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2 hours ago

[嫣然·愛墾研創]對東南亞的影響:梵語在南亞孕育而生,但它對東南亞的影響之深遠,足以跨越語言範疇,融入宗教、藝術、政治制度與社會觀念之中,成為該區文明塑形的重要力量。從古代的陸路與海上貿易,到宗教與王權象徵的傳播,梵語在東南亞留下的文化足跡,不僅廣泛,也具有持續性。

梵語與東南亞文化的關係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初年。當時南亞與東南亞因貿易興盛而頻繁交流,印度商人、僧侶及學者透過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東南亞各地。他們不僅帶來商品,也帶來宗教文本、哲學思想與宮廷文化,使梵語逐漸成為當地上層社會接觸的文化語言。此種「印度化」過程並非強制,而是因為東南亞各王國主動吸收、轉化外來文化,以強化自身政治與宗教正統性。

宗教傳播是梵語影響力的核心之一。佛教與印度教在東南亞深深扎根,而最早的佛經與印度教經典多以梵語或巴利語撰寫。雖然後來在泰國、緬甸等地,巴利語逐漸成為佛教的重要語言,但在高棉、占婆、爪哇等王國,梵語長期被用於宗教儀式與碑銘記載。許多寺廟碑文,以精煉的梵語記錄王室功德、捐贈與宗教儀軌,顯示梵語在宗教與政治結構中的崇高地位。

王權文化也是梵語得以深植的重要領域。古代東南亞多個王國使用梵語詞彙來描述國王、朝廷與宇宙秩序。例如“德瓦拉惹”(Devarāja,神王)理念在高棉帝國成為核心政治概念,象徵國王擁有神聖性與統御全境的合法性。這些觀念很大程度源自梵語文獻,如《摩奴法典》、《往世書》等,並在地化後與本地信仰融合,形成兼具神聖與世俗意義的王權模式。

語言層面的影響亦深遠可見。今日東南亞多國語言中,仍有大量詞彙源自梵語。例如泰語中的“ธรรมะ”(法)、“กษัตริย์”(國王)、“จักร”(輪)皆來自梵語;印尼語、馬來語中的“agama”(宗教)、“raja” (國王)則自梵語 rājan;高棉語亦大量吸收梵語政治與宗教詞語。這些詞彙不僅是語言借用,更是文化接觸的歷史印記,反映梵語概念在當地社會運作中的重要性。

藝術與建築方面,梵語間接塑造了東南亞的審美與象徵系統。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廣為流傳,成為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地戲劇、壁畫與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爪哇的《羅摩衍那》舞劇、泰國的《羅摩堅》、高棉的浮雕敘事,皆是梵語文化傳統被重新詮釋的成果。雖然這些版本在內容上具有在地化特色,但其思想架構、人物類型與道德觀念仍保留濃厚梵語文化精神。

從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到語言文學,梵語在東南亞形成一種跨地域的文化網絡,卻又並非以統一方式呈現。各地王國並未被動接受梵語文化,而是選擇性吸收並與本土傳統融合,使其轉化為具有在地特色的新文明。例如吳哥採納梵語王權觀念,但以自身建築技藝展現獨特的宇宙觀;爪哇王國接受印度宗教思想,卻發展出與南亞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這種雙向互動,使梵語不只是外來文化,而是東南亞自身文明的一部分。

總結來說,梵語與東南亞的文化關係是一段漫長而多層次的交流史。梵語不僅是東南亞宗教、王權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媒介,也是該區域文明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來源。透過歷史的沉澱與在地化創造,梵語文化在東南亞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記,並持續影響今日的語言、宗教觀念與文化認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6, 2025 at 8:32am

高凱: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2022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字遊戲海外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人民幣,中國遊戲的影響力輻射數以億計的海外玩家,成為數字內容“出海”傳播最亮眼的風景之一。

從本土到海外,眾多遊戲産品開始嘗試融入中國元素,向全球玩家展示中華文化。國産遊戲傳播傳統文化的總體面貌如何?如何更好地通過數字遊戲傳播文化的魅力?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請他就相關問題闡述自己的研究與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包括《王者榮耀》《原神》等在內的不少國産遊戲在海內外都較受歡迎,中國遊戲在發展歷程上有何特色?

