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s Blog (362)

李鐘玨:《新加坡風土記》4

10 巫來由柔佛國王都城,在坡北岸,一衣帶水,相望可接,坡中有行宮,時往來其間。其民之在坡者,皆貧無生計,西人役以工作,幾若牛馬,華人亦有用之服役者。

11 叻西北三百餘里,柔佛之上,沙剌我之下,有埠曰麻六甲,本暹羅屬國,葡與荷嘗迭據之,道光初歸於英。麻六甲西北九百里海中,有島曰檳榔嶼,亦屬英。兩處華人共十餘萬。英設總督於叻,統轄三埠(按英人以此三埠統言之曰三州府)。

12 駐叻英官,總督而下,曰輔政使司,曰按察司,曰參政司,曰正副經歷司,曰戶口司,曰庫務司,曰地理司,曰營造司,曰巡理府,曰護衛司,曰船頭官。巡理有三堂,分理坡中各案件,略別大小輕重。護衛司專管華人一切事,名為護衛華人,實則事事與華人為難。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7, 2018 at 5:53pm — No Comments

李鐘玨:《新加坡風土記》3

7 居民冊籍約分五種:曰中國;曰歐羅巴,統英、法、俄、德各國;曰巫來由,統南洋各島國;曰亞墨利加,統南北花旗各國;曰東方諸國,統五印度以上諸小國,及緬甸、暹羅等國。五種人數,以中國為最多,其次巫來由。

8 華人住坡戶口最難詳確。查光緒七年英人所刊戶口冊云:福建男女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一人,廣州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三人,潮州二萬二千六百四十四人,嘉應州六千一百七十人,瓊州八千三百十九人,三州府生長之華人九千五百二十七人,不列籍之華人二百七十二名,統計八萬六千六十六人。近五六年來,雖少有參差,總在八九萬之間,而歷來居叻游叻者,動稱十餘萬,皆約略之詞,雖西人所報未必盡確,不列籍者不止此數,然總不過十萬人。

9…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7, 2018 at 5:53pm — No Comments

李鐘玨:《新加坡風土記》2

4全坡之地,南北十四英里,得中國四十六里有差,東西二十七英里,得中國八十九里有差。中有河,自東達西,劃分南北,居人名其北曰小坡,南曰大坡。

5蘇門答臘、爪亞、婆羅洲三島,遙為屏蔽,皆在數百里千餘里外。對坡一島,綿亙東西,東曰廖嶼,西曰吉德門,天然近障也,吉德門十餘小島,若斷若續,直與坡接,窄處不過數丈,寬處不及一里,輪船自西南來者,從此入。其東自柔佛之羅漢嶼與廖嶼之馬案山相對處,中間海道闊十里。而羅漢嶼如髻如拳,錯列海中,下有礁石,舟不能近。論其形勢,兜裹層層,南洋各島皆不能及。

6海口炮台,西南二座,俱在山巔,最得形勢。其東一座在羅漢嶼西二十里椰林中,平地高四五尺,台面細草茸茸,自海中間望,倉卒不可辨認。是處海面不及三里。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7, 2018 at 5:51pm — No Comments

李鐘玨:《新加坡風土記》1

1 自暹羅直南,伸如舌,長如股,中有山如脊斗入於海,皆巫來由種人居之。西人統名之曰下暹羅。其國有十:曰斜仔,曰大坤,曰宋卡,曰大年,曰吉連丹,曰丁噶奴,曰彭亨,曰柔佛,在山之東曰吉德,曰沙剌我。在山之西,地至柔佛盡處,谽谺一水,隔二三里而得一島。西以蘇門答臘為蔽,南以爪亞為屏,東以婆羅洲為障,四面環水,如驪龍頷下珠,即英人所謂新嘉坡也。舊名息力,又稱口石叻,華人或稱新州府。其地南距赤道三百零四里。



2 自香港乘輪船,指西南行,計程三千四百七十七里,至越南之西貢。自西貢指南偏西行二千四百二十一里,至新嘉坡。風順六日可到,風逆或至七八日,如灣泊瓊州、西貢各口,又需時日。



3…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7, 2018 at 5:50pm — No Comments

