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6)

盛邦和:“花神”的初見——薩特與波伏娃(下)

6



在以後的生活中,薩特與波伏娃本著自由的愛情精神,及他們訂立的契約,當真做到相互通報各自的情事。愛情故事與性愛經歷,在兩人之間已不是秘密,成為可以共同享用的公共資源,在享用的過程中感受互窺隱私的刺激與快樂,甚至起到增長知識,開拓見聞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交流的過程,可以激發文學的靈感與啟發深奧的哲思。這樣,男女雙方愛情故事的交流就成為他們每次見面的必有節目。情節最好曲折一點,要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奇遇,激情最好亢進一點,要有高潮叠起的情節。談話間男女兩人如棋逢對手,也如酒遇知已。說到興趣頭上,時而沈思不語而對視,時而酒酣耳熱而歡笑。假如湊巧悟出哲學的玄妙,則互吻不已,額手相慶。有一次波伏娃又與薩特圍繞男人與女人的事促膝談心,像開一次例行的通報會。…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6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5

媽媽的柴火竈

有柴火竈的年代,才有裊裊升起的炊煙,有了炊煙的天空,才有隨風飄散的詩和撲鼻的菜飯之香。

在上世紀60、70年代大西南山區的小城鎮裏,每家人都依靠用磚和泥土砌成的柴火竈,溫暖地團聚在一起。每到煮飯的時間,劈柴之聲,炒菜之聲,大呼小喊吃飯之聲此起彼伏。

那時放學回家最溫馨的事,就是坐在竈門前幫做飯的母親添柴燒火。當然這一舉動主要還是想趁機偷上一嘴,特別是遇上炒腰花或醬爆回鍋肉,從一下鍋我就開始猛吞清口水..其實母親心裏也明白我這個好吃的娃兒,也就常常默許我下手了。…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5p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7)

虛無之後:1995—1997手記·修學·一九九七年

51有一種聰明人,有表現自己聰明的本能。這種人最易令人生厭。真正的智慧,他靜默,他慢,他低,但動則巨力。…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3pm — No Comments

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36)

16 泛決定論的批判 (Critique of Pan-determinism)

精神分析時常為人所詬病的即其所謂的泛性主義 (pan-sexualism)。但我懷疑這樣的譴責是否正當。因為我認為其更錯誤與更危險的是所謂的泛決定論,泛決定論忽略了人面對任何情境時有采取立場的能力。人並非完全被制約及被決定的,而是他自己要決定向情境屈服還是與之對抗?換言之,人最後是自我決定的。人不僅僅是活著而已,他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麽?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麽? …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2pm — No Comments

(日)東野圭吾:沒有殺手的殺人夜(下)

(現在)



安藤由紀子的屍體被發現的四天後,刑警來到了我家。當時我正在穿鞋,準備到岸田家去一趟,就聽門鈴響起。



其實,昨天時枝太太就已經給我打過電話,告訴我說警察到他們家去了。看來警方對屍體身份的判別,比我們預想的要快得多。但刑警卻沒有纏著問個不休,就只是把安藤由紀子的照片給拿了出來,問說有沒有見過這女的。據說那照片就是安藤上次拿出來的那張,太太當然回答說沒見過。



刑警共兩人,自稱高野和小田。高野身材較高,總是一副面色凝重的樣子。小田則給人一種銀行職員般的感覺,金絲眼鏡下的目光卻炯炯有神。兩人說有點事想打聽一下,我回答說只有十分鐘時間。



“您認識岸田這戶人家嗎?”…



Continue

Added by triste chateau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9pm — No Comments

鄭慶君“互文”型手機短信及其語篇特征探析(2)

2. 4 語碼轉換式

(7) 人生本應HAPPY, 何必苦苦STUDY, 找個漂亮LADY, 生個胖胖BABY。

(8) 你是樹上那最綠的蘋果jiu酸的; 你是那桌上最濃的咖啡gua苦的; 你是那壇裏的腌白菜jin鹹的;你是那鍋裏最無味的湯pia淡的, 但是我喜歡。

(9) 10%想念+ 10%吃醋+ 10%疑心+ 10%甜蜜+ 10%心疼+ 10%執著+ 10%幸福+10%嫉妒+ 10%臉紅+ 10%撒嬌= 100%愛情!

