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講好中國故事,改進國際傳播 4

及時發聲、講“實在話”

新聞傳播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規律。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需求總是處於“饑渴”狀況,當今世界輿論場上對涉華信息的需求是相當突出的。當發生某件事情時,能第一時間進入傳播渠道的信息往往給人印象最深,很快就能在受眾當中形成心理定勢。

政府部門和新聞機構需要主動和及時地提供第一手信息,走在輿論的前頭。信息發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準確,就越能搶占輿論制高點,越能贏得信任。而且最好能同步考慮國內外受眾的需求。如果第一時間傳播的信息是錯誤的、虛假的、片面的,會出現“三人成虎”的效果,而後需要投入數倍資源去澄清、矯正也不見得有效,甚至會引起輿論反彈。

對於什麼是“真話”,不可避免會有主觀判斷的成分。而且“真話”往往需要時間去了解,也將受到時間的檢驗。因此,傳播者最好講有把握的真話,沒把握的寧願不說,或者等情況明朗了再說。有時出於國家安全或者政策考慮,真話也許不能全說或者馬上說,但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則是,根據授權盡量說實在話。我觀察在一些國際場合,有的大國發言者表達的內容並不那麼充分,但他們出色的口才和自信以及參與討論的積極態度往往能贏得一定的認可。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國防政策本質上是防禦型的。我們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和方式是坦坦蕩蕩的,不搞“當面鑼背後鼓”,因此在國際上闡釋自己的戰略目標和政策趨向沒什麼可遮遮掩掩的。

我的體會是,無論在什麼問題上,講實實在在的中國故事,講事實、講數據、講困難、講作為,是最有說服力的。畢竟,真實的故事最能打動人、說服人。誠然,在這個充斥了大國之間打打殺殺歷史的世界上,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難免引發外界的猜測、質疑甚至誤解。如何超越長期以來我們與其他國家存在的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和利益差異,如何以讓外界聽得懂、能理解的方式闡釋自己的意圖和作用,如何讓我們的聲音出現在所有有需求的地方,在這些方面,我們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改善的地方。

新聞和輿論上的周全安排,是現代大國推行政策不可或缺的。在重大決策出臺前,宜對可能的國際輿論反應做科學和平衡的預評估,以便於有所備案。信息時代,尤其對大國來說,國際傳播和國內傳播的邊界相對模糊起來了,國際上的熱點會即時反射到國內,國際政治中的許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國家的內部事務。這意味著,我們做對內傳播要顧及國際影響,開展對外傳播也要考慮國內老百姓的感受。換言之,作為大國,政策方面的言論和行為不僅要考慮如何贏得國內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考慮如何說服國際社會。

總之,向國際社會進行有效傳播,既要有“道”,也要重視“術”。這里所說的“道”,指的是溝通和傳播中的理念和價值觀,而“術”則是技術、技巧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就強調了“術”的重要性。“講好”本身包含著對“術”的要求:講什麼?怎麼講?如何才能“講好”?故事是講給人聽的,要讓人聽得進去,能夠吸引人、打動人,進而說服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做足功課。

當然,“道”和“術”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脫離“道”空談“術”,“有術無道,止於術也”。許多方法和技巧的學習和培養是瑣碎的,甚至是折磨人的,需要有信念的支撐。之所以有人肯吃這份“苦”,願意去努力克服困難做這件事,相信他們都是因為有信念和責任感,希望把中國的故事講出去,講好,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道”呢?

誠然,中國在世界上全新國際話語權的確立,除了靠更好地說,最終還是要看我們做得怎麼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國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之際,將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也將不斷贏得國際社會更好的了解和信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好的基礎。

(作者為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學者。本文中部分內容源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新書《我的對面是你》見:愛思想網2018-03-16)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