丁松泉·鄭和下西洋:除了教訓,還有什麽?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紀念或許有一定的價值,可以提高中國人的海洋意識,更可以促使國人深刻反思歷史中的教訓。歷史作為過去與現在的永無休止的對話,可能再過幾百年,後人仍可以就鄭和下西洋進行“現在”與過去的對話。但在今年這場對話中,我們除了感覺到學術界與媒體的雙重炒作外,特別感覺其中的對話已經明顯地背離了今日中國所特別需要的反思與啟蒙,而將對話引入了歧途:以鄭和下西洋的“和平性”批判西方的地理大發現與殖民主義,並認為鄭和的道路顯示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另一種選擇”或“另一種可能”。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批判永遠不會過時,但把鄭和下西洋提高到這樣的高度,甚至認為這是世界文明的另一種可能,顯示著一種新的不同於西方的世界秩序,因而有些過度的自我肯定,本人頗不以為然。如果因為今日看到了中國國力的上升而聯想到了新的國際秩序問題,那麽其中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需要解決。  …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5, 2018 at 7:28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鄭和究竟為何下西洋

鄭和為什麽要下西洋,按照《明史·鄭和傳》的說法,“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第一個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實際是毫無根據的。 

據成書最早的明朝官方史書《成祖實錄》記載,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的軍隊進入京師(今南京)後,在宮中自焚的。但民間一直有他削發為僧,從地道中逃脫的傳說,並逐漸演變為完整的故事,清初谷應泰作《明史紀事本末》,有《建文遜國》一卷作詳細記述。 …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8, 2018 at 3:42pm — No Comments

北京三不老胡同:鄭和老家

鄭和得賜姓於北京東壩 青年到老年住三不老胡同

我國古代航海家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明人。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成為太監。後被選入在北平的燕王府,服侍燕王朱棣。他後來的賜姓取自北京鄭家壩(東壩),青年到老年住在“三不老胡同”,北京人對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有更特殊的親緣。…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1, 2018 at 8:40pm — No Comments

鄭和在北京留下三處“遺跡

鄭和祖上是北京的“市長”

《明史·鄭和列傳》記述明成祖發動下西洋的動機說:“成祖疑惠帝(即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很多人奇怪,如此重要的使命,怎麽交由一個太監去實施?其實,鄭和是阿拉伯貴族出身,他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的6世孫。史書說鄭和生得高大威猛、相貌威嚴,又有軍事經驗,是自幼在明成祖身邊長大的親信,所以鄭和堪稱是擔當出使重任的不可替代的人選。…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19, 2018 at 1:01pm — 1 Comment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下)

關於鄭和艦隊的編制、裝備及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艦隊,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特混艦隊”,李約瑟甚至認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艦隊人數達27000余人,相當於明朝軍隊的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著名遠洋航行的人數,至多僅200余人。雖然隊伍精干可能表明效率較高,但是僅僅能夠解決27000余人經年遠航的給養,也已經足以顯示國力的強盛。…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6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下)

中國被逐出海洋國家的行列,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在世人印象中,中國是陸地國家,是神秘、封閉、與世隔絕的,也是落後的。從歷史造成的這一負面形象來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動,就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這就是: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更重要的在於要走向海洋,還我們海洋大國應有的地位。

四、建海洋大國為海洋強國

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沈醉在對往事的自我滿足上,而是要充分確立中國在海洋史上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中)

從鄭和下西洋船隊的編排陣勢看,當時保持了那麽整齊的編隊,又是如何做到的?更何況是在滔天大海。現代船隊即使有現代的通訊設備,要保持編隊也非常困難。為什麽鄭和與他的船隊能做到編隊整齊?盡管史冊上記載,鄭和的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左右相挽,前後相維。但如此大的一個船隊在海上究竟怎麽管理?這始終是一個謎。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表明我們的管理實際上非常先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上)

——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講演

鄭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一定要把鄭和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為了記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歷史曾經給過中國以機會,我們再也不能喪失機遇了。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實際上也是希望通過紀念,弘揚我們的海洋文化,弘揚我們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上)

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先後七次奉命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出海遠航。艦隊規模達到240多艘船艦,船員及官兵兩萬七千余人,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

鄭和的遠洋艦隊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甚至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持續二十多年的遠洋航行,其間包括了友好訪問、雙邊貿易,甚至也有小規模的戰爭。如此有聲有色的活動,卻在1433年戛然而止。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下)

