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的詩〈地緣〉

軀體定義了地緣詩學

瀕危的人類總是這麼

天真地想。世界多波動

我們卻一再失去彼此

 

看不見畫布的真身是脈搏

顏料不過是其呼吸

地緣是寫詩的理由

是畫畫的理由

不是骨肉的撕裂

欲望的潛流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2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Virunga 2 hours ago

[張力]

顯示出我是一個有色聽覺的好例子。也許用“聽覺”不夠準確,因為顏色的感覺似乎產生於我一面想像某一個字母的外形,一面口頭髮出它的聲音的動作之時。英語字母表中的長音a(除非另外說明,以後提到的都是英語字母表)對我來說具有風化的木頭的色彩,但是法語的a喚起的是拋光的烏木。這個黑色組里還包括硬音g(硫化橡膠)和r(正在被撕開的滿是煤灰的抹布)。白色組里有燕麥片n、軟麵條i和鏡背是象牙的小鏡子。法文on讓我感到迷惑,我看到的是一隻倒滿烈酒的小酒杯具有張力的液面。轉到藍色組,有鋼鐵般的x、雷雨雲z和藍莓k。既然在聲音和形狀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相互作用,我看到的q比k的棕色更深,而s不是c那樣的淺藍,而是天藍色和珍珠色的奇特混合。前後相連的色彩不會融合,雙元音沒有自己特別的顏色,除非在某種別的語言中是一個單字符(就這樣,代表sh的個灰茸茸顏色的三詞幹俄語字母,一個和尼羅河奔流的河水同樣古老的字母,影響了它在英語中的代表)。

[否定]

我對好作品的熱情使我和國外的各色俄國作家有著密切的聯系。那時我年輕,對文學的興趣比現在要強烈得多。當時流行的散文和詩歌,璀璨的行星和黯淡的星系一夜又一夜地從我頂樓的窗前飄過。有年齡和才能各不相同的獨立作家,有作家的小團體和派系,里面一些年輕的或者年少的作家,有的很有天分,聚集在一位賣弄哲學大道理的評論家周圍。這里面最為重要的人是超常的智能和平庸的道德的結合體,對現代俄羅斯詩歌具有一種不尋常的有把握的鑑賞力,而對俄羅斯經典作品的知識卻是支離破碎的。他的小團體認為,僅僅是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否定和具有西方民主的一般理想都不足以建立起一種流亡文學能夠依靠的哲學。他們就像被囚禁的癮君子渴望得到他寵愛的天堂一樣渴望有自己的教義。他們可憐巴巴地羨慕俄國的神秘主義如此明顯缺乏的,而巴黎的羅馬天主教團體具有的成熟的深奧。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蒙蒙細霧無法和新托馬斯主義思想相抗衡;但是難道就沒有其他的途徑了嗎?他們發現,對一種信仰體系的渴望,在某種被接受的宗教的邊緣上的不斷搖擺,產生了一種本身特有的滿足。只是在很久以後,在四十年代,這些作家中的某些人才終於發現了一個明確無誤的、可以用多少有些屈從的姿態滑下來的斜面。

(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Virunga on September 16, 2025 at 7:19pm

陳明發《人體彩繪現場》

這裏全都是畫布的游魂
盼望抓對一抹顏料落脚人間
連展廳一角寂寞多年的石膏像
也不知好歹饞饞地要加入
色澤的任意變調

一心想成名的畫者
克制地揮動刷子
我敞開了身體他却以為
我是一件可繼續進化的
雕塑,或是一盞神燈
下一刻就應許他
心象的幻境

聚光燈永遠炙熱
照得肌膚微微冒汗
也可能是油彩在嘆息
或畫者心跳一重重
不安的森林

我的身子已凝固許久了
不能稍有官能的反應
免得畫筆誤以為是暗示
眼瞳却可以不安份地
溜轉,包括窺見人心
空寂的迴聲,還有我

接下来在照相機前的姿勢

(3.5.2014 變奏自(阿赫瑪托娃)的〈這裏,我們全是酒鬼和蕩婦〉)
(Photo Credit: Painter Photography by Teresa Clark)

Comment by Virunga on September 15, 2025 at 10:14pm

愛墾學術:情動詩(Affective Poem)賞析

愛墾原創:
牽引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當我們從 affective turn(情動轉向)的文學理論角度來詮釋這首詩,可以把焦點從詩的語意(semantic)與符號意義轉移到 詩中情動(affect如何被喚起、流動、以及在身體與世界之間的交互中生成。以下是可能的分析方向:

情動轉向的核心觀點

情動(affect並非等同於個人的情緒(emotion),而是更為前語言的、尚未被命名的身體強度(bodily intensity),存在於身體與外界互動的瞬間。情動轉向理論(如 Massumi, Ahmed 等人)關注的不是文本中的意義,而是文本如何影響身體、引發感覺、生成共振。因此,閱讀的重點是觀察:詩的語言如何製造出感覺的場域affective atmosphere,而非單純陳述的內容。

「珍珠白的紋理,從臉頰開始伸展,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這段語句將感官觸覺(臉頰的紋理)與視覺的光感、植物的生長感交織在一起,產生一種緩慢擴散的感覺流。情動在此不是情緒化的(不是快樂或悲傷),而是一種身體化的牽引與生成——讀者幾乎能感到皮膚表面有一種微微蠕動的感覺。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輕輕牽引。」

這裡的「渴望」不是理性決定的,而是一種微弱卻持續的情動力量affective force,像重力或磁力般作用於身體。它強調的是被動性(being affected),不是意志主動的欲望,而是一種身體被牽引的狀態

「星星墜下的每一次悸動,都是一個星河係在誕生。」

星星墜落—悸動—星河誕生,這種宇宙尺度的隱喻帶來一種超個體的感覺擴張。在情動的視角裡,這不是單純的象徵,而是情動在強度上劇烈釋放(墜落、震顫),並立刻轉化為新的生成(星河誕生)。這種爆發性與生成性結合,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身體-宇宙共振的力場。

情動美學的總結

這首詩並未直接說明情緒(愛、哀傷、喜悅等),而是創造出一種持續蔓延、牽引、震顫、擴張的情動感。在 情動轉折的觀點裡,它讓讀者感覺自己正在被某種無名的力量觸動、被世界生成性地捲入,而非僅僅去理解一個主題或隱喻。因此,詩的意義並非重點,被詩影響的身體狀態才是解讀的核心。

Comment by Virunga on September 14, 2025 at 10:49pm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四

 

如此你就聽到

我說的話

時而微弱

象沙灘上海鷗的足跡。

 

項鏈,沈醉的鐘聲

從遠處眺望我說的話。

更象是你的,而不是我的。

象常春藤爬上我舊日的苦難。

 

依舊爬上潮濕的墻壁。

你該挨罵,為你這種殘忍的遊戲。

他們逃出我黑暗的巢穴。

你充滿一切,充滿一切。

 

從前,他們占據你占有的岑寂,

他們比你更熟悉我的悲戚。

 

現在,我要他們告訴你,

要你聽,要你聽我細訴。

 

痛苦的風拖著他們,一如往日。

有時依然被夢寐的颶風打翻。

在我痛苦的聲音裏,你聽到別的聲音。

 

老邁的嘴在哀嘆,陳舊的乞求在流血。

愛我,伴侶。別背棄我,跟著我。

跟著我,伴侶,在痛苦的波濤上。

 

可是我的話沾染著你的愛。

你占有一切,占有一切。

我把他們編成一條無盡的項鏈

為了你白皙的手,柔膩如葡萄。

 

程步奎 譯

Comment by Virunga on September 13, 2025 at 10:50pm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Comment by Virunga on September 13, 2025 at 10:28am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經典台詞

這些話語貫穿了電影的核心主題──愛、失去、自我價值、成長與實現。

Sean Maguire(辛恩·馬奎爾)

It's not your fault. 
這不是你的錯。

You're not perfect. And let me save you the suspense: this girl you've met isn't perfect either.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you're perfect for each other.
你不完美,她也不完美。重點是你們是否適合彼此。

People call these things imperfections, but they’re not. That’s the good stuff.
人們稱那些是缺點,其實不是。那才是最珍貴的部分。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what you do for a living.
你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賴以謀生的東西。

You’re not perfect, and you let someone into your life anyway.
即使不完美,你仍選擇讓某個人走進你的生命。

You’re just a kid, and you’ve never left Boston.
你只是個孩子,你從未離開過波士頓。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just because I read Oliver Twist?
你覺得我看過《孤雛淚》就能了解你的一生有多苦嗎?

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害怕自己說出心底真正的話。

You’re just a kid who’s scared to say who you are.
你只是個害怕說出自己是誰的孩子。

Real loss is only possible when you love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love yourself.
真正的失去,只有當你愛某人勝過愛自己時才會體會到。

Will Hunting
(威爾·杭汀)

You’re just a kid too. You’re afraid of me. You’re afrai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也是個孩子,你害怕我,害怕自己會說出什麼。

You’re right. I don’t know what it’s like to have the sky open up and pour down on you.
你說得對,我不知道天空傾盆而下是什麼感覺。

You’re right. I’m afraid. What if I find out she’s perfect for me?
你說得對,我是害怕。要是我發現她真的很適合我呢?