何威:從1994年第一款國産遊戲《神鷹突擊隊》面世至今已過去了28年,中國遊戲從無到有,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少人問津到為數億國內外玩家帶來快樂,走出了一條艱難而奮進的道路。國內的市場規模從零開始發展到2021年的2965億元(人民幣,下同),近10年有大約5倍的增長。中國遊戲崛起,也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強盛的結果。

遊戲是技術與創意的結合,又被資本驅動與影響,最終由玩家體驗、參與和評價。因此,遊戲發展的歷程,總是和所在國的經濟、科技、商業、文化等社會語境緊密相關。

中國自古以來“玩物喪志”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影響了中國遊戲業的發展。隨著近年來遊戲玩家超過6.5億人,以及遊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各方面都在更積極地推動遊戲健康發展。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國産數字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人民幣規模,且增速持續高於國內銷售收入增速。國産遊戲能夠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威:中國遊戲産品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有諸多原因。首先是國産遊戲品質不斷提升,能夠滿足大量海外玩家的娛樂需求。

其次,當美日韓歐等地的本土遊戲企業大多還重點關注主機及PC遊戲之時,中國遊戲企業在海外移動遊戲市場積極佈局,精準定位、細分市場,沿用其在國內激烈競爭中形成的移動遊戲産品盈利模式創新的方法論,深耕本地化運營,實現了“彎道超車”。

第三,部分中國遊戲産品對海外玩家而言,在文化上存在異質性和新穎性,從題材、玩法、敘事、視聽等維度帶來了新鮮體驗,因此受到歡迎。

第四,在一些新興市場上,如南美、中東等地,中國遊戲企業將國內成熟但當地稀缺的遊戲類型和玩法,包裝在其本地文化和故事中,從而迅速流行。

中新社記者:越來越多國産遊戲主動應用和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國風”遊戲産生的動因和現階段發展狀況是什麼?

何威: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風”“國潮”“國貨”在社會多個領域日漸盛行,在青少年中尤為如此。我們能觀察到更為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在回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倡議;人們在思考和辨識什麼是“我們的”“自己的”文化樣式和生活方式,主動尋找文化身份認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遊戲企業在國産遊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廣受玩家歡迎的舉動。另一方面,很多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遊戲主創們,自己就是“國風”“國潮”的積極消費者,也主動把對傳統文化的喜好融入創作中,因此這樣的遊戲越來越多。

我們研究了過去十年間中國自主研發、獲得版號且至今仍然較為活躍的1407款遊戲,發現其中超過四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頭部熱門手遊中有八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5, 2025 at 6:40pm

中新社記者:數字遊戲如何能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何威:效倣王國維先生曾論及的“治學三境界”,我認為遊戲傳播傳統文化可以觸達三重不同的境界:“符號境”“知識境”和“觀念境”。而遊戲傳播文化的具體實踐,則是在“人”“環境”和“行動”三個維度上展開。

“符號境”,指遊戲中活用傳統文化元素與形式,以視聽表現、美學風格等方式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符號,以符號為基礎,承載文化內容和價值體系,重在喚起玩家情感。

“知識境”,指在遊戲中置入並傳播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和資訊,增進玩家的理性認知,寓教于樂。

“觀念境”,指在遊戲的敘事和互動中,呈現、探索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裏蘊含的思想觀念、氣韻風骨、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和價值理念等。觀念和精神既蘊含在設計細節之中,也需要玩家的參與和交流來發掘和體悟。

關於實踐的三個維度,首先是人物的維度,包括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的遊戲角色,也包括那些取材于神話傳説、民間故事中的知名虛構形象的遊戲角色。人物是遊戲敘事內容的主體,也是玩家開展遊戲互動的化身或對象,是産生文化認同和情感的重點。

環境的維度,是以數字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玩家身處其中,時刻受到熏陶,産生體驗。環境之維又可以細分為自然環境(地理山川、風景名勝等)、人造環境(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器物等)與文化環境(神話傳説、詩詞歌賦、工藝美術、技術藝術等)在遊戲中的重構。

行動的維度,指的是玩家能在遊戲裏做什麼,給遊戲人物和遊戲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在模擬衣、食、住、行的過程中,在各種文化創造和體驗的活動中,令玩家産生並深化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

中新社記者:應如何推動數字遊戲求美向善、增進公益、承擔責任,讓遊戲與社會更良性互動?

