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人類再一次發現自己必須在垂死的舊秩序和上升的新時代之間做出抉擇。革命性的新技術迫使我們的時空意識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國內市場和地域性國家的主導下生活了200年之後,人類的關聯性正在爆發,突破舊體制的拘囿。一對新的兒女正在誕生,他們的自我感和對世界的感知都迥異於現代自主、有產的個人,正如後者之於中世紀集體化的個人一樣。新意識的態度要開闊、全球化得多。
國內市場和民族國家突然感到有點太狹隘局促,無法容納這樣一個世界,其中,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既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溢出了舊的邊緣,擴散到全球。
新經濟體系的誕生正推動著統治模式的變革,正如現代初期的情況一樣,彼時市場資本主義把封建經濟連根拔起,並迫使統治模式從城市國家和公國轉換成現代民族國家。如今事易時移,輪到國內市場經濟被全球商業網絡挑戰,而民族國家部分地被納入了歐盟這樣的地區性政治空間。商業網絡太快速、密集、囊括全球,因而無法被國境所拘囿。民族國家同樣受到了太多地域限制,無法監控跨地區的和全球商業,也無法協調伴隨全球化世界而來的日增的社會和環境風險。
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一個愈來愈聯系緊密、彼此依賴的世界的壓力。但歐洲卻像是正在發生的這些變化的前鋒,這使它成為全世界反思未來的教室。
推動所有這些制度性變革的是一次通訊革命,它正在提高商業和社會生活的速度、步伐、流動性、密度和關聯性。軟件、電腦、傳媒的數字化、互聯網、手機和無線通訊已經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把近20%的人類的神經中樞,以光速、每天24小時、每周7天,聯系在一起。確切說來,今天,一個人通過全球互聯網和10億甚至更多人即時性地聯系在一起,並且能夠和其中任何一個人直接交流。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0年前一個農民或小村莊的居民一輩子可能接觸到的信息總量,還不如一份網絡周末版的《紐約時報》容納得多。
發生根本變革的不僅是擴大的範圍和更多獲得信息的途徑,同樣也有人們之間交流的速度。回想一下吧,標準的鐘點直到13世紀才在人們生活裏發揮作用。在那之前,經濟和社會交流還不夠密集,因此也就沒有理由把一天割裂成24段標準時長單位。在中世紀,一個人周而復始的日常生活就和古代一樣範圍有限、不急不忙,只需要少數幾個自然的基準點來標記一項活動到下一項的過渡中世紀的白天被劃分成日升、正午和日落。隨著人口增長,分散的小村落變形為巨大的市鎮和城市,商業、貿易和社會交往的速度都加快了,因此就有必要確定小時,然後是分和秒,這才能適應人類交流密度和數量的戲劇性增長。
在過去的10年裏,兩種新的時間分割法被引進了社會生活,它們都是電腦和電信革命帶來的人類之間交流步伐加快的結果。毫微秒(十億分之一秒)和微微秒(萬億分之一秒)持續的時間極短,因此它們的存在大大低於人類可感知的領域。一秒的持續時間就代表著十億毫微秒的流逝。盡管人類頭腦無法通過經驗理解毫微秒,但現在信息正以這個速度在全世界各地流動。
市場交換的經濟和受地域限制的民族國家並沒有被設計為能和這場通訊革命相適應,這場革命能夠囊括全球,把這顆行星上的所有人、所有一切都同時連接在一起。其結果是,我們正見證著新的經濟體系和統治制度的誕生,它們迥異於市場資本主義和現代地區性的國家,正如後者之於早先的封建經濟和王朝統治一樣(我們下一章將把註意力轉向新的統治制度)。
新經濟體系的誕生(1)回頂部章節目錄
市場經濟過於緩慢,無法充分利用軟件、通訊和電信革命帶來的速度和生產潛力。這並不僅僅是尋找一種新的組織格式來升級市場經濟裏的經營方法的問題。正在變得過時的乃是市場交換的機制本身。
市場是線性、離散、斷續的運作模式。買賣雙方在某一短暫時刻走到一起來交換商品和服務,然後就分開了。一次交易的完成和下一次交易的開始之間流失的時間就代表了損失的生產率,並增加了經營成本,這就讓市場逐漸過時了。
