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哥和妹0.9: 故事,和真實生活里的人一樣

世上有人,总会碰上一些其他人,发生一些事,说过一些话,流露一些思想,造成一些後果。故事里的人也是这样。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4 hours ago

愛墾APP: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在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集。兩者雖然起源不同,關注重點也略有差異,但它們對「情感/情動」的重新評估與中心化使它們在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上有許多互補之處。

一、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簡介

情動轉折是一場橫跨文學、文化研究、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理論等領域的理論轉向,起於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強調情動(affect)作為非語言的、身體性的、前認知的經驗,往往強調超越語言的能量與傳播性。其代表學者如:

  • Brian Massumi(受Deleuze影響)

  • Eve Kosofsky Sedgwick

  • Sara Ahmed

  • Teresa Brennan

情動轉折通常與「後結構主義」與「新唯物論(new materialism)」有連結,注重情動如何穿越主體與客體、如何在權力場域中流動與形塑社會關係。

二、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簡介

情感史作為歷史學的子領域,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情緒社會學與心理歷史學,20世紀後期在歷史學界獲得更大發展,重點是研究情緒(emotions)如何在不同時代、文化中被理解、實踐與規訓。其代表學者如:

  • William Reddy(提出「情緒表述」(emotives))

  • Barbara Rosenwein(提出「情緒共同體」(emotional communities))

  • Jan Plamper

情感史認為情緒具有歷史性與文化性,是特定時空下的社會建構,而非普世不變的生理反應。

三、兩者交集的主要面向

關鍵問題的重疊:
情感的社會性與歷史性~雖然情動轉折常強調身體性與前語言狀態,情感史則聚焦歷史語境下的意義建構,但兩者都挑戰了情感作為「內在心理狀態」的自然化觀點,關心情感如何被語言、文化、制度所塑造。

研究對象的共同性:情感作為文化實踐:兩者都研究情感如何影響人際互動、社會規範、身份建構與政治動員,例如如何透過羞辱、恐懼、愛國情懷等感情動員群體。

方法論的互補性:情感史的研究往往依賴歷史文本與文化語彙的分析,較偏向語言取向。情動理論則可能將注意力放在非語言的表達、身體反應與感知的瞬間經驗。若結合兩者,可產生更完整的「感情地景」描繪,既考察語言與制度層面的建構,也關注感知與身體層面的回應。

共同回應當代議題:在關注創傷、戰爭記憶、殖民經驗、性別與種族情感政治等議題上,兩者都提供理解「感覺如何成為社會與政治力量」的工具。

四、學術融合的實例

William Reddy 的「情緒表述」(emotives)理論中,其實已開始觸及語言與行動交匯之處,與情動理論關於 affective force 的觀點相近。

Sara Ahmed 在其《情緒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分析了情感如何在歷史中形塑國族與他者形象,這與情感史對民族主義情感的探討相通。

某些跨學科研究(如感官史、情緒地理學、影像與媒體研究)已將兩者整合,試圖理解「歷史中感覺的經驗」與「感覺如何構成歷史」。

五、總結:交集的意義

面向 情動轉折 情感史 交集價值
理論背景 批判理論、新唯物論 社會文化史、心理史 理論深化與歷史根基
研究焦點 身體性、非語言情感流動 歷史語境下的情緒制度 情感的跨時空動態理解
方法 質性分析、哲學探討 檔案研究、語言分析 理論與實證的互補
代表學者 Massumi、Ahmed Reddy、Rosenwein 彼此引用與對話增加中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18, 2025 at 6:35pm

愛墾APP:恩斯特·馬赫心理學與文創産業~~要探索「恩斯特·馬赫的學說對文創(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在『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脈絡下有何助益」,我們需要結合三個核心層面:

  1. 馬赫的哲學與心理學基礎

  2. 情動轉折對文創的影響

  3. 馬赫思想如何成為文創實踐與設計思維的哲學基礎

一、馬赫思想的核心──感官經驗、非形上學、身體感知

馬赫提倡:

