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嫣然·愛墾研創]從日劇《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2023)談起
法庭與警局之間的文化鏡像——從《鸦色刑事组》看日劇與港劇的制度敘事差異近年亞洲電視劇市場的主題分化愈發明顯,日本劇集善於以職場倫理、制度辯證與個人情感交織為核心,香港劇則依舊以警匪、臥底與權力角力為主流。2023年上映的《鸦色刑事组》(Ichikei's Crow)電影版延續了2021年同名電視劇的設定,以「第一刑事部」的法官為主角,描繪司法體系中追求真相與制度侷限的矛盾。若將之與香港的《鐵探》《使徒行者》等作品並觀,不僅可見敘事節奏與人物塑造的差異,更能觀察兩地文化對「正義」與「制度」的不同想像。
一、題材焦點:從法庭求真到警隊破案
《鸦色刑事组》最鮮明的特點,是它將鏡頭對準平日劇集中少見的「法官」。在日本的法律劇脈絡中,檢察官與律師雖常見,但法官作為主角仍屬少數。主角入間道雄以破格的行事風格著稱——他不滿足於卷宗資料,而會親自前往現場調查,藉由重構案情尋找真相。這種「主動出擊的法官」形象,挑戰了觀眾對司法公正與程序中立的傳統印象,也體現日劇一貫的職人精神:制度之內仍有追求理想的個體。
相較之下,香港的刑事類劇集往往以警察為敘事核心。無論是《鐵探》描繪警隊內部權力鬥爭與良知掙扎,抑或《使徒行者》以臥底身份的重重危機製造懸念,其焦點皆放在行動、衝突與陰謀之上。港劇中的「正義」更多時候是被暴力與權謀包裹的英雄式命題,角色必須在黑白界線模糊的世界裡選擇立場。相比之下,《鸦色刑事组》的正義觀更具制度層次,它不是以槍火定輸贏,而是在法律條文與人情倫理之間探尋灰色地帶的平衡。
二、敘事節奏與形式結構的文化差異
日劇普遍以季播短篇為主,《鸦色刑事组》首季僅十一集,劇本結構緊湊,每一案件既能獨立觀賞,又共同構成對司法制度的整體反思。其節奏沉穩、對白密集,重在人物心理與道德辯證的推進。觀眾被邀請與法官一同思考:當法律與人情衝突時,應如何取捨?
反觀港劇的敘事邏輯,長篇幅(動輒二、三十集)使其必須以連續劇式張力維持收視,因而傾向採用多線敘事與頻繁反轉。《鐵探》中警隊高層的陰謀、《使徒行者》的臥底身份之謎,皆以高潮迭起的劇情牽引觀眾情緒。這種設計固然增強娛樂性,卻也使作品更多依賴劇情刺激而非議題深掘。相較之下,《鸦色刑事组》雖節奏緩慢,卻在細節中折射社會現實與制度反思,呈現出另一種「靜態的張力」。
三、倫理灰色與人物深度:含蓄與激烈的對比
日劇的情感表達向來內斂。《鸦色刑事组》中的衝突往往潛伏於對話之間——法官的猶豫、律師的堅持、被告的沉默,構成一場場不動聲色的心理戰。它關注的是「人在制度中的掙扎」,強調即使身居權威,也可能被程序束縛而無力行善。這種理性與人情的矛盾,是日式劇作的典型命題。
港劇則以情感強烈見長。從早期的《刑事偵緝檔案》到近年的《使徒行者》,角色常被推入極端情境:臥底的忠誠與背叛、上司的陰謀與贖罪、家族與職責的撕裂。倫理灰色不再是哲學思辨,而是情節的燃料。觀眾在劇情的跌宕起伏中,體驗「義與情」的張力。這種敘事方式反映出香港文化中對「義氣」「人情」的強烈重視,也說明港劇傾向以情感對抗制度的冷漠。
四、影像語言與製作取向
日本法庭劇在視覺上追求寫實與細膩。《鸦色刑事组》的攝影多採穩定構圖與柔和光線,法庭場景佈置嚴謹,演員表情的微妙變化成為情緒核心。這種「靜觀式」鏡頭語言讓觀眾沉浸於理性思考,符合劇集的制度主題。
港劇則強調動態與節奏感。鏡頭移動快速,剪接頻繁,配樂張力強烈,街頭追逐與爆破場面常見。這種風格與香港都市文化的節奏密不可分:在高壓環境與商業競爭中,速度與衝突成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從製作層面看,日本劇更重劇本與角色深描,港劇則傾向以視覺刺激與情節推進取勝。
五、制度與文化背景的映照
制度差異是兩者敘事分野的根源。日本的司法制度強調程序正義與社會秩序,法官、檢察官與律師分工明確。因而《鸦色刑事组》能以法官為主角,討論制度內的良心抉擇——它是一種對「官僚正義」的反思。
香港作為前英殖民地,警察制度長期與殖民統治、社會治安及政治議題交織。警匪劇的流行反映了社會對「權力」與「正義」的複雜想像:警察既是秩序維護者,也可能是體制犧牲者。尤其在近年的政治氛圍下,劇作往往以隱喻方式處理權力與忠誠,形成一種「制度寓言」的觀看經驗。
