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歷史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3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史識 庫 14 hours ago

愛墾學術:家庭vs社會-大叙事vs小叙事在~~《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中,作者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稱,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第二章〈社會機器〉(Chapitre 2 : Les machines sociales),他們引入了「社會場域」來與「家庭場域」對抗,主張無意識與整個社會機器(而非家庭情結)密切相關。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將神話的角色從社會的層面轉移到家庭的層面。這裡他們特別指出:神話如《俄狄浦斯王》不是某種普遍潛意識的模板,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機制的產物。

這個理論如果放在一般所謂“重現歷史”的戰争電影,都從國内觀點、愛國情操来處理,涉及的潛意識其實是里德勒兹的「家庭場域」(俄狄浦斯情結),而極少考量到當時的國際形式(「社會場域」),所以,不少戰争叙事很難争取到國際市場。

我們在這裏嘗試把德勒茲與加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中的精神分析批判,帶入到當代影像敘事的範疇,特別是戰爭電影的國際流通問題。先分幾個層次來理解:

[聲明:本文純粹嘗試把德勒兹學理與國際文創市場结合上来探討,無意評價所提及的各國案例電影的藝術成就以及相關的民族情感。]

一、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他們認為弗洛伊德以「家庭」為無意識的基本座標,把慾望的所有流動都壓縮在「父-母-子」的三角結構中。這就是「俄狄浦斯化」的過程。但實際上,無意識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家庭角色,而是「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它同時與經濟、權力、符號體系相連結。慾望的生產(desiring-production)和社會的生產(social production)不可分割。因此,神話(例如《俄狄浦斯王》)不是人類心靈的普遍原型,而是特定歷史社會的產物。精神分析錯在把神話「私有化」、家庭化,遮蔽了背後的社會機制。

二、應用到戰爭電影的敘事

國內取向/家庭化敘事:許多戰爭片在國內市場常以「家國同構」的邏輯操作:祖國 = 母親,領袖 = 父親,士兵 = 孩子。這是一種「家庭場域化」的再現。戰爭的歷史被框定為「父權的召喚、母親的守護、兒子們的犧牲」。

這樣的模式很容易動員觀眾的情感,特別是民族主義情緒,但它的潛意識結構正好吻合俄狄浦斯式的框架;這種內在化的模式雖在本土有效,但卻難以對外輸出,因為「家國同構」的象徵邏輯在他國觀眾眼中不具普遍性。

社會場域/國際性敘事:如果依德勒茲—加塔利的觀點,戰爭不應僅僅被家庭化,而要被放置於「社會機器」的運作之中——這裡涉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資本流動、國際秩序與技術體制。

當一部戰爭片能顯示戰爭背後的國際張力(如經濟掠奪、冷戰結構、跨國技術合作、全球性資本邏輯),它所調動的無意識就不再是地方性的「俄狄浦斯化」,而是與全球資本主義或國際秩序相連結。

這樣的敘事更容易超越國界,因為它觸動的是普遍的社會機制,而非特定的「民族家庭」。

三、結論與引伸

從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戰爭電影的問題在於「將戰爭家庭化」:它們透過愛國、犧牲、父母子女的比喻來再現歷史,結果產生的是「民族無意識」的俄狄浦斯化。這種模式對外來觀眾而言則失效,因為缺乏共同的「家庭代碼」。

如果戰爭電影要在國際市場被理解和接受,它需要轉向「社會場域」:戰爭作為全球資本主義、帝國對抗、技術與後勤體系的機制。這樣才能構築出一種跨文化的「無意識的共鳴」。

換言之,戰爭電影要想超越「民族寓言」的範疇,就必須把戰爭重新放回「社會機器」的層面,而非局限於「家庭場域」的愛國情感。(下續)

Comment by 史識 庫 yesterday

(續上)這裏舉幾組例子來對比,釐清「家庭場域」式戰爭敘事與「社會場域」式戰爭敘事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國際市場的效果:

一 偏向「家庭場域」的戰爭片

《英雄兒女》(中國,1964)

典型的「祖國是母親,士兵是兒子」的敘事結構。片中張連長的犧牲,與王芳對祖國的歌唱,明顯將民族生死升格為家庭倫理。國內觀眾易於產生共鳴,但國際觀眾則難以完全理解這種強烈的「家國一體」情感。