  • 所有知識均基於直接感官經驗

  • 否定抽象本體論,關注知覺、身體與心理過程

  • 自我非固定實體,而是感官與記憶流變的結果

這些觀點為「以感覺為中心」的設計與創作邏輯鋪路——即從「如何讓人感受到什麼」出發,而非「表達什麼理論」出發。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16, 2025 at 10:04pm

二、情動轉折下文創關注什麼?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讓學術與創意領域關注:

  • 情緒、感覺如何構成知識與文化

  • 身體、感官經驗如何產生意義

  • 創作不再以符號解碼為核心,而是以情感生成與感知共鳴為重點

文創產品(如電影、展覽、遊戲、設計、品牌)因此朝向:

  • 感官沉浸(immersive experience)

  • 情感設計(affective design)

  • 敘事與感知交互(embodied storytelling)

三、馬赫思想如何成為文創的深層資源?

1. 感官經驗作為創作起點與評估依據

馬赫認為知識來自「感覺元素」的關聯組織,而不是理性推演。文創正是這種「感覺經濟」的實踐者:

  • 在設計體驗時(如視覺設計、聲音、動線),馬赫的觀點提示我們以感官的即時反應為基準,而非抽象美學理論。

  • 如今的 UX/UI 設計、沉浸式劇場、體感遊戲等,都是馬赫式「經驗優先」的應用場域。

2. 非固定「自我」──為角色設計與敘事開啟可能

馬赫對「自我」的解構暗示:人是情緒流動與記憶動態組合體。這對於:

  • 互動式敘事(如遊戲或多線敘事影像)

  • 角色塑造(尤其是身分流動、性別模糊、感情多元角色)
    提供了心理與哲學支撐。

馬赫的思想讓文創不再侷限於穩固的角色弧線,而是允許「感知變化」成為角色發展的主軸。

3. 情感不是附屬,而是文化創造的中樞

馬赫主張科學理論是經驗的「經濟描述」,在文創中可轉化為:創作的價值在於感官經驗的組織與觸動力

因此:

  • 一個裝置藝術是否有效,不在於其是否「說明了一個理念」,而在於其是否召喚了觀眾的感官—情緒場域

  • 設計思維若回到馬赫式「感覺導向」原則,就能創造出更具文化感染力的產品

四、實際應用場景

文創領域 馬赫式情動轉折觀點的助益
品牌設計 建立以情感記憶為主體的品牌體驗(如感官記憶觸發)
沉浸式展演 優先處理觀眾的感覺流與身體位置,不以「理念傳達」為主
遊戲敘事設計 基於「動態情感轉換」建構角色與玩家關係
劇場與互動裝置 聚焦觀眾的主觀經驗路徑與感官觸發機制
文化內容開發(影視、文博) 情緒與身體經驗成為主題策展核心(非知識傳播)

結語

馬赫的思想在當代文創領域的「情動轉折」背景下,提供三項深刻助益:

  1. 重視感官經驗與身體知覺,讓創作更具共鳴力與觸動性

  2. 拆解主體的穩定性,為多樣性角色敘事與互動開放空間

  3. 將知識視為感覺與經驗的組織,鼓勵創作從經驗出發而非觀念出發

馬赫讓我們知道:感覺,不只是創意的素材,而是創意本身的基礎。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10, 2025 at 9:27am

愛墾APP:當我們談論「哲學」、「藝術」與「科學」,我們往往會將它們視為三種截然不同的活動:哲學屬於思想的殿堂,藝術是情感的流動,科學則是對世界的精確描述。但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帶來的觀點,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這三者之間的深刻關聯:它們其實是三種不同形式的「創造力」。

哲學、藝術與科學:三種創造的模式

德勒茲認為,哲學是概念的創造,藝術是感覺的創造,科學則是功能的創造。這三者皆是思考世界的不同方式,不是以模仿現實為目的,而是在於拓展現實的邊界,發掘潛藏其中的可能性。

