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東京對我好像是一個很熟悉的城市了,因為我曾經在那裏停留過多次。然而我所知道的東京,仍然是觀光客所知道的東京。一個龐大的國際性都市,有一千多萬人在裏面過著各式各樣的生活,而數百年的發展史,留下來的無數的時代的痕跡,對一個外來的過客,即使要了解一鱗半爪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這次偶然聽到東京有一座孔廟,我居然不曾去拜訪過,並沒有感到非常驚訝,只覺得有點慚愧而已。
一位日本朋友帶領我自新宿的旅社搭火車到秋葉原方向,他們的公司裏去辦事。在前一站停站的時候,我看到河川的對面山坡上是一片蓊鬱的樹木,樹叢中有些灰灰的廟宇的屋頂。他告訴我,這是孔廟。真慚愧,來東京這麼多次,為甚麼沒有想到他們也應該有座孔廟?我大感興趣,一連問了他幾個問題,他一無所知。這只是一座孔廟而已,有甚麼好興奮的?他一生沒有進去過。然而為我的興趣所感染,同意安排利用午飯的時間,到孔廟一遊。我欣然道謝。…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51pm — No Comments
若干年前我初次到巴黎旅遊時,特別選拉丁區的小旅館住下,希望看到些畫家的街頭活動。我當然失望了,因為我對拉丁區有錯誤的看法。靠拉丁區一面的塞納河岸,聖母院外觀最為美麗動人,照說應該有很多畫家去畫才對。其實不然。沿著河岸石欄,有很多木製的箱子,固定在欄上,並上了鎖。我初次看到是在晚間,以為那是藝術家的畫具箱。第二天去看,發現每一個箱子相當於一個攤位,打開來,撐起棚子,就是賣觀光品的小店。其販賣品中多的是印製品與廉價的古董畫頁,自然也有些寫生畫,但已完全變質了。至於當年這裏是不是街頭畫家的集結地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類街頭畫家是我這次訪巴黎才看到的。…
Continue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43pm — No Comments
一天晚上約了些朋友到頂好市場一帶去吃飯,發現在那座三角形的小廣場擠滿了人群,原來大家圍觀的是所謂街頭畫家的攤子。
對於街頭畫家,我知道的實在不多,但是在國外旅行卻也常常看到。街頭畫家大概都是落魄的畫家。在通都大邑中,有各種階層的藝術家為各階層的人士服務。博物館級的美術家,功成名就,下筆萬金,過著帝王式的生活。畫廊級的美術家,有相當的中產階級的市場,繪畫就是產品,也能享受到富裕社會的種種利便。然而又有些畫家,尚徘徊在畫廊之外,或懷才不遇,或學而無成,或自願經受貧窮生活的煎熬,就成為社會上的浪子,過著所謂波希米亞人的生活。…
Continue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42pm — No Comments
蠟燭流淌,燃燒,
我們感到溫暖舒服,
微弱地傳來風的狂吼,
當它襲擊凍僵的樹木。
這間小屋的模糊的墻壁
開始收縮,對著靈魂閃起眼睛;
深深的寂靜在幽暗中浮遊:
沒有響動,唯有木炭聲息輕輕。…
Continue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April 16, 2019 at 6:57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April 16, 2019 at 6:55pm — No Comments
我去了兩次世博,人太多了,根本沒有耐心排隊。仔細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參觀者都是中國人。我在北京連線香港的主持人任韌,在上海連線的鳳凰衛視評論員鄭浩先生介紹說,90%以上的遊客都是中國人。外國人來得太少,從借此機會加強中外交流、加深中西理解的角度看,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我曾向不少西方媒體人打聽過從新聞價值的角度出發對上海世博感不感興趣。他們基本認為:不大感興趣,只做最基本的報道,其他都不做了,反正是政府的表演舞臺嘛。…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25pm — No Comments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了。晚上的煙火讓我想起了家鄉伊豆在海邊每年舉行一次的“煙火節”。看煙火,日文叫“花火”,對日本百姓來說是最好的情緒釋放,把平時積累的所有郁悶和不滿都釋放出去,大家一起享受節日的歡樂。
世博的歷史一脈相承。愛知到上海,讓我想起了少年時代專門從事的“接力賽跑”,它包含著所有隊友的汗水,是心連心、手牽手的靈魂交接。我曾接觸過許多被派遣到日本愛知縣吸取愛知世博之經驗的中國官員,但願愛知經驗能夠為中國模式提供一點點參照。一衣帶水的中國和日本,地理上很接近,雖然曾發生過不幸的歷史,國家實力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也折射著些許互不信任,但經貿上、文化交流上、人文情懷上的相互依存是不爭的事實。相鄰的中國館和日本館將攜手展現對“環保”、“綠色”的極高忠誠度。…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24pm — No Comments
2010年9月中旬,我在海外待了10天,不在北京的這段時間,《環球時報》編輯告訴我說:“在你離開的這幾天,北京大堵車,超級無敵堵。一個是節前,好多人送禮,外地車多。另外就是開學了,很多家長要接送孩子”。我畢竟在北京這座行走成本居高不下的大城市待了七年,對這些現象不難理解。編輯接著說:“中國的學校硬件不差,但是居然都沒有校車”。
