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演 義國's Blog (283)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8

二是我們的感官覺不出漸變。我們嗅不到、看不見空氣中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形象思維無法告訴我們溫室效應的災難正在臨近!再如,我們感覺不到企業、城市、人生的日常的錯誤決策,只有當企業要破產了,城市落後了,人生失敗了,感官才能通過尖銳對比看出錯誤、看出糟糕的結局。我們就像試驗室的青蛙一樣,掉進一鍋開水會立刻跳出來,但放在微溫的水中再漫漫燒熱,就會呆在那里直到有人把它救出來。漸變往往蒙騙了人的感覺,使頭腦中「危險感」的圖畫變得模糊,而尖銳的對比則使人保持警惕。問題是,如果人們只靠感官或形象思維來判斷事物,而不是靠能極大地彌補感官能力不足的概念性思維來判斷事物,災難性後果還不能立刻形成某種尖銳的對比,等到這種「尖銳的對比」形成時,恐怕許多「災難性後果」已無可挽回了。

(五)形象思維很難總結通用知識…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February 5,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7

想一想現代社會需要傳播的海量信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形象思維不再佔主導地位!

在分工細化、合作緊密的時代,別人不知道你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他就無法理解你、幫助你、配合你。我們經常見到一些人干著急說不出來,就屬於這種情況。這就為集體的協調一致的行為帶來阻礙,別人不知道你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你也無從得知別人的形象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如果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內只會形象思維的人佔很大比例,就容易產生更多的沖突,因為大家都不會「講理」,就會產生更多的誤解,暴力往往成為最終的解決手段。動物群中反復發生血腥的爭霸毆斗,可能也與此有關。

(二)形象思維常常失真和不准確…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24,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6

人們接著又進一步發現,極端偏好概念性思維的人群比其它人群情感缺乏的概率和情感缺乏的程度要大;極端偏好形象思維的人群比其它人群情感過盛的概率和情感過盛的程度要大。通常人們送給前一種人的是一個好聽的詞匯--理性,而送給後一種人的則是一個略帶貶義的詞匯--情緒化。

我們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形象思維更容易觸發人們的情感,但無法解釋同樣也不妨礙這個事實的存在。例如,你對一群人講述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時,他們做得最好的情況頂多是靜靜地聽著。但你升起國旗、奏起國歌時常常能讓他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5

(二)快速靈活

首先,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還真的會出現一些突發的、不給我們留任何思考時間的事件。此時,一切需要進行概念推理的思維方法都要讓位於具有閃電般速度的形象思維方法。例如,面對迎面撲來的猛獸,我們沒有任何計算距離和設計逃跑方案的時間,我們唯一的生還希望只能寄於形象思維,只要我們的感官足夠靈敏,只要我們記憶的形象足夠多,形象思維就能在瞬間完成對行為的指引。…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4

(五)多做模仿訓練

早期人類社會沒有語言文字或者語言文字貧乏,傳播包括知識在內的一切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例如,通過模仿某種動物的哀鳴來引誘另一種動物掉入陷阱;通過模仿好獵手的動作來提高捕殺獵物的成功率;通過模仿動物的動作形成娛樂時的舞蹈;通過模仿事物的外觀畫出圖畫,甚至通過模仿自己頭腦中的場景畫出我們的所思所想。毫不誇張地說,在語言文字貧乏的時代,正是模仿才使知識得以在群體之間傳播,正是模仿才使知識得以在不同時代之間流傳,模仿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進化!…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6,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3

(三)養成「白日做夢」的習慣

「遺忘是學習的天敵」,「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類似這樣的掌握知識的秘訣不但對我們適用,對我們的早期人類祖先也同樣適用。問題是缺少語言工具輔助的早期人類幾乎完全是處於一種無話可聽、無書可讀的狀態,何以「溫故」?何以「時習之」?…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2

不幸的是,現代文明在提升我們的一些能力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弱化了我們的另一些能力:我們有單獨隔離的安全的睡眠空間,我們有經過科學檢驗可放心食用的食品,我們有法律保證行走在街區不被攻擊,我們掌握知識時有書本這樣的二手信息,等等,我們的確沒有了像惡劣生存條件這樣的保持感官警覺的動力。我們只好用激發好奇心和激發對能力弱化的恐懼來強化多觀察的習慣。世間萬物,動靜有常,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我們的感官攝取事物變化的第一手信息,不管對形象思維還是對後面要講到的抽象思維,都是提升思維能力的第一秘訣!思維的目標就是要發現和記憶萬物變化所固有的先後順序,不多看、多聽萬物本身的變化過程,懶惰或僅僅從書本中記憶知識,久而久之,必然遲鈍呆傻或僵化教條!見多識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只要努力,我們感官的敏感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而提升的。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事物的細微之處不是看不見,而是視而不見。民間流傳的「失明者耳更聰」、…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26,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1

