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庫's Blog – January 2016 Archive (21)

李子玉《細味:食物的往事追憶》赴湯蹈火也要吃的碗仔翅

碗仔翅是我最愛吃的兒時食物之一,顧名思義就是用小碗盛的魚翅湯。魚翅湯是名貴食物,我小時候只有一次吃結婚喜酒時嘗過,味道卻比我在街邊吃的遜色得多。街邊的翅又是否是真實的魚翅呢?答案當然是不,只是外表類似魚翅湯的羹而已,味道當然想仿效魚翅湯,但卻模仿得似像非像,因此才特別好吃。我不知道其他人感覺如何,我個人認為是天下少有的美味。我不是個饞嘴的小孩,但每次喝碗仔翅,都叫我再三回味。碗仔翅通常都是用小碗盛著,大概用意是取其名貴之意思,大碗即顯得粗糙了,不會讓人吃過後猶有意猶未盡之感。…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1, 2016 at 5:27pm — No Comments

李子玉《細味:食物的往事追憶》情癡老師的糟溜魚片

我第一次嘗糟溜魚片是在“北京酒樓”,酒樓在九龍彌敦道上的一幢老舊房子裏。它在房子的二樓,樓梯是木造的梯板,走在上面發出吱吱的響聲,加以黑黝黝的環境,好像隨時會跳出幾只老鼠來唬嚇登樓的人。那天文正和我扶著年邁的老師來到這兒,老師已說了很多次要請我們吃北京菜。前一陣子他老人家病了好幾個月,直至他病痊愈了,嚷著要來慶祝,就相約到北京酒樓吃一頓北京菜。

老師的病說來奇怪,說重不重,說輕倒也不輕。其間我們探望過他好幾次,每次他都給我們說故事,也為我們寫詩文,然後解釋詩文。幾個月後的一天,他忽然跟我說:“玉瑩,老師的病好了,那個蔔卦的人真靈驗,他說:‘你病會好的話,就在今年的生日之後,不然就此一命嗚呼,只要你過得了這關,你還有十年日子可活哩!’前兩天過了生日,感覺好多了,玉瑩你這小丫頭點化了我,我要請你們吃飯。”…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1, 2016 at 5:27pm — No Comments

李子玉《細味:食物的往事追憶》廣東式的揚州炒飯

住在梭椏道時期,是我和哥哥生活最困難的時期。那時我們都進了浸會書院讀書,家用、學費都靠爸媽從英國匯來,課余哥哥也做補習賺取零用錢。記得有一年,碰上英國郵政工人罷工,所有由英國來的信件都停止派發。換句話說,我們的匯款無法匯到,在平日毫無儲蓄的經濟情況下,生活頓然陷入困境。好心的房東先暫時不收房租,但兩人的學費不可不繳交,還有每日三頓飯也不可或缺,平時養尊處優的我,也要出來當補習老師,賺取外快以救燃眉之急。…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1, 2016 at 5:26pm — No Comments

The Nok·全世界的人在吃什麼早餐?

英國早餐,有黃豆、香腸、煙肉、雞蛋、蘑菇、薯餅、多士、奶茶,非常豐富! by LunaMoth16

你今天吃了甚麼早餐?一日之計在於晨,所謂「食個靚早餐」是每天快樂生活的著名貼士,大家每朝真的有享受早餐,還是匆忙上班,連吃過甚麼都忘記了呢?世界旅遊愛好者 Victoria Philpott 在長涉旅程中,發現世界各國的早餐文化都大異其趣,於是她在 Blog 上蒐集了來自不同人的照片,展示每個國家的典型早餐,這麼多不同的選擇,你最希望嚐到哪一個?…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1, 2016 at 5:11pm — No Comments

鄭培凱《品味的記憶》(6)

太湖船菜

上海的朋友請客,說吃“太湖船菜”。我不禁好奇,發出了幼稚的問題:“到蘇州去吃嗎?上船嗎?”朋友大笑:“在上海,還有吃不到的佳肴?就在新天地旁邊,有一家太湖船菜館。”原來不是到船上吃,是在十裏洋場最繁華最多觀光客的鬧區,在大飯店裏品嘗太湖“三白”。我的疑問,顯示了自己昧於“發展是硬道理”在吃喝玩樂領域的輝煌成就,居然以為,吃太湖船菜要到蘇州邊上的太湖,甚至還得上船。再也沒想到,“太湖船菜”也成了後現代飲食文化的符號,可以隨便在通衢大道上開分店的,就像上海市區可以新建溫莎別墅、白金漢廣場、紫禁城豪華公寓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0,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二毛·民國吃家_總統美食家

