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7

第五單元:藝術傳播與媒介融合

日本北海道大學應雄教授 《藝術:在當下中經驗未來》

藝術就是當下,當下的藝術就是未來。藝術是虛構,但虛構不是捏造而是創造,創造必然關涉未來。他通過對讓·魯什、埃裡克·侯麥等導演作品的相關闡釋,說明電影與未來的必然關聯。正是無可捉摸的未來,才是藝術的持久動力,也是虛構的魅力所在。

復旦大學湯筠冰教授 《速度理論視閾下的當代藝術傳播轉向》

通過速度理論審視當代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當代藝術逐步拋棄宏大敘事和流派共性,追逐個性特征成為了當代藝術發展的要義;藝術家個人的歷時性風格變遷和各個階段的特性愈加重要;藝術作品對於當下意義的追求呈現出當代文明的特質。

北京電影學院吳冠平教授 《作為藝術的數字影像》

今天我們對於數字影像的觀看已經超過了對復制時代影像的觀看,數字影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承擔著許多重要的功能。當藝術被數字化後,藝術史敘事也會產生新的可能性,但人類是藝術史永遠的甲方,人類的價值在數字影像時代永遠存在。

暨南大學曾一果教授 《技術、巫術和藝術的分化與再融合——元宇宙與數字媒介技術的想像力》

元宇宙時代其實釋放的是一種數字媒介技術的想像力。近代以來社會分工所形成的技術、巫術和藝術等領域,經由數字媒介技術的想像力再次融合統攝起來。元宇宙加速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過程。藝術創作與藝術接受、藝術與日常生活、藝術與技術的邊界都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中國傳媒大學劉俊教授 《何謂傳媒藝術學:專業與學科》

傳媒藝術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後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與族群。它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和傳媒技術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傳媒藝術學主要有兼容性、中介性、新銳性、大眾性、傳媒性等特點。

清華大學黃浩立博士 《媒介本體與公共闡釋:數字化生存下的公共藝術》

目前數字化生存下公共藝術面臨三重困境:藝術語言的媒介困境、公共領域的思想困境、內在精神的消弭困境。我們尋求突圍的路徑是新的物質材料媒介的感知復現、重塑人的思想性和用公共闡釋返歸內在精神。如何將意識中的斷裂縫合,如何用理性的公共闡釋做總體回應,這是當下公共藝術研究的關鍵。

浙江大學王傑教授 《「鄉愁」如何升華為一種烏托邦——以王小帥電影〈地久天長〉的分析為例》

電影《地久天長》的美學歷史分析可以證明,「鄉愁烏托邦」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個人烏托邦」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較為極端化的現象,為我們分析「鄉愁」如何升華為烏托邦提供了一種人類學意義的研究和闡釋的對象和個案。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困境在「鄉愁烏托邦」現象中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顧亞奇教授 《視聽表達與融合傳播:媒介融合語境下的傳統藝術》

傳統藝術「靈光」的欣賞需要在固定的場域進行,而媒體融合使新藝術觸達公眾:藝術傳播主導、制約藝術生產。科技發展不斷助力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人們利用數字技術有效實現夢幻與現實、真實與虛擬、藝術性與技術性的深度融合。我們既要在「返本」中找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又要在「開新」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四川師范大學張騁副教授 《後電影時代「電影即媒介」:基於媒介現象學的分析》

後電影時代電影影像的具身性和解域化使得影像可以被視為一種作為中介的媒介,因為具身性和解域化也是作為中介的媒介的兩個主要特征。後電影時代電影影像的具身性使得影像與觀眾之間能夠形成一種具身性的共生共在關係,而解域化使得影像可以彌散到日常生活之中而重構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係。



(原題:解答藝術與人類未來的「時代之問」「2022年國際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論壇」圓滿閉幕;2022-11-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