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809)

王艷萍: 回歸心靈與敘事意義 (1)

摘要:內容提要英國小說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歷史小說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了失敗、痛苦、空虛甚至死亡。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慰藉、復蘇和成長,他們都將目光投入家族和個人歷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願與目的對過去的歷史文本進行重新詮釋,或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重構歷史。本文解讀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說,從中不難看出,作家對心靈與歷史敘事之間的關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本質和意義的獨特理解。他通過小說告訴讀者:回歸心靈是一切敘事的意義所在。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得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瓦解,傳統的社會結構、社會秩序、價值觀念土崩瓦解,貧困與縱欲並存,人際關系扭曲,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文化失去規範,人們感到茫然若失。但是,英國並沒有放棄對“大國地位”的追求,尤其是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政府大肆宣傳“歷史價值觀(以維多利亞時代為標準)”,“在當時,遺產、…

Continue

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January 21,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4)

10 一般而言,l’identité與哲學界所談的同一性相呼應。但在利科看來,通常理解的同一性應該歸並到“相同性”的名下。具體而言,“相同性”有四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數值性一致(l’identité numérique)。我們常用某個不變的專名來指稱某事物或某人,即便該事物或人兩次或n次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構成了兩種不同的事物。此處,l’identité意味著單一性(unicité),其對立面是復數性(pluralité)。與第一重含義相對應的,是認同運作(l’opération d’identification),即對某同一事物(la…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1, 2020 at 7:41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3)

7 人物的概念是作為情節化的某種必然推論的面貌出現的,它建立在敘事性事件中行動與人物之間的關聯性的基礎之上。利科反對將事件看作是無人稱性的純粹發生的觀點。他認為,情節作為對行動的摹仿,預設了行動者(l’agent)和受動者(le patient)的存在,事件中的行動者應當納入行動描述的考慮範圍。“人物就是在敘事性事件中實施了某個行動的那個人。”8 在所講述的、被情節化運作…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1, 2020 at 7:41pm — No Comments

徐賁·互聯網時代需要學習怎樣的知識(上)

美國學校教育討論得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在互聯網時代需要學習怎樣的知識,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大眾媒體的關注。11月10日,《奧克蘭論壇報》頭版刊登了記者安琪拉·希爾(Angela Hill)的《一個什麽都知道的世界》(A Know-it-all World),文章討論美國學生“用技術代替大腦”的問題,認為“即刻上網改變了知識的性質,甚至關於真實的觀念。”文章語帶調侃地例舉了人類知識的5個“重要時刻”:人類開始的時候,《聖經》創世紀記載,亞當和夏娃偷吃了“善惡之樹的果子”;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區別了可確定的“知識”與會出錯的“看法”,哲學於是成為知識的王冠;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以經驗歸納為基本方法的科學,有了“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20世紀進入了電視時代,CBS主播克倫凱(Walter Cronkite)被稱為“美國最值得信賴的人”,他的名字也成為“真實”的代名詞;21世紀,便捷的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億萬人信任的“人類知識總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著學生更有知識呢?…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1, 2020 at 7:38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挽歌》

我打開第一道門。

這是一個陽光照亮的大房間。

一輛沈重的小車在外面駛過

使瓷器顫抖。



我打開二號門。

朋友!你飲下一些黑暗

而變得明顯可見。



三號門。一個狹窄的旅館房間。…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anuary 21, 2020 at 7:36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轍跡》

淩晨兩點:月光。火車在外面的

田野中停下。一個遠遠的鎮子的點點星火

在地平線上冷冷地閃忽不定。



當一個人在夢中走得如此之深

當他再次返回屋子之際,

他絕不會想起他在那裏。



或者當一個人在疾病中走得如此之深

以致他的日子都變成某些閃忽的火花,蜂群,…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anuary 21, 2020 at 7:35pm — No Comments

王鼎鈞:那天,戰爭幾乎吞噬我(上)

一九四四年算是個豐年。這一年,蘇聯把列寧格勒的德軍擊潰了。克里米亞和羅馬尼亞也相繼解放。這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羅馬、巴黎光復,在南斯拉夫、愛沙尼亞、希臘各地大勝。太平洋方面,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在塞班島,關島,菲律賓,在摩鹿加群島,和日軍進行慘烈的戰鬥,佔領了這些軍事要地,直接威脅日本本土。