對比之下,新的通訊技術是控制式(cybernetic)而非線性的,它們允許持續的活動。這就意味著市場交換的開始-暫停機制能夠被這樣一種觀念所取代,即在不同人群間建立一段時間內不斷進行的商業關系。
舉個例子,考慮一下亞馬遜公司和一家新的音樂公司銷售音樂的方式之不同吧。盡管購買通過電腦和互聯網進行,亞馬遜公司和顧客之間卻是通過常規的市場交換關系運作的。買主為一張CD付錢,賣主就通過郵件把它寄出去。對比之下,在Napster等音樂公司運用的新網絡模式裏,用戶每個月交納一筆訂費,這樣就可以無限制地訪問音樂公司的圖書館了。在亞馬遜公司的舊模式裏,物質性的CD財產在買賣雙方之間交換;而在新的網絡模式裏,用戶支付的是他可以獲得音樂的時間。
在純粹的網絡裏,財產依然存在,但是它沒有離開生產者,用戶只以時間片段的方式獲得它。訂費、會員資格、租賃、分時度假[1]、聘用定金(retainer)、租約和授權協議,這些就成了交易的新中介。音樂公司和客戶之間建立了24/7式[2]的商品化關系,使客戶成為音樂網絡的一部分。如今不論用戶睡覺、清醒、工作還是聽這些音樂的時候,他都在為這些音樂的訪問權而付款。音樂公司更願意和用戶在一段時間內建立不間斷的關系,以此贏利,而非不得不在個別的市場交易裏賣一張張CD。這是時間和成本的問題。
音樂公司和客戶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著迅速、高效、順利和不間斷的關系,而亞馬遜公司卻在吃力地前進著,不得不把每一次交易當做個別的封閉式過程來完成。在一個每個人都通過數字空間相連、信息以光速交流的世界裏,時間而非物質成為最神聖寶貴的資源。在純粹的網絡裏,供應商和用戶取代了賣主和買主,而在長期的時間段內獲得商品使用權就取代了買賣雙方物質性的商品交換。
音樂公司偏愛網絡模式而非個別市場交換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和用戶的關系更有可能在未來保持下去。換言之,用戶更不太會像他們進入某次單獨的市場交易一樣,把生意移往別處。這就是為什麽通用和戴姆勒-克萊斯勒這些汽車公司,倘若有辦法的話,寧可再也不賣一輛汽車了。它們會更願意把車留在手裏,通過租用協議讓客戶為獲得駕車體驗的途徑付錢。和顧客買一輛汽車相比,這種方法更有可能讓它們和客戶之間建立的關系維持下去。在福特公司,租車的更新率將近50%,而在目前為止買的最後一輛車是福特牌的顧客裏,只有24%可能從這家公司買他們的下一輛車[3]。
交易成本和盈余[4]同樣在市場交換模式到網絡模式的轉化中發揮了作用。在市場交換經濟裏,賣主通過盈余獲得利潤,而盈余有賴於交易成本。但是多數曾和我共事的企業主管都告訴我說,他們的盈余正在不斷減少,這主要是因為新的通訊和生產技術以及管理手段的出現削減了他們的交易成本。當交易成本幾乎是零時,盈余也就幾乎消失了,市場交換也就不再是可行的經營之道。
另一個恰當的例子是書籍印刷。在一個市場裏,我把書賣給出版商,然後他再把它送到印刷廠。它從那裏被運往批發商、然後是零售商,最後顧客在零售商處為產品付錢。在這個過程的每一階段,賣主都標高給買主的價格,以反映他或她的交易成本。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尤其是要求不斷更新的課本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商正在跨過所有這些印刷一本物質性的書的中介步驟,也跨過了這個過程每一階段所耗費的交易成本。盡管22卷本的《不列顛百科全書》還要賣1,395美元,這家公司如今賣的物質性的書要少得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這家公司把書的內容放在了網上,信息可以不斷更新、獲取。用戶如今付一筆訂費就可以在一段長時間裏自由獲取這些信息。《不列顛百科全書》幾乎消除了訂戶要獲取信息所有余下的交易成本。這家公司已經完成了向買主出售物質性產品到一段時間內提供用戶使用服務的權限的過渡。當網絡書籍已經如此巨大地削減了交易成本的時候,未來物質性的書還怎能與它競爭呢?許多行業裏都正在發生同樣的過程(詳細解析請參考TheAgeofAccess)[5]一書。
每個行業裏都有一些分散的純粹網絡模式的運作範例。存在著不完全的網絡的例子就更多了。在這些案例裏,多樣化的團體走到一起來分享專業技能、知識、研究設施、生產線和銷售渠道。這些網絡背後的理念是匯聚資源、分擔風險,同時提高質量,減少商品或服務抵達終端用戶所需要的時間。