當一只清燉鴨子

在倒映著鮮美的湯面上

從慈禧的那個味

糯滋滋的遊向袁世凱的那條道

味道把燉直接提拔到了蒸

躲藏在廚師身後的烹飪

作滋陰壯陽狀

以45°角朝向後宮

從此鯽魚味甘性平…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0,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二毛·袁公好“補”

袁世凱每天的飲食從一碗參湯開始:早上5點鐘起床,先喝一碗人參湯,6點多再吃早飯。其人參湯的做法是,把人參放入帶有螺絲蓋的沙罐內,裝上水,用繩子系著把沙罐放入盛著水的鐵壺內,待開,用紗布把人參湯瀝出來,即飲用。這可能是袁世凱在朝鮮擔任總督時養成的習慣。

袁世凱的早飯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雞絲面,這種面是從河南潢川專門運來的“潢川貢面”(歷史上也稱“光州貢面”),到現在還是河南名吃。據《光州誌》載:唐代,潢川已生產掛面,當時“風銷華夏,奪魁九州”,被人們稱為“光州魁面”。傳說,到宋朝時,光州州官令工人將這種面去其頭尾,取其中間,勻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長度,用紅綠紙卷成圓筒形,每筒半斤,作為禮品進獻給宮廷,宋仁宗食後,大贊:“美哉,光州貢面”!潢川貢面,條細如絲,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潔如銀,下鍋就熟,久不粘湯。清水下,爽利可口;兌湯下,香甜味美。…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0, 2016 at 10:13am — No Comments

二毛·袁世凱和豫菜大躍進

一個人的成名甚至可以推動美食的發展。北京有個厚德福飯莊,是經營正宗河南菜的飯莊。創始人陳蓮堂,是河南杞縣人,此前曾在北京同仁堂為廚,精於烹調。1902年北京大柵欄內煙茶樓關閉,陳蓮堂就在其原址,改弦易轍,創辦了這一規模較大的飯莊。

開創伊始,厚德福與一般飯莊差不多,沒有經營得特別好。袁世凱稱帝後,厚德福飯莊借袁世凱為河南(項城)人這塊招牌,制造輿論。一時間,厚德福成為北京城達官顯貴聚集之處,生意越做越大,資金雄厚,名廚雲集,成為當時京城頗有名氣的飯莊之一。不久,厚德福在上海、天津、沈陽、青島、南京、西安、成都開設了分號,逐成為跨省經營的企業。…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29, 2016 at 7:53am — No Comments

二毛·袁氏創新

袁世凱的主食有鮮明的河南特色,食譜也幾乎一成不變,除了面條和饅頭,還有稀飯。粥品中他最喜歡的是綠豆糊糊,用磨碎的綠豆做成。平時的晚飯按部就班,到了周日晚上的晚飯就是全家聚會,要豐盛的多,各房姨太太也往往會拿出好菜來讓大家品吃。袁世凱非常喜歡二姨太做的熏魚。

熏魚的做法是把炸成金黃的鯉魚,再放上蔥姜,料酒,醬油、白糖浸透,然後用紅糖、面粉和勻,在鐵鍋裏熏制而成。…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27,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二毛·魯迅與美食、文章及酒

當魯迅在風波裏

用烏黑油亮的蒸幹菜下著

松花黃的香米飯

這時一條蒸魚

從狂人日記中

細嫩腴滑的遊向

孔乙己坐東朝西的胃口

一顆帶著桂皮之香的

茴香豆掉落地上…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23, 2016 at 6:48pm — No Comments

二毛·魯迅的北京美食地圖

2011年,是魯迅誕辰130周年。毛澤東曾評價魯迅: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這種評價實際上把魯迅推上了神壇。神壇之上,人們很難把魯迅與美食、美酒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吃喝這件事上,魯迅是個地道的行家,不但會吃,還會做,對許多菜肴都有堪稱“行話”的獨特見解。