形象思維方法,心理領域術語。形象思維方法是指直接將眼睛看到的圖畫、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嗅到的氣味、舌頭品到的口味、皮膚碰到的觸覺這些感知形象記憶,在頭腦中的一種方法,人們不但記憶了一個個的感知形象,人們們還記憶了一些感知形象出現的先後順序。當人們感知到新現象時,記憶中與新現象類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緊隨其後的感知形象就會被激活,各種感知形象就會在人們的頭腦中變幻,這種感知形象在頭腦中的變幻就能引起人們的行為。 [1]

案例解說…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20,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東西問丨徐克謙:中國哲學對世界共同面對問題的啟發 下

中新社記者:在西方哲學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優勢時,中國哲學等非西方哲學應如何應對?

徐克謙: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精神世界,涉及觀念和價值,與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等緊密相關。西方哲學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實際上是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話語權壟斷的反映,但這種壟斷地位正在被打破。

面對這種情況,非西方哲學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各民族文化精神都有其特點和長處,都可以對人類理性和精神活動作出貢獻。其次,要有大膽創新精神,西方哲學只是「一種」哲學,並非「唯一」哲學,其范式只是人為設定的框架,不是先驗的、永恆的、不可突破的。非西方哲學可以發掘本民族的哲學資源進行創新,提出新的哲學范疇概念和話語體系。…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東西問丨徐克謙:中國哲學對世界共同面對問題的啟發 上

當今世界共同面對著經濟逆全球化、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各國基於自身國情與政治取向給出應對之策,其背後也體現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傳統。

在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背景下,非西方哲學研究的興起有何必然性與必要性?面對世界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中國哲學給出何種解答?在西方哲學具有普遍優勢時,非西方哲學應如何應對?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徐克謙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長期以來,世界哲學的版圖結構如何?當前有哪些新變化?…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13,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4

這就帶來了一個難題:審美是對對象的直觀式的欣賞,還是反思對象帶給我們的感受?前者是一個產生反應的過程,而後者是反思判斷的過程。



在康德的理論中,在形成表象時諸表象力之間的自由游戲的內心狀態,以及由表象所激起我們的內心狀態,這是反應;當我們在這種內心狀態中反思出「想像力的自由與知性的合規律性的相互激活」時——「鑑賞判斷必須只是建立在想像力以其自由而知性憑其合規律性相互激活的感覺上,因而建立在一種情感上,這種情感讓對象按照表象對於在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活動中使這些能力得到促進這方面的合目的性來評判……」…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October 5,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3

在認知這個環節中,除了科學性的,或者知識性的認識作為一種客觀合目的性判斷而具有規定判斷的性質外,借對對象的直觀與反思而獲得形而上的理念、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審美理念的過程,當然是反思性的,因而,以理性理念為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斷,只要是以感性存在為對象,就會產生反思愉悅;同時,對對象的完善性或完美性的認識,也是反思性的,雖然康德稱它們為客觀合目的性判斷,但對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判斷,本身是反思的一部分,也可以帶來反思愉悅。

圖片…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23,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2

但反思愉悅並不僅僅是這一種,對關係的判斷和對正當性的判斷,同樣能夠帶來反思愉悅。或許我們可以說,純粹鑑賞判斷帶來的是單純的反思判斷,而關於「關係」與「正當性」的反思判斷,則是應用的或者綜合的反思判斷;據此,我們把反思愉悅也可以分為單純的反思愉悅和應用的反思愉悅。當一次審美從三個路徑中的某一個展開之後,接續而來的,是審美者對其所獲得的審美愉悅的再反思,這種「再反思」的對象,可以是惠愛、統攝與三個路徑中的任何一個:

首先,「惠愛的發生」本身可以被反思,為什麼在面對「這一對象」時,惠愛會啟動?是什麼召喚著惠愛?是自由的心靈對於自由愉悅的期待,還是求真的心靈對於物之本然的期待?還是心物之間的自由感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由審美者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決定的,是他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選擇的,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本身會讓審美者獲得拈花微笑式的自得——這是一種由惠愛引發的反思愉悅。…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1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1

理性認知與情感感動的互動還在於,想像力的自由活動似乎是獨立的,它創造諸種意象,但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理性會對想像力有所引導與約束。約束想像力的,一方面是對審美對象的肉身式的體驗和某種經驗記憶;另一方面,是理性認知對想像力所創造的意象的選擇,從胡思亂想中選擇閃現著意義與價值的部分,選擇那些「合情合理」的部分,進而從理性理念的角度對想像力創造出的意象展開合目的性的反思判斷。