在哲學中,「概念」不是對世界的抽象命名,而是一種創造性的組合與切入方式。哲學不是解釋「什麼是事物」,而是提出「可以如何去思考某個問題」。例如,德勒茲提出的「特異性」(singularities)概念,就是試圖去思考那些未被命名、未被注意到的差異。這與科學試圖穩定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的功能完全不同。

科學創造的是功能。它建構理論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運作,例如物理定律、生物演化、基因遺傳等。在這個過程中,科學並不試圖問「為何存在」,而是提出「如何運作」的系統模型。它給出了我們如何應對世界的工具和架構。

藝術則完全不同。它不創造知識,也不建構功能。藝術是一種對知覺和感受的創造,它以非理性、非智性的方式使人思考。藝術的本質不在於提供資訊或道德寓意,而是在於它的「可感性力量」:一幅畫、一首樂曲或一部電影之所以觸動人心,不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什麼,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了某種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花兩個小時去看一部電影,即使我們早已知道故事的大致發展。電影的畫面、聲音、節奏、氣氛——這些非語言的感官元素構成了藝術的「風格」,它們在心靈上激起我們難以言說的波動,提供了思想無法達到的感性體驗。

思想不是資訊的儲存,而是新可能性的創造

德勒茲對藝術的看法具有強烈的革命性。他認為,藝術不是一種裝飾性的娛樂,而是一種思想方式的擴展。它探索的是思想的邊界,提供創造新可能的機會。在這裡,藝術與哲學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共同追求「差異與可能性」的行動。

德勒茲反對傳統意義上「重覆」的觀念。對他而言,重覆不是一個相同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是每一次都在重新發問、重新開始。這種重覆是對常識的拒絕,是對既定形式的不滿,是對「差異」的肯定。這也正是思想的力量——不是遵循、不是修正常識,而是敢於跳出常識,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觀看與思考方式。

科學與潛在世界:從事實到可能性

雖然科學以事實為基礎,但德勒茲認為,哲學擁有理解「潛在世界」的力量。這個潛在世界並不是指未來世界或虛構世界,而是那個超越特定觀察和經驗的、生命的可能性之世界。

換句話說,科學描述的是「此刻的真實」,而哲學追問的是「可能的真實」。生命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一種差異的展現,是「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德勒茲強調:生命就是差異。正是在差異中,我們擁有了重新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擁有了不再受限於既有規則與角色的自由。

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以更快樂、更積極的方式生活。不是為了服從某種常識而活,而是去追求那些尚未被說出、尚未被想像的可能。

慾望的積極力量:生命流動而非匱乏

德勒茲最有名的理論之一,是他與瓜達里(Guattari)共同發展的「慾望哲學」。他們反對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尤其反對那種將慾望視為「匱乏」的思想——即我們渴望某物,因為我們缺少它。

相反地,德勒茲認為,慾望是積極的生產力。慾望不是因為缺,而是因為生命的連結與流動。生命是一股能量流(intense germinal influx),在身體之間穿梭、流動、連結、增強自身。這種慾望不是封閉的、有機的、被動的,而是開放的、創造性的、積極的。

這也改變了我們對「身體」的理解。身體不是一個被固定定義的容器,而是在無數連接與關係中產生的。當一個身體與其他慾望連接,它不只是被形塑,更是在形塑自身。這樣的觀點,讓身體變成一個充滿生成性與可能性的場域。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7, 2025 at 2:16pm

德勒茲的「機器」、「不合時宜」與「解域」~~以下嘗試以這三個概念作為理論槓桿,並結合具體的德勒茲文本——特別是《千高原》(Mille Plateaux、《感覺的邏輯》Logique de la sensation、《什麼是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以及《時間-影像》L’image-temps——來構築一個更具德勒茲式語法的分析框架。