六、觀眾心理與文化接受
《鸦色刑事组》的觀眾多期待在劇中找到理性與人性的平衡;他們樂於觀察人物在制度縫隙中尋找真相的過程。這類觀眾重視劇本邏輯與主題深度。相對地,港劇觀眾則更習慣長篇敘事與情緒起伏,享受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反轉。兩者差異其實對應著社會節奏:日本社會講求秩序與克制,香港社會則充滿速度與競逐,因此各自的戲劇形態恰成文化性格的延伸。
七、結語:制度戲劇的東亞變奏
《鸦色刑事组》以冷靜筆觸揭示司法體制的溫度與侷限,呈現出日劇在制度戲劇中的細膩與思辨;港劇如《鐵探》《使徒行者》則以高張力情節展現都市人在權力漩渦中的掙扎。前者以「制度中的個人」為核心,後者則以「體制與人情的衝突」為戲劇動力。兩者皆以追尋正義為題,但途徑迥異:日劇透過理性反思尋求秩序的修復,港劇則以情感爆發對抗現實的不義。
在全球華語與日語影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觀眾能從《鸦色刑事组》看到東亞社會另一種對正義與良知的想像。它提醒我們:制度並非冷漠的巨獸,而是由無數掙扎的人組成;而這正是日劇與港劇共同的精神交點——無論法庭或警局,故事的核心始終是人。
備註:東盟-新馬紀念活動
東盟多數國家在二戰時是重災區,包括大馬、新加坡和印尼。這回的中國「九三閲兵」大典,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在天安門上列位第一排,站在俄羅斯總統右則(見圖)。
馬來西亞方面,除了首相安華和多位華團領袖受邀參加了「九三閲兵」儀式,好些社團也分別在各自所在地集體收看實況轉播,感受天安門廣場的莊嚴氛圍。
此前在於 8 月 15 日,位於吉隆坡廣東義山和平公園的「馬來亞二戰人民蒙難紀念總碑」(見下圖),舉行了緬懷儀式。民眾共同悼念二戰期間蒙難的華裔及其他社群,表達「歷史不能忘」的訴求。
同日,在吉隆坡也舉行了一場特別紀念活動,緬懷在抗日戰爭期間擔當志願司機和技工角色的華人群體。他們組成龐大志願運輸力量,支援中國抵抗日軍。儀式由華人團體主導,標志著海外華社對聯結祖國歷史的重要紀念與致敬
6月間,一場以「You Need To Know The Truth」(你需要知道真相)為題的紀念講座在新加坡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舉辦。這場講座特別回顧了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MPAJA,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以及136部隊( Force 136)的相關歷史事跡。此外,講座邀請了抗日英雄林謀盛(1909-1944)陸軍少將的子女參與討論,強調了歷史真相的重要性與教學意義。
盡管這場紀念講座在新加坡舉辦,但對馬來西亞華社具有較高的感召力,許多相關研究、講述和參與者都來自於馬來西亞背景。
愛墾學術:兩岸三地紀念太平洋戰爭結束80週年——從國家敘事到文創實踐的多元文化風景
2025年適逢太平洋戰爭結束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週年,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節點,更成為兩岸三地在記憶傳承、文化表達以及政治敘事上的重要契機。不同地區在官方活動、民間參與與文創實踐上展現了鮮明的差異,也反映出各自對歷史的理解與面向未來的想像。
一、中國大陸:宏大敘事與文化傳承的結合
在大陸,官方紀念活動具備極高的政治與文化意義。
閱兵與大型紀念大會: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並伴隨盛大的閱兵儀式。閱兵展示了新一代的高科技軍備,包括無人作戰群、激光武器與電子對抗系統,象徵歷史記憶與國防現代化的銜接。
抗戰博物館主題展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推出大規模常設展,展出超過1500張歷史影像與3000餘件文物。展覽結合沉浸式數位裝置,讓觀眾「走入」烽火年代,從中感受戰爭創傷與民族奮起。