何威: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在遊戲領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未成年保護體系,從網遊內容審核機制、網遊實名制度、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和充值消費,到推行《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企業接入實名認證平臺並主動用技術手段驗證、建立家長監護平臺、開通未保服務專線、推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自助系統等。應當説,在全社會關注下和主管部門要求下,中國遊戲行業已採取了較為全面和嚴格的限制措施。

遊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共同期許。事實上,從影視、動畫、直播、廣告等內容産業,以及文保旅遊、工業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醫療醫藥等更多領域,都正在從遊戲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之中汲取能量。

社會整體遊戲素養也在不斷提升,這不僅意味著人們能更好地處理遊戲令人“過於沉迷”“過度氪金”等負面效應,從中獲取快樂和有益身心的元素,而且還體現在人們能在自己從事的行業中,善用現有遊戲或是遊戲化的手段,産生“遊戲+”的積極效應。

想要實現這樣的良性互動,或者説,讓遊戲發揮更大的社會正向價值,需要“政産學研用”的社會共同體的參與和努力。

受訪者簡介:何威,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理事。研究領域包括社交媒體與網眾傳播、遊戲研究、流行文化與文創産業等。其研究成果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及青年成果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年度學術評優專著一等獎及論文一等獎。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5:09pm

[郭翠瀟]尋找非遺「出圈」「出海」的內生動力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非遺更火、更「出圈」了,愛上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202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陝北說書隨《黑神話:悟空》游戲火到海外;雲南楚雄彝繡服飾亮相2024巴黎時裝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融入了時尚設計,從傳統賽裝節的「鄉村T台秀」走上了國際舞台。當這些「出圈」「出海」的非遺項目再次呈現在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題傳播活動的舞台上時,毫不意外地牢牢鎖住了青年人的目光。

《彝繡·華服尚錦》節目中,表演嘉賓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主辦方供圖

就在不久前,另一個非遺「出圈」「出海」的重要事件受到了更廣泛人群的關注和熱議,那就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這個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成為人類共享遺產。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出圈」「出海」,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發揮創造力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不斷為其注入活力。這一「出」一「入」看似不太相關,其實是一體兩面,都基於共同的價值理念。

不論非遺「出海」還是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目的都是為了提升非遺的可見度。非遺「出海」是在空間維度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讓創造傳承於中華大地上的非遺被更多國家的人們看見;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是在時間維度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讓世代相傳的非遺在現代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看見。而提升非遺的可見度則基於對非遺功能和價值的共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序言中有精當的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作用不可估量……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遺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我們較為熟悉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設立,也正是為了提升非遺的可見度,提高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促進對話。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間對話,最終目的是維護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因此,重視非遺「出海」,我們不應只重視其對中國非遺展示宣傳的「名片」作用,還要重視中國非遺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對國際層面非遺保護的貢獻,對深化文明交流互鑑的貢獻。同樣地,當我們倡導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在設計、制作、銷售或享用非遺文創商品的時候,也更應關注這些非遺的創造傳承社區和傳承人能否從中受益。

當我們看到閃耀巴黎時裝周的楚雄彝繡服飾綻放在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題傳播活動舞台之時,不應忘記這些華美刺繡的繡工可能是一位殘障人士,可能是一位帶著年幼孩子的母親。非遺與創意產業的結合,不但整體上提升了非遺的可見度,促進了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也為弱勢群體提供了就業機會,讓更多不便外出務工的人群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建設人類持久和平,是激勵非遺「出海」、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內生動力,也是非遺保護的內生動力。

(作者郭翠瀟,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原見中國民俗學網, 2025-01-03)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1:54pm

愛墾學術:丹納《藝術的哲學》評價巴黎文創環境

丹納(Hippolyte Taine)《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1865–69)裡對巴黎有相當鮮明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藝術與思想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他認為這個「中心」的氛圍也帶來了「過度刺激、短暫與浮躁」。

人才與機會的集中

丹納指出,巴黎是全國最能出人頭地的地方,所有有才智、野心和毅力的人都會擠到巴黎來。這讓巴黎成為「全國的頭腦」,不論是文學、繪畫、戲劇、科學,都會在這裡競爭和碰撞。但問題是:這種高度集中導致過度競爭與「自我消耗」。

過熱的知識與創作氛圍:丹納形容巴黎人處於「非正常」的精神狀態:頭腦過於發熱;精力過度消耗;情緒過度興奮。這種「熱病式」的氛圍,使得創作成果常帶有浮躁與短暫的特徵。

對藝術品質的影響:巴黎的文化產品(不論繪畫或文學)往往反映這種「過度興奮」的特質。有時候,這樣的刺激能推動創新(例如新流派的誕生)。但更多時候,這種躁動損害了藝術的深度與持久力。