所有這些網絡的共同點就是一種經營方法;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家及他們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後繼者提出的市場交換模式,與這種方法有著根本的不同。指導網絡的操作性假設很大程度上顛覆了經典的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理論,並且開啟了反思政治統治形式的新窗口。
重新回想一下吧,亞當斯密提出,市場交換的經濟的優越性在於每個人追求一己私利的能力。在《國富論》裏,斯密寫道:
每個人都在不斷盡力尋找他能支配的任何資本最有利的使用方式。的確game.mihua.net,他滿腦子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非社會的利益。但是探究他自己的利益所在就會自然地或者毋寧說必然地把他導向選擇能夠對社會最為有益的那一種使用方式。[6]
市場的本性乃是對抗性的場所。它們是保持距離式的交易,每個團體進入談判的時候都帶著以其他團體為代價而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的想法。低價購入,高價售出,並且caveatemptor(買主可要自己當心)[7],從現代市場關系的最開始,這些就是指導性的行為準則了。
網絡則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則操作的。每個團體進入相互關系的時候,都是基於這樣一個假定:通過使其他團體和這個群體的整體利益最優化,一個人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網絡由自主的公司組成,他們都放棄了某些自主權,其回報是在拓寬的運作領域裏共享資源和風險的好處。在網絡裏,每個團體都有賴於其他團體控制的資源。這些團體事實上成為了某段時期內從事共同任務的單一實體。
電影工業是最早轉型到以網絡的方式經營的行業之一。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大電影公司把它們的操作分解了。從前被大公司雇用的能工巧匠和才智之士都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獨立公司。如今制作一部電影的時候,主要的電影公司只是部分地為影片投資並負責銷售,而執行制片人把所有個體的轉包公司都集聚在一起攝影師、布景師、剪輯師,等等在制作影片期間組成短期的網絡。風險常常是在所有關鍵實體間分配的,而當電影上映之後他們每個實體都分享源源而來的紅利。
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泰爾(ManuelCastells)確定了五種主要的網絡:供應者的網絡,其中各公司分包來進行一系列的投入,從設計到組成部件的生產;生產者的網絡,由這樣一些公司組成它們匯聚各自的生產設施、財政資源和人力資源來擴充他們商品和服務的資料檔案,拓寬地理性的市場,並降低預付風險(up-frontrisk)的成本;消費者的網絡,它把制造商、批發商、銷售渠道、增值性的再銷售者和終端用戶聯系在一起;標準的聯盟,它把某個領域內盡可能多的公司帶到一起,目的是讓它們共同遵守行業領導者確定的標準;還有技術合作的網絡,它允許公司就生產線的研究和發展分享寶貴的知識和專業技能[8]。
合作式商業(1)回頂部章節目錄
成功網絡的關鍵在於互惠和信任。網絡中的每個成員都出於善意而行動,感到負有合作與幫助的義務,而非占其他團體的便宜。信任正是網絡關系之核心。買主可要自己當心被這樣一個觀念替代,即沒有哪個團體會利用夥伴關系造成的脆弱性漁利[9]。當公司進入網絡時,它們就放棄了市場上享有的某些控制權。它們必須分享知識,令它們的運作透明化,並且允許它們的夥伴了解它們的許多經營方式。簡言之,它們放棄了許多自主權,以成為擴展的商業活動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暴露了自己,變得脆弱。對比之下,在市場的角鬥場裏,分享知識、讓自己的運作透明化會被看做是判斷失誤,允許競爭對手利用自己的弱點。然而在網絡裏,脆弱性會被看做是一種力量而非弱點,傳達出信任和為大家的彼此利益而共同合作的意願。