《珍珠港》(美國,2001)

雖然是好萊塢大製作,但核心仍是三角戀愛情故事,戰爭場景成為家庭與愛情糾葛的背景。在美國觀眾看來,它符合「愛國 + 愛情」的感性模式,但在國際市場評價普遍一般,因為戰爭被過度私有化。

偏向「社會場域」的戰爭片

《來和看》(蘇聯,1985)

敘事並非家庭化的英雄寓言,而是將戰爭呈現為納粹佔領下白俄羅斯的毀滅性社會機制。小孩弗洛里亞的視角不是「民族兒子」的犧牲,而是作為「社會場域」中的一個被摧毀的生命。國際觀眾普遍認為它能真切呈現戰爭的暴力結構,而非僅僅是國族的故事。

《現代啟示錄》(美國,1979)

將越戰放置在冷戰與帝國主義的框架裡,並借柯茲上校的瘋狂象徵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暴力邏輯。這種處理方式讓電影超越了美國國族寓言,變成對「戰爭機器」與整個社會體制的反思,因此在全球獲得影史地位。

《硫磺島的來信》(美國/日本,2006)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從日軍士兵視角出發,將二戰不再描繪為單一國族的英雄故事,而是呈現為不同社會處境下的人類共同經驗。

這種跨文化視角正是「社會場域」的體現,使其在國際觀眾中反響良好。

三、總結

家庭場域式:戰爭=民族家庭化的寓言。好處是易於動員國內觀眾,但難以輸出,因為符號結構高度在地化。

(國際)社會場域式:戰爭=全球資本、帝國、技術體制與權力結構的展演。這種處理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因為觸及跨文化可共感的無意識。

延續閱讀:

了解《反俄狄浦斯》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June 7, 2025 at 11:08am

黑山詩人(Black Mountain poets),有時也被稱為投射主義詩人(Projective Poets)是20世紀中以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學院為中心的一群前衛後現代主義詩人

背景

雖然黑山學院只存在了23年(從1933至1956年),一共只招收了1200名學生,它是美國最著名的實驗藝術教育和實踐機構之一。在1960年代裡它培養了眾多前衛藝術家。它促進了視覺藝術、文學和表演藝術的教程。

其藝術教授包括安妮·亞伯斯和約瑟夫·亞伯斯、威廉·德·庫寧、伊蓮娜·德·庫寧、巴克敏斯特·富勒、利奧尼·費寧格、弗朗茲·克林、沃爾特·格羅佩斯和羅伯特.馬瑟威爾,學生包括約翰·張伯倫、肯尼斯·諾蘭、羅伯特·勞森伯格、多蘿西婭·若柯朋、魯斯·阿薩瓦、斯坦·范德比克、肯尼斯·斯內爾森和賽·托姆布雷。

表演藝術的教師包括約翰·凱吉、摩斯·肯寧漢、盧·哈裡森、羅傑·塞欣斯、戴維·圖德和斯特凡·沃爾帕。

文學教師和學生包括羅伯特·克裡利、埃德·多恩、羅伯特·鄧肯、保羅·古德曼、弗朗辛·杜·普萊西克斯·格雷、查爾斯·奧爾森、阿瑟·佩恩和約翰·維納斯。客座講師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投影主義詩

1950年查爾斯·奧爾森發表了他的文章《投影主義詩》(愛墾註:Projective poetry, also known as Projectivism)。在這篇文章裡他提出要「開放格式」的詩,詩的格式要即興適應它的內容,而不應該像經典的詩那樣格式是固定的。這個新格式的基礎是行,每行組成一個呼吸和詠頌的單位。內容應該是「即時的感受和直接將來的感受」。這篇文章成為黑山詩人的宣言。

主要人物

除奧爾森外其他被劃為黑山詩人主要成員的有拉里·艾格納、羅伯特·鄧肯、埃德·多恩、保羅·布萊克本、約翰·維納斯、喬爾·奧本海默、丹妮斯·萊維托芙、喬納森·威廉姆斯和羅伯特·克裡利。

克裡利1957年從舊金山來到後曾任職《黑山回顧》編輯兩年。他在那裡成為黑山詩人和垮掉的一代之間的聯系人,他在《回顧》裡發表了許多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被收集在唐納德·艾倫的《美國新詩:1945-1960》也很關鍵:它使得黑山詩人世界著名[2]。

