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6 Blog Posts (1,497)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6

丟頭之美

在上頓南瓜下頓茄子的上世紀60、70年代,很難遇上一頓油水充足且開胃下飯的美餐,但天天以紅苕、洋芋等為主食常常讓我們的胃口傷不起。…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41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5

蛋炒飯的飯

有一次,問一80後的妹妹是不是會做飯,答曰,會炒蛋炒飯。

一般人認為,蛋炒飯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烹調,並且似乎大多數人從小都有炒蛋炒飯的經歷,很多人獻給烹調的第一次就是炒蛋炒飯。

記得我是從8歲開始,站在小木凳上上竈,學著母親掌勺的樣子炒飯的。先往鍋裏放油,拿起雞蛋碰向鐵鍋的邊沿上使其開裂,兩手掰開蛋殼讓蛋液流進碗裏,用筷子順時針攪打成液。然後倒進油鍋裏炒散,隨即加飯合炒,再加適量鹽、蔥花翻炒起鍋,油滋滋的,香噴噴的。…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41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4

大刀回鍋肉

在上世紀70、80年代各類四川菜譜中,開篇豬肉菜類的首席菜品往往都是“回鍋肉”。這道有著濃郁地方風味的大眾化菜肴,起源於民間祭祀,用煮熟的肉拜祭先人之後,再把肉拿回家加調料回鍋炒熱吃。

據說新中國成立前,成都學徒工幫老板幹活,每月只有初二、初十六兩次打牙祭,三年打完七十二次牙祭,才算師滿。而這七十二個“牙祭”,都離不了“回鍋肉”。如今,回鍋肉依然是廣大勞動人民喜歡的過癮肥肉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40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3

槽頭肉

小時候吃母親做的鲊肉(粉蒸肉),總感覺與別人家的不一樣,熱氣騰騰地從蒸碗翻扣進盤子,潔白如雪且香氣撲鼻,入口柔韌中帶脆且肥而不膩,一個人就可輕輕松松地幹掉一盤。

後來自己學會做鲊肉了才知道,母親所用的原材料不是一般人家用的保肋(五花肉),而是生長在豬身上最底層,比下水還不如的邊角料——槽頭肉。…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6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2

愛花椒

十年前,當川菜以一道水煮魚洞開城門,乘風破浪入主京城大半壁餐桌以後,嗜辣變成了北京人的時尚。但如今的辣已不過癮,“加花椒!”“要麻!要中麻!”“要大麻”之聲此起彼伏。

在胡椒、辣椒還未來到祖國之前,土生土長的花椒已在祖國的千家萬戶麻香了千年之久。遠在春秋時代,花椒就因其香氣濃郁、結實累累,被看做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並用來讚美那些子女眾多的母親。

據《詩經•陳風•東門之扮》記載,一些地方,花椒成了定情之信物,青年男女在歌舞升平之中,以相互贈送花椒來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看來花椒在那個時候的情愛中,就已經開始被用作“麻醉”之物了。…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5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1

偷嘴

除了饑餓能讓本來不怎麽好吃的東西也好吃以外,那就要數偷嘴了,它能使好吃的東西更加好吃。偷嘴是一個人的餐前自助,是借口品嘗某類食物是否被稱之為美食的一種吃法。

小時候,母親給5分錢去街上打甜醬或辣椒醬,在回家的路上,一邊走路一邊舔食,到家碗裏只剩一半,這種偷嘴很大程度上是餓的表現。

偷嘴往往發生在肚子餓得咕咕叫的開飯之前,一般是假裝進廚房,問候下廚的人是否需要幫忙,眼睛卻在鍋裏或刀板上或盤子中來回骨碌碌地轉。一旦瞅準可偷目標,拇指和食指以雞捕蟲子之勢,將食物快速叼進嘴裏。…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4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10

蹄之花

上世紀80年代,在大西南的武陵山區,每當冬季來臨,我和我的朋友們都特別喜歡在家取暖的火盆上,支架起一鐵鍋煮滿鍋豬腳。一家人或一大堆好朋友圍著火盆一邊煮一邊吃,每人旁邊還放有一海椒蘸水碟,鍋裏的蹄花吃得差不多了,就往裏面煮平菇、豆腐幹、黃花或者白菜等接著下酒下飯。那時的豬蹄不像現在,特別的醇厚香糯,一頓蹄花火鍋下來常會讓你感到上下兩片嘴唇已吃的粘起。

