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主食有鮮明的河南特色,食譜也幾乎一成不變,除了面條和饅頭,還有稀飯。粥品中他最喜歡的是綠豆糊糊,用磨碎的綠豆做成。平時的晚飯按部就班,到了周日晚上的晚飯就是全家聚會,要豐盛的多,各房姨太太也往往會拿出好菜來讓大家品吃。袁世凱非常喜歡二姨太做的熏魚。

熏魚的做法是把炸成金黃的鯉魚,再放上蔥姜,料酒,醬油、白糖浸透,然後用紅糖、面粉和勻,在鐵鍋裏熏制而成。

三姨太拿手的不是做菜,而是彈琴。在袁世凱隱居洹上時,經常在府邸蕩舟賞月,三姨太陪伴左右,彈琴相和。興致高時,袁世凱也會做詩,有一首《晚陰看月》:“棹艇撈明月,逃蟾沈水底。搔頭欲問天,月隱煙雲裏。”這首詩算是袁世凱作品中比較雅致的,他的詩歌多充滿了霸氣,有一首《登樓》:“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登樓遠眺,而覺北鬥星矮、太行山低,顯示出其目空一切的氣度。

袁世凱讓子女們在中南海養魚和螃蟹,等到秋天的時候捕來吃。每天,袁世凱的兒女都要來問安,格式是:“爸爸,吃的好,睡的好。”袁世凱會程式化的問,最近幹了什麽,看書了沒有,要好好看書。然後說“去吧”,作為回答的結束。兒子們鞠躬,倒退著出屋。很有皇家的規矩感。

少奶奶們每天也要請安,時間大約是每天中午十一點前後。管家會先到各房去喊,說:“總統要吃飯了!”少奶奶們一起來,問:“爸爸,吃的好,睡的好。”袁世凱一般回答說:“好了,去吧。”然後開飯。

袁世凱經常找兒子們一起吃飯,這對兒子們來說是很痛苦的,因為吃飯的時候沒有一點自由。有一次袁克文陪袁世凱吃飯,吃的差不多了,袁世凱又遞給他一個滾熱的大饅頭,那時候講究:“老者尊者賜,少者卑者不可辭。”袁克文只好接下來,實在吃不了,就把熱饅頭掰開成一塊塊,裝作吃,實際上是藏到袖子裏,胳膊都被燙傷了好大一塊。

在遇到“四時八節”的時候,袁府的禮制和前清皇家還是有相似之處的。除夕之夜,大廚準備好中西兩種菜肴,都搬到中南海的居仁堂內,座位十分講究,按尊卑次序安排,袁世凱必須坐北朝南,他的餐具也都要比別人大上一號。吃過團圓飯,姨太太、兒女和少奶奶們要依次來叩拜,以表示辭舊迎新,恭賀新春。叩拜的順序是,姨太太、兒子、女兒、兒媳、侄兒侄女,最後是男女傭人們分成幾批前來叩拜。

之後,大家來摸彩,獎品是小禮品和小元寶等。之後袁世凱會帶頭推牌九,以500元大洋封頂,袁世凱會賭到500大洋輸光,如果輸不掉,他就讓兒子們隨意拿走。這種習氣可能與袁世凱長期在軍隊有關,麻將是比較文氣的,軍營是流行牌九。從初一到初五,袁府可以賭博打牌,但初五之後,就禁止了。

前邊說過袁世凱的餐具都是大一號的,大瓷盤,大瓷碗,他喜歡用大號的餐具,吃起來痛快,享受食物的本味。袁世凱的食量很大,每天早餐除了要吃雞絲面,還要吃一大盤白饅頭,一大盤雞蛋,還要配上咖啡或茶一大杯,餅幹數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常的食量外,還要外加4個雞蛋。快60歲的時候,袁世凱還能吃下整只雞和鴨。

在天津練兵的時候,袁世凱特別愛吃狗不理的包子,還進獻給慈禧。慈禧也非常愛吃,袁世凱就派快馬從天津送到北京給慈禧。狗不理包子從此名聲大振,成為天津名吃代表。

我第一次吃到狗不理包子的時候,並沒有特別驚喜,算不上我這一生吃到最好的包子。對於現在的狗不理包子,應該提兩點改進意見:棄醬油用鹽,棄芝麻油用豬油。因為醬油有時候是會敗味的,而豬油可以增香。

我目前為止吃到的最好的包子是在“京城孟嘗君”黃珂家裏的“黃門宴”吃到的,做法是用自發麵做皮,帶皮的肥六瘦四的鮮鹹肉、加鮮筍、香蔥,再加湯,做成餡料,這種湯是用雞爪、豬皮和豬的脊骨熬成的,冷卻成肉凍,加到餡中。大火蒸出,我就等在鍋邊,趁熱吃。黃珂連續吃了4個,我吃了4個之後,覺得還不夠,冒著晚上不吃飯的危險,又吃了3個,真是創了個人紀錄。

袁世凱到河北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時候,當地盛宴接待,知道袁世凱愛吃海參,創意了一種新的海參吃法,用涿州貢米釀入海參腹內,加上蔥、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這種做法柔潤清香,蛋皮柔脆,酸辣開胃。袁世凱非常喜歡,命名為直隸海參,成為河北名菜。

袁世凱也喜歡喝茶,他位高權重,自然有人討好。1905年前後,河南六安縣的商人朱某,經常以家鄉特產討好袁,不惜工本選取每棵春茶的一兩片嫩葉,炒制成茶,很快名聲大振,因為形狀像瓜子片,後來叫做“瓜片”,成為名茶之一,至今盛銷。

袁世凱還愛吃一道河南美食鐵鍋蛋,這道菜的特點是色澤紅黃,油潤明亮,鮮嫩軟香。

其實這道菜原來是用銅鍋做的,後來袁世凱常到北京的河南特色飯莊厚德福吃飯,提出銅鍋上的錫對身體不好,店主就想辦法改進,用鐵鍋制出了更加精致美味的蛋品,命名為“鐵鍋蛋”。

Views: 1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