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上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 9

對於今日席卷全球的現代技術和資本工業,我們當然要抵抗,但是一種聽命或者認命的抵抗。這種姿態並不是「技術決定論」或「技術宿命論」,而是「技術命運論」,在思想立場和人生態度上類似於尼采所主張的「積極的虛無主義」。「技術命運論」是一種聽起來相互矛盾的二重性姿態:既承認技術的統治,又堅持抵抗的意義。

五、未來哲學的藝術性:藝術與哲學關係之重構

未來哲學的藝術性比較好解,實質上就是藝術與哲學關係的重構。這個重構過程是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的歷史階段開展的,也許我們今天也還在這種重構過程中,也許未來依然將繼續展開這種重構。…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June 12,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炳陽導讀·丹納「知人論世」的藝術哲學觀 1

丹納《藝術哲學》

了解歐洲藝術發展歷程必讀經典。

《藝術哲學》一書是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講課時講稿的輯錄,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三部分,闡述「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和「藝術中的理想」等基礎理論;主張研究學問應當「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層層解析、展示古希臘雕塑、文藝復興的西方繪畫,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是丹納最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November 7, 2024 at 8:00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

內容提要



“事件”是德勒茲理解世界的方法,“事件”意味著“生成”、“差異”、“時間”、“意義”,它既是當代哲學思辨的對象,也是好的藝術關注的主題。被實現為“事件”的哲學和藝術總雙向共生的,正如德勒茲的哲學與培根的繪畫。…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December 25, 2019 at 2:30pm — No Comments

東京鐵T·丹納的美學思想 9

丹納的美學研究藝術與種族、環境、時代之間的作用與影響,被普列漢諾夫稱為「社會學美學」。總的來說,他通過《藝術哲學》一書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理論系統,開創了法國19世紀的歷史文化學派,對藝術批評學、美學和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他的理論有著一定的局限,但是他提出關於表現「特徵」的藝術本質、強調科學實證的藝術研究方法論都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而社會文化環境對藝術的影響,仍然是當今美學與藝術研究值得深入的領域之一。

黑格爾在19世紀提出了「藝術的終結」,認為「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藝術「已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寧說,它已轉到我們的觀念世界里去了。」…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December 20,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中

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本問題」。在討論藝術作品時人們常有的爭論,追根究柢往往都是基本問題。因為基本,所以深層,因為深層,所以常被迴避或忽略。不過,為什麼了解這些哲學爭論會對藝術家有益處?這是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論述面的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8,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劉永謀: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技-藝反思的「法國潮」中

自笛卡爾之後,經百科全書學派、聖西門、孔德、柏格森、巴什拉、科瓦雷、康吉蘭,到福柯、德勒茲、利奧塔,法國科學史傳統可以說佔據法國思想的半壁江山。在法蘭西學院,福柯擔任的是思想史講席。他認為,在當代法國哲學中,以巴什拉、柯瓦雷和康吉蘭為代表的「知識的、理性的、觀念的哲學」形成了與「經驗的、感覺的、主體的哲學」分庭抗禮的局面,後者的代表是薩特、梅洛-龐蒂。[2]

法國是社會學誕生的重要源頭。聖西門和孔德對於社會學創建居功至偉,後者1838年首次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基本框架。之後,迪爾凱姆、布爾迪厄和拉圖爾的社會學均赫赫有名。聖西門對技術與工業的研究投入許多精力,其後科學、技術與知識一直是法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以拉圖爾為代表的SSK「巴黎學派」崛起便是明證。…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May 6,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陳瑞文·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2)

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2)

藝術作為開創性角色-海德格的藝術哲學特徵

作者:陳瑞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海德格(Martin Heidergger 1889-1976)的藝術哲學一直不是很容易理解。原因無他,主要是他看待藝術的角度,不是尋常我們接近藝術的方式,-大多時候我們是朝向具魅力的藝術內部意義。也因為這種習性使然,導致和現代藝術哲學所建立的多元藝術認識範疇,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由於它是認識性的,也由於它是以重建藝術身分為訴求,所以它需要其他學門的幫忙,諸如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也因此這個多元藝術認識論之內容,夾著沉重的學門之知識系統,就注定不是那麼容易接近。…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15, 2015 at 10:41am — No Comments

東京鐵T·丹納的美學思想 1



(原作者:東京鐵T;原載:https://book.douban.com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95646/

《藝術哲學》是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文藝批評家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的課堂演講稿輯錄。在書中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美學思想——藝術的發生論:藝術像植物一樣萌發並生長於適合自己的「精神土壤」,即環境、種族、時代「三元素論」;藝術的評價標准:藝術的價值與藝術表現對象的特徵直接相關,即「特徵說」。同時,他花費大半篇幅詳細論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以印證他的觀點。…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3,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下

理論對創作的負面影響?