一、機器:連接與事件的無基礎生成

(參照:《千高原》第1章〈Rhizome〉與第12章〈器官無器官體〉)

德勒茲與瓜塔里在《千高原》中將生命、思想與社會視為「機器」:非有機的、有節奏的、不停連接的系統。這些機器不是為了某種目的運作,也不是根據中心或基礎來組織,而是無限展開、彼此連接的差異性生產。從這個角度來看,時間不再是歷史的背景,也不是一條均質的容器,而是事件生成的「效果」(effet)。事件不是發生在時間中,而是創造了新的時間序列。

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尤其是《千高原》的「器官無器官體」(corps sans organes)概念,我們可以將生命視為一種無基礎的生成流(流體力學而非本體論),其中機器的運作是連接、斷裂、再連接的過程。事件作為機器之連接的閃現,不是邏輯結果,而是生成的差異(這也呼應德勒茲對「純粹過去」的思考,在《時間-影像》中進一步發展)。

二、不合時宜:哲學作為生成的對抗

(參照:《什麼是哲學?》與尼采的「不合時宜的沉思」)

德勒茲稱自己的哲學為「不合時宜」的,是因為他將哲學視為對既有秩序的實在批判。在《什麼是哲學?》中,他強調哲學的任務是創造概念,而不是解釋現實。這種概念的創造不依賴於歷史的線性時間或社會秩序的常規,而是一種「非同步的生成」——在時間中脫節,甚至反時代,對當下構成一種時空錯位的挑戰

因此,德勒茲的哲學是「不合時宜」的,不只是因為它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更是因為它拒絕在資本主義設定的時間性與語境中思考問題。這也是為何《千高原》從未提供一個線性敘述,而是一種「中間起始」en milieu與「平面化書寫」écriture en surface的實踐。真正的思考發生於對同步性與歷史邏輯的背叛——一種思考的「異時性」。

三、解域:反抗固定形象的自由生成

(參照:《千高原》第9章〈戰爭機器〉與《感覺的邏輯》)

「解域」是德勒茲-瓜塔里哲學中關鍵的生成動力。它意味著從固有的秩序、身分或「疆域」(territoire)中脫離,以進入一種非標定的遊戲場域——這是一種積極的逃逸,而非消極的逃避。但解域並非無限制地自由,真正徹底的「絕對解域」是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德勒茲在討論「黑洞」(black hole)與「過度密度」時所指出的。

我們通常只願意在一定的框架內解域(如某種想像的替代世界),但當形象真正變得「自由流動」時,我們會產生排斥——就像某些當代電影所營造出的非人稱、非敘述、無主體的影像氛圍一樣,帶來的不僅是陌異,而是哲學意義上的震撼。真正的生成,需要穿越「感知的地平線」,走向形象的生成(sensation)而非表象的再現。

這一點在《感覺的邏輯》中尤為明顯,德勒茲在分析培根的繪畫時指出,真正的藝術不再描繪對象或故事,而是讓感覺自身成為畫布的動力——也就是,一種自我生成的感覺力場,一種「可怕的解域機器」。

四、時間-影像:電影中的解域時間與非人稱知覺

(參照:《時間-影像》)

你在筆記中提到電影只有在不再依附敘事邏輯時,才變得真正「電影性」,這與德勒茲在《時間-影像》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在這裡,時間不再由運動(action)所支配,而是被純粹地呈現為「裂隙」與「非連續性」的場域。我們進入的是一種非人稱的時間意識(temps quelconque),不再需要主體去感知或構造。

在這類影像中,時間不再是背景,而是事件本身。蒙太奇的秩序被打破,影像之間的關係變成差異性的展演,而非敘事的邏輯鏈。這種時間感與「事件即機器的節點」的觀點互為表裡:事件是斷裂的時間,是沒有起源與終點的生成之間歇

