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很多西方在殖民地的白人作家,卻發展出一種所謂殖民地文學,故意簡化或醜化殖民的他者及其社會。新華文文學一向拒絕海德格所說的“存在的遺忘”,不停探索南洋華人及其他族群與當地社會種種不同面向的書寫,努力顛覆當時英國殖民主義在當地的發展的殖民文學,東南亞華文作家重新建構本土文學傳統,重新想象,除了重置語言,創造一套適合本土生活的話語,也要重置文本,才能表達本土文化經驗,把西方與中國文學中沒有或不重視的邊緣性、交雜性的經驗與主題,跨越種族、文化甚至地域的東西寫進作品中。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2135287.htm…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6,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後現代主義思潮與遏制歷史的濫用,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怎麽會寫在一個標題裏?或者有人會說,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它的史學理論,不就是把史學等同於文學嗎?史學如果等同於文學,那還有什麽真實性可言呢?大家都可以“戲說”歷史,這豈不是為濫用歷史大開方便之門嗎?所以,後現代主義思潮只會加劇歷史的濫用,難道說後現代主義的史學觀念有助於對歷史濫用的遏制嗎?然而,後者確實是筆者想要肯定、想要討論的問題。
一…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5, 2016 at 10:54am — No Comments
到今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在歐洲戰場上散去已經整整55年了。每年到了這一天,歐洲的政要和各社會團體都要鄭重地發表一番講話,紀念德國法西斯的受害者,表達維護和平的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二戰的回憶與思考已經成為歐洲社會政治道德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一項共同的精神義務,一種蔚成聲勢的文化。…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23, 2016 at 5:08pm — No Comments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史學便是史料學”、“史學本是史料學”這些話,是傅斯年反復強調的名言,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紀科學主義史學和傳統乾嘉學術相互呼應的產物。
傅斯年的主張,是“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①,這種主張及王國維、胡適、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等史學大師的史學實踐,都被論者歸諸實證史學或“史料派”,而與“史論派”相對②。這種通過嚴格地對待史料使歷史研究成為科學的做法,排斥史觀,強調純粹的客觀與公正,對史料“存而不補”、“證而不疏”,無論其前提還是方法,都是與後現代史學的主張對立的,都是“現代性”的表現。…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19, 2016 at 4:38pm — No Comments
作者:陳啟能(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內容提要】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一般可分為兩種,即階段說和反省說。兩者不能截然分開。階 段說強調:“後現代”是“現代”之後的一個新時代(後工業時代、信息社會等等),後 現代主義是適應新時代的新變化而應運而生的理論。反省說強調:後現代主義根本是為了批判當代西方的發達社會,特別是它的文化狀態,以及對自啟蒙運動以來形成的西方的認知範式和理論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眾多後現代主義學者中,法國學者利奧塔的“ 後現代狀態”論對歷史學的挑戰最為明顯,因為他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的“宏大敘述” 已失去可信性,出現了“後現代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歷史學的“元敘述”發生了危機,亦即有關完整的歷史概念的說明、完整的歷史知識都發生了危機。歷史研究出現了 “原子化”、“微觀化”等變化。“後現代狀態”論以及一般後現代主義的啟示之一是…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15, 2016 at 3:59pm — No Comments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近年所謂史學碎片化的感嘆,多受外國影響[1],卻也有本土的淵源。賀昌群在1934年就感慨:清末民初《國粹學報》和《中國學報》上的文章,“大多仍能巍然保持著它的價值”,不過只是一種碎片化的價值,“在一門學問或一個問題中,只見零篇斷目,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閃爍”;表現出中國“整個學術的內容,步調太不整齊,缺少連鎖性,很難尋出一貫的文化線索來”。這些“論文中新舊方法與觀點的不同,顯出絕大的矛盾”。他承認矛盾是不可免的,卻仍想要“求得一個矛盾的統一”。