豬蹄,字腳,號蹄花,又號豬手,豬的重要零件。可鹵,可燒,可蒸,可糟,可臘,可燉,與腰花、五花、腦花並稱盛開在豬身上最解饞的四朵“肉花”。而蹄花則是豬身上少有的那種,男女老少白領黑領大憤小青都喜歡的尤物。…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4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9

熱愛鹵豬尾巴

與豬耳朵一樣,豬尾巴也是長在豬身上最尖端部位的好吃的“活肉”,江湖上又稱“皮打皮”、“甩不累”、“尾巴根”等,由皮質和多骨節組成,並富含幾乎人人都喜歡的又糯又韌的膠質。

1966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母親帶著4歲的我去離家不遠的工農兵飯店,用兩角五分錢買了一根鹵豬尾巴讓我啃。在我的記憶中,那是我生平最早聞到的鹵肉之香,那種奇妙之味,至今還存留在我的嘴角。…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3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8

夢想大頭菜那一口

前不久《萬象》雜志執行主編劉一秀兄一行,從沈陽來到北京天下鹽吃飯,我作陪,一席都是美食美酒的話題。當吃到一道“酸鹽菜蒸扣肉”的時候,一秀兄突然提到:“好久好久沒吃到過大頭菜了,還是小時候吃過母親做的大頭菜湯,那股醇厚中帶點酸的清香,我好幾次在夢裏都在想那一口。”

“兩口子一頭睡,扳開屁兒聞鹽味”這是小時候常常打一道菜的猜謎。這就是大頭菜,因為買它的時候需要把它從中間扳開,聞一聞腌的好壞程度。…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7

豬肝的花樣

小時候常牽著母親的衣角一同上街買菜,買豬肝是偶爾的行為,雖然豬肝很便宜,但畢竟要用很多的油去炒才好吃。那時每人每月只供應半斤菜油,所以吃一回豬肝也算是打了一頓牙祭。

後來長大了,學著母親的樣子去街上買豬肝,先觀其顏色是不是偏黃的新鮮豬肝,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掐進肝尖部位,看裏面是否呈現細顆粒狀,如果是,那麽就是要買的細沙黃色豬肝了。

細沙黃色豬肝,簡稱“沙肝”,宜炒。只要火候拿捏得好,炒出來既嫩又脆,且富有彈性。而一般的豬肝炒出來,則缺少這種脆彈的吃口。…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二毛《媽媽的柴火竈》6

冬瓜之戀

有兩樣事讓我刻骨銘心。一樣是讀初中時集體下農場勞動,當年就收獲了一個重達七十二斤的冬瓜,於是學校找學校文藝高手作詞作曲並編成歌舞《大冬瓜》,再選來全年級最漂亮的六個妹妹,穿著短裙,手拉手圍著道具冬瓜邊跳邊唱:“大冬瓜,大冬瓜,五•七指示放光華,辛勤勞動結碩果……”要命的是,在那缺肉少油的日子裏,當時就沒去想七十二斤重的冬瓜煮菜是什麽味道,倒是圍著冬瓜舞蹈的那幾個美女同學,一直讓我青春萌動到高中畢業,迄今為止我還記得那幾張鮮嫩蕩漾的臉蛋。…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黃永武·病有十快

當病劇的時刻,有一位知心密友去問他:

“萬一有了不測,你最舍不下哪個人?”

病夫回答道:“兄弟、朋友、妻妾,我都舍得,只舍不得的是──”

“是誰?”

“是病!病能再纏綿我五、六十年,我就超過一百歲啦!哈哈!”

這位幽默風趣的病夫,是明代的江南錦,他最懂得病中作樂,寫下不少病中感言,可供有病的朋友一粲,他說病榻上有十件快心的事:

快心的朋友來訪…

Continue

Added by 馬厩 儺淄 on December 8, 2016 at 1:14p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第5章 講壇拾趣 (10)

耶魯二晤龍應台

一…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December 8, 2016 at 1:12pm — No Comments

碧野:野馬·蘑菇圈·旱獺·雪蓮

夜暮中,草原在繁星的閃爍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該發生多少動人的情景,但人們卻在安靜的睡眠中疏忽過去了;只有當黎明來到這草原上,人們才會發現自己的馬群裏的馬匹在一夜間忽然變多了,而當人們懷著驚喜的心情走攏去,馬匹立刻就分為兩群,其中一群會奔騰離你遠去,那長長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許多飄曳的緞幅。這個時候,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馬。夜間,它們混入牧群,跟牧馬一塊嬉戲追逐。它們機警善跑,遊走無定,幾匹最驃壯的公野馬領群,它們對許多牧馬都熟悉,相見彼此用鼻子對聞,彼此用頭親熱地磨擦,然後就合群在一起吃草、嬉逐。黎明,當牧民們走出蒙古包,就是它們分群的一刻。公野馬總是掩護著母野馬和野馬駒遠離人們。當野馬群遠離人們站定的時候,在日出的草原上,還可以看見屹立護群的公野馬的長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閃著美麗的光澤。…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師 on December 8, 2016 at 1:09pm — No Comments