結語:從三個槓桿思維時間與生命

  1. 機器: 生命作為無主體、無中心的生成裝置,事件是其運作的閃現。

  2. 不合時宜: 思想作為對既有秩序的反時代干擾,在異時性中生成。

  3. 解域: 時間與影像從疆域中掙脫,展現出非人稱、差異性的存在可能。

透過這三個德勒茲式的槓桿,我們不再將時間視為同質的線性流,而是作為一種被機器組裝、被事件穿刺的生成平面plan de consistance。正如德勒茲所說:

“我們不再是人,而是分子,非人稱的力量,一個機器組成的異質集合。”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5, 2025 at 10:29pm

德勒兹《藝術、哲學與科學》:......就拿「愛」來做例子。定見會將愛還原為已知的形式——布爾喬亞式的婚姻一然後去排斥其他的形式:這不是愛,這是變態!在哲學上,概念則會超越任何例子或模式去思考權力和可能性:因而,「愛」不能被還原為任何給定的形式,無論是家庭的愛、同性的愛還是異性的愛。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盡可能開放的「愛」的概念( Deleuze 1973:140),正如德勒茲所做的那樣。愛是與另一個人的相遇,從而為我們開啟一個可能的世界。

假如我們想要知道某物是什麼(例如藝術、科學和哲學),那麼我們就要問它是如何處理生命的。在今天,問題在於當我們問藝術或哲學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感受到它們的日常功能:即讓我們成為更好的管理者或交流者。可是這樣我們就與藝術與哲學的目的和力量失之交臂,因為它是超越生命之所是的變化的可能性。今天,不會有人當真地提問科學的宗旨是什麼,這可能是由於科學已然是一種功能性的展示了。

生命的進程是機器連接的增值。而所謂的機器即是無水之源、無依之地,它不存在任何可以依托的基礎或是原存在,它就是自己,是自覺能動的進行自我生產,而沒有任何被動性的駕馭。機械雖然本身是無基礎的獨立個體,不存在任何意義的像徵,但我們機械般的生命如何參與社會性運作?實際上兩種機械只有在連接的過程中才會運轉,產生意義的所指或是表徵,而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機械式的存在都在自發性連接中源源不斷、永不止境的生成。

德勒茲通過轉變和激進化這種現象學的復興來思考他的擬像(simulacra)概念。現象是某種世界的表象,但擬像卻是其自身的表象,不存在位於它們後面的起源或者基礎。德勒茲引用了大量哲學家的著作,一直回溯到柏拉圖,但他自己的生成「工程」和「擬像」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激進的現象學批評。現象學堅持認為我們應該以其變動不居的表象來考察世界,而不是使用固定的概念或邏輯的方法。假如我們要真正地不受判斷或前設的影響來接受世界。

[參考《Gilles Deleuze——Essential Guides for Literary Studies》by Claire Colebrook,2001,作者: Claire Colebrook,Routledge,isbn: 0415246342,第一章·思考的力量:哲學、藝術與科學]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2, 2025 at 10:07pm

興起

「拿得穩⋯⋯」,「如果覺得時機合適」,正是奧黛特的言行本質。極端惱怒、大肆抨擊之後,又迅速變得充滿憐憫,並因為這種憐憫而極度內疚,托爾斯泰,可算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相反,在托爾斯泰夫人的日記里,我們可以讀到同樣持久、惡毒的對托爾斯泰的指責和蔑視,卻很少能讀到內疚、自我貶低的字眼。內疚與自責不同:自責也可以是指責自己處事不當,做事愚蠢,而使自己吃了虧。而內疚,則完全是由善良本性引發的對自己的裁決。在古代,內疚與自責,憐憫與嫉妒,這些「情感」,都屬於倫理學範疇,一直到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對它們的分析,都服從於更高的理念分析:什麼是善。而在現代,所有這些,幾乎一切「情感」都變成了心理學概念。而心理學是不討論善惡問題的,某種意義上,它只討論真假:你到底(在真實的、更真實的心理層面上)是自責還是內疚?它不討論你的自責或內疚是否一種善的自責或內疚。心理學也在幫助我們「認識你自己」,但是,它卻並不提供價值指導。而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是指向「善生活」的。而普魯斯特所處的,正是一個心理分析興起的時代。作為心理學大師,他描述了「我」、「斯萬」這些尚持有傳統理念的人,在一個變革時代的幻滅。(第221頁)