雖然情感感動呈現為肉身經驗,但它包含著某種合目的性,它被日常情感經驗的一般性與普遍性所約束,有「常情」或者「人情」在;它也被「理」所引導著與約束著,即便是由感動釋放出的想像力的自由,都被理性認知賦予了合目的性,這就意味著,在情感感動和理性認知之間,有一種交互性:情感引起並推動認知,認知把情感感動意義化、價值化,並對情感感動進行反思判斷。…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13,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0

直觀感受與情感之間相互影響,會促成「表象」的生成,表象首先是主體化的「現象」,是「現象」在主體意識中的形式化呈現。它的產生受到通過感知直觀獲得的感性雜多的影響,在這個環節中,感知直觀為知性和想像力提供原材料,由它們把對象統攝為整體性的表象。由於情感會影響感知直觀的視角與內涵,會影響想像力的活躍程度,因此,情感感動對於直觀的反作用,使得我們在感動之後會去進行新的直觀。這種新的直觀帶著某種情感來直觀一個對象,在對象中尋求對這種情感的共鳴,這就使得直觀具有情感上的合目的性,從而產生了類似審美的反思判斷的效果。這無疑讓直觀和情感之間具有雙重性關係,一重是反應,直觀而來的心靈反應和情感反應;第二重是以主體感受對對象的反思,是情感反應之後對對象進行的合目的性反思。…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12,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9

這四種認知奠定了審美的認知維度,它使審美獲得了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傳達功能,這讓審美獲得了與哲學與宗教並行的文化地位。

六、審美的三個展開路徑之間的關係:

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

在面對一個審美對象時,究竟是通過感性直觀而獲得形式愉悅,還是進行情感體驗而獲得情感愉悅,抑或是通過認知而獲得認知愉悅,這三種審美路徑孰先孰後?三者是什麼關係?——三者既是遞進的,也是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狀態。…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11,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8

其次,在審美之中,發現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也會獲得愉悅,因而也被認為是審美,並被浪漫派美學納入到審美之中。但是,對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的認識,是理性認知的結果。獨特和新奇既是指質料上的,也是指形式與功能上的,而「獨」與「新」的判斷,基於對事物的常態的認識,是一類事物經驗化的常態與這類事物中某個個別事物進行比較的結果。…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ly 27,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7

「體驗」一詞是以下多重「行為」或者「含義」的綜合:體驗首先是認識主體以其身體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他的身體感知本身是作為認知圖式引領主體對於世界的認識,它是認識的源頭,這種身體「感知」觀在審美與藝術中體現為對對象之「質感」的感知性的體驗,在體驗中,對象以其存在給予我們直接的感官感受;其次,體驗包含了想像力的自由和情感的勃發狀態;第三,它是指生命化的個人感受,這種感受的獲得是個體性的,是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情感歷程的積淀過程,是個體對於世界的個人化的主觀認識,這種認識是最真切的,最自我的,最直接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知覺的結果;第四,體驗的過程,就是意識的意向性構成和意義統一體的建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體驗是認知的真正開端,是「真知」的開始;第五,體驗是認識主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世界之中的,在與它者共在之中形成的「在之中」的領會,是在世的「領會」,這種「領會」先於認識,卻是一切認識的源頭。…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ly 2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6

這種樸素的心物感應觀深刻地影響著各民族的審美觀,在18世紀現代美學興起之前,甚至在19世紀的唯美主義之中,這種心物感應現象及其道德效果一直被認為是「審美」的一種形態。這就意味著,在對對象進行質料與形式的直觀之時,「並行發生」著一種心物感應現象,盡管表現主義們並不相信情感的心物感應的結果,但「表現」不是「審美」,審美一定是從對對象的統攝性直觀開始的,而藝術卻是從表現的衝動開始,這是藝術與審美之間的根本差異。並行發生的意思是,我們能從時間上說感知直觀一定先於情感體驗,因為情感體驗是由表象激活的,必須先獲得表象,但問題是,在獲得表象之後,是先產生了形式愉悅,還是先產生了情感感動,這是隨機而偶發的,是由個體的傾向與具體的境遇決定的。

由於在審美的歷史傳統中肯定了情感感動的審美性,因此,感動發生往往就是審美的發生,從美學史的角度來說,對形式愉悅的肯定要晚於對情感感動的肯定。…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ly 1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5

在對質料感官直觀之後(也許是之前),是對對象的「形式的直觀」。形式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首先是指物質存在的直接呈現,是事物的整體性的現象,但是在具體的審美理論中,更多的指現象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可以根據直觀的類型而進行劃分。形式直觀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環節,因為只有通過形式直觀,才能獲得事物的表象,而表象是經驗認識的必然環節,但是形式直觀在人類的審美經驗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因為歷代的美學家們都認識到,通過對於形式的直觀,諸形式因素本身可以給人以愉悅,這種形式愉悅是諸種「美的藝術」之美感的構成因素之一。真正奠定形式審美之理論基礎的是這樣一套理論:…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ly 11,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