對比修訂後的公開本,人們不難發現這三個例子的變化:1)每一幅總圖本身都根據同一標準年代編繪,以顯示該年的實際形勢。一個時期可由不止一幅總圖反映前後變化,但同一幅圖嚴格按同一年代繪成。2)對確實以長城為邊界的時期或地段即按實際畫出,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政權之間、漢族政權與非漢族政權之間的界線也完全根據歷史事實。3)臺灣島始終用與鄰國不同、而與中國一致的較深色,但從秦至明均不與大陸同色,至清代設府後才與大陸用同一顏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上)

——評《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從班固編纂成第一部斷代史以後,傳統的史書都是以中央王朝或某一政權為體系的,反映在地圖繪制上也是如此。直到清末民初,楊守敬編繪出版《歷代輿地圖》,也只反映歷代中原王朝,而不包括邊疆地區的非漢族政權,盡管這些地區早已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史學家大多已經注意到並在實際上打破舊的王朝體系,但如何確立新的體系卻並沒有真正解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下)

我們知道,最後門閥世族把持了漢朝和魏晉的權力升遷途徑。九品中正制發展的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例如我們都在體制內任職,便互相推舉對方的孩子,接班人都是紅色後代,只要是高官,就沒有一個出身低賤的。這本身就是潛規則。皇帝讓你舉孝廉,結果你舉的都是官員的孩子,他們還未必孝,未必廉。這樣就造成了門閥貴族權力的世襲化和私有化。漢跟明清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一點。隋唐吸取經驗教訓,發明了科舉考試,明清進一步完善,潛規則在官員選拔方面的作用反而減弱了,公正性和平等性提高了。在這個意義上,說明清的潛規則弱於漢代,反而更有道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中)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好

鳳凰歷史:在網上的歷史論壇里,很多人對清朝的評價非常低。比如有人說:清朝初期搞大屠殺,清軍入關殺了兩億漢人;乾隆朝搞文字獄;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只是恢復性增長;到後期,清朝割地賠款,完全耽誤了中國現代化。對網上存在的“揚明貶清”這種現象,您怎麽看?您怎麽評價清朝?

吳思:要讓我評價,我覺得明朝的皇帝大體都不怎麽樣,而清朝的皇帝大體都還不錯。要從皇帝個人的表現即才德這兩個方面綜合評價,明朝皇帝多數不及格。明孝宗還不錯,但三十多歲就死了。清朝的多數皇帝都在及格線以上,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上)

嘉賓簡介:吳思,著名作家、記者、歷史學者,“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經典暢銷書”得主。1957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農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機動記者組記者。1996年在《炎黃春秋》雜誌擔任執行主編、副社長。現為《炎黃春秋》雜誌社常務社長、總編輯。著有《陳永貴:毛澤東的農民》、《潛規則》、《血酬定律》等書。

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5)

鄭和下西洋,1405到2005,已經整整600年了。世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最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早已從一段歷史本事,變成持續不斷的現代敘事,變成文化隱喻或象征,意義深遠而宏大。然而,在那深遠而飄渺、宏大而空幻的意義中,歷史與烏托邦的界限,時而模糊,時而明朗。

祭奠鄭和下西洋600年,對我們今天,究竟意味著什麽?對中國、海外華人、整個世界,對國家復興、移民安全、世界和平,究竟意味著什麽?2001年元月,《參考消息》曾經摘登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贊譽“鄭和為尋求貿易和信息而進行的海上航行,與後來以征服為目的的歐洲帝國的航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國內同類敘事更多,構築鄭和下西洋的世界和平神話。…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5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3)

好端端的事業,為什麽嘎然而止,僅因為新皇帝的一個念頭、一紙詔書?實際上也不盡然。停止下洋,自有道理。大明帝國的遠航難以為繼,首先因為它缺乏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在經濟政治上,都是一種“揮霍”。“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從經濟角度看,時人的指責並非沒有道理。籌備遠航已成為時下一大苛政,官軍匠戶紛紛畏避逃亡。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南京區手工業的匠戶銳減達四分之三以上。有人強調鄭和下洋的貿易實質,可是,當我們了解了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原則和貿易品的性質,就不難猜測其荒唐的經濟實質。每次出使,朝廷都要備大量的賫賜品;貢使來朝,又有大量賞賜,這些物品多為陶器、緞匹、紗絹、絲棉、鐵貨之類的用品。如果是貿易,就要有出有入,船隊長駛遠駕、充舶而歸的又是什麽呢?大多是香料珍寶之類供皇宮與上流社會玩好的奢侈品,與國計民生無關。“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沈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樟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7]…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