這一年,中國軍隊在緬甸和英軍並肩驅逐侵入的日軍,攻克孟關,在胡康河谷會師;佔領孟拱、密芝那、芒市、八莫,鞏固滇緬邊境;把侵入滇西的日軍逐出,光復龍陵、騰沖,不許他們進窺長江上遊。

可是,這年四月,日軍企圖打通平漢路,用兵河南,許多名城要邑不能固守,報上說,“三十七天內連失三十八城”,(書上說,四十四天內連失四十五城。)雖說戰略是以空間換時間,這空間太大,換來的時間未免太短了。…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anuary 21, 2020 at 5:40pm — No Comments

周國平《偶爾遠行》誰都能夠去南極

天上掉下一個機會,使我得以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上住了兩個月。除我之外,同行的還有若干名人文學者、記者和編輯。回想出發之前,我的心情是興奮中帶著些許憂懼,因為在一般人——我也屬於一般人——的觀念中,南極畢竟是那樣一個既神秘又可怕的地方,神秘得好像不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可怕得好像此去就踏上了不歸路。朋友們也是個個替我擔著心,與我話別時臉上都掛著仿佛生死訣別的悲劇表情。在他們的想像中,我即使能夠活著回來,也一定是不成人樣了。所以,看見我好端端地歸來了,他們都仿佛覺得意外,紛紛驚訝地問:“你怎麽比去之前更健康了?”而我就總是輕鬆地回答:“可不,我在南極療養了兩個月嘛。” 

在南極療養——我這麽說基本上沒有誇張。試想一想,一個療養勝地的標準是什麽?無非是一,空氣潔凈,風景美麗,二,食宿無憂,生活簡單而有規律,三,環境和心境都安靜,遠離日常事務的攪擾。我在喬治王島上的生活是符合這些標準的。…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21, 2020 at 4:23pm — No Comments

森美蘭芙蓉甲必丹黃英豪百年古墓

發現甲必丹古墓 森州歷史添新頁

李三律華人義山美化委員會發現甲必丹黃英豪百年古墓,解除了森州是否有甲必丹的疑惑之餘,也為森州歷史寫下新頁!

一直以來,在歷史記載中,只是提到譚陽、盛明利和李三曾是森州甲必丹,惟在屬於他們的古墓,並沒有明確註明“甲必丹”;而黃英豪相關資料卻不曾出現或記載在歷史內。…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January 21, 2020 at 3:51pm — 1 Comment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4.3

還有那些又大又平整的、光亮的圖畫書。我特別喜歡那穿著藍上衣紅褲子的黑臉玩偶高利沃,他的眼睛是用內衣紐扣做的,還有他只有區區五個木頭玩偶構成的女眷。其中兩個通過非法手段用美國國旗給自己裁制了連衣裙(佩格取用了具有母性特點的條紋部分,莎拉·簡取用了漂亮的有星星的部分),一旦給自己中性的關節穿上了衣服,她們就具有了某種溫柔的女性氣質。雙胞胎(梅格和韋格)和小矮人依舊一絲不掛,而其結果是沒有性別。 

我們看到他們深夜偷偷出門打雪仗,直到遠處的鐘聲(“但是聽吧!”押韻的正文說明道)打發他們回到兒童室的玩具盒中。一個無禮的、一揭蓋就跳起來的玩偶躥了出來,嚇著了我那可愛的莎拉,而我非常討厭那個畫面,因為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兒童聚會,聚會上這個或那個令我著迷的優雅的小姑娘偶然夾痛了手指或弄傷了膝蓋以後,馬上就會漲成一個臉色發紫的小妖怪,只看得見皺紋和號啕著的大嘴。…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42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4.2