在此我們必須考慮一個相反的看法,就是閱讀太多理論反而會限制創作能力。的確,有些藝術家可能認為理論會限制思考框架,例如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舉一個常見的類比,年輕的作家在剛開始創作時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困境:時間有限,到底要多讀還是多寫?有些人會認為,讀太多反而有反效果,因為讀太多容易會被其他作家影響,進而變成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如果這個反駁成立,會對我對創作面的間接影響這部分構成挑戰,也就是質疑理論的潛移默化會是負面的。

閱讀藝術理論是否會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27,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文心講壇: 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

文心講壇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的常設活動,秉持「用心為文」的初衷,旨在加強國內文學藝術研究領域的交流。2021623日上午,第二期文心講壇「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本次報告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負責人李修建研究員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黃雨倫主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方維規教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張穎研究員評議。

報告人黃雨倫以「狄爾泰詩學理解的科學性」為主題,將如今時常被視為「過渡時代哲學家」的狄爾泰還原至19世紀德國「科學」…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40am — No Comments

劉永謀: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技-藝反思的「法國潮」下

另一個與作為工具制造者的人之觀念相關的法國技術哲學突出特點在於:與人類學研究關係密切,大量使用和借鑑人類學研究技術的思想和方法。這個特點在斯蒂格爾理論中體現得非常明顯,他受到法國著名古人類學家古爾漢(AndréLeroi-Gourhan)影響巨大。從歷史和人類學角度來考察技術都強調時間和起源的問題,因此科學史傳統的巨大影響與法國技術哲學親近人類學是一致的。



通過對人類與技術關係的人類學考察,法國技術哲學得出技術與人協同進化的基本觀念,也為強調技術的歷史性、偶然性、斷裂性和差異性開辟道路。古爾漢讓法國學者相信,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受他影響的技術哲學家除了斯蒂格勒,還包括西蒙棟、德勒茲和拉圖爾,拉圖爾甚至提出「人類學轉向」的說法。但是,正如塞瑞祖里強調的,「人類學轉向」並不是法國技術哲學對人性或人的本質主義方法的回歸,而是強調技術的「人類學構成」,反對技術中立的工具主義觀點。…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May 7,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3)

總而言之,藝術的審美經驗雖然是一個特指概念,但它所指稱的外延範圍還是極為廣闊的,不僅包括著一個歷史的跨度,如前現代的藝術審美經驗、現代的藝術審美經驗和後現代的審美經驗;也包括著一個文化的跨度,如中國的藝術審美經驗、東方的藝術審美經驗、西方的藝術審美經驗等;還包括著一個種類的跨度,如文學的審美經驗、音樂的審美經驗、繪畫的審美經驗、戲劇的審美經驗、舞蹈的審美經驗、影視的審美經驗,等等;還包括著兩種不同的形態,即創作審美經驗和欣賞審美經驗。所以,我們在把握藝術的審美經驗概念的內涵之前,要充分考慮到這個概念的外延所涉及的對象和範圍的開放性、複雜性以及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將歷史上的、文化上的、、形態上的、種類上的所有的藝術審美經驗,都無一遺漏地盡收眼底,加以審視和探究,由此才可能對藝術審美經驗做出一個涵蓋面寬、包容力大的解釋。



二、藝術審美經驗的內涵界定…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May 19,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未來才是哲思的凖星 4

若哲學要搞成文藝這樣,或者要像文藝這樣來搞,那還是哲學嗎?那還要哲學嗎?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我們必須從文化大局著眼來看海德格爾這方面的努力。海德格爾的基本想法是:



1、本質主義/柏拉圖主義的哲學主流傳統已致「知識衝動」失控(尼采),在哲學-科學時代里思-詩、哲學-藝術關係蒙受扭曲和異化,致使人類文化(歐洲文化)輕重失度;



2、形而上學的完成意味著人類文化進入後哲學-後宗教時代,而其中的核心文化主題正是思-詩關係的重構;



3、這種重構意味著喚起一種後主體主義和非主體主義的思-詩行動和思-詩關係(這個時候海氏把思-詩了解為人言應合語言本身的方式),也意味著思-詩兩者之間的一種二重性(差異化區分)的關係;