遺產

除了他們與垮掉的一代的緊密聯系外黑山詩人通過他們對語言派詩人的影響影響了美國詩的演化。他們對1960年代後英國文學的發展也很重要,比如蒲齡恩。

反建築主義詩人年和異教徒祭司大衛·帕裡受埃德·多恩的影響。(轉自:维基百科)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April 19, 2025 at 4:24pm

甘德政時評

今時不同往日:習近平再訪大馬,華社只剩「看熱鬧」的份?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闊別12年再度訪馬,但跟2013年他首次國事訪問馬來西亞相比,感覺嘛,只能說:今時不同往日。這回,幾乎和本地的華社、華團、華商沒什麼直接關系,頂多只有「看熱鬧」的份。


講真,2013年那一次,我可是親身參與,當時我在馬中貿易相關單位打工,在幕後幫忙協調工作,雖然只是小咖,但也有少少發言權。那次有兩場重量級活動,讓我記憶猶新:大馬華社歡迎習近平主席午宴和馬中經濟峰會。


當時歡迎午宴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由郭鶴年老先生坐鎮,幾乎所有有頭有臉的華社領袖都到齊,個個精神奕奕,然後歡天喜地去和習主席夫婦大合照。這種級別的合照,沒份量都進不來,有錢也買不到。


當天場地佈置的背景板,寫著全中文,沒有馬來文也沒有英文,居然也沒人說三道四,反正都是「自己人」嘛。那時的政治氣氛比現在寬鬆得多。主席講話還提到熱浪島的沙灘和梁靜茹的美妙歌聲——我一邊吃飯一邊聽,差點笑出聲,心想:「習主席你也很接地氣咧!」


午宴後,習近平馬不停蹄趕去KLCC convention center,和當時的首相納吉同台出席馬中經濟峰會。當著全國媒體和外交高官的面,兩國政府發布了實實在在的五年經貿合作規劃,有數字、有目標、有行動—更重要的是,有項目、有企業簽MoU,不是來應酬亮相就走人的。
臉書17.4.2025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April 18, 2025 at 9:16am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訪馬來西亞,中馬關係如何開啟新的「黃金50年」

4月16日,習近平主席對馬來西亞的國事訪問活動密集展開。

時隔12年再次訪馬,如何續寫「綿延千年」的傳統友誼?如何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讓我們透過時間,讀懂習主席這次歷史性訪問。

1、歷史性訪問

2013年,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東南亞,其中一站就是馬來西亞。

時隔12年,習主席此次馬來西亞之行對推動中馬關係提質升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馬來西亞高度重視習主席此訪,給予高規格接待。

15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率高級官員到機場迎接。當晚,安瓦爾在社交平台發文,表達對習主席到訪的歡迎和期待:「此次訪問必將使兩國受益,並將繼續加強基於相互尊重的友好關係。」

16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在國家王宮廣場為習主席舉行隆重歡迎儀式,隨後兩國元首舉行會見。安瓦爾總理全程陪同。

當天下午,習主席同安瓦爾總理舉行會談。在一系列國事活動中,中馬傳統友誼被反覆提起。

回望傳統友誼,更能感悟「為鄰之道」。

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指出,兩國友好在悠久歷史中孕育,在文化交融中生長,在互惠互利中鞏固,在風雨同舟中升華,展現了以心相交、以誠相待、以義為持、以和為貴的共同價值追求,體現出兩國人民的歷史智慧和勇氣,是兩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重溫戰略抉擇,方能攜手「大道之行」。

馬來西亞同中國建交時,正逢冷戰時期。消除遏制、打破堅冰,需要戰略勇氣和遠見。此訪之際,習主席在馬來西亞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回憶,「51年前,中馬兩國領導人衝破冷戰陰霾決定建交,開創了中國同東盟國家關係的先河。」

歷史啟迪未來。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指出,「雙方要在下一個50年繼續把握歷史主動,勇立時代潮頭」。(2025年04月|來源:央視新聞)(下續)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April 17, 2025 at 9:22pm

2、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

去年,中馬兩國隆重慶祝建交50周年。今天,中馬關係如何開啟新的「黃金50年」,備受矚目。

2013年習主席訪馬期間,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23年,習主席同訪華的安瓦爾總理宣布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開啟了雙邊關係新的歷史篇章。

今年此訪,中馬兩國領導人就雙邊關係提質升級達成新的重要共識——共同打造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

如何理解中馬命運共同體的「高水平戰略性」?