這一類型的語篇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語碼形式,或漢語與英文詞語、或漢字與漢語拼音、或漢字與數字、數學公式等等, 形成文字符號的夾雜與交錯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9pm — No Comments

蕭默:應不應該建造“虛擬莫高窟”

剛剛讀了一篇文章,題曰“敦煌豪花2.6億建虛擬莫高窟”,是香港蘋果日報6月16日發布的(轉載於廣州日報),不免引起了我一點小小的想法。文章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免遊客進窟時,因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破壞壁畫”,但已引起了網民“炮轟”,認為是“逼人買假貨”。…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7p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第10章 校園思見 (17)

再說“常識”、“事理”與“學理”…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6pm — No Comments

三毛·美濃狗碗

照片中的老碗只是代表性的擺了幾只。其實,擁有百個以上呢。

在這幾只碗中,手拉胚的其實只有一個,是手繪上去的花樣,可絕對不是機器印的。

每當我抱著這種碗回家去,母親總是會說:“這種碗,面攤子上多得是,好臟,又弄回來了。”

我不理會母親,心裏想:“面攤子上哪有這麽好看的東西,根本不一樣——如果細心去看。”

前幾年,當我在台灣還開車的時候,但凡有一點空閑,就會往台北縣內的小鎮開去。去了直奔碗店,臉上堆下笑來,祈求那些碗店的主人,可不可以把以前的老碗拿出來給人看看。…

Continue

Added by 抱抱,看新聞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6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我曾經穿過怎樣的緊鞋子

我在小學校的時候,最喜歡繪畫。教我們繪畫的先生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國畫家。他的專門本領是畫"尊容",我的曾祖的《行樂圖》就是他畫的,大家都說像得很。他教我們臨摹《芥子園畫譜》,於是我們都買了一部石印的《芥子園畫譜》。他說:“臨完了一部《芥子園畫譜》,不論是梅蘭竹菊,山水,翎鳥,全有了門徑。"

他從不自己動手畫,他只批改我們的畫稿;他認為不對的地方,就賞一紅杠,大書"再臨一次"。…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5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 (17)

眾所周知,電影、電視和網絡都是依靠類型化的節目進行運作,如果誰要真正理解電視文化和網絡文化,一定要理解類型這一個概念。英國媒介學者就談到,類型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媒介分析工具,同時還和媒介生產互相聯系。可以說,電影、電視、雜志和報紙行業都或多或少地依靠類型運作。一些媒介公司和隸屬某些類型的產品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比如說英國悍馬電影公司(Hammer Films),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和恐怖片聯合,還和兒童漫畫出版商DC湯普森關系密切,最近則與電視公司HatTrick聯合,這個公司最為普通的產品是喜劇。類型片能夠給潛在的觀眾創造出極大的預期,這也就意味著它對於節目制作者很重要。像《糖》(sugar)和J17這樣的年輕人雜志,雇主就希望雜志的作者和攝影師能夠從廣義上符合年輕女孩雜志市場的預期角度進行創造。我們能夠通過書刊出版商米爾斯與布恩出版公司(Mills and…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4pm — No Comments

布魯諾.舒爾茨《鳥》

黃色的冬日來了,充滿厭煩。雪像一條磨得露出織紋的舊桌布,盡是窟窿,鋪在鐵銹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夠大,有些屋頂沒有蓋住,這些屋頂就這樣屹立在那裏,黑色和棕色,木瓦頂和茅草頂,它們像一艘艘方舟,控制著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煙熏黑的頂樓——漆黑的大教堂,布滿肋骨似的椽子、梁和桁梁——黑黢黢的冬天的陣風肺。每天的黎明揭示在黑暗中湧現出來的被夜晚的風充了氣的一排排新煙囪和煙囪管帽:魔鬼的管風琴的黑色的管子。掃煙囪的沒法擺脫那些烏鴉,它們在黃昏密密匝匝地待在教堂附近、長著黑色的沒有枯萎的樹葉的樹枝上,接著撲簌簌地飛到空中,又回到樹上去,每一只鳥緊貼在它自己那條樹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飛走,像一陣陣煤煙、一片片塵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狀,呱呱地叫個不停,叫得一道道黴黃色的亮光發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膩煩,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人開始用鈍刀切這種面包,毫無食欲,帶著懶洋洋的冷漠神情。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2pm — No Comments

何宗海:黃河改道與連雲港五大文化遺產(上)

導 語

所謂黃河改道,是指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的過程。千百年來,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頻繁,中遊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改道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歷史上黃河下遊改道波及的廣大地區,南達江淮,北抵天津,西起孟津,東至黃海,縱橫25萬平方公裏。據史載,從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到公元二十世紀末的四千余年間,黃河下遊共發生過一千五百余次決口,先後26次改道。《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改道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早黃河改道。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高宗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縣西南決河,黃河入泗水進入淮河,“奪淮入海”。之後700多年間,黃河的流向都在江淮及魯南地區。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決口後,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此後一百五十余年間,蘇北海岸線向大海不斷延伸,雲台山始與大陸接壤,呈現滄海變桑田的壯觀歷史地理景象。…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1pm — No Comments

論愛/雪萊

什麽是愛?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問那些活著的人,什麽是生活?問那些虔誠的教徒,什麽是上帝?