在這一家族興起的時候,法蘭西巴黎聖母院和夏爾特爾聖母院的上空還一無所有,後來才建造了這兩座教堂;郎市山頂的聖母大教堂尚未問世,現在,那高高屹立的教堂中殿,就像停在阿拉拉山上的挪亞方舟,牆上畫滿了族長和他他們的家人,一個個憂心忡忡,俯身窗口,觀察上帝是否已經息怒;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凖備在大地上種植,還帶了各種動物。這些壁畫上的動物像是要從鐘樓逃出去似的,牛在鐘樓的屋頂上安詳地閒步,居高臨下,眺望著香巴尼平原;那時,如果游客傍晚時分離開博韋,回頭一看,還看不見聖皮埃爾達教堂在殘陽的金色帷幕上展開它那多分支的黑翅膀,緊跟在他後面飛翔。

蓋爾忙特公爵一高興起來,待人有多和藹、有好、隨和,充滿情誼,那麼在我看來,親王待人就有多刻板、正經、傲慢。他對我勉強一笑,嚴肅地叫了我一聲:「先生。」我常聽公爵譏笑他表兄弟傲慢不遜。可是,親王剛開始和我說了幾句,我馬上就明白了,真正目中無人的正是一見面就與您「稱兄道弟」的公爵,這兩個表兄弟中,真正謙遜的倒是親王。從他審慎的舉止中,我看到了一種更為高尚的情感,我不是說平等對待,因為這對他是不可想像的,但至少是對下屬應有的尊重,這就像在所有等級森嚴的圈子里,比如在法院、醫學院,總檢察長或「院長」深知自己身居要職,表面都顯出一副傳統的傲慢氣派,可內心里比起那些佯裝親熱的新派人物來,實際上要更真誠,若與他們相處久了,就會覺得他們為人更善良,待人更友好。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23, 2025 at 12:10pm

愛墾APP:「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動理論的應用與發展:「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在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興起,強調透過情感、感官以及知覺等概念,批判過於聚焦語言的理論脈絡與研究方法。情動理論成為跨領域學科探討權力關係以及交織性身份的重要視角,進一步理解人性與身體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情感經驗

2.感官民族誌的探索:研究者關注感官經驗如何營造社會、文化和歷史面向,並透過「吃」、「喝」、「摸」、「看」等感官活動,深入體驗身體感的意識,探索感官與情動之間的關聯。

3.聲音與舞動的情動實踐:學者們透過聲音與舞動的感官實踐,探討其在認識論、社會情感以及集體記憶中的角色,強調聲音與舞動在情動研究中的重要性。

4.數位工具在田野研究中的應用:隨著生活面向的視覺化與數位化,研究者探討人類學者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田野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倫理反思,關注數位技術如何影響情動研究的方法與結果。

5.創傷與情動的關係:從「分析師」與「研究者」的視角,探討精神分析理論如何理解並處理社會運動抗爭帶來的創傷,關注創傷經驗中的情動反應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22, 2025 at 6:05pm

這些研究熱點反映了學界對情動理論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多元探索,強調情感、感官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複雜互動。

在「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領域,許多學者對情感、感官經驗與民族誌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以下是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貢獻:

1.亞當·庫帕(Adam Kuper)

研究領域:社會人類學,特別關注文化概念的使用及其意義。

主要貢獻:庫帕對文化概念持懷疑態度,強調應批判性地審視文化如何被使用及其所承載的意義,這對理解情動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表現具有啟發性。