內德頗像園丁的下手伊萬(他在一九一八年成了地方蘇維埃的一員),緩慢而費力地走過窗口。在書里的後面幾頁出現了較長的字;在那本棕色的墨跡斑斑的書的最後,以成年人的句子展現出了一個合乎情理的故事(“有一天,特德對安說:讓我們……”),這是小讀者的最終勝利和獎賞。想到有朝一日我也可能達到這樣的熟練程度,我感到激動不已。這魅力一直保持下來,每當我見到一本語法書,就會立刻翻到最後一頁,去享受被禁止看的一眼,看一看辛勤學子的未來,看一看那期望中的樂土,在那兒,詞語終於用來表達它們要表達的意思了。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41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4.1

我所屬於的那類俄國家庭——現在已經滅絕了的一類——除了其他的優點之外,還有著對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舒適產品的傳統偏愛。皮爾斯牌肥皂,乾的時候像瀝青那麽黑,用濕手指拿著對著亮光,就像黃水晶一樣,是早晨洗澡時用的。英國的折疊式浴盆,在拉出它的橡膠出水口後,盆里滿是泡沬的水傾入汙水桶,因而越來越輕的時候,實在是令人感到愉快。“我們無法改進乳膏,因此我們改進了軟管。”英國的牙膏這樣說。早餐時,從倫敦進口的金黃糖漿,會一圈圈閃亮地纏繞在轉動的勺子上,足夠的糖漿從勺子上滑到俄國的黃油面包上面。各種各樣雅致醇美的東西從涅夫斯基大道的英國商店里源源不斷地來到:水果蛋糕,嗅鹽,紙牌,拼圖玩具,條紋便式上衣,白如滑石的網球。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41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15

在一九〇四年夏天我們和伊萬·德·彼得森姑父家,一起在亞得里亞海濱租住的別墅里(別墅的名字不是“海神”就是“太陽神”——我仍能在阿巴集亞的老照片里認出它那有雉堞的、奶白色的塔樓),我當時五歲,午飯後在自己的小床上出神,常常翻身俯臥在那里,小心翼翼地、充滿愛意地、無望地、以在藝術上極為細致的方式,用食指在枕頭上畫一直通到我們維拉宅門前的馬車道,右邊的石臺階,左邊的有雕刻圖案裝飾的長椅背,在忍冬樹叢後伸出的兩旁長著小櫟樹的小徑,在車道泛紅色的塵土中閃閃發亮的一隻新脫落的馬蹄鐵,一件值得收藏的東西(比我過去在海灘上發現的那些生銹的東西要大得多也亮得多),而這種精細的程度是很難和構成,這難以解釋的對思念中“家”(從一九〇三年九月以後就沒有再見到過)的形象的那些少得可憐的歲月協調的。對這個回憶的回憶是六十年以後的事了,但是遠沒有前者那樣非同尋常。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13

至於他短暫的一生中困擾他的其他更為古怪的折磨,他從宗教中尋求解脫——如果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是正確的話——先是某些俄國教派,最終是在羅馬天主教中。他的這種神經質應該是伴隨天才而來的,有著豐富多彩的特性的那種,但是他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因此出現了對一個移動著的幻影的尋求。他年輕的時候,他的父親,一個老派的鄉紳(獵熊,有私家劇院,有大量糟粕中幾幅十八世紀前繪畫大師的作品),非常厭惡他,據說他控制不住的壞脾氣對兒子的生命一直是個威脅。後來我的母親對我講了她幼年時代在維拉時全家的緊張氣氛,講到在伊萬·瓦西里耶維奇的書房里發生的殘暴景象,那是一間陰暗的角房,面向一口在五棵劍桿楊下面裝有生了銹的提水機的老井。除了我,沒有別人使用那個房間。我在黑色的架子上放書和陳列板,後來又勸說母親把那里的一些家具搬到靠花園那邊,我自己的充滿陽光的小書房里,一天早晨,那張巨大的廢棄不用的黑皮面書桌搖搖晃晃地進入了那小書房,上面只有一把巨大的裁紙彎刀,以及用黃色猛獁象牙雕成的真正的東方短彎刀。…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5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12

