的世界以及感覺/熱情的漫射相聯系———常常包括社會氛圍、大眾行為、感覺的傳染、依附的事物[比如,近來對加布里埃爾·塔爾德(GabRiel TaRde) 的興趣回潮]以及一系列後殖民、雜種化和移民聲音,它們對某一場景和環境中具有自我衍生的能動性和純為私有的情感的個人化行動者的特權和穩定性進行了有力質疑①。在不把主體和客體的空間—位置當作首要條件的情況下,情感———接受了決定性的情動品質之後———可以怎樣被重新考慮?[3]
第八種路徑出現在科學和科學研究本身的實踐中,尤其是那些擁護物質主義多元論的實踐[常見於阿爾弗雷德·諾爾斯·懷特海(AlfRedNoRth Whitehead) 被重新關注的文本]。因此科學實踐絕不會致力於抹消驚奇或本體論相關性這件破布爛衫,而是相反,像伊莎貝爾·斯騰格斯( Isabelle StengeRs) 所說的那樣,科學實踐「讓世俗世界的錯綜複雜和一片狼藉凸顯出來,變得栩栩如生並有意義,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我們、我們的觀念以及權力關係現在沒有,以前從不,將來也絕不會孤單」[4]。情動在這里是一個鉸鏈,它讓變幻不定的事物與驚奇(有時也與厭世的恐懼密切地攪和在一起)永不停歇地相互揉合。
再次聲明一下,以上並不是對當代情動理論已經和尚未實現的或想像中的融合與分歧的完美概括。肯定會有更多情動理論;毫無疑問也確實還有更多情動理論———只要其他思考關聯能力的探索方式被創造出來,這些關聯能力從屬於身體的行動或被引發身體行動的世界從屬性召喚出來。一個人既然已經對這些層面進行過充分涉獵,就只需要考慮那些具有豐富智識和政治意義的作品(可能並不總是援引情動或情動理論,但還是從中學到了什麼),比如多娜·哈勒維(Donna HaRaway) 、艾林·曼寧( ERin Maning) 、威廉·康納利( William Connolly) 、J.K.吉布森格拉漢姆( J.K.Gibson-GRaham) 、麗莎·布萊克曼( Lisa Blackman) 、約翰·普羅特維( John PRotevi) 、西恩娜·恩蓋( Siane Ngai) 、加桑·哈吉( Ghassan Hage) 、簡·班內特( Jane Bennett) 、保羅·吉爾羅伊( Paul GilRoy) 、凱倫·巴拉德( KaRen BaRad) 、斯蒂芬·夏維洛( Steven ShaviRo) 、伊麗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 、阿方索·靈吉斯( Alphonso Lingis) ,以及邁克爾·陶西格( Michael Taussig) 的作品。眼下這八個情動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個足夠有用的素描框架,我們可以挑出個把本書撰稿人文章中與此相呼應的關鍵點來說一說。
如果說本卷中的單篇文章是臨時收集起來的,那麼正是在情動綻放空間各自探索物質性的過程中,它們整體彰顯出一種啟示性的努力。雷蒙德·威廉斯把永遠「跨越一個又一個『物質主義』」[5]122認定為必要的批評任務,這和伊莎貝爾·斯騰格斯的話語不謀而合。這個毗連但無形的綻放空間的情動品質在我們的撰稿人這里是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體現的:作為過剩、作為自治、作為非人、作為難以言喻、作為過程的過程性、作為教育—審美、作為虛擬、(1)這種探索傾向可以在馬蘇米對幾個著名實驗的挪用和闡釋中找到先例,在《情動的自治》中,馬蘇米就從雪人調查實驗、「丟失的半秒」實驗推演出情動對於意識和意義的優先性,並以語障患者觀看里根總統的視頻實驗為契機引申到美國的里根文化現象,嘗試從感覺傳染的角度闡釋「里根現象」和更一般化的總統現象中的大眾行為。(見布萊恩·馬蘇米,《虛擬的寓言: 運動、情感,感覺》,嚴蓓雯,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第28-58頁) 。———譯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