You’re right, this is a lottery ticket. And I’m gonna cash it in.
你說得對,這是一張中獎彩券,而我要兌現它。

You’re right. I gotta go see about a girl.
你說得對。我得去找那個女孩。(這句是威爾最後留給辛恩的紙條內容。)

Chuckie(查克)

You’re sittin’ on a winning lottery ticket. You’re too scared to cash it in.
你手上有張中獎彩券,卻太害怕去兌現它。

You owe it to me to use your gift.
你欠我一個把天賦用起來的交代。

You’re my best friend. But if you’re still here in 20 years, I’ll kill you.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如果二十年後你還留在這裡,我會殺了你。


Gerald Lambeau(藍波教授)

You’re sitting on a time bomb.
你就像坐在一顆定時炸彈上。(指威爾若不善用天賦,終將毀掉自己。)

You could be one of the greats. And you’re throwing it all away.
你可以成為偉大的人,卻要把這一切浪費掉。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22, 2025 at 9:51pm

愛墾APP: 性愛高潮作為個體情動轉向與群體政治臨界爆發的「對應模型」,已在若干文學與影視作品中,以隱喻、結構或敘事節奏的方式被深刻處理。這些作品常借助性愛與情動高潮的描寫來引導觀眾/讀者感受到某種集體覺醒、壓抑能量的臨界釋放,或主體性的裂解與重構

以下是幾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電影】

1.《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1976,導演:大島渚)

  • 關鍵主題:性愛作為對抗殖民與父權制度的情動極端方式。
  • 內容概述:改編自1930年代日本真實事件,講述女僕阿部定與其男主人之間日漸極端的性愛行為,最終導向殺人與戀物崇拜(她割下他的性器攜帶)。
  • 呼應點:性愛高潮被用來象徵被壓抑者的主體性奪回,是一種情動強度無法壓抑、突破社會結構的身體革命

2.《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1972,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

  • 關鍵主題:性愛作為語言破碎後的情動交換。
  • 內容概述:兩人匿名進行性愛,只以身體對話、不透露彼此身分。性愛場景成為語言與情感癱瘓後的唯一交流形式。
  • 呼應點:性愛高潮不是親密的終點,而是對情感失語社會的反抗;並藉身體臨界狀態反映社會疏離與情動失落。

3.《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導演:大島渚)

  • 關鍵主題:性慾作為壓抑權力關係中的「未爆裝置」。
  • 內容概述:日軍戰俘營中的隱性性張力(尤其坂本龍一飾演的軍官對大衛鮑伊的情感),將情動轉向用於展現殖民、權力與認同的矛盾。
  • 呼應點:高潮在此未真正發生,卻潛伏作為政治壓抑與身份掙扎的象徵節奏,是一種被中斷的集體感官轉向。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20, 2025 at 5:29pm

【文學】

  1. 《肉體之道》(La voie des corps,Catherine Malabou
  • 形式:哲學/敘事混合文本。
  • 核心觀點:Malabou 探討神經可塑性與情動閾值如何讓肉體發生突變。她使用性愛高潮作為「形式變化之路徑」的比喻,將肉體視為情動-政治的變形場域。
  • 呼應點:性愛是身體與政治交錯點;她將「高潮」比作社會主體經歷情動重編碼的那一瞬。
  1. 《激情之深夜》(La Nuit des temps,René Barjavel
  • 類型:科幻/政治寓言小說
  • 內容簡述:在南極冰層下發現遠古戀人,揭示一個古代文明因愛情與慾望無法控制而毀滅。
  • 呼應點:高潮情動是文明崩解與政治轉向的能量核,一種無法被制度管理的「情動絕對性」,導致歷史迴圈與災難。
  1. 《情人》(L'Amant,瑪格麗特·杜拉斯)
  • 主題:殖民地欲望與語言的不可能
  • 內容:少女與華裔富商的性愛故事,象徵殖民權力、性與身份錯位。
  • 高潮的角色:性愛不是愛的終點,而是語言與社會秩序不可調和的節奏斷裂點。她以極簡語句描寫高潮,反而突顯其不可說與臨界感。

【戲劇與實驗作品】

  1. Sarah Kane《渴望》(Crave)與《4.48精神崩潰》
  • 情動描寫風格:斷裂、重複、非敘事式語言。
  • 性愛與政治的連接:人物之間性愛的追尋,成為他們對抗精神控制與社會規訓的最後手段。
  • 高潮象徵的功能:作為心理崩潰或身份「再編碼」的觸發器,是**主體「自我消解→情動臨界→語言重構」**的劇場呈現。