先來看「戰略性」。

習主席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就建設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提出三點意見,首先強調的是「堅持戰略自主,開展高水平戰略協作」。

他指出,中馬兩國都堅持自立自強,反對外部干涉,要繼續攜手走好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把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戰略性還體現在政治互信。安瓦爾總理在會談時說,馬方願同中方深化戰略溝通,鞏固政治互信。易卜拉欣最高元首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都將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推動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建設。

再來看「高水平」。

202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2120億美元,比兩國建交時增長近千倍。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是建設中馬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

習主席在會談時提出的第二點意見,是「凝聚發展合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合作標桿」。會談現場,習主席就兩國下階段務實合作明方向、劃重點。

當天,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中馬雙方交換3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安瓦爾總理表示,習主席此訪取得的創紀錄合作成果,對馬方意義重大,馬方深受鼓舞。

「高水平戰略性」的另一個維度,是心靈契合、以心相交。

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提出的第三點意見,是「傳承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去年,在互免簽證政策帶動下,兩國人員往來近600萬人次。在此訪中,習主席指出,以簽署互免簽證協定為契機,大力開展旅游、青年、地方交流,深化文化、教育、體育、電影、傳媒等合作。「中馬兩國人民要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促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鑑,增進彼此特別是青年一代相知相親。」

3、「守護好亞洲家園的美好發展前景」

習近平主席這次馬來西亞之行,既推動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邁上新台階,對推動中國同東盟關係整體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馬來西亞是開啟東盟同中國合作的先行者、引領者。今年,馬來西亞同時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和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

此訪期間,習主席多次表示,中國全力支持馬來西亞履職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期待馬來西亞作為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更好發揮橋梁作用。

面對當前來勢洶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中馬兩國領導人的表態擲地有聲。

習主席表示,中方願同地區國家一道,盡早簽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議定書,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征關稅,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回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亞洲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穩定和不確定。

安瓦爾總理回應,面對單邊主義抬頭,馬方願同中方加強合作,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東盟不會贊同任何單方面施加關稅的做法,將通過合作聯合自強,保持經濟增長。

習主席這次東南亞之行,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之後首次出訪。中國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堅定選擇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16日晚上,在安瓦爾總理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習主席發表致辭。他鮮明指出:「面對當前國際秩序和經濟全球化遭受沖擊,兩國將同地區國家團結一致,共同抵御地緣政治和陣營對抗暗流,沖破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逆流,守護好亞洲家園的美好發展前景。」

推動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破浪前行,攜手打造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是中馬兩國的共同選擇。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2, 2025 at 9:38am

愛墾APP:文化、文史、文創與人工智能~~文化、文史與文創在與人工智能(AI)結合時,展現出深刻的轉變和多層次的互動關係。AI不僅在技術層面為三者提供了工具,也在理念、實踐和社會影響層面,改變了它們的內涵和外延——


文化與AI的關係:語境與賦能

AI的介入:文化的擴展與重塑

語境建構:AI技術幫助分析文化語境。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AI能夠解讀文化文本、方言和語料,從而構建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對話環境。

文化歸檔與保護:AI應用於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如3D建模、圖像修復和語言翻譯),幫助瀕危文化實現保存和傳播。

文化演變的加速:生成式AI(如ChatGPT或DALL-E)通過創作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形式,直接參與文化內容的生產,加速文化變遷的節奏。

AI對文化的挑戰

文化同質化:AI技術容易推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趨同,例如通過算法推薦主流文化內容,可能忽視小眾或地方性文化。

文化權威性:AI生成的內容(如虛構的神話故事或歷史)可能引發對文化真實性的質疑。

倫理爭議:如何在AI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平衡普世倫理與特定文化價值,是文化學者和技術界必須應對的難題。

文史與AI的關係:解析與賦新

AI在文史領域的應用

文本分析與模式識別:AI可以快速處理海量歷史文獻,提取事件脈絡、人物關係和思想發展。例如,通過圖靈模型識別文學中的主題模式或作者風格。

歷史復原與敘事補充:AI圖像修復技術復原破損文物和藝術品;同時,AI模型可以生成基於現有數據的歷史補全敘事。

知識圖譜與跨學科整合:AI構建的知識圖譜能夠連接文史研究中的分散數據,幫助發現隱藏的歷史關聯。

AI對文史的挑戰

歷史客觀性問題:AI生成的歷史敘述是否能完全忠實於文獻依據,抑或包含算法和數據偏見?