文創與和平倡議:配合紀念,出版界推出多部抗戰題材的繪本、影視劇改編小說,以及線上互動遊戲。在國際層面,中國領導人強調「和平發展」與「反對霸權」,將歷史記憶轉化為外交修辭,並呼應當代國際緊張局勢。
大陸的紀念活動體現了「國家力量的再現」,以宏大敘事將歷史與現實相連,透過文創展覽與教育平台推動全民參與。
二、香港:地方歷史與國家記憶的交織
香港的紀念活動既承接國家記憶,又帶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聯展與文物首展: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聯合抗戰展:攜手保衛和平」。展覽中包括180餘件展品,其中不少為國家一級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顯示對香港觀眾的特殊文化意涵。
區域文化聯動:廣州檔案館策劃「港澳台與海外僑胞的抗戰」專題展,展出400餘張歷史照片及50件文物,凸顯華人跨地域的抗戰經歷。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會點,這些展覽同時強調「地方經驗」與「民族共同體」,讓觀眾感受到香港在二戰中的獨特角色。
城市文化活動:本地文化團體舉辦追憶晚會、歷史劇場表演,並透過社交媒體推出短片系列,讓年輕一代以更貼近的方式認識抗戰。香港的紀念模式更注重文化互動與歷史教育,在國家敘事與地方記憶間找到平衡。
三、台灣:以軟文化與生活化文創承載記憶
台灣的紀念活動則顯示出不同於大陸與香港的取徑,更側重於文化創意與民間參與。
城市展覽與公共藝術:國防部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台北市多處公交站設置「終戰80週年」主題攝影展,將戰爭影像帶入市民日常空間。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音樂會,並在信義區舉辦嘉年華,結合音樂、裝置藝術與互動展演。
品牌聯動的文創策略:知名零食品牌「乖乖」推出限量紀念包裝,設計融入戰爭記憶與歷史符號,以生活化方式喚起歷史感。其他設計團隊則推出紀念海報、T-shirt、桌遊等,以「寓教於樂」方式將歷史轉化為文創產品。
歷史論述的差異:台灣官方用詞多以「終戰」取代「抗戰勝利」,與大陸的「抗戰」話語形成鮮明對照。政府未參與北京官方活動,但部分學者與文化界人士主動舉辦研討會,討論台灣在二戰末期的處境與戰後轉型。
台灣的紀念文化展現了一種「去政治化、生活化」的方向,文創產品與日常文化活動成為記憶承載的重要途徑。
四、比較與觀察
透過兩岸三地的活動,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歷史文化模式:
大陸:國家化、宏大敘事、軍事與和平雙重修辭
香港:文化交匯、歷史教育、區域連動
台灣:文創生活化、軟文化路徑、政治話語差異
三地在同一歷史節點下展現出各自的文化路徑,也反映了歷史記憶如何被「再創造」與「再傳達」。
結語
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對華人世界而言,是一段創傷也是一份遺產。八十年後,兩岸三地透過不同的文創與紀念方式,將歷史帶入當代生活:大陸以國家力量形塑集體記憶,香港則透過文化互動連結地方與民族,台灣則以日常化的文創方式保存記憶。這些差異,正好顯示了「記憶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代變動的文化工程」。如何在多元中找到共鳴,將決定我們未來如何共同理解這段歷史。
愛墾學術:愛優騰與「耽改出海」:中國長視頻的戰術突破與軟實力困境
近年來,中國大陸三大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業界俗稱「愛優騰」)——紛紛加快出海腳步。在海外市場競爭激烈、韓流與日流長期盤踞的格局下,這些平台選擇了一個相對小眾卻能迅速累積粉絲效應的突破口:以 Boy's Love(BL)/耽美 題材為先鋒,將耽改劇與相關影視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前鋒隊」。這一策略引發討論:它究竟只是商業考量下的權宜之計,還是能夠真正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文化工程?