[2]…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ne 8, 2016 at 5:26pm — No Comments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的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並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31,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在中國,不遲於商代就設立了史官。史官是有了文字記事之後,接替瞽史職務而出現的。史官終身任職,父子世襲。史字的本義由史官的職務面來。王國維在《釋史》一文中說:“史為掌書之官,自古為要職,殷商以前,其官尊卑雖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職事之名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中國古代史學雖然有官修、私修、奉詔私修幾種情況,主流一直是官修。歷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史書的編簒。編寫史書出於私人之手,統治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為此,梁武帝就焚毀了吳均的《齊春秋》。隋唐時期,承北齊之制,設立史館,擴大編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學的人為史官,而以宰相監修,直接控制史書修撰。官方直接控制了史書的編纂權,不僅保證了自身的特殊利益,同時可以總結過去各朝的興衰,作為鞏固政權的借鑒。[7]…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18, 2016 at 10:11am — No Comments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裏去?永遠是人類思考的中心問題。而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便是對歷史的記憶。因此,當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在中國彌漫的時候,討論歷史記憶本身的意義,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 記憶:人與動物的比較
記憶不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機制。許多高級動物都有記憶能力。我在電視節目裏看過一個實驗,在電視機屏幕上顯示5個一位數,然後隱去,受過訓練的大猩猩也能憑記憶指出這些數字從小到大的順序,正確率達到90%以上。而人如果不經過訓練,正確率還不如大猩猩。還看過一個實驗,老鼠經過幾次碰壁,就能記住復雜的迷宮。在自然界,有些候鳥冬天遷徙飛行上萬裏,來年春天竟能回到同一片森林的同一棵樹上。大象也能記住遙遠的水源。許多動物記憶的奇跡讓人類嘆為觀止。…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y 15, 2016 at 5:22pm — No Comments
“述往事,思來者”。每個歷史的經歷者都有責任為後人存史。然而,每一個存史者或史學者在記錄、敘述或者研究歷史事件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都不可能處於歷史之外,以一個絕對客觀的態度進行記錄和敘述,而是以不同的存史角度或方式,如文體、表達形式、研究空間等,自覺不自覺地在敘述中打上時代或敘述者本人的烙印。因此,能否以及如何提供一個真實的歷史樣本,一直是存史者和研究者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回憶錄作為一種存史文體,最適宜保存歷史發生過程中的情態,它是歷史現場目擊證人的證詞。
回憶錄:當代人負有存史責任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王海光…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9, 2016 at 3:15pm — No Comments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歷史學界關於“碎片化”的討論多了起來,不少學者開始擔心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沒有“歷史意義”的小問題上,註重細節,忽視整體。其實,這種憂慮在西方歷史學界出現更早。在西方,過去史學家在德國史學大師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響下,主張歷史的客觀性,認為歷史學家的基本職責是探索歷史的真相,因此他們熱衷於大歷史的研究。但西方歷史學界隨後出現了“語言學轉向”( Linguistic turn)和“敘述轉向”(narratlve tum),特別是1970年代海登•懷特(Hayden…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16 at 7:59pm — No Comments
“整體”與“區域”關系之惑——關於中國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思考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9, 2016 at 11:35am — No Comments
——兼論歷史評價問題