北京是魯迅從日本歸來後長期生活過的城市,從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5年,僅從這一時期魯迅日記中,我們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

魯迅對於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愛。著名作家蕭軍回憶說,魯迅對北方的面食和菜品非常喜歡,回到上海後還念念不忘。許廣平甚至曾想為其請一位北方廚師到上海,因為廚師薪水太高,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23, 2016 at 12:12pm — No Comments

二毛·在酒樓上的魯迅

魯迅在京期間,幾乎嘗遍京城著名餐館,著名的“八大樓”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份與北方美食結下的不解之緣,讓離開北京後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北方美食。

當時魯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飯就近,經常去西四牌樓路西的同和居,這也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經營山東菜。其名菜有炸肥腸、九轉肥腸、三不粘等,甚至也有廣和居的招牌菜——潘魚。魯迅最喜歡這裏的炸蝦球,因為這個菜屬於紹興口味,是南北融合時北方菜館引進的新菜。另外,魯迅喜歡這裏的烤大饅頭,就是在饅頭上刷一層油然後烤制。…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21, 2016 at 9:46am — No Comments

二毛·且介亭與上海菜

在魯迅55年的人生中,上海是個重要的地方,他人生最後的9年生活在這裏。

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魯迅卻選擇住在租界林立的上海灘,並且住在日本人密集的虹口區,這很耐人尋味。上海人、著名學者陳丹青認為,魯迅選擇上海居住是綜合考慮,但內心並不快樂,比如他這一時期寫的文章結集為《且介亭文集》,就是取“租界”兩字各半拼成,頗有苦味自況的寓意。

苦歸苦,但日子還要過,朋友還要交。在上海的魯迅,文壇地位更高,朋友更多,還組織了“左聯”,飯局也自然不少。上海地處長江口,是各種美食匯集之地,這很合魯迅的胃口。與在北京時一樣,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19, 2016 at 4:26pm — No Comments

二毛·書案上那碟梅菜扣肉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這裏善出師爺、刀筆吏,筆頭子厲害。魯迅也是文筆老辣,語言犀利如手術刀,頗受其家鄉文化積澱的浸染。

其實一個人的一生與他出生的地方是永遠脫不了幹系的,不但是文化基因,飲食基因也是。我認為,一個人的童年飲食習慣往往決定了其一生口味的基調,一個人成年後的所謂美食,往往也只是在“找回童年的味蕾記憶”而已。

魯迅貴為大文豪,也逃不過這個規律。在他的小說裏,不乏美食的影子,尤其是紹興美食,出現的頻率很高。

《祝福》中提到,紹興城內的福興樓有道菜叫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那個福興樓在現實當中並不存在,它是小說虛構的。但是清燉魚翅這道菜的原型,卻真實存在。當時紹興有一個同心樓的老店,清燉魚翅是這裏的拿手好菜。…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18, 2016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二毛·螃蟹、茴香豆和山陰美食

其實不單在上海,在北京的那些年裏,魯迅也非常喜歡紹興菜。當時北京專門做紹興風味菜的山陰館子有兩家,一家名為杏花村,另一家叫頤薌齋,在萬民路。這兩個館子離魯迅的住處比較遠,但魯迅還是經常光顧,原因當然是難舍家鄉菜。

杏花村和頤薌齋原店開在山陰,宋人陳蓮痕在《京華春夢錄》就有記載:“山陰所設杏花村、頤薌齋之紹興花雕……口碑尤甚。”這兩個紹興館子的名頭已有幾百年歷史。

頤薌齋的拿手名菜是紅燒魚唇、燴海參,杏花村的拿手名菜是溜鱔片,據說這道溜鱔片是魯迅很喜歡的菜。“溜”這個技法與“扒”不同,溜是先把魚片汆一次水,然後撈起來,在鍋裏放調料,打薄芡,再把魚片放進去烹。…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16, 2016 at 2:57pm — No Comments

二毛·字裏行間點心香

魯迅是文豪,但從一些日常的飲食習慣來看,他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小習慣和小愛好,例如特別喜歡吃零食和點心。而據我的觀察,喜歡吃零食和點心的成年人,內心是非常浪漫的。

