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繽·論洪席耶的黑格爾觀察:街上小乞丐的審美(1)

摘要: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分析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更精確而言,如何從黑格爾看穆里略畫下年輕乞丐的觀賞經驗,連接其形而上的理念也是本文的重點,另一部分,本文也涉入洪席耶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前言為本文的問題意識與方法概述。第二、三部分探討洪席耶論黑格爾的辯證過程;依循洪席耶在《美感論》第二章裡的佈屬:本文歸納出,第二部分作為黑格爾的藝術經驗與其起源的議題,第三部分則是黑格爾的理念為母題。在第四部分,依循洪席耶的辯證,本文試圖指出洪席耶從黑格爾的藝術經驗所抽離出來的看法;此審美經驗將有別於黑格爾宣稱藝術已終結的走向,此審美經驗也將促使藝術朝向不一樣的未來。

壹、前言

 本文旨在闡明,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1940- )如何透過考證史料,區隔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哲學」與「其藝術經驗」。大多數的黑格爾研究皆透過其絕對精神所開展的辯證法,理解其藝術觀與其理念,而這樣的研究取徑遂朝向前者的理解。透過分析,筆者發現洪席耶更關注十八世紀的藝術經驗與思潮,所衍生的思考;換而言之,透過這種思考框架的重新拆解,洪席耶將如何理解黑格爾的「藝術經驗」?另一方面,洪席耶又如何串連這種十八世紀的藝術經驗,與美學革命之後的「審美經驗」,1則也是本文感興趣的部分。

 本研究將以《美感論》2一書的第二章為分析對象,採用細讀法的研究方式。此方法在文學理論之中稱為「文本優先論」,而在藝術理論的範疇裡,則是一種「客體優先」的閱讀方式;而其優勢在於不立即產生主體層面的詮釋,而是透過文本之中議題與議題的拆解、重新組裝,理解作者思考的整體脈絡。綜觀本論文的組織架構,即是依循文本的脈絡,微觀審視洪席耶探討黑格爾的每個環節,並試圖從「分析洪席耶」的方式,回應「詮釋洪席耶」之下的提問。

 在《美感論》第二章—「街上的小神」裡,洪席耶討論了黑格爾針對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1617-1682)以「年輕小乞丐」3為題材所畫下一系列作品的繪畫論述,並且衍伸出兩個層面的議題。其一,洪席耶考究黑格爾之所以能觀賞這幅畫的時代背景,探討十八世紀的革命理念與其藝術經驗。其二,本文透過穆里略的丐童題材繪畫作品衍伸出黑格爾談「藝術的美作為理念實踐」的思維分析;在此,洪席耶以自由的理念為綱,深入探討黑格爾論繪畫表面,又是在哪個層次實踐自由,並透過黑格爾與其時代背景的因素,重新審視此思維的有效性。最後,經由審美、哲學層面的比照,洪席耶指出黑格爾在十八世紀的藝術經驗,不僅朝向自己所宣稱的終結,而是在審美層次之下的藝術值得不一樣的解讀。

 依循洪席耶文本的思維,本文分成兩個大區塊,前半部分可以區分出兩個議題,分別為黑格爾的藝術經驗與十八世紀才出現的藝術概況。後半部分,則是透過四個子議題談黑格爾的藝術理念,最終給出洪席耶分析黑格爾之後的心得,作為本文的結語。


1 筆者採用「美學」作為 Aesthetics(英文)、L‘esthétique(法語),這個字的翻譯,其實比照了兩份外文文獻。
針對這個詞彙,首要,必須區分 aesthetics 這個字是延續包姆加登以來的「美學」(aesthetics),抑或是它在洪席耶的思考場域裡有其特殊之處?

參照洪席耶的論文《審美革命與其結果》(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and Its Outcomes)。其中,筆者發現洪席耶透過席勒的遊戲(play)、審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闡明感性機制的運作過程,所謂 Aesthetics 並不只是視「藝術為其對象」的準則、不是藝術理論,更像是一種感性機制(sensorium)。其二,學者 Gabriel rockhill 在翻譯洪席耶著作《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的後記提到:「就一個嚴格定義而言,Aesthetics 這個詞彙,在洪席耶的思考場域裡,指涉一個,為了思考、辨識藝術的特殊體制,套用洪席耶的話語即是:藝術的美學體制(aesthetic regime of art)。不過就一個更廣泛意指,Aesthetics 也是一種感性分配(distribution of sensible)機制。」就這兩個層面的考量,筆者認為這個詞彙在洪席耶脈絡的使用上有其特殊意指,使用「審美」試圖更貼近洪席耶思考的中文邏輯。

2 Jacques Ranciére, “The little Gods of the Street,” Aisthesis: Scenes from 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 trans. Zakir Paul (Verso press, 2013), 21-37.筆者以為這本書有兩個層次的意涵。其一,綜觀洪席耶的學術生平,早期的他聚焦於左派思考,直到 2000 年代才在「國際哲學學院」闡明數個關鍵的美學概念,並且在 2008 年出版此書。對筆者而言,這本書因可視為美學時期的總結。其中,描繪的十四個例子(事件)散落在洪席耶早先發表的文章。一直到這本書的出版,這些藝術性場景與其蘊含的藝術概念才得到完整、統整性的書寫。相對於此,洪席耶的書寫方法,也就必須來至反既有藝術史的梳理,像是他提到:「這也可以是一本反現代藝術史的書」。在第二章裡,洪席耶著眼於黑格爾觀賞穆里略作品經驗,則試圖顛覆我們對於黑格爾與十八世紀風俗繪畫的美學、藝術史意涵。

3 在十八世紀大革命之前,穆里略以小乞丐為繪畫題材的作品大都懸掛在醫院或教堂。直到法國軍隊的掠奪,這些作品以西班牙繪畫之姿進入歐洲他處的藝術性空間。其中,這些無所作為的童丐或坐或立於街上,與其臉上神情形成對比。

[謝仁繽,2017,〈論洪席耶的黑格爾觀察:街上小乞丐的審美〉,《南藝學報》15:89-110][本文作者:謝仁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