換句話說:巴黎的藝術創造數量很多,但質量卻容易因環境的「熱病」而受損。

與地方的對比

丹納還強調,若把巴黎與地方(如省城、古都)相比:省城的環境雖然沒有巴黎的火熱競爭,但更安靜、自然,容易滋養深沉而純粹的藝術與思想。巴黎雖然是「時尚、流行、潮流」的發源地,但這些往往只是「片刻的光彩」,難以與持久的藝術成就相比。

總結

對丹納而言,巴黎是一個「光彩奪目卻患有熱病」的文化中心:它的活力與創造力不可否認;但它的浮躁、過度刺激、短期爆發,也讓藝術容易失去深度和純粹。這樣的評價,正好與我們前面討論的留言文字呼應(「頭腦不是處於正常和健全狀態,而是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基本就是丹納的話)。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1, 2025 at 9:16pm

丹納·藝術哲學:特殊傾向與特殊才能~~首先是總的形勢;其次是總的形式產生特殊傾向與特殊才能;其次是這些傾向與才能佔了優勢以後造成一個中心人物;最後是聲音,形式,色彩或語言,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與才能。

絕對不應該以學究的態度去培養,而要以令人喜悅為目的;施展才能不應當是為了博人贊賞,而應當為了娛樂他人。因為這緣故,一切優美的藝術都要通宵。

巴黎是出頭的機會最多的城市,一切有才智,有野心,有毅力的人,都跑來你推我搡地擠在一起。京都稱為全國人才與專家薈萃之處;他們把發明與研究互相交流,互相刺激;各種書報、戲劇談話,使他們感染到一種熱病。在巴黎,人的頭腦不是處於正常和健全狀態,而是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腦力活動的產品,不論繪畫或文學,都表現出這些征象,有時對藝術有利,但損害藝術的時候居多。

而要它們自然而然的產生,必須「形象」不受「觀念」的阻抑和損害。 這句話極其重要,讓我多解釋一下。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教育、談話、思考、科學,不斷發生作用,使原始的映像變形、分解、消失;代替映像的是赤裸裸的觀念,分門別類的字兒,等於一種代數。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如果還能回到形象,那是花足了力氣,經過劇烈的病態的抽搐,依靠一種混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這便是我們今日的精神狀態。我們不是自然而然成為畫家的了。我們腦中裝滿混雜的觀念,參差不一,越來越多,互相交錯;所有的文化,本國的,外國的,過去的,現在的,像洪水一般灌進我們的頭腦,留下各式各種碎片。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27, 2024 at 5:22pm

《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核心論點

《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一文探討了互象這一術語,在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視覺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在這些領域中常被忽視。文章回顧了「互象(interimage)、「互圖性」(interpictoriality)、「圖像間性」(intericonicity)等相關術語的使用歷史,分析了它們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元圖畫」(metapicture)等概念的區別。

作者將「互象」分為五種關係類型,強調圖像之間的互動是形象意義生成的關鍵來源。

文章還指出,傳統上使用的「挪用」一詞在描述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時存在局限性,可能帶有負面含義,預設了原型與挪用之間的時間先後順序。相比之下,「互象」更能體現圖像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超越了簡單的挪用概念。

通過引入「互象」這一術語,作者旨在推動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視覺文化研究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來理解圖像之間的關係及其意義生成過程。

(見:劉晉晉·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3, 2024 at 9:01pm

2023年第19屆人類學營「情動與感官世界(Affect and the Sensory World)」

緣起:

這二十年來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崛起,有別於更早期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情動理論透過情感、感官以及知覺等概念,批判在後結構理論主導之下,過於聚焦在語言的理論脈絡與研究方法。至今,情動也成為跨領域學科探討的權力關係以及交織性身份的重要視角,由感官的多重面向作為理論以及方法,跨越身份(identity)的框架,以及公眾與私密領域的二元疆界,近一步理解人性與身體在社會文化脈絡之下,情感經驗所帶來的共時性與共享性。

人類學家自上個世紀就開始關切情感(emotion)與身體的議題,而情動轉向將這個提問再次提到當代的辯論之中。有別於情感與情緒,「情動」(affect)被認為是生理、直覺,以及神經認知相關的反應,情動所指的為前意識和非表徵層面的經驗,與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情緒或主觀感受,存在於個人主體之外,影響著我們的經驗。情動受到身體、環境、社會,與歷史之間複雜交互作用的影響,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也主動地改變著(affecting)社會關係。情動理論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挑戰了傳統人類學視角中對於文化邊界以及主體的想像,甚至改變了人類學家進行田野的方法和模式。在經常被批判為缺乏實證研究的情動領域,人類學家的介入有助於提供更系統性的分析工具以及更細緻的社會觀察。