本文試圖從產業策略、文化符號、國際比較與軟實力理論等角度,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一、為何是 BL?出海策略的產業邏輯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愛優騰之所以選擇 BL/耽美題材出海,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市場門檻低,迴響度高
相比動輒數億元製作成本的古裝大劇,BL 劇的投資通常在中小規模,但觀眾黏性極強。尤其在泰國、東南亞、甚至拉美與歐美的部分亞文化社群中,BL 已成為成熟且熱度持續的類型市場。對於急於打開局面、測試海外水溫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一條相對「低風險高回報」的途徑。
(2)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
韓國已經在青春偶像劇、綜藝與流行音樂形成完整輸出鏈條;日本動漫與文創形象深入全球年輕世代。中國若想在同一賽道硬碰硬,成本與風險都極大。BL 這一類型相對「新興」,尚未完全被單一國家壟斷,中國的長視頻平台便希望在這一領域「彎道超車」。
(3)社交媒體驅動的傳播優勢
BL劇的國際粉絲社群活躍於 Twitter、Instagram、抖音國際版 TikTok 等平台,喜愛製作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自發形成二次傳播。對於平台來說,這種「自帶傳播力」的內容類型,可以大幅減少行銷成本。
因此,從純粹的產業策略角度看,BL/耽美確實是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選擇。
二、耽美題材與「中華軟實力」的可能性
然而,若將視角提升到「文化軟實力」的層面,情況就更為複雜。
(1)文化輸出的柔性語言
BL 劇本質上是關於情感與愛情的故事,而情感是跨越文化最容易共鳴的語言。相比需要歷史知識背景的古裝劇,或容易引發價值觀爭議的現實主義題材,BL 類型往往更「輕盈」、更容易打動年輕觀眾。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視為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工具。
(2)語言與面孔的曝光
無論觀眾是因為劇情還是 CP 化學反應而入坑,他們接觸到的都是中文對白、華人演員的形象,以及中國大陸的製作環境。這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中國影視」的能見度,對中國文化的日常化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挑戰與張力
但不可忽略的是,BL/耽美題材在中國國內始終處於敏感狀態。多數作品在改編時需進行「降維」處理,如將愛情關係模糊化為「兄弟情」、「戰友情」。這種擦邊與隱晦,往往讓海外觀眾覺得不夠真誠,甚至出現「官方下場剪 CP」與「粉絲自發嗑糖」的尷尬場景。長此以往,這種矛盾會削弱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真實度。
因此,BL 劇雖有助於文化「曝光」,但未必能真正提升「價值共鳴」。而後者,才是軟實力的核心。
三、國際比較:韓流與泰國 BL 的啟示
若要評估「耽美出海」能否承擔軟實力重任,不能不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1)韓流模式
韓國流行文化的輸出並非僅靠單一類型。從 K-pop 到韓劇,再到電影、綜藝,最後延伸至美妝、飲食、觀光,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生態鏈」。韓劇雖以愛情劇為代表,但其軟實力效果來自於「韓國現代性」與「社會活力」的整體輸出。
(2)泰國 BL 現象
泰國 BL 劇近年迅速風靡東亞與拉美,成為泰國文化輸出的代表之一。然而,它的影響大多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並未真正轉化為整體國家形象或價值的廣泛提升。換言之,泰國 BL 的全球流行,更多是一種「亞文化現象」,而非真正的軟實力升級。
中國若過度依賴 BL 作為出海支點,可能會落入類似的境況:收穫粉絲與流量,卻難以建構深層的文化認同。
四、軟實力的定義與耽改劇的侷限
政治學者 Joseph Nye 對軟實力的定義是:「一國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或金錢誘因,來影響他國偏好的能力。」其中的核心在於價值觀、文化與制度的吸引。
以此標準來看,BL 劇雖然能吸引海外觀眾,但它的吸引力主要停留在 「娛樂消費」 層面,而缺乏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現代性、價值觀或文化精髓的內容。甚至,由於國內的審查制度,這些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隱而不宣」的狀態,削弱了其說服力。
換言之,BL 劇可以作為「軟實力的前奏曲」,但若要真正成為國家文化影響力的一部分,仍需更多元、更開放的作品與文化表達。
五、未來展望:從戰術突破到戰略布局
那麼,中國的長視頻平台應如何避免「只見流量,不見軟實力」的陷阱?
