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4)

10 一般而言,l’identité與哲學界所談的同一性相呼應。但在利科看來,通常理解的同一性應該歸並到“相同性”的名下。具體而言,“相同性”有四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數值性一致(l’identité numérique)。我們常用某個不變的專名來指稱某事物或某人,即便該事物或人兩次或n次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構成了兩種不同的事物。此處,l’identité意味著單一性(unicité),其對立面是復數性(pluralité)。與第一重含義相對應的,是認同運作(l’opération d’identification),即對某同一事物(la même)的認知性辨認和再辨認。第二重含義指的是質性一致(l’identité qualitative),亦即極端相似性(la ressemblance extrême)。比如,x和y穿著同樣的套裝,他們的服裝是如此相似,以至於可以互換。此處,l’identité的反面是差異性;對應於第二重含義的則是替代的概念。這兩重含義雖不可相互還原,卻並非相互排斥的關係。兩次或多次出現的同一事物的極端相似性,可被援引為推定其數值性一致的間接標準。


11但是,基於某個當下的感知,還是基於某個新近的記憶所形成的對某同一事物或人的辨認,其效應並不相同。後者可能引起猶豫、懷疑或爭論,隨著時間距離的增長其差距還會逐日加深,甚至導致混亂或不確定性。時間作為一種破壞性因素,業已包含在同一事物的反復出現的序列中,它孕育出不相稱(dissemblance)、差別(écart),或差異(différence)因素。顯然,外觀相似的標準運用於年代久遠的情形存在著難以避免的缺陷。第三種重含義即為填補上述不足。它指的是所考察的個體自開初至終結的發展過程中不間斷的連續性(la continuité ininterrompue)。一棵橡樹自種子發芽到長成參天大樹的生命過程都只是同一事物;一個動物從生到死或一個人從胎兒到古稀情況也都如此。

那些接連出現的細小變化所組成的異動序列雖然威脅著相似性,卻並不能摧毀它。一旦生長或老化作為某種不相稱的因素可能暗示著數值意義上的差異時,連續性作為對外觀相似標準的補充轉而躍居首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時間所帶給相同性的威脅是無法絕對消除的,所以需要在相似性和連續性基礎之上添置“在時間中持久”的原則(permanence dans le temps)-亦即第四重含義。比如,即便將某個工具的所有部件逐一替換,該工具的恒定的結構始終維持不變。此標準也可運用於某種生物性個體的遺傳基因密碼,並顯現為可超越流變而留存下來的那種聯合性系統之組織方式。14


12 上述四重含義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都圍繞某種關係而展開。無論是對四個標準的逐條運用還是綜合運用,對某事物相同性的考察,都預設了該事物在不同的時序中所展現的兩種外形或質性的對比關係。如同康德將實體歸類到關係範疇以考察發生在某事物上的變化的可能的條件,利科論述的“相同性”也是一種關系性概念,時間性因素也納入了其考察的範圍。其中,“在時間中持久”所包含的結構恒定的蘊意,是對同一性標準最強烈的回應,它使得對數值性一致的追求具有先驗性的特征。所以說,個體身份/認同的全部問題都圍繞著對某種關係性恒量(un invariant relationnel)的尋求而展開,並賦予這一尋求在時間中持久的強烈韻味。15

14 Paul Ricoeur, Soi-même comme un autre, Paris, Seuil, 1990, pp. 140-143.
15 Ibid., p.143.

原載:Journal of Global Cultural Studies 跨文化綫上6 | 2009 : Debating China 
“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 by HUIMING LIU 
“The Narrated Self”: an Analysis of Ricoeur’s Notion of “Narrative Identity”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