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1] 可參考Rancièr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12; La mésentente 20-31, 71-72(洪席耶 19-31, 84-86)。
[12] 關於話語邏輯之感知分享、錯誤計算、命名的偏移與政治的出現,見Rancière, La mésentente 19-67(洪席耶 17-82)。
[13]…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0, 2020 at 5:53pm — No Comments
摘要: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分析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更精確而言,如何從黑格爾看穆里略畫下年輕乞丐的觀賞經驗,連接其形而上的理念也是本文的重點,另一部分,本文也涉入洪席耶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前言為本文的問題意識與方法概述。第二、三部分探討洪席耶論黑格爾的辯證過程;依循洪席耶在《美感論》第二章裡的佈屬:本文歸納出,第二部分作為黑格爾的藝術經驗與其起源的議題,第三部分則是黑格爾的理念為母題。在第四部分,依循洪席耶的辯證,本文試圖指出洪席耶從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所抽離出來的看法;此審美經驗將有別於黑格爾宣稱藝術已終結的走向,此審美經驗也將促使藝術朝向不一樣的未來。
壹、前言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30,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近幾年來,賈克·洪席耶的著作紛紛被譯成中文,其中有其代表作《歧義》。洪席耶在書中提及要關注“無份者之份”,即共同體中沒被視作持有者的份額。類似的概念延伸到洪席耶的史學論述中,這裏不能不提最近被譯成中文的《歷史之名》,一如《歧義》,洪席耶在《歷史之名》中要評判的不單有傳統史學概念,還有成為學術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念,這裏指的是在法國學術界長期執牛耳的年鑒學派。
與傳統史學著重人物事跡和歷史事件的方向相反,年鑒學派深受社會科學影響,刻意忽視歷史上的有名者和事件,側重於地區統計、人口、經濟數據、社會生活等資料,展現不受傳統重視的歷史另一面。洪席耶認為傳統史學和年鑒學派所開創的歷史科學…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6, 2015 at 9:00am — No Comments
三、巴迪烏的「計算為一」與「空」的邏輯反叛
(一)水平與垂直之間或是之外
如果我們暫時離開洪席耶的理論架構,退一步思考,並且借用洪席耶所提出的治理體系與政治介入的對立作為分析框架,那麼,我們是否會如他在《政治的海岸線》(The Shore of Politics)一書中所檢視的,永遠面對著海洋與陸地之間不斷湧動的一條不穩定的線?進一步的問題便是:暫時出現而處於消失中的政治性主體,是被潮水所決定的消失,還是自主性的撤退?…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3, 2020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接續這樣的理解,我們來看洪席耶對席勒的詮釋。對於席勒提及的一段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工人的描寫,洪席耶延伸談論了某種審美自主性
(即審美意義上的漠然〔indifference〕)。故事是這樣的:一位細木工人, 在為富裕的老闆鋪設家屋地板時,感覺自己彷彿處在自家中,進而喜歡並欣賞起這個房間的擺設──這位工人能充分享受這個空間與對外的視野,其欣賞與享受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屋子的真正主人。洪席耶認為,這段描述裡的工人無涉藝術或政治,但是他具有將自己從被剝削的工作狀態中主動抽離的可能性;這倒不是說主體與政經現實「毫無關係」,而是說主體得以主動「游離」於被給定的政治和經濟分配(Rancière 2009)。
洪席耶說:「席勒有趣地形容此狀態為『無活動性』(inactivity)的時刻,或說活躍與被動趨同的時刻。此無活動性的狀態,被古代女神雕像的頭部面容所表徵,而無涉任何關注與意欲。⋯⋯如同細木工人『暫時停下他的手臂』,『不做任何事』的懸置時刻, 可以想成是審美經驗的核心」(洪席耶2012: 347-48)。17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12, 2022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到底什麼是「私有化」(privatization)?什麼是真正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私有化過程不僅是指生產機制或是財產歸屬的私人所有權,也包括了更為廣義的生產關係、生產原料、產品複製的生產線、產品行銷的交換模式、公共事務的處理程序,以及媒體管道等等面向的壟斷。洪席耶對於政治哲學的檢討,對於不同政體共識理性的批判,已經讓我們理解他的長期工作便是要指出不同話語理性對於公共空間的獨佔與私有化。對洪席耶而言,政治與民主化的工作,便是打破獨佔與私有化的合理化邏輯。洪席耶指出,當今自由主義與民主政體之下,政府自己制定法律,人民代表大致來自於類似的養成背景,政府官員同時兼任或是指派親信擔任國營公司的管理部門,政黨與公共工程招標之間共有利益關係,財團巨賈透過大量投資而獲得參選資格,私營媒體透過公共管道而壟斷媒體王國,都是各種形式的獨佔與壟斷──「在國家寡頭統治與經濟寡頭統治的堅固結盟之下,對公共事物進行全面壟斷」(“Rationality”…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6, 2020 at 3:47pm — No Comments