【藝術電影】

  1. Gaspar Noé《愛》(Love, 2015)/《不可撤銷》(Irréversible, 2002
  • 特色:長時間真實性愛鏡頭,但更重要的是情動敘事結構
  • 《愛》:將性愛的高潮與創傷、記憶、失落連結,製造一種觀者在高潮中的停滯與遺憾感
  • 《不可撤銷》:時間倒敘法呈現從高潮走向創傷,顯示情動強度如何被社會性暴力所崩解。
  • 呼應點:性愛高潮作為「時間不可逆」的符號,與群眾運動中「一旦爆發便無法挽回」的臨界節奏相呼應。

【當代表演與裝置藝術】

  1. Marina Abramović 的《The Artist Is Present》與早期「極限身體作品」
  • 雖非直接性愛呈現,但她刻意操弄「節奏與身體崩解」,如:
    • 讓觀眾以任何方式碰觸她身體
    • 長時間凝視製造情動張力場
  • 類比意義:身體的「極限點」與觀眾的「臨界回應」,呈現了高潮之前的情動懸置與集體能量波動

總結:主題結構共通性

結構元素

   表現在性愛高潮中         

   表現在群眾政治中

節奏性累積

   呼吸、律動、節奏提升

   標語、口號、走動節奏

強度閾值

   快感突升轉臨界

   情動爆發成抗爭

語言瓦解

   轉為呻吟、非語言呼喊

   轉為姿態、表情、劇場式行動

主體裂解

 「我與他者」模糊

   個體融入群體或意識形態

轉向契機

 情感動能釋放

   政治動員起點或高潮瞬間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19, 2025 at 11:01am

愛墾APP:「強度」(intensity)~~以下是關於「強度」(intensity)在 Affective Turn(情動轉折)研究中三位關鍵學者——Jean Halley、Lauren Berlant 和 Sara Ahmed——的精確定義與論述,中英文並附出處與章節。

Jean Halley(見於 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Clough & Halle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Halley 編輯的論文集指出 Affective Turn 的核心是關注那些「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書中定義「情感」(affect)為一種「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即一種在個體意識之前發生、與自主神經系統相關的身體力量,它會增強或削弱身體的行動能力(amazon.com)

「ongo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were changing the realm of the social, specifically that aspect of it described by the notion of affect: 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 which 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 with others.」(amazon.com)

此處所言之「強度」即指這類「bodily forces」 的作用力量大小與潛能,即它們對身體行為能力的提升或削弱效應。

Lauren Berlant

a) 強度作為「信號」而非真理

在受訪中,Berlant 指出:「Intensity is a signal, not a truth.」(newyorker.com, shs.cairn.info)

翻譯:「強度是一種信號,而非真理。」

她強調「強度」不應被視為經驗本身的真理載體,而是提示某種情感或政治意義正在被指示或投射出來。

b) 強度從貶義到建構性的愉悅

Berlant 在一個回憶小組的引用中提到:「Lauren showed us how intensity could shed its pejorative associations and generate forms of pleasure and joy.」(shs.cairn.info, critinq.wordpress.com)

翻譯:「她讓我們看到強度能擺脫貶義聯想,並生發出愉悅與喜悅的形式。」

可見,Berlant 把「強度」從原本可能的負面印象轉化為經驗中能帶來創造性與享樂可能的積極力量


3.Sara Ahmed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14, 2025 at 10:16pm

(續上)Ahmed 虽较少直接谈“intensity”,但在其 “affective economies” 概念中,「强度」是情感生成与凝聚的机制要素。笔记指出:----“the more affective intensity builds” with circulation of hate‑glue, the more love builds for the “we” that is the object of love.(newyorker.com, reddit.com, sites.dwrl.utexas.edu)

中文译为:「随着“恨胶(hate‑glue)”的循环,情感的强度不断累积,所谓集体之“我们”的爱意亦随之更强。」悦与这说明在 Ahmed 的框架中,“强度”是情感(如爱恨)在社会流通中强化群体边界和归属的一种关键动力。 |


Ahmed: 社会情感机制中的能量累积 —— 强度推动仇恨与归属“我们”的情感认同,强化群体界限与忠诚度。

出处小结:

强度是一种信号,不是真理;可解构其贬义并被再赋予愉悦、创造力与政治意义。强度是情感流通机制中的能量累积——“hate‑glue”带来“affective intensity”,使得群体认同的爱/恨更强烈。

Jean Halley(2007),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引言,第 xx页“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amazon.com)Lauren Berlant,访谈中:“Intensity is a signal, not a ruth.”(shs.cairn.info);回忆引用:“Intensity could shed its pejorative associations…”(critinq.wordpress.com)Sara Ahmed,笔记 “hate‑glue/affective intensity builds…”(sites.dwrl.utexas.edu)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