摘要 “敘事本位”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然而近代以來的新史學,尤其是1949年以後的史學卻日趨與中國固有的歷史敘事傳統漸行漸遠,由此導致了史學的空框化。當代的史學危機實質上是敘事功能退化所引發的傳播性危機,而所謂歷史評價也往往表現為非敘事的當下意識形態評判或價值評判,故真正的歷史評價也有賴於歷史敘事本位觀的確立。
近年,《探索與爭鳴》雜誌一直在討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作為一個對史學有著多年關注和涉獵的人,我自然有些興趣,幾乎一篇不落地看過。但恕我直言,真正有新意的文章不多。我認為,中國史學界有著太多的程式,太多的畫地為牢,太多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而很少有人關註一個根本問題,即史學功能的退化。 …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6,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3, 2016 at 8:30pm — No Comments
全球角色
身處以日益個人化為標誌的後現代,個人身份破碎成無數亞身份(sub-identity)和元身份(meta-identity);重新融合進生物圈整體或許是唯一具有足夠涵蓋面的解毒劑,能夠保障個人不喪失他或她的一切支柱,避免解體成虛無。…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2, 2016 at 1:03pm — No Comments
小引
歐洲已經變成了新的山巔之城。世界正矚目於這項跨國治理的宏偉新實驗,希望它能夠提供某些迫切需要的指導,指出在全球化的世界裏,人類將走向何方。強調包容性、多樣性、生活質量、可持續性、深度遊戲、普遍人權、自然權利以及和平的歐洲夢,對於渴求既與全球聯系又同時植根鄉土的一代人來說,吸引力與日俱增。
盡管斷言歐洲合眾國最終將如何成功還為時過早,但我認為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個時空迅速消失、身份認同日益多重化和全球化的時代裏,未來25年內將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自行其是。歐洲國家率先認識到世界正變得彼此倚賴的現實,並遵照它行事。其他國家將跟隨其後。
出口歐盟模式…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8, 2016 at 9:40pm — No Comments
言行一致
歐盟正著手於一系列提案,有些是次要的,有些則更加氣魄恢宏,體現出它看待科學和技術的方式的突破。所有這些提案都分享了共同的主題。它們都對生態敏感,其設計和執行都著眼於系統思維和可持續發展。它們共同構成了第二次啟蒙運動科學的先鋒計劃。…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8, 2016 at 6:36pm — No Comments
質疑不受羈絆的科學追求
馬丁芮斯爵士(Sir Martin Rees)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之一。這位著名的劍橋大學教授在200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時終》(Our Final Hour),在科學界激起一陣波瀾。芮斯警告,一種新型的高風險科學實驗和研究威脅到一切地球生命的生存,甚至宇宙本身的生存。他說,他認為我們目前的地球文明將生存到本世紀末的概率不超過五十比五十[1]。通常,這種驚人之語都根本不會被理睬,或被看做傻瓜的胡言亂語,但這回,這一警告獲得了媒體的重視,並成為科學界一些爭論的主題,因為它來自一位德高望重的使者。…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6, 2016 at 11:07am — No Comments
新型軍事
歐洲的對外和安全政策建立在兩根操作性的支柱上:第一,重新定義軍事接觸的角色,脫離舊民族國家的地域性防禦概念,而朝向新的維和及人道主義幹預的跨國界概念;第二,采用經濟援助作為外交政策工具,來保障民族和國家間更廣泛的合作。
解決危機和沖突乃是歐洲軍事準備的中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歐盟成員國已經提供了全世界發生的沖突裏80%的維和力量,還有70%的重建經費[49]。歐洲軍事行動的目標被某些人稱作強力維和或第二代維和,目的是為了阻止交戰雙方的暴力事件,為達成可行的和平協議創造條件。這類軍事幹涉要求對軍事戰略進行徹底反思。近年來,安全區、禁飛區和人道主義走廊等新軍事詞匯已經進入了詞典。…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4, 2016 at 11:04pm — No Comments
小引
美國的強硬派們大概會說,盡管歐盟可能是經濟的超級強權,但當涉及全球地緣政治的混戰世界時,它就成了政治侏儒。公平說來,保守右翼,包括多數布什白宮內部人士,都厭惡布魯塞爾思維。有人覺得歐盟軟弱,甚至本性陰柔,不能也不願為自己而戰鬥。在華盛頓,不論什麽時候討論轉到地緣政治時,都不可避免地有人評論:布魯塞爾抱怨美國動用武力的戰略以及以強淩弱的行徑,但卻似乎很心安理得地讓我們犧牲自己的青年男女,讓他們滿世界穿著制服,來保護歐盟的安全利益。…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 2016 at 10:45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0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