網絡依賴參與者非正式社會紐帶的程度不亞於它依賴各團體間正式協議的程度。個體的參與者與其他人之間越是彼此交融,他們就越有可能願意開誠布公,和對方分享寶貴的知識、專業技能和常常至關緊要的商業數據。一位傑出的CEO是這樣描述交融性的價值的:
[機會主義]當然是個問題,但是難道你認為,倘若我覺得這個家夥一有機會就會占我便宜的話,我可能在這麽多年裏和他保持這麽密切的關系嗎?這就是為什麽他有這麽多業務的原因。我能信任他。[10]
和采用傳統敵對性保持距離式的市場交換的公司相比,參與者在網絡裏的密切關系常常使他們占有領先優勢。布萊恩烏茲(BrianUzzi)在《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上談到結構式交融性的價值的時候,註意到:
交融的紐帶提高並激活了最高程度地進入某些交換的可能,這些交換尤其有益於降低監控成本、加快決策過程、增強組織性的學習和適應。獲得這些益處的不僅是通過交融的紐帶聯結在網絡裏的個體公司,而且也是整個網絡。[11]
當許多公司為一個共同的項目合作,並且這個項目十分復雜、需要群策群力的時候,交融性的好處便顯現了出來。每個成員越是了解其他人的專長、視角和方法,越是願意和他人共享自己的意見,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尖端高科技行業和零售部門,能否率先在市場上推陳出新乃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倘若團體成員來源廣闊、每個人都懂得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步驟,他們的知識匯聚起來就能夠更快解決問題。另一位CEO如是說:
倘若你和一個沒有建立過長期關系的家夥打交道,就會出現大問題。保準出錯,還說不定會發生什麽事情。跟我的人[指交融的紐帶]一起,倘若出現什麽錯誤,我知道我們能夠一起解決它。我了解他的業務,他也了解我的。[12]
網絡同樣便利了關鍵行業信息的交換,對一個在敵對性的市場上自主運作的公司來說,這可是不一定能得到的。烏茲報告了一個制造商,他只把下一季熱銷產品的關鍵信息透露給密切的[網絡]關系,這樣他們在滿足未來需求上就獲得了優勢[13]。
在競爭緊張的全球經濟裏,成敗的關鍵常常取決於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細微差異,因此網絡常常享有相對個體市場競爭者的優勢。一位服裝制造商說:
如果有一家工廠向來為我們提供布料,他們就會知道布料應該看上去怎樣。他們了解特別的款式。並不是只根據款式就容易做出衣服來的,特別是當我們趕著要做這種款式的時候。但是與我們建立了關系的廠商就會在這件衣服設計成型的時候看出問題所在。他們知道怎樣來加工織物才能讓它看上去是我們想要的樣子。[14]
網絡模式的核心是某種感激。它是這樣一種感覺,即:我們都在這檔子事裏,需要額外付出點兒來支持網絡裏的其他人,不論順境逆境。一位CEO用他自己的公司與其網絡夥伴的關系的例子,解釋了感激意味著什麽。
我告訴他們[分包商],兩個星期內我這裏沒多少活幹。你們最好去找點其他的活兒。[另外某些時候]當他們不忙時,我們就會努力地為我們的關鍵承包人找活幹。我們會開始做一條裙子來讓承包人手中不閑我們把活兒交給誰是看[誰]需要這份活兒[才能生存下去]。[15]
向網絡模式轉變的根本動力在於時間的匱乏。來自波士頓學院的坎德斯瓊斯(CandaceJones)和斯蒂芬博珈第(StephenBorgatti)及來自猶他州立大學DavidEccles商學院的威廉赫斯特裏(WilliamHesterly)這幾位組織學家觀察到:舊的經濟模式要依賴客戶、供應商和分銷商之間的先後市場交換,才能協調復雜的任務,並讓新產品到達終端客戶,這太慢、太過時了。網絡以一種單一的團體方法協調了商業組合裏所有參與者的專業技能,從上遊的供應商到分銷商甚至下遊的終端客戶;因此,在減少新產品和服務走出大門的交貨時間方面,網絡占有明顯的優勢。在產品生命周期常常以周、以月而非以年計算的半導體、電腦、電影和時尚領域,情況顯然如此。在汽車行業這樣的競爭性市場裏,網絡也有利於降低成本[16]。