或者他會鄭重地從美國給我帶來《狡猾的爺爺》系列叢書和《巴斯特·布朗》——一個穿一套發紅的套裝的被遺忘了的男孩: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就能看出那顏色其實是一大堆密密的小紅點。每一個事件都是以巴斯特的屁股挨一頓大打結束,打他的是他的細蜂腰但大力氣的媽媽,她用拖鞋、頭髮刷子、不結實的傘、隨便什麽東西——甚至一個肯幫忙的警察的大頭棒——從巴斯特褲子的後臀部打出團團灰塵。由於我從來沒有被打過屁股,那些圖畫給予我的是陌生的異國酷刑的印象。比方說,在一本梅恩·里德的書的卷首插圖中所表現的,把一個雙眼凸出的可憐蟲,埋在沙漠滾燙的沙子里,直埋到下巴的做法沒有什麽兩樣。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5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11

母親的哥哥瓦西里在外交界服務,然而他沒有康斯坦丁叔叔那麽看重這一點。對於瓦西里·伊萬諾維奇來說,這不是一個事業,而是一個多少還能夠接受的環境。他的法國和意大利朋友無法讀出他長長的俄國姓氏,將它簡化成“盧卡”(重音在最後一個音節上),這比他的教名對他更適合。在我童年時代,盧卡舅舅似乎屬於一個由玩具、色彩鮮艷的圖畫書,和結滿了亮光光的黑色果子的櫻桃樹構成的世界:他的莊園和我們的莊園僅隔著一條彎曲的河流,他在自己莊園一角的整片果園上蓋起了玻璃房。在夏天,幾乎每天午飯的時候都可以看見他的馬車在橋上駛過,然後沿著小冷杉樹構成的樹籬快速向我們的宅子駛來。我八九歲的時候,吃完午飯後他總是把我抱在膝頭(兩個年輕的男僕在空空的餐廳里收拾桌子的時候)愛撫我,一面發出低低的哼唱聲和動聽的表示親熱的話語。僕人在場,使我為舅舅感到不好意思,當父親從陽臺上對他說“Basile,onvous…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4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10

我童年時對他的所有了解僅限於他的畫像(他的鬍子,脖子上掛著的標誌地方治安法官公職的項鏈),以及標誌他的主要嗜好的野鴨誘子和駝鹿頭之類的東西。他獵獲的两隻特別巨大的熊,前爪可怕地高擡著,直立在我們鄉村別墅的用鐵圍欄圍起來的前廳里。每年夏天,我用夠到它們極具吸引力的爪子的能力來測量自己的身高——先是靠下面的前肢的爪子,然後是上面的。一旦你的手指(習慣了觸摸活狗或玩具動物)陷進它們棕色的粗糙的毛里,就會發現它們的肚子原來硬得令人失望。時不時地它們還被搬到花園的一角,徹底地拍打晾曬一番,而從園子方向走過來的可憐的女士,在看到兩個野獸在搖曳的樹蔭下等著她的時候,就會發出一聲驚叫。我父親對打獵根本不感興趣,在這方面和他的兄弟謝爾蓋很不一樣,謝爾蓋是個狂熱的愛好運動的人,從一九〇八年開始就做了沙皇陛下的獵狐犬掌管人。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3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3.9

卡爾·海因里希·格勞恩年輕的時候有著出色的男高音歌喉,一個晚上,他必須演唱布倫瑞克的附屬教堂唱詩班指揮舒爾曼所寫的歌劇,但他對其中一些曲調極為厭惡,於是就用自己創作的曲調來代替。在這里,我感覺到了令人高興的血緣關係的震撼;然而我更喜歡另外兩個先輩,一個是已經提到過的那個年輕的探險家,還有就是那位偉大的病理學家,我母親的外祖父尼古拉·伊拉里奧諾維奇·科茲洛夫(一八一四——一八八九),他是俄國皇家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諸如下列論文的作者:《論疾病觀念的發展》、《論精神病患者頸孔的封閉》等。在這兒,我不如也順便提一下自己的科學論文,特別是我最中意的作品,分别刊于《心理》,第五十二卷,一九四五年第1-2及3-4期;還有《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學報》,哈佛學院,一九四九年。在那年以後,我感到體力上不再可能把科學研究和講課、純文學寫作及(因為她即將誕生——一場痛苦的分娩,一個難對付的嬰兒)結合起來了。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1, 2020 at 3:32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