周潔茹·從這裡到那裡(1)

CD(北京)

 

CD在東三環路上,有很多硬木椅和方格桌布。我們還趕上了一支樂隊的演出,他們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音。

我和我的女朋友坐在一起,那是很怪異的感覺,很久以前她來到了北京,除了她做的節目偶爾會賣到我們的調頻電台,沒有任何她的消息。現在我們坐在一起,好像我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自己的城市,我們還是在老地方,坐在一間小酒吧裡,無所事事。

她坐在那裡,抽很多煙,喝很多酒,我為她擔著心,但我說不出來,我只是註視著鼓手的手指,細棒翻滾得很快,出神入化。…

Continue

Added by Easy Tree on December 8, 2016 at 12:54pm — No Comments

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20) 中文化遺產 下

第六節 向宗教延伸



中國的飲食文化與佛教食俗結合,產生了素食菜系;與伊斯蘭教食俗結合,產生了清真菜系(具體內容已見前述,這裏不贅)。這兩大菜系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不僅起著團聚教友的重要作用,也使這兩大宗教走向世俗化、群眾化起著深遠的作用。這兩大菜系,又都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時,在社會生活中,還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兩種人文景觀。



第七節 體現古代飲食文化三個裏程碑式的人物…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8, 2016 at 12:51pm — No Comments

余華《內心之死》胡安·魯爾福

一個作家的寫作影響了另一個作家的寫作,這已經成為了文學中寫作的繼續,讓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遠流長的思想得到繼續,這裏不存在誰在獲得的問題,也不存在誰被覆蓋的問題,文學中影響就像植物沐浴著的陽光一樣,植物需要陽光的照耀並不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陽光,而是始終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壯成長。另一方面,植物的成長也表明了陽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文學就這樣獲得了繼承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他那篇令人感動的文章《回憶胡安·魯爾福》裏這樣寫道:“對於胡安·魯爾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終於使我找到了為繼續寫我的書而需要尋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過三百頁,但是它幾乎和我們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樣浩瀚,我相信也會一樣經久不衰。”…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8, 2016 at 11:48am — No Comments

諶劍·邂逅朗月的舞,親吻朗月的美

周末的一天,晚飯後,放松休閑,踱著方步,慵散的走著,去看廣場舞。

居宅不遠處,朗月廣場上的廣場舞,舞者多,觀者眾。



早早的去,搶得先機,占據“制高點”,坐在廣場正前方花壇旁的長條形木椅上。氣定神閑,悠悠的向著廣場“眺望”。




廣場上,舞者已然雲集。這群舞者,粗略估算,多達80人。




80余人的舞者,均是儀容千般、身段各異、服飾亮麗、舞姿“可掬”的老、中、青各年齡層級絕代風華“舞女”,統一著左胸繡飾“朗月廣場舞”的淡黃上裝舞服、下穿淺綠的寬松舞褲。佳麗舞女,踏踩著音樂的節律,翩躚起舞。…




Continue

Added by Pei Shu on December 8, 2016 at 10:54am — No Comments

季紅·感謝

一個特殊的深冬夜晚,心中湧生感謝。 

感謝久雨乍晴,且不太冷。天空中雖有些雲塊,但是它們在星星間並不停留。 



感謝一輪明月又自東邊山頂上升,穿過雲層,緩緩上升,陰歷十六,格外飽滿潔凈。在月光下,山野更具幽靜,海面更其渺遠。 




感謝又有漁船在海上作業。每艘船上,都發著亮光,是燈火,是希望。偶爾也有機輪的軋軋聲傳來,很隱約,探海男人們的女眷總可以分辨。 …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December 8,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羅蘭·歸零

閑中整理抽屜,發現有一個小小的計算器。 

我一生逃避數目字,日常生活中的數目字似乎只是幾月幾日星期幾,再有大概就是計程車錢的“照表減四”,連買菜都不再由我算帳,自有櫃台的收銀機幫我算好,為圖省事,常是付張整鈔,由它找。何況我實在也極少買菜。每月的水電費是在銀行開個帳戶,由他們代付的。 

這個小計算器是怎麼來到我抽屜裏的,我不太記得,細看,上面有一行小小的金字,是第43屆記者節的贈品。 …

Continue

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December 8,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