文史研究者的角色轉變:隨著AI承擔基礎分析任務,學者的價值從「記述者」轉向「解釋者」與「策展者」,強調思辨與創造性。

時間性的衝突:AI對文史材料的即時處理與歷史學的長期視角可能在節奏上產生矛盾。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February 1, 2025 at 9:31pm

文創與AI的關係~~創新與實踐

AI助力文創的方式

創意生成:
AI在視覺設計、音樂創作和敘事編排等方面能生成新穎的作品。例如,DALL-E生成藝術畫作,ChatGPT編寫小說或劇本。

個性化體驗:AI根據用戶數據定制文創產品和服務,如虛擬博物館導覽、沉浸式演出、交互式故事等。

高效生產:AI通過自動化設計和優化流程(如市場分析、受眾預測),提升文創項目的經濟效率和市場精准度。

跨媒介融合:AI可以實現多模態創作,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媒介融合,拓展文創的表現形式。

 AI對文創的挑戰:原創性與版權問題:AI生成內容的原創性如何定義?它是否侵犯了現有作品的知識產權?

創意依賴風險:文創領域如果過度依賴AI生成,將削弱人類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可能導致「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

經濟分配問題:AI在文創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可能導致內容創作者的角色被邊緣化,從而引發勞動市場的分配不公。

AI與文化、文史、文創三者之間的整體關係

AI作為「媒介」與「合作者」:AI不僅是三者的工具,也在逐步成為合作者,參與文化、文史和文創的生產過程。例如,AI既可以幫助研究文化的歷史根基,也能夠以生成式創作為文化創造新的表達。


AI賦能「共創」與「傳播」:AI促進了跨文化、跨代際的「共創」模式。例如,文史研究中通過AI找到過去與當代的隱性關聯;文創實踐中讓文化資源以現代方式傳播。傳播層面,AI優化內容分發方式,幫助文化與文創產品到達全球不同受眾。

AI推動「反思」與「重塑」:AI的介入引發了對文化和文史本質的反思。它模糊了「人類原創性」與「技術生成性」的邊界,促使人類重新定義文化、文史和文創的核心價值。

提高AI與文化、文史、文創結合質量的建議

技術與人文深度融合:
AI開發需要融入更多人文社會學知識,避免算法工具化對文化與歷史的割裂性影響。

強化地方性與多樣性:鼓勵AI在處理文化與文創資源時關注地方特色與文化多樣性,避免趨同化的內容生產。

建立倫理與法律規范:針對文史研究和文創生成的原創性、版權和數據偏見問題,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與倫理准則。

提升公眾數字素養:通過教育和培訓,幫助文化、文史、文創領域從業者掌握AI工具,避免技術鴻溝。

倡導跨學科合作:文化學者、歷史學者、AI工程師和設計師應建立跨學科交流機制,共同推進文化與技術的協同創新。

總結:AI正以深刻而多維的方式,參與到文化、文史與文創三者的實踐中。它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伴隨挑戰。只有通過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倫理反思與實踐創新,才能真正實現三者在AI時代的繁榮與發展。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20, 2024 at 8:48pm
敘事的衰落:後敘事時代的特征 The Age of PostNarrativity 

韓炳哲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後敘事時代」,個人和社會通過宏大敘事來構建意義的能力正在喪失。他批評新自由主義和數字技術將人類體驗碎片化,使敘事被即時滿足和無意義的信息流所取代。  

宏大敘事(如宗教、歷史或文化故事)曾賦予人類以方向感,而現代社會的數字化生活傾向於即時性與孤立的微敘事。 

技術與消費主義推動的「數字自戀」破壞了敘事所需的深度反思與時間積累。

敘事與時間性:意義的喪失 Narrativity and Temporality 

韓炳哲將敘事與時間性聯系起來,認為敘事是一種將事件編織為意義整體的時間實踐。然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與即時性割裂了時間的連續性,破壞了敘事的結構。 

