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6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包新宇副研究員 《自由、解放、奴役、異化——基於「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視角的反思》

近幾年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如攝影、裝置藝術、聲景療愈等,我們能夠借助由科技和藝術內容兩個參數所構建的、具有原創性的分析框架工具,探討科技發展背景下藝術未來新形態的發展趨勢,對藝術的使命和方向、科技倫理、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和受眾心理等趨勢性問題作出探索。

第四單元: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新加坡萊弗士音樂學院蔡曙鵬教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新加坡個案研究報告》

新加坡的民族構成造就了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的傳統藝術在面對資訊科技迅速發展時,迎來了機遇和挑戰:使用新媒體和新技術能夠推廣傳統藝術,創造文化碰撞和交流互鑑的機會,但傳承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也被漸漸淡化。隨著全球化和數碼化基礎設施建設對傳統藝術的影響持續加劇,包括南華潮劇社在內的新加坡專業化傳統戲曲團體積極應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潮流,開展跨界合作,在堅守中重塑傳統。

中央民族大學王建民教授 《人類學藝術與審美理論視角轉換的意義》

藝術和審美表達實踐彌合了靜態的社會結構與動態的人類實踐之間的理論鴻溝。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實踐者個人的能動性創造了屬於文化群體中具體的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作品。它們彰顯著傳統與創造性智慧,成為具有當代社會象征性文化價值存在。當代人類學藝術與審美理論視角的轉換,有助於更為動態地理解和認識中國當代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傳承與發展,從而更實在地賦予傳承與發展中文化實踐者以主體地位,保證傳承與發展的魅力與活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孫萍教授 《傳統藝術形態在未來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扎根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的土壤,生動地表現了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戲曲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未來社會的發展反映出我們當今社會文明進步的狀態。我們要加強文化研究的立體化、活態化,重視戲曲文化與舞台藝術的關係,重視文獻考訂與演出實踐的結合,激活文化資源的現實生命力。

東南大學方李莉教授 《藝術鄉建的未來語境與展望》

藝術鄉建如今越來越成為一種多主體參與的鄉村振興新實踐,擴展為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多重行為。中國藝術鄉建應關注村民自我驅動模式、多元主體的整體發展,強調審美與身體體驗。未來藝術鄉建應成為綠色發展的生態之地、創意產業發展的文化之地、藝術創作的時尚之地、宜居生活的幸福之地、短視頻的刷屏之地、互聯網和元宇宙充分發展之地。

中央民族大學朱靖江教授 《多模態非遺影像志——從民族志電影到元宇宙生存》

非遺影像志兼具多元文化功能。在社會與文化劇烈變遷的當代,數字影像的文化記錄與表述、傳播、文獻價值,為「非遺」的存續與發展提供助推力。「元宇宙」是影像技術與生活世界融合的新願景,也是未來社會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這一基於虛擬現實技術而生成整體性感官認知的數字化宇宙中,非遺影像也將進一步發展為更富有具身體感性、文化整合性和生活世界化的文明傳承體系。

湖南大學季鐵教授 《數智賦能——地域文化與數字文化創新》

基於地域文化的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應與當地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動,保護並促進當地自然、社會、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倡「文化生態」的理念,為傳統而設計、為產業而設計、為幸福感而設計,關注精准扶貧與鄉村振興等議題,體現設計的「在地」「在場」和「在線」,同時開展特色文化產業模塊化研究,推動數字文化創新和智能技術參與文化大數據平台建設。

汕頭大學高小康教授 《傳統文化的生態轉換與藝術化:從生活經驗到美學境界》

非遺保護存在著「封存」與「活化」的生態困境。社會生態環境的蛻變引發了民間技藝傳承的危機:功用的消逝、意義的失落和技能的限制。傳統民間藝術的美學價值體現了對「鄉土性」的反思和從格調到性靈的追求。從日常經驗到心靈體驗,探索傳統生活經驗的靈性內涵,實現「技進於道」,是一個美學升華的過程。傳承即活化,活化即超越,非遺要從過去進入當下,生成未來。

(原題:解答藝術與人類未來的「時代之問」「2022年國際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論壇」圓滿閉幕;2022-11-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