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續)

新近/前沿議題

除了以上已經明確有出版或在 arXiv 等平台的文獻外,這些是最近出現、值得關注的新議題或草稿/預印本:

Artificial Sublime(Regina Rini, The Artificial Sublime最近被提出,探討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能否引發一種類似康德「崇高」(sublime) 的美學價值。這涉及康德的「數學崇高」與「動力崇高」的議題,以及 AI 在複雜/不可計算/強烈情感引發上的潛能或局限。 PhilArchive

康德與 AI 對齊/公平性/道德代理的交叉。比如 “Kantian Deontology Meets AI Alignment: Towards Morally Grounded Fairness Metrics” 探討把康德義務論的框架引入 AI 公平性度量標準(fairness metrics)中。雖然這篇主要是倫理與對齊領域,但也與美學/人的尊嚴/自由等康德核心價值有重疊。 arXiv

缺口與未來可探討方向

從上述文獻看出來,已有不少對於康德/席勒美學理論與 AI 的交接,但仍有許多還未被充分探討或可深化的地方:

很少有文獻把 席勒的遊戲衝動(play impulse直接與 AI 的生成系統或互動系統(robotic / agentic AI)做實驗性的對話。席勒在《人的審美教育》等著作中,把遊戲看成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調和場域,AI 系統是否可以/應該設計讓使用者或系統本身有這種「遊戲」空間?

主觀性差異與文化差異在審美經驗中很重要,而少有研究深入這樣的差異對 AI 審美模型訓練/評估的影響。

AI 自由性(“autonomy” / “agency”)的哲學定義與界限:許多討論使用康德式的「自由」或道德代理,但實際上 AI 是否可能在某種限度下被視為擁有「自由性」或可模仿的自由性?這需要哲學上更精細地定義,也要在技術上看 AI 系統是否可能達成某些標準。

情感體驗與審美經驗中的「非計算性/難以規範的部分」:這是康德和席勒都關注的領域,比如崇高經驗、想像力中的自由遊戲、審美上的突然性或驚奇性。AI 目前多偏向統計和模式,這些非規則、不可預測的美之價值如何被融入或模擬,是一個挑戰。

在 AI 藝術/生成媒體中,對「美感自由」(aesthetic freedom)與「人的形成(human formation / Bildung)」的關係:席勒特別關心審美教育如何形成人的自由與道德性,這在 AI 藝術教育與人機共創(co-creation)中,可以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建議要讀/追蹤的文獻與作者

以下是一些你如果要深入研究這領域值得先讀的書/作者/期刊: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 審美判斷、崇高、藝術與自然等核心理論。

席勒的《人的審美教育書信》(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On Grace and Dignity”等作品。

作者如 Antón Barba-Kay、Regina Rini(artificial sublime)、Peter beim Graben(neural network & Kant aesthetics)等。

期刊如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Idealistic Studies, Philosophy & Technology, AI & Society 等。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