(1)多元化題材輸出
BL 可以作為切入口,但不能成為唯一入口。愛優騰若能在此基礎上,同步推出都市劇、家庭劇、懸疑劇,乃至紀錄片與動畫,才有可能逐步塑造「中國故事」的多樣面貌。
(2)真實而開放的文化表達
當前 BL 劇常因「降維處理」而顯得含混不清。若要在海外真正獲得文化認同,需要更真誠的表達。這並非意味著挑戰國內審查,而是要尋找能在國內外同時被接受的表達方式。
(3)建立完整的IP生態
韓國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影視作品轉化為明星產業、時尚潮流與觀光資源。中國 BL 劇若能延伸至音樂、漫畫、小說與線下活動,甚至帶動中國的服裝、美食與旅遊,才可能從「劇粉」轉化為「文化粉」。
(4)文化自信與現代性展示
真正的軟實力來自一個國家對自身價值的自信。如果中國能在 BL 劇之外,提供更多展現「中國現代社會」、「中國青年生活」的作品,才能讓海外觀眾建立全面的文化想像,而不僅停留在單一的耽美符號。
六、結語
愛優騰以 BL/耽美題材為突破口出海,從產業策略角度看,是一個聰明且務實的選擇。它能快速積累粉絲、打開市場,並在全球年輕世代中提升中國影視的能見度。然而,若將其視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主要方式,則過於樂觀。
BL 劇的優勢在於 「引流」,而非 「定調」。它能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破冰船,卻不足以承載國家軟實力的全部。真正的軟實力建構,需要更開放的文化表達、更多元的作品生態,以及對中國故事與價值的真實展現。
換言之,耽改劇或許能讓更多海外觀眾喊出「我嗑中國 CP」,但若要他們進一步說「我喜歡中國文化」,則還需要愛優騰與整個中國影視產業付出更多戰略性的努力。
愛墾學術:中國軟實力新一章~從男生爱男生開始?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合稱「愛優騰」)——積極推動海外業務,試圖在全球串流影視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 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平台的資源與經驗仍然有限,必須尋找適合的突破口。在這樣的背景下,Boy’s Love(BL)/耽美題材 成為愛優騰的重要出海先鋒。
耽美劇的海外走紅已有先例。泰國 BL 劇近年在亞洲與拉美風靡一時,中國的耽改劇如《陳情令》、《山河令》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因此,平台選擇以 BL 為開路者,並不令人意外。但問題在於,BL 本身在中國國內就存在價值爭議;而在宗教或社會保守的國度,這一題材更可能面臨限制。這是否能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長遠策略,仍值得深思。
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展開:一、BL 為何成為愛優騰的出海選擇;二、其對中華軟實力的助益與限制;三、是否存在更具普世性與可持續性的替代策略。
一、耽美題材為何能出海
首先要理解,愛優騰選擇 BL 並非偶然,而是出於現實考量。
1.成本低、熱度高
與動輒數億元的古裝大劇相比,BL 劇屬於中小成本製作,但海外市場熱度極高。年輕觀眾尤其是「二次元」「腐文化」社群,對 BL 劇有天然的接受度與傳播力。對急於測試海外市場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低風險的實驗品。
2.差異化競爭
韓國的優勢在於偶像劇與 K-pop,日本的優勢在於動漫與流行文化,中國若想在同樣的類型正面交鋒,難度極高。BL 作為一個尚未被單一國家壟斷的領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彎道超車」機會。
3.社群傳播優勢
BL 劇的國際粉絲社群在 Twitter、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極為活躍,習慣進行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夠自帶傳播動能。平台在行銷上可以省下大量成本,憑藉粉絲的自發推廣進入當地話題圈。
總體而言,BL 題材確實是中國長視頻在「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戰術選擇。(愛墾根據網絡材料整理評述)
(續上)二、BL與中華軟實力:吸引力與張力
然而,如果將BL的國際流行直接等同於「中華軟實力」的提升,就過於簡單化了。
潛在的正面效果
BL 劇提供了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語言。愛情與情感故事比歷史劇或現實主義題材更容易跨越文化邊界。海外觀眾因為追劇,接觸到中文語言、華人面孔與中國的現代城市景觀,這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中國文化的能見度。
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方式,比直接的宣傳更具吸引力。
內部的爭議與限制
然而,BL 在中國國內一直是敏感題材。為了符合審查要求,許多作品被迫「降維處理」,將愛情化為「兄弟情」「戰友情」。這種含糊策略雖能在國內上映,但在海外卻常被批評「不真誠」「偷工減料」。觀眾常常需要在官方文本與粉絲二創之間尋找「真實情感」。這種張力不僅影響作品的完整性,也會削弱文化輸出的說服力。