網絡播撒下更大的創造性和革新性,原因很簡單,就是它們擁有最優秀的頭腦匯聚成的更巨大的參考資源。沃爾特W鮑威爾(WalterW.Powell)說,倘若比較一下各種經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就會明顯看出:
沿著公司等級制向上或向下傳遞信息,或者在市場裏購買信息,這些都只是在按部就班處理信息或購買商品。不論哪種情況,信息的流動都是受控制的,沒有產生新的意義或闡釋。相反,網絡卻提供了某種語境,可供在實踐中學習。當信息流貫網絡時,它變得既更加自由也更加豐富;新的關聯性和新意義被產生、探討、評價。[17]
當商品交換較少,當推出新產品的交貨時間更長,並且當還有大量未經利用、開發的消費者市場潛力時,組織生意的市場交換和等級制方法就還有道理。巨型、垂直構造的公司若采用等級制控制的管理方法就能夠生產生命周期長的標準化產品,這就允許他們分期清付成本,並同時保持對研究、發展、生產日程和銷售渠道的集權式控制。而離散、間斷的市場交換的緩慢步驟也依然足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
在過去的20年內,許多因素改變了商業環境。能源成本的巨幅上升,伴隨著研究和發展而來的成本和風險的增加,商品和服務日益縮短的生命周期,增長的勞動力成本,消費者對更加個性化的時尚的商品的偏好,全球競爭,以及更少的利潤盈余,這些都導致了市場交換和等級制模式日益過時。
全球商業正變得更加密集和快速。沒有哪個公司能夠單獨作為自主的行動者僅僅通過市場交換機制而有效競爭。如今,單槍匹馬必將慘敗。只有在以網絡為基礎建立的關系上,匯集資源、分擔風險和收入流,這才能確保生存。這意味著放棄某些自主權,而可以在網絡構架裏獲得某些企業先機和安全的回報。盡管公司間的競爭依然存在市場還沒有這麽快消失公司之間合作進行外包、協同生產、收益分享、成本削減合約,這正逐漸成為常規。
自主、自由的行動者在市場上簡單的交易事務裏獲得最大化的個人私利,這個觀念在每個人都彼此聯結、日益相互依靠的全球化經濟裏,顯得可悲地陳舊過時。就其非常現實的意義上說,想要組織起一個有如此速度、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世界,網絡是唯一可行的模式。
盡管網絡模式正變得越來越普及,還少有人註意到,網絡正在改變我們有關財產地位和商業哲學的觀念本身。而伴隨著向新經濟模型的過渡,人類行為的深刻變化所帶來的長期影響,有關討論就更少了。
關於市場向網絡的轉變,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邊界正變得更不確定、更易滲透。邊界對市場可是至關緊要的。所有物是個人領域的延伸,它專屬於所有者。威廉布萊克斯通爵士(SirWilliamBlackstone)在他的《英國法釋義》(CommentariesontheLawsofEngland)裏寫道:財產是一個人聲稱對外部世界裏的事物擁有主權、施加暴政建立起來的領土,完全排斥宇宙裏任何其他個人的權利[18]。
在以市場為基礎的制度裏,財產很少要被共有,而只是被占有或被交換。財產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它不是我的,就是你的。買主和賣主之間交易的時間和地點,就代表了財產易手的邊界。交易談判是敵對性事件。每一方都希望犧牲他人牟利。這就是為什麽它叫做競爭。勝利就是在結束交易時帶著價值增加的個人財產離開。財產市場交換的目的就是擴大一個人的主權領域。
在網絡裏,物質和知識的財產都由生產者所保有,並和一個或更多的團體共享。知識、信息和秘訣,所有這些某種形式的財產都被共享。我的也就是你的。市場交換時代作為私有財產制度之標誌的清晰地域界限消融了。一度區別團體的邊界如今變成了共同基礎。市場交換將產生勝利者和失敗者,而與之不同的是,在網絡關系裏共同的活動將導致如今稱作雙贏的結局。
傳統觀念認為,對稀缺資源的競爭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本性霍布斯/達爾文倫理它正讓位於一個革新性的觀念:合作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更為緊要。倘若情況確系如此,那麽這對我們定義個人自由的方式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