2.皮耶·克拉斯特(Pierre Clastres)

研究領域:政治人類學,特別是無國家社會的權力結構。

主要貢獻:克拉斯特在南美原住民社會中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在無國家社會中,權力並非透過強制力運作,這為理解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運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3.湯瑪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

研究領域:心靈哲學、神經科學哲學及神經倫理學。

主要貢獻:梅辛革提出的「自我模型」理論,探討了意識經驗中的自我現象,這對理解個體如何感知和表達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4.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研究領域: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

主要貢獻:平克廣泛宣傳演化心理學和心智計算理論,探討語言與人類本性的關聯,這對理解情感的表達和傳遞提供了科學基礎。

5.斯特凡·貝格爾(Stefan Berger)

研究領域:現代、當代歐洲歷史,特別是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研究。

主要貢獻:貝格爾的研究關注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這對理解集體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6.楊國樞

研究領域: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專注於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主要貢獻:楊國樞推動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強調在地文化對情感和行為的影響,這對情動研究具有啟發性。

這些學者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深化了對情感、感官經驗及其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理解,推動了「情動-呼喚性民族誌」領域的發展。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February 23, 2025 at 2:05pm

愛墾APP:雅各布森語言功能~~羅曼·雅各布森定義了語言的六種功能,據此可以描述有效的口頭交流行為。 [1]雅各布森的這一工作受到了卡爾·布勒的器官模型的影響,他在其中添加了審美功能、交際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口頭溝通的六個組成要素

發話者:發出信息的一方。


消息:能用言語表達的信息。一個言語信息往往會有多種語言功能,言語消息的
結構主要受其主導功能的影響。[2]


受話者:接受信息的一方。


語境


交際:溝通雙方之間物理與心理上的聯系。[2]


代碼:溝通雙方(即消息的編碼方與解碼方)共同掌握的一套編碼。

語言的六大功能

指涉功能:對應於語境。描述一種情況、對象或心理狀態。指涉功能的描述性陳述可以由明確描述和指示詞組成,例句:「現在,秋葉都已經落下了。」

審美功能(詩性功能):對應於消息這一要素,是消息本身的遣詞用字與聲調平仄——語言形式與發音等各個語言要素的組合——給人以美感的能力。最能體現這一功能的是詩歌,但雅各布森認為不能把對於詩性功能的研究局限在詩歌中,也不應該把詩歌的功能局限在詩性功能上。[2]


情緒功能:對應於發話者。感嘆詞的添加以及音調的變化是情緒功能的典型體現。這些變化不會改變話語的原本含義,但會添加有關發話者內部狀態的信息。人們使用此功能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句:「哇,風景真的好美啊!」


意動功能:表達對受話者的要求,可以體現在呼語和祈使語氣中。例句:「湯姆!進來吃飯吧!」


交際功能:
用於互動的語言,與交際相關聯。 交際功能可以在日常問候和隨意討論中觀察到,特別是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中。它是打開、延長、關閉通信通道或驗證通道是否暢通的鑰匙。


元語言功能:對應於代碼。語言用於討論或描述自身的功能。字典中的詞語釋義體現了語言的元語言功能。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廣泛運用元語言功能。[3]

參考文獻

1 Waugh, Linda R. The Poetic Function in the Theory of Roman Jakobson. Poetics Toda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 (1): 57–82. JSTOR 1772352. doi:10.2307/1772352.

2 Jakobson, Roman. Sebeok, Thomas A. , 編.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Style in Language. 1960: 350–377.

田星. 論雅各布森的語言藝術功能觀.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 (6): 13-16.

Duranti, Alessandr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511-81019-0. OCLC 191952948.

Hébert, Louis.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Signo. Rimouski, Quebec: 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Rimouski. 2011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3).


Sebeok, Thomas Albert. Closing statements: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PDF). Jakobson, Roman (編). Style in language. New-York: M.I.T. 1960: 470 [2022-03-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