宗教與文化壁壘
在宗教氛圍保守的國度,如中東、南亞的部分穆斯林國家,BL 劇可能因違背當地價值觀而遭到抵制或下架。這意味著 BL 題材雖能在東南亞或拉美獲得流量,但難以覆蓋更廣闊的市場。若將 BL 作為出海的唯一路徑,顯然存在區域性侷限。
總結來看,BL 的文化吸引力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難以轉化為「價值共鳴」——而後者才是 Joseph Nye 所定義的「軟實力」核心。
三、國際比較:他山之石
若要理解中國出海策略的侷限,可以參考韓國與泰國的經驗。
韓流的全方位布局
韓國的成功在於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態鏈:K-pop、韓劇、電影、綜藝相互支撐,再延伸至美妝、飲食、觀光。韓流的核心吸引力不僅在於娛樂,而是展示了韓國的現代性、時尚感與社會活力。
泰國 BL 的局限
泰國 BL 劇的確風靡亞洲與拉美,但其影響多停留在小眾圈層,並未帶動整體「泰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對許多海外觀眾而言,泰國等於「BL 生產國」,卻難以上升為更廣泛的文化認同。
中國若重複這條道路,可能會落入相似陷阱:獲得短期粉絲,卻無法形塑長遠的文化吸引力。
四、更好的出海選擇
那麼,若 BL 不是唯一出路,中國長視頻應該如何制定更具普世性、可持續的策略?
懸疑推理與科幻題材
這是最容易跨越文化邊界的類型。中國已有《隱秘的角落》《開端》等口碑佳作,敘事張力能吸引不同文化的觀眾。這類作品凸顯中國編劇在敘事結構上的創新,既能出海,也能提升文化話語力。
青春校園與家庭題材
校園生活、家庭矛盾、代際衝突是全球共通的主題。中國特有的教育制度(如高考壓力)、親子關係也能成為引人入勝的文化元素。這種「普世情感+中國特色」的結合,更容易被不同國家接受。
古裝奇幻與東方美學
中國古裝劇的視覺奇觀與東方美學在全球具有獨特吸引力。若能在歷史題材基礎上加入奇幻冒險或普世的正邪對立敘事,將更容易為國際觀眾理解與接受。例如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已在國際市場獲得好評。
動畫與兒童內容
動畫比真人劇更容易跨越宗教與性別的禁忌,能夠針對年輕觀眾形成長期的文化影響。這是中國目前相對不足,但最具潛力的方向。
國際合拍與本地化改編
在穆斯林國度或其他保守市場,可以透過合拍或本地化合作調整劇情,推出「國際版剪輯」。這種策略雖增加成本,但能有效規避文化摩擦,建立品牌形象。
五、從戰術到戰略:軟實力的長遠布局
長視頻出海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商業流量,而是軟實力的建構。這需要從「戰術突破」上升為「戰略布局」。
戰術層面:吸引觀眾
BL 劇、懸疑劇、青春劇都可以作為流量入口,幫助平台在不同市場打開知名度。
戰略層面:文化共鳴
長遠而言,需要更多能體現中國現代性、青年生活、家庭價值觀的作品,讓海外觀眾在情感之外,對中國文化產生理解與認同。
生態層面:產業鏈延伸
參考韓流經驗,長視頻應與音樂、動漫、文創、旅遊等形成聯動,將影視的流量轉化為更全面的文化影響力。
六、結語
愛優騰選擇 BL/耽美題材作為出海先鋒,從產業角度看,是一個聰明且務實的戰術:它成本低、粉絲效應強、社交傳播快,能幫助中國影視快速「破冰」。但若將其視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核心路徑,則過於理想化。BL 劇的影響多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且在宗教保守國度面臨天然阻力。
真正的軟實力建構,需要更普世的題材、更真實的文化表達,以及更長遠的產業生態布局。懸疑、校園、家庭、動畫與東方奇幻,可能比 BL 更具廣泛市場與文化潛力。
換言之,BL 可以是中國長視頻出海的「破冰船」,卻不是「航母艦隊」。要想真正形成「中國故事」的全球吸引力,中國影視產業需要的不僅是戰術上的敏銳,更是戰略上的格局。
愛墾學術:Netflix的在地文化策略
Netflix透過委託製作在地原創內容以滿足本地與全球觀眾、調整平台功能以迎合區域用戶偏好,並與當地創作者及產業合作以促進多元市場的成長。此策略有助於吸引特定消費族群並鞏固用戶忠誠度,但同時也引發對智慧財產權控制以及在地製作環境可能受制於全球串流巨頭偏好的憂慮。
在地內容製作:Netflix製作以當地語言呈現、擁有多元演員與故事線的原創電影與影集,以貼近區域觀眾。例如巴西影集《3%》,或韓國影集《魷魚遊戲》。
與在地人才與產業合作:公司與本地製作公司合作、挖掘地方故事、培養在地人才,開發具有高出口潛力的內容。這類做法類似於泰國借鑑韓國文化戰略的方式。
平台在地化:Netflix 調整其使用者介面、功能與推薦演算法,以支援當地語言、支付方式及內容偏好。
為本地創作者帶來的機會:外國平台提供必要的資金,使創作者能製作原本因國內資金有限而難以達成的大規模作品。
在地內容的全球能見度:Netflix 促進了國家媒體內容的全球流通,為本地製作提供了獲得國際讚譽與認可的途徑。(愛墾網根据網絡材料整理)