4、在此形勢下,最艱難的課題是確認和維持思的嚴格性品質,思想畢竟不是文藝,思想的嚴格性如果不是邏輯的嚴格性,那麼它是什麼?…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1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德]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1)

本書所努力的,是一種開辟性的工作,讀者也應當用這樣的眼光看待它。在一塊從未有人探索過的新境地,誰都不可能找到許多無價的事實,只要找得到路徑,就應當知足了。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所給與的答案,而在於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怎樣,我想,對於讀者,尤其對於那些和我觀點不同的讀者,我已經盡了一點力,因為我已經將我的意思盡可能簡單地表現出來了。

格羅塞,1893年10月9日於巴登的夫賴堡



第一章 藝術科學的目的…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une 21, 2018 at 7:25pm — No Comments

傅雷《藝術哲學》譯者序 上

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年4月21日- 1893年3月5日)自幼博聞強記,長於抽象思維,老師預言他是“為思想而生活”的人。中學時代成績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一八四八年又以第一名考人國立高等師範,專政哲學。一八五一年畢業後任中學教員,不久即以政見與當局不合而辭職,以寫作為專業,他和許多學者一樣,不僅長於希臘文,拉丁文,並且很早精通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一八五八至七一年間遊歷英,比,荷,意,德諸國。一八六四年起應巴黎美術學校之聘,擔任美術史講座,一八七一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學一年。他一生沒有遭遇重大事故,完全過著書齋生活,便是旅行也是為研究學問搜集材料:但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對他刺激很大,成為他研究“現代法蘭西淵源”的主要原因。…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June 21,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 1

【摘要】未來哲學將是何種哲學?哲學如何取得其未來性?文章從尼采晚期的「未來哲學」概念出發,對未來哲學作一種基於歷史反思的展望,認為未來哲學具有世界性、個體性、技術性、藝術性四大特性和規定性。所謂「世界性」,是指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性,未來哲學是一種基於境域語境的關聯性哲思;所謂「個體性」,是指未來哲學將接續現代實存主義/實存哲學的思想成果,以個體之思與言為己任,以個體自由的主張和維護為目標;所謂「技術性」,是指未來哲學將直面技術統治模式,成為一種受技術規定又力圖超越技術的命運性思考;所謂「藝術性」,是指未來哲學將與未來藝術在「奇異性」意義上構成共生互構的關係,未來哲學將是一種藝術化的哲思,正如未來藝術是一種哲學化的創造。…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May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為什麼要關注朗西埃(洪席耶)

雅克·朗西埃是誰?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巴黎第八大學政治和美學教授,歐洲研究生院哲學教授。在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創立的國際哲學研討會裏主持美學講座,並曾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法國共產黨黨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1990)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1965,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中譯本)(見圖)

朗西埃的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西方當代美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作品跨越了諸多領域,並一直抵抗任何對他思想的範疇化:從勞工和思想史延伸到美學,從民主到文學,從政治學到電影。…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0pm — No Comments

東京鐵T·丹納的美學思想 2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試圖建立一種科學的文學藝術批評,這個目標可以說是繼承了聖勃夫(法语: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1804—1869)的文學批評思想。

聖勃夫也是法國19世紀的科學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批評核心是要建立一種科學的批評,「這種科學的批評不滿足於一般地談論作品 , 它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 期冀像生物學發現動植物分類和變化規律一樣 , 發現人類社會的『精神家族』及其演化和嬗變的規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聖勃夫主張在批評的時候必須拋棄那些「模糊的概念和空洞的字眼」,要面向事實進行準確的評論,這里的「事實」不僅包括文學作品,還包括作家本人,批評家必須要「不懈地觀察、研究並掌握各有所長的不同作品的條件, 以及天才形式的無窮變化的條件」,…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5, 2024 at 5:00am — No Comments

錢學敏:論錢學森關於科學與藝術的思想 6

4.2藝術創新要有科學的世界觀

錢老關於「科學的藝術」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含義, 那就是文藝創作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 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品, 也就是說好的藝術作品要能體現出深刻的哲理, 這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台階。

錢老認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文藝理論其層次劃分與其他10個科學部門的劃分略有不同, 它的基礎理論層次是文藝理論;它的應用技術層次是文藝創作;它通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是美學;它的最高概括是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 同時, 給「文藝活動」劃出了廣闊的空間。在這個體系的外圍還有前科學的東西:實踐經驗知識庫、不成文的實際感受、靈感、潛意識和初步的哲學思考等等, 也是藝術創造的源泉。…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May 22,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