我不知其他人的內心結構,也不知你們──我正與之講話的你們的內心;我看到在有些外在屬性上,別人與我相像;感於這種形似,當我訴諸某些應當共通的情感,並向他們吐露靈魂深處的心聲時,我發現我的話語遭到了誤解,仿佛它是一個遙遠野蠻國度的語言。人們給我體驗的機會越多,我們之間的距離越遠,理解與同情也就越離我而去。帶著無法承受這種現實的情緒,在溫柔的戰栗和虛弱中,我在海角天涯尋覓知音,得到的卻只是憎恨與失望。…

Continue

Added by Tata Na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陳克艱:史景遷寫歷史:史與文的互相釋證

史家每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治史勝境;史景遷先生用通俗敘事的方式寫歷史,而造此勝境,無疑是開了一條新路。近日讀《王氏之死》一書,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將史料和文學作品參錯運用、互相釋證的高超手法。該書寫的是17世紀中葉明祚乍移、清鼎方立之際,山東一個貧困小縣郯城農村裏的事情,雖然作者自謙“仍然不知道”能給予讀者多少“關於整個清朝”的認識,但他曲折多方的鋪陳確實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對中國農村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無望有了切身的體會;中譯者的譯筆不佳,大小是個遺憾,但書中新奇而徵實的敘事結構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能使讀者不終卷不止。…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鄭石岩·人生路這麼走 6

一壺在手斟酌在你

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郝建:李安跟我們有些啥關系

去年以來,李安導演再次很讓許多中國電影人和百姓不安了一下,激動了一下。他拍攝的影片《斷背山》在得到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之後又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近又傳出令我們許多人頗為驕傲的消息: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向李安發出邀請,希望他擔任今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一職。更讓這裏許多人趾高氣昂的是:李安婉言謝絕了。

這前後,我在大陸和香港台灣都看到許多豪邁的高論,不但把《斷背山》的成功當成所有華人電影的成功,還把它當作所有中國人的成功壯舉。有的媒體和電影人還把這個片子沒有同時囊括最佳影片小金人說成是混亂甚至歧視。香港《壹周刊》頭版文章的標題是“從王安到李安:中國人登陸了”。香港有一位十分有個性、有才氣的導演杜琪峰對李安失卻最佳影片小金人表示的差不多是氣憤了:“奧斯卡有時候也很混亂的。這點李安已經很清楚了。所以這次《撞車》拿到最佳電影,無所謂的。其實好多影展都存在這種讓人頂心頂肺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57pm — No Comments

曹忠祥: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思路與重點

發展面臨新形勢…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57pm — No Comments

〔日本〕都築道夫:旅途的重點

Continue

Added by Le Destin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56pm — No Comments

C.G.榮格 :論詩人

創造力有如自由意志,蘊含著某種秘密。心理學家雖然能夠從心理功能的角度來描述這種現象,卻不能解答它所揭示的哲學問題。作家是一道謎語,我們總是千方百計想破解它,卻往往一無所獲。許多現代心理學家也翻來覆去地探究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弗洛伊德認為,只有能從藝術家個人生活的經歷中找到作品的原型,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毋庸置疑,這種觀點自有它的道理,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可比擬為一次精神病癥狀,也就可以追溯到我們心理生活中所謂情結的糾結上去。弗洛伊德的重大貢獻在於他發現了一切精神病皆淵源於心理領域;情感波動,真實的或臆想的童年經驗都可能觸發這種病狀。他的一些追隨者,如萊恩克和斯德克爾沿用了類似的研究方法並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當然,在每一部作品中,詩人的心理稟質不在,處處滲透。而且,詩人命題選材,用詞造句,無不受個人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是無可置疑的,不過弗洛伊德學派影響之大,其表述方式之怪異,實在使人啼笑皆非。…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24, 2017 at 7:38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