我立即反駁:“學校有沒有校車與北京大堵車無關”。…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23pm — No Comments
我從2004年開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語。一天傍晚放學,在高中樓一層大廳,我跟一位年輕的中國教師邊走邊聊。同學們穿著校服,背著書包,有的大聲聊天,有的吃零食,紛紛離開校園。我感覺很孤立,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理我們。
我問旁邊的老師:“他們怎麼回事,面對著老師,連‘再見’都不說?”老師回答:“現在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忙他們自己的。”忽然,有個女生邊跑邊向我們擺擺手,快速說:“拜拜!”只有這一個學生打招呼,用的是英語。老師說:“那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22pm — No Comments
四
2010年6月,高考那一天,我在北京地鐵一號線終點站四惠東站入口處看到了“高考生優先安檢”的牌子。我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看著那張牌子陷入沈思。我曾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當過外教,人大附中畢竟是升學率高的學校,學生們也都很活潑、聰明、睿智。只是除了那些靠金錢或權力出國留學的孩子之外,他們都要面臨高考的壓力。曾經無數家長為孩子的未來表示過擔憂,並向我詢問:“加藤老師,您看我孩子怎麼樣?”
我平時也收到無數高中生的郵件,其中來自高考生的郵件最多,內容大概都是“加藤老師,我是您《Vista看天下》專欄的忠實讀者,很喜歡您的專欄。我是即將面臨高考的學生,最近壓力很大,實在受不了,我們中國的孩子為什麼……”…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05pm — No Comments
三
2010年1月,北京市政府下令,北京地鐵站內除《北京娛樂信報》之外的報紙一律被禁售。理由為超過500萬人次的大客流難以控制,目的為確保乘客安全。這條新規引發軒然大波,市民們從輕視民意的角度表示不滿。
我特意去看了一下1號線和10號線交接的國貿站,確實見不到報紙銷售員了。站臺上的人數似乎少了一些,氛圍似乎冷清了一些。上車後發現,果然沒有人看報紙,很正常,畢竟買不到嘛,普通百姓把在外面買的報紙帶到地鐵裏專門翻一翻,有些夠嗆。看看周圍,有打遊戲的,聊天的,吵架的,吃喝的,比原來亂了些,吵了一些。…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03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03pm — No Comments
我在北京,平時都坐地鐵。從我剛來北京的2003年至後奧運時代的2010年,北京的地鐵發展很快,變化很大。地鐵是我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地鐵是反映一個城市文明程度與發展水平、人民素質與文化面貌的珍貴鏡子。每到一座城市,只要有,我都會選擇坐地鐵,從感受地鐵的草根角度觀察中國。在這裏,我想跟讀者分享“我與北京地鐵”的四大故事。
一
2008年5月的某一天,我去天津出差,先從北大走到五道口,坐城鐵到西直門,再坐開往北京站方向的2號環線。與平時一樣,我拿著《新京報》,度過地鐵裏的時光。…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03pm — No Comments
2010年1月上旬,我第一次從廣州進港,為的是參加鳳凰衛視的節目。我曾去過香港,但是從北京飛過去的,沒有從陸上進去過。從廣東東站坐和諧號,到了深圳的羅湖,到處能看到往香港的標識,原來大陸和香港是這麼近的。週末人多,平時還好。
上火車到了新界的大埔墟站,22港幣。撲面而來的空氣,車站的佈置,電梯、樓梯等的連接,出站後的風景,便利店,星巴克,ATM等幾乎與日本相同。香港使用繁體字,我都看得懂,只是那些服務員說得基本都是廣東話,只好用英語溝通。最近去香港的大陸人特別多,香港不斷被“內地化”,在地鐵裏播放著廣東話、普通話、英語三種語言。但能用普通話正常溝通的人並不多,這點出乎我的意料。…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6:01pm — No Comments
2010年3月,這是我第二次到南京訪問。前一天在上海參加第一財經《頭腦風暴》節目,談了“豐田會不會完蛋”的問題,晚上感受了一下上海夜生活。本打算早點出發,但晚上喝酒喝得太多了,9點鐘才起床,只買到動車組93元的無座票。在我坐的車廂裏,到處都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的軍人,帶著許多行李,應該是剛剛在外地受過集訓的吧。這一場面仿佛讓我進入《南京!南京!》裏的場景。
作為一個日本人,來南京還是感覺到一種壓力的。這跟在香港因聽不懂人家說的話而感到的壓力不同,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政治壓力。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南京這個文化很深厚的古都。…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April 16, 2019 at 5:59pm — No Comments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才剛剛開始