丹納《藝術的哲學》諸位先生,你們可以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義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完美的塑像藝術的條件,他們完全能適應;眼晴沒有眼珠,臉上沒有表情;人物多半很安靜,或者只有一些細小的無關重要的動作;色調通常只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雲石的,把絢爛奪目的美留給繪畫,把激動人心的效果留給文學;一方面受著素材的性質與領域狹窄的限制,一方面這些限制也增加塑像的莊嚴;不表現面部的變化、騷動的情緒、特別與反常的現象,以便顯出抽象與純粹的形體,使端莊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靜穆的光輝,不愧為人類心目中的英雄與神明。結果雕塑成為希臘的中心藝術,一切別的藝術都以雕塑為主,或是陪襯雕塑,或者模仿雕塑。沒有一種藝術把民族生活表現得這樣充分,也沒有一種便藝術受到這樣的培養,流傳這樣普遍。(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愛墾APP:台灣與香港本土情懷~~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周處除三害》取材自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通過台灣本地化的改編,賦予了該故事更多現代意義,強調個體成長與社會責任。這種傳統文化的重塑,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同,尤其是年輕觀眾在觀看時能感受到文化傳承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地方元素的運用:影片通過台南、台中等地的獨特風景和民俗細節,呈現了台灣地方文化的豐富性。這種「地方化」處理,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與文化親和力,成功吸引了關注本土文化的觀眾群體。
(2)香港:《破地獄》與民間信仰的重塑
題材創新與信仰探索:《破地獄》以香港傳統的民間信仰和「盂蘭節」習俗為背景,講述了人與鬼神之間的故事。影片不僅滿足了觀眾對神秘、奇幻題材的興趣,還通過對信仰與道德的探討,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基於地方信仰的敘事,不僅貼近香港本土文化,還與粵語區的觀眾形成了情感共鳴。
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影片巧妙地運用了香港的城市空間,將舊建築、街巷與民俗祭典結合,喚起了觀眾對「本土香港」的懷舊情感。這種視覺與情感的結合,突顯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2. 本土情懷復興背後的社會與文化動因
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台灣與香港近年來面臨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促使文創產業回歸本土。這種回歸既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挖掘,也是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自我定位的探索。
觀眾需求的變化:隨著觀眾對多元化、地方化敘事的需求增長,市場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影視作品的認可度提高。《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表明了觀眾對具有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鳴作品的期待。
政策與資金支持:台灣與香港在文化政策上加強了對本土文創項目的支持,鼓勵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創作。例如台灣「文化部」的影視補助計劃和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為本土情懷的作品提供了創作與傳播的平台。
3. 港台本土情懷電影的未來展望
文化多樣性的挖掘:未來,港台電影可以繼續深挖地方文化,探索不同族群、地方習俗和語言的多樣性,將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結合,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作品。
跨區域合作與市場拓展:港台電影文創在強化本土敘事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大陸或其他華語區的合作,拓展市場,創造更多文化共鳴與認同。
數字化與多媒體敘事的融合:借助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平台,港台本土電影可以探索跨媒體敘事,將電影內容擴展為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增強受眾互動與文化傳播效果。
4.總結與評議
台灣與香港電影文創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文化自覺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展示了本土文化與現代敘事結合的無限可能。未來,港台電影若能持續深挖地方文化,並與國際視野相結合,將在全球華語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