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4

這就帶來了一個難題:審美是對對象的直觀式的欣賞,還是反思對象帶給我們的感受?前者是一個產生反應的過程,而後者是反思判斷的過程。

在康德的理論中,在形成表象時諸表象力之間的自由游戲的內心狀態,以及由表象所激起我們的內心狀態,這是反應;當我們在這種內心狀態中反思出「想像力的自由與知性的合規律性的相互激活」時——「鑑賞判斷必須只是建立在想像力以其自由而知性憑其合規律性相互激活的感覺上,因而建立在一種情感上,這種情感讓對象按照表象對於在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活動中使這些能力得到促進這方面的合目的性來評判……」

這種相互激活的感覺,構成了交感反思判斷的對象。對於「自由游戲的內心狀態」的反應,這或許是一種快意,因為自由感本身給人快意;但判斷出想像力的自由與知性的合規律性統一所激活的情感,這是會獲得愉悅——反思愉悅。因而,就審美的構成來說,它離不開諸種身心反應,這是它的起點,但只有在獲得反思愉悅之後,才完成審美。

審美介於反應與判斷之間,既包含著反應,也包含著判斷,而且,在反應與反思判斷之間,有一個張力場,審美可以游移在二者之間,但不能超出二者之域,而且,就反思判斷與感性反應之間的相互引發而言,審美是交感性的反思,是感受與反思的交互循環過程,審美愉悅因此是一種交感反思愉悅,交感反思判斷作為一種統攝性的能力掌控審美的整個過程而使得審美成為一個獨立而自律的人類行為。

結 語

沒有感知的判斷必然造成隔離與漠視;沒有判斷的感知是沉醉與盲從。感知代替不了判斷,審美如果沒有判斷環節,就會喪失審美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呈現與反思,從而把審美降格為直觀感知行為,而反思判斷如果沒有體驗與感受的環節,這會造成對對象的漠視。審美是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通過直觀感知以及由此引發的體驗,對象自身被呈現出來,對象自身的存在論性質與構成特性被尊重、被關注,在這之中,對象以其自身來感動我們;另一方面,審美作為反思判斷,把審美理念,把主體性的意義與價值頒布給對象,在主觀的合目的性中讓審美成為理念與理想的呈現。這兩個方面的融合,使審美呈現為「交感反思」。在交感反思中源自直觀的感受與感動,以及想像力的自由,與來自反思判斷的反思愉悅,共同構成我們的美感,也正是交感反思,使得審美成為一種獨立而自律的人類行為。

總體看來,「審美」這一行為的實現,是這樣一套認知機制的結果:首先,在惠愛之心與愉悅期待的推動下,審美認知得以開啟;其次,通過審美統攝,完成對對象的整體性精神風貌的把握,感悟到其中的審美理念;第三,從以下三個路徑中,自由地選擇認知對象的切入點——直觀感知、情感體驗與認知判斷;第四,在欣賞對象的時間性過程中,任由三者自由游戲,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游戲是我們的審美享受的核心與基礎;第五,審美的最終環節,是交感反思,包含著反思判斷與身心反應之間的交互引發,在交感反思中,對象的存在得以呈現,並被肯定,主體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自我肯定,借助於反思判斷,主體性的理想與價值得以顯現進而獲得交流。這種機制很複雜,卻是心靈之自由與美好的寫照。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