「扭轉就是偏差,是根本的傷害」(cette torsion est le tort, le blaberonfundamental)。洪席耶說明,「傷害」le blaberon原本的字義便是「流向中斷」:中斷既有的理性計算邏輯;第三,洪席耶指出,一無所有的人們以「偏差之名」認同一個共同體(la communauté au nom du tort),中斷原有的話語秩序,改變分配的秩序,就是政治的「構成性偏差或是扭轉」(le tort ou la torsion constitutifs)(La mésentente 28, 34;洪席耶 30, 38)。洪席耶說:「政治的起點,就是這個主要的偏差:在算術式秩序與幾何式秩序之間被人民的空洞自由所創造出來的懸置。……這不是要求賠償的傷害,而是在說話者的分配核心引入了不可共量性」(La mésentente 40;洪席耶 45)。洪席耶以中斷原有秩序作為政治的起點,同時也說明了共同體的共有根基起源之不可能,而必須不斷地被構成與修正。…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6, 2020 at 3:46pm — No Comments
從華爾街佔領行動、法國黃背心運動、阿拉伯之春到香港街頭的民主抗爭,這些運動都試圖提供「另一個世界」、「另一種邏輯」,在「資本主義絕對化」中,顯現「不相容世界的衝突」,也就是於「不平等世界」和「平等世界」的對抗,以斷裂宰制的邏輯,創造另一種空間與時間。
前言:直球對決,爭議先鋒
對外國際知名,對內卻引發法國學界、政界不斷爭議(querelle)的政治/藝術思想家-洪席耶(Jacques…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2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正是一種信仰,讓我可以面對當下,嘗試說一些事情。-洪席耶,《我們活在怎樣的時代?》
美學與政治,作為時代信仰
法國政治哲學家-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二十一世紀以來,以洋洋灑灑的近三十本著作,儼然名列當代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然其在祖國卻爭議不絕。數十年來,法國學界明知一個公開的秘密,洪席耶國際學界名聲越響亮,國內學院對其不滿騷動就越悶燒。洪席耶於學界爭議可說淵遠流長,其就讀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期間,公開反對其恩師阿圖賽(Louis Pierre…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ne 25,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活在其中的,一種『在之間』。”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前言、介紹
法國政治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著作等身,這位近八十的巴黎八大退休榮譽教授,二十一世紀以來,幾近以每年兩本專著的份量,持續影響歐洲以至於世界的思想界。
洪席耶 2019 年最新著作:《影像,作為一種工作》(Le travail des…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ne 28, 2022 at 6:30pm — No Comments
或許受後現代理論半世紀約制,洪席耶雖以近二十年時間反覆思索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影響,卻與奧爾巴哈可說相見恨晚,近兩年才正式研討這個猶太哲學家的「擬真理論」,然而此遲來相遇可說撞爆出思想火花。若洪席耶延續班雅明的「靈光」(l’aura)概念,卻在《感性分享》一書中,將「靈光消逝」從二十世紀的電影崛起,前推百年,至十九世紀的攝影發明和現實書寫。接著,直到2017年《虛構邊緣》(Les Bords de la fiction),洪席耶不斷以「靈光消逝」的現代書寫,作為一種革命慾望,試將亞里斯多德階級理性,轉為一種無效、空白、開放的「廢墟」;然而要等到2018年出版的《現代時間》(Les Temps…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6, 2022 at 11:38am — No Comments
作者|哈茲米格·科西彥(Razmig Keucheyan)
作者簡介|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內容提要:重塑解放政治的革命主體是當代激進左翼理論的核心論題,洪席耶、巴迪歐、齊澤克從各自的政治哲學創構出發對這一總問題進行了探討。洪席耶將「無分之分」奠基於政治與治安的對立,為了在可感物的分配上將智識平等原則公理化,政治闖入治安,並觸發了「去身份化」過程,正是此種與同一性的間離化為新政治主體的形塑開啟了可能性空間。
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巴迪歐(Alain Badiou)和齊澤克(Slavoj…
Added by 思潮 庫 on February 3, 2019 at 6:46pm — No Comments
四、哲學、審美下的不同藝術
在前一部分,談「過去」、談藝術繼承自由呈現於我們面前,並反思「當下」的繪畫再也沒有能力乘載自由的理念,大體上,也就走向黑格爾所提的:體現自由的任務將交棒於浪漫主義的作家。不過,在討論理念實踐的最後一部分,洪席耶認為黑格爾不僅勾勒出浪漫時期藝術終結的史觀,他同時看向未來:年輕小乞丐的觀賞經驗:
「在奧林匹克諸神之中,他既看見穆里略畫中的快活小乞丐,也發覺拉斐爾所畫的神秘男子,他因而預測他們那無法限定的未來: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擁有一切的可能,對他們這樣的年輕人,什麼都可能發生。」35…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ly 24, 2022 at 5:29pm — No Comments
「無聲的話語」或可謂洪席耶媒介性理念的核心賦形。這是他最早完整陳述藝術美學轉向的文學專論的標題,典故有多處來源。其一,柏拉圖曾稱呼書寫為「靜默的圖畫」:相對於說話(尤其是導師口中發表的言談)擲地有聲、教化人羣,書寫無法掌握特定受話對象,效用堪慮(2011a: 12)。
其次,洪席耶曾引述維柯(Giambattista Vico)對於「邏輯」…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1,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試圖以全稱方式為事件命名,則放棄了「說一半」的軟弱位置,而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惡」。 「事件」是解消政治之「惡」的可能性。事件帶來變化,使情境結構與知識體系之外無法預期的事物得以出現,也可以隨之消逝,正如巴迪烏討論保羅時所說的「基督事件」(Christ event),指向了「可能即將降臨的變化」(a coming),事件是情境中「某個相異的他者」的出現(Ethics 28)。因此,對巴迪烏而言,真正的倫理,就是拒絕倫理意識形態,承認「多」的狀態,暴露知識結構的極限,而將知識結構無法思考、無法辨識與無法命名的真相帶出來。這個解離與扣除的工作,是一種思想的勞動,以便揭露一個新的思想身體,新的主體。
四、「缺口」與「空」的分離之力:重新思考平等與公共…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5, 2020 at 2:54pm — No Comments
馬拉梅曾說「現代不屑想像」。於是,詩人、畫家、劇作家或工程師紛紛致力於形式與行動的結合,來取代現實與影像這老舊的二分法,生命也因此發生革命。
我們所處的當代不再相信革命,而是回到過去重新歌頌影像的祭儀:畫布上的崇高閃光、攝影或圖徵的刺點。影像變成它者的感性現身:文字變成肉身,或不可再現之神的標記。
洪席耶利用影像的複雜組成且異質的本性,來對立於上述兩種視野。這些影像既不是拷貝也不是直接現身,而是獨特的操作,對於可見、可述與可思的重新分配。就像書中所探究的高達的「影像-構句」,是一個默片鏡頭、一張屠殺猶太人的影像,以及一段哲學家論述的疊加。這本著作分析了一些不為人知的連結,它們貫穿詩的象徵主義與工業設計、十九世紀小說與集中營的見證,或當代藝術的裝置。…
Continue洪席耶刻意將一般意義上所謂的政治操作定位為「治理」(police),以有別於他所要展開的「政治」(la politique)的特定意義。[13]「治理」(police)的拉丁字源是politeia,意思是對於城邦的治理(gouvernement de la cité)。因此,police的字義包含了對人民的治理、管理、規範與設定秩序。洪席耶特別強調,他所使用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6, 2020 at 1:30pm — No Comments
三、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
布爾迪厄對康德美學進行了強烈的攻擊,而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論點也予以反駁。在洪席耶的比喻裡,布爾迪厄想強調「對藝術作品、葡萄酒和餐桌禮儀進行判斷者,是同樣的品味」(Rancière 2004: 185)。洪席耶認為,布爾迪厄反對康德的方式,是去證成每個階層的品味,都受其所處的習性及生存心態(ethos)支配;而對美的無關乎利害判斷,則是哲學的假相──事實上恰是因為具有某種文化資本、身處某種特定階層,才得以想像品味判斷的法則能無關乎利害(Rancière 2006: 2)。
換句話說,洪席耶認為布爾迪厄的「通俗批判」,在於指出康德的理論只是某種特定階層才會有的美學空想(洪席耶2012:…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6, 2022 at 8:00am — No Comments
1「美學革命」之哲學起源
二十年來,洪席耶不斷思考美學的哲學流變,如2000年提出《感性分享》,將班雅明的「靈光消逝」(perte de l’aura),從二十世紀大鳴大放的大眾電影,向前延伸至十九世紀對抗亞里斯多德古典美學的現實小說蔚然興起;其2017出版的《虛構邊緣》(Les Bords de la fiction),更將現實文學對抗亞里斯多德菁英美學,往前回溯西方三千年歷史,往後延伸至二十世紀的美洲文學。而甫於2020年出版的《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Le temps du paysage. Aux…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ne 26,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原題:「沒有任何機構能解放人」:現有教育體制如何加深不平等?洪席耶論教育與解放訪談;作者:賴怡禎 Hilary Lai)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以教育體制出發,說明現有體制之所以無法使人達到解放的目的,是因為以「解釋」作為教育機構的工具有其限制。他接著以 Jacotot…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9,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