在今年的人類學營,我們邀請人類學者、民族音樂學者,以及心理學者,探討情動理論在不同主題研究中的應用。劉斐玟探討女書文字的「情意動量」與農村婦女的主體建構,余舜德以五官的感官經驗出發,討論其所營造的社會、文化和歷史面向,並以「吃」、「喝」、「摸」、「看」四種感官讓參與者更深度體驗身體感的意識。再來,由呂心純、黃佩玲、官元瑜以及施永德(DJ Hatfield)的「聲作舞動」課程,將帶領大家更細緻地體驗從聲音與舞動的感官形成的認識論、社會情感,以及集體記憶。另外,隨著我們不同生活面向的視覺化與數位化,林文玲將藉由「攝影」探討主觀與客觀的張力與觀視脈絡,而李梅君提供人類學者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田野的可能以及倫理反思。最後,彭仁郁從「分析師」與「研究者」兩者的視角切換,探討由精神分析理論如何理解並處理社會運動抗爭帶來的創傷。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討题目

黃佩玲:傷心的嗓音共感了什麼?
李梅君:不只是爬文、潛水、截圖:數位田野裡的參與觀察
劉斐玟:問世間情是何物?情感、情思、情識、情動
官元瑜:從聆聽到舞動來理解「聲音認識論」
林文玲:作為情動–物件的照片圖像
施永德(DJ Hatfield):聲音與參與式研究:事件總譜
彭仁郁:「看見」社運抗爭創傷:分析師/研究者潛意識的共感容器
余舜德:感知與身體感營造
呂心純:數位共聽實踐與革命情感
博物館特展導覽:「帶傷前行」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2, 2024 at 6:20pm

【月亮】

那天夜里月光明媚,沒有一絲微風;在我的想像中,塞納河在那些拱橋之間流著,應該同博斯普魯斯海峽相像,而那些橋則由它們的平台與河的反光構成。月亮或者像徵著德·夏呂斯先生的失敗主義所預言的入侵,或者像徵著我們的穆斯林兄弟同法國軍隊的合作,那月亮又狹又彎,猶如一枚西昆(古威尼斯金幣),彷彿將巴黎的天空置於東方的新月符號之下。

【遲到的不幸】

有些不幸也和某些幸福一樣降臨得太晚,因而在我們心中失去了它們原來可能有的重要性。安德烈吐露的可怕實情給我帶來的不幸就屬於此類情況。即使壞消息本來會使我們傷心,但在有問有答的談話消遣中,這些消息會在我們面前一掠而過毫不停留,而我們自己也來不及接受它們,因為我們一心忙於應答,或者因為我們想取悅於在場的人而改變了原來的自我,成了另一個人……進來牽涉到阿爾貝蒂娜的談話就像揮發了的毒藥,不再具有毒性了。我與她的距離已經太遙遠;如同一個散步者午後看見天空掛著一彎朦朧的月牙時對自己說,其大無比的月亮就是這樣的嗎?

[夏天的睡眠]

我想起了夏天的房間,那時人們喜歡同涼爽的夜打成一片。半開的百葉窗上的明媚的月亮,把一道道梯架般的窈窕的投影,拋到床前。人就像曙色初開時在輕風中搖擺的山雀,幾乎同睡在露天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1, 2024 at 8:45am

[意識流]

度過了熱辣辣的一天,我們都渴望未曾見識過的風涼;只見一彎新月捷足先登地在我們激動的眼簾(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月亮也是這個樣子),像又輕又薄的果皮,後來,又像一塊四分之一瓣的新鮮水果,似乎有一把無形的刀開始在天穹中為它削皮。——「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以上兩處,均使用過這個比喻。此處又有了新的延展。這些地方也足以說明本書絕非什麼意識流小說,相反是精心構造而成的。

[意識到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要想散心,我就必須激勵自己身上與希爾貝特毫無關聯的思想、興趣和熱情,與我的感情(由於和希爾貝特的分離而不再與日俱增)相抗衡。這種與我們所愛的人毫無關聯的思緒會佔據地盤,它雖然最初很小,但也是從原先佔領我們整個心靈的愛情那里奪取過來的。我們必須發展這些思緒,使之壯大,與此同時,感情不斷衰退,僅僅成為回憶。這樣一來,進入我們精神中的新因素與感情展開爭奪,奪得的地盤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心靈被奪了過來。我意識到這是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