敘事的本質在於「時間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time),但數字技術時代強調「即時滿足」(immediacy)和「短期體驗」(shortterm experiences),導致敘事的斷裂。 

他引用聖奧古斯丁對時間的思考,指出敘事的時間感具有深層存在意義,反映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對當下的行動。

數字時代的孤獨與敘事危機 Digital Isolation and the Crisis of Narrativity 

他批評社交媒體塑造的「表演性自我」(performative self),認為這種現象進一步導致了敘事的崩潰。數字文化推崇快速而淺薄的互動,卻難以承載深度的敘述和情感連結。 

社交媒體中的「點贊文化」消解了深度對話的可能性,個體越來越無法通過敘事來理解他人或社會。

敘事本質上是一種關係的實踐,而數字化生活導致「孤獨的共存」(lonely coexistence),個體被隔絕於虛假的互動之中。

敘事的療愈功能 Narrative as Healing 

韓炳哲強調敘事具有「療愈性」,它能夠幫助個體和群體從創傷中重建意義。然而,在一個敘事危機的時代,人們變得越來越難以通過敘事修復受損的身份和社會關係。 

敘事是歷史性創傷和集體記憶的重要工具,它賦予痛苦以語言和形式,使人類能夠超越創傷本身。 

他批評現代社會對「正能量」和「快節奏修復」的推崇,指出這是對深層敘事療愈過程的扭曲。

詩性敘事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Poetic Narration 

韓炳哲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回歸「詩性敘事」(poetic narration),重新發現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他認為,詩性敘事以緩慢、沉思和開放性為特征,與技術時代的快速、確定性形成對照。  

詩性敘事能夠超越消費主義敘事的淺薄,將人類的經驗與宇宙的整體性重新聯結。

這種敘事強調像徵與隱喻,能夠通過間接性和多義性承載複雜的情感和意義。


影響:
韓炳哲在《敘事危機》中通過對現代社會敘事消退現象的深刻分析,指出了技術、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危機的加劇。他的核心理論不僅對文化理論、哲學和社會批評有重要啟發,也為應對敘事危機提供了重新思考敘事的可能路徑。

值得深究的問題:如何通過詩性敘事修復技術時代的意義缺失?在數字化和社交媒體中,是否存在新的敘事形式可以替代傳統的宏大敘事?

(《敘事危機》作者: [德]韓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原作名: Die Krise der Narration.;譯者: 李明瑤;出版年: 2024-5)

Comment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10, 2024 at 4:46pm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高等教育是興國強國的「戰略重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本上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實現創新發展。文科佔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佔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高等教育的振興,做強文科教育推動高教強國建設,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新文科建設刻不容緩。

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奔騰而至,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複雜化,應對新變化、解決複雜問題亟需跨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推動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設勢在必行。

我們的遵循: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

堅持尊重規律。尊重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是新文科建設高質量推進的基本前提。文科教育教學兼具價值性與學術性,強化價值引領是新文科建設內在要求。不斷提高高等文科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創造性。

堅持立足國情。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進新文科建設,要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中國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堅持守正創新。在傳承中創新是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丟棄傳統,就是自斷根基;不求創新,必然走向枯竭。新文科建設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於求變,要立足兩個大局,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動適應並借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文科教育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堅持分類推進。文科門類眾多、特色各異的特點決定了新文科建設必須分類推進。要根據各自學科專業特點,結合行業領域特定問題,促進八大學科門類特色發展,實現文史哲促人修身鑄魂、經管法助力治國理政、教育學培元育才、藝術學美人化人。

我們的任務:

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

明確總體目標。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不斷增強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強化價值引領。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

促進專業優化。緊扣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專」,不斷優化文科專業結構,引領帶動文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

夯實課程體系。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推動模式創新。以培養未來社會科學家為目標,建設一批文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高地。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開展法學、新聞、經濟、藝術等系列大講堂,促進學界業界優勢互補。聚焦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大涉外人才培養,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同」,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

打造質量文化。堅持學生中心、堅持產出導向、堅持持續改進,構建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文科特色質量文化。建立健全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文科教育質量常態監測體系,實施文科專業認證,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促進文科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高等文科教育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踐行中國道路,為托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堅定前行!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新文科建設,我們從這裡啟航!



(原題《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佈;2020-11-03 中國教育部;原載《中國高教研究》2008 年第12 期,有更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