魯迅日記中,對零食的描述很多。魯迅愛吃甜點,其中一個原因是可以緩解工作中的緊張疲勞,另外魯迅常常是後半夜工作,為抵禦困倦和饑餓也促使其形成吃些糕點的習慣。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魯迅喜歡的點心叫羊羹,很像中國的豆沙糖。回國後他常常想起這個點心,就托人從日本帶過來吃。1913年5月2日魯迅日記中記載:午後得羽太家寄來羊羹一匣,與同人分食大半。…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14, 2016 at 7:00am — No Comments

鄭培凱《品味的記憶》(5)

蘇州大面

到蘇州,我總是吵著要吃大面,讓同行的朋友納悶,蘇州有那麽多名餐館、大酒樓,南北佳肴,蘇州名點,幹嗎非要去擠小面鋪,吃一碗不怎麽起眼的面?蘇州本地人聽我嚷著要吃面,則報以會心的微笑,有時還極其收斂地插一句,早上都吃面的。那口氣很特別,像江湖切口,或地下工作者接頭的暗號。意思是:我們是一幫的,都知道蘇州大面好吃,他們外人不懂,說了也沒用,幹脆別提。

蘇州大面好吃,關鍵是下面的火候。一團面撈進碗裏,整整齊齊,讓人想到童謠說的“大姐梳個桂花頭,二姐梳個盤龍髻”,油光水滑的,站出來娉婷玉立,明艷清爽。第一口咬下去,面還有點硬,感到細細的面條只有八九成熟,在熟與不熟之間散發曖昧的芳香。…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8, 2016 at 7:35pm — No Comments

鄭培凱《品味的記憶》(4)

西山碧螺春

在蘇州的南郊,過了木瀆鎮,就是煙波浩渺的太湖。東邊有半島延伸入湖,是洞庭東山;西邊遙遙相對的是個大島,即洞庭西山;其間還有一個小島,叫三山。一般總稱洞庭山,最有名的就是春天產的“碧螺春”茶,秋天產的“洞庭紅”橘子。

淩濛初的《拍案驚奇》卷一,形容“洞庭紅”價廉物美,比福橘便宜,而另有風味。因此,這項特產至少在明末已經聞名遐邇了。“碧螺春”一名出現較晚,據說是康熙皇帝取的名,因為嫌土名“嚇煞人香”太俗氣,便想了個高雅的稱呼。現在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高檔品牌了,各地效顰者不少,但最好的還是出在洞庭東山與西山。…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6, 2016 at 1:04pm — No Comments

鄭培凱《品味的記憶》(3)

芝麻醬燒餅

在北京,四處訪求兩種面點,甜的是棗泥餅,鹹的是芝麻醬燒餅。都屬童年記憶中的美味,多少有點尋回失落歲月的堂吉訶德精神,但這兩種面點也確實好吃,是山珍海味、魚翅鮑魚不能取代的。棗泥餅屬糕餅甜點類,以後再說,先說說吃芝麻醬燒餅的心得。

小時住在臺北,父母偶爾有了閑情逸致,會一家老小下館子,經常去的有兩家北方小館,一是周胖子餃子館,二是一條龍餃子館。下小館,一般並不吃餃子,吃的是小菜跟芝麻醬燒餅夾醬肉。醬肉分醬牛肉與醬豬肉,我嫌牛肉偏瘦發柴,喜歡三分肥七分瘦的醬豬肉,特別是醬肘子。芝麻醬燒餅則是心中最愛,想起來就不禁吞口水。…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4, 2016 at 7:01pm — No Comments

鄭培凱《品味的記憶》(2)

七碗茶

九世紀初的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寫過一首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題不怎麽吸引人,不過是說動筆寫詩,感謝姓孟的諫議大夫寄了新茶來。可是,其中有幾句,卻是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就是一般通稱的“七碗茶”,不但古人詩詞常引做典故,現代更是普遍。在臺灣,甚至有家連鎖快餐店以此作招牌,還把盧仝的詩句制成布招,招徠顧客。有趣的是,快餐店不賣大碗茶,卻賣大碗面,大概是希望顧客連吃七碗吧。人人都引“七碗茶”的後果,是一般人以為盧仝的詩題就是“七碗茶”,而全詩就是寫的連喝七碗茶,快活似神仙。…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January 3, 2016 at 9:15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