澎湃新聞:什麽樣的城市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何帆: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有一個辦法判斷城市是否宜居:隨機地把自己扔在一座城市主街道,看你大概多長時間能買一瓶礦泉水。
我們的城市化並沒有結束,真正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才剛剛開始,這意味著我們未來的城市化會出現幾個特點:自下而上會讓城市變得更加多樣化,而多樣化才會更像一個生態系統;自下而上能夠讓城市變得更加開放,而更加開放才能夠更好地去抗擊可能會出現的外部的風險;自下而上會讓城市爆發顏值革命,會真正讓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得到賦能。…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April 16, 2019 at 9:03am — No Comments
澎湃新聞:您對范家小學的教育模式是否存在擔憂?它會成為孤本嗎?
何帆:我對范家小學最大的擔心,是他們只有小學,你怎麽讓這樣的教育理念延續下去?大家對教育的理念、體制有非常大的誤解,絕大多數家長都想著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我覺得這代父母的孩子以後會後悔。他們花了這麽多的資源、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呢?…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April 16, 2019 at 9:02am — No Comments
澎湃新聞:在過去幾年,互聯網行業就好像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兵強馬壯,快速擊穿了傳統產業的護城河,您覺得這樣迅猛的發展還會持續下去嗎?
何帆:互聯網行業精通面對消費者的技術,但疏於生產流程、生產工藝的技術。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未來將出現幾個趨勢:首先是流量越來越稀缺,資本越來越值錢;其次,BAT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將變成生態鏈中的鯨魚,吞噬著新入場的創業者,空間愈加狹窄,從這個意味而言,互聯網可能變成夕陽產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會比我們想像中更多地塑造互聯網產業的變化,我預測在2021年、2022年可能出現重大的技術變革。越是重大的技術革命,持續的時間會越長,現在的企業可以依靠軟件的優勢,未來的世界屬於硬件和軟件都有優勢的企業,例如蘋果公司。…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April 16, 2019 at 9:00am — No Comments
“我對做一個專家已經感到厭倦了。”何帆說。
這位北大匯豐商學院的經濟學家,最近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大計劃。他想寫30本書,描繪中國30年的經濟發展。為了寫作,他不停地看書,飛機上看,排隊看,在路上也看,保守估計,一年能讀完300本書。
“比我有才華的沒時間,比我有時間的沒興趣,比我有興趣的沒我有經驗。”何帆這樣調侃自己的寫作初衷。這件影響他後半生的大事,是在飯桌上花了5分鐘確定下來的。當時,他和“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聊起,他很想和美國記者曼徹斯特一樣,寫出一本《光榮與夢想》類似的書,羅振宇認真地問:你為什麽不寫呢?
何帆正想找一些借口,但突然意識到:“是啊,我為什麽不寫呢?”…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April 16, 2019 at 8:59am — No Comments
個人和企業類似,只有疊代速度最快的人,才能站在最前端,而最後端的人,最後被擠掉生存空間。以人力資源經理為例,假如未來大量存在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經理該如何面對這個業務場景?是不是不懂人工智能的人,連人力資源職業都入不了門檻?
未來一些可能有所作為的方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阻擋,目前的中國超過60以上的老人已經超過2.3億,但是他們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的,仿佛這個世界是年輕人的世界,是正在工作的人的世界。但是未來,隨著老人的年紀越來越大,他們各方面的需求,急需要加強。
你現在能想到的老年人的活動,是不是僅僅停留在廣場舞?然而,廣場舞不可能是他們的所有,而這就是未來一個急需要開發的方向。不要等著那個時候到來,而是我們現在就開始為他們創造需求。…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April 16, 2019 at 8:4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