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nga's Blog (246)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3)

這時,一個關注著這個古宅命運的中年婦女,騎著自行車,急匆匆地來到了孩兒巷,她就是“退養”在家的陳琿。這位性格耿直的專家先後在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隊和市園文局考古所工作過。她說自己只是一個古建築的愛好者。盡管此前政府和校方請來過那麽多權威專家,孩兒巷98號的錢希堯老人,頭一次看到有人拿著相機、筆和尺子,接連幾天對這座小樓里里外外,進行如此細致深入考察。陪著她的老人十分感動。



《新民周刊》記錄了在拆與保的最緊關頭一個場景——…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2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2)

1999年1月,住在老宅中的古稀老人錢希堯,也許只憑祖父留下來的一句話,也許只憑自己對故宅的熱愛和自己執著的信念,向有關部門提出請求:“孩兒巷98號陸遊故居,要保護,不能拆!”

在決定杭州古宅孩兒巷98號的命運時,它是否是“陸遊故居”成為爭論的焦點。

日對清風,夜對明月。陸遊在孩兒巷居住過,陸遊是當時朝庭中的官員,還帶著家屬,自然不會住在簡陋的官舍宅院。孩兒巷中留存至今最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宅只有98號。文獻記載與推斷結合有其合理性。民間口口相傳也是文化遺產的另一種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斑駁的老墻,青藤和苔蘚,高高低低石板路,透過時光塵埃,你可以懷想,可以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與命運,哪些能看得真切呢?…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5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1)

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描寫的就是江南的小巷:“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們的孩子,還能看到雨巷,走過雨巷嗎?

不見塵土飛揚繁花滿眼,不見車輛如流喧鬧叫喊。只需靜靜地走,靜靜的看。城市的小巷中,雕刻著走向文明進程中那些細微的,然而深刻的情節和印痕。不僅是建築的式樣,從一個拱斗一個飛檐或一口古井上,從門式、窗式、彩繪、影壁和匾額上,甚至從斷墻和殘基上,我們都可以讀出清、明、元,或者兩宋和盛唐建築的痕跡和流變。

但在古城、古街和古建築的保護中,這些細節一再被忽略,甚至一些被請來的“專家”,由於種種原因也視而不見,還良心全無地為大拆大建叫好。…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 2019 at 7:49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故鄉古城的神韻的消失(下)

10多年前,我回到故鄉時,還有一條比較完整的明清時代的商業街西街。清晨,我曾長久地在這條日漸雕敝的長街和小巷中徘徊,尋找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庭院,尋找童年的記憶。這條及其相連的長虹般的五洞石橋,寫進了我的散文集《淡出九峰》。這時,臺州市搬到了原來的黃巖縣,原黃巖縣境內三個集鎮分成了三個縣級的區,小縣城的居民與農民一夜間成了“市民”。一位區委書記走馬上任,據說此人的“魄力”很大,急於出政績,不顧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許多老百姓的反對,堅持大拆大建,下令拆毀明清商業街西街,進行“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在西街被夷為平地,成為一片瓦礫之際,這位區委書記東窗事發,因貪汙受賄腐化墮落受到懲處。他唯一的“貢獻”,大抵是他在“雙規”期間寫下的上萬字的“懺悔錄”,後來被紀檢部門作為黨員幹部的反面教材下發。…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1, 2019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故鄉古城的神韻的消失(上)

給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地方是家鄉,最讓人牽掛的地方也是家鄉。

我家鄉是東海邊上的黃巖縣城——現在則稱為臺州市區,是近年經濟高速發展,也是長三角地區變化最快、消費最高的地方之一。

東漢時期的永寧縣已不可考,黃巖從唐初建縣至今,一直在沿海小平原的澄江南岸、方山西側這塊土地上,1300多年歷久不衰。無可否認,古人在城市的環境優選、時空優選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和科學現象。中國古代上至都城,下至州縣,其選址與格局多與“風水”學說有關。黃巖顯示了中國的一般縣城規制和水鄉城鎮特色的組合。城周五門,街衢方整布局,秩序井然。其中心部位不立鐘鼓樓,而建風雨橋及亭臺,異曲同工,亦是水鄉城市的特色。…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pril 21, 2019 at 10:3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中國城市“文脈”的斷裂(下)

津浦、膠濟鐵路的修建雖然疊印在中國被侵略歷史的底色上,但畢竟是中國走向現代的開始。同樣在山東省,同一個時間段,在青島當市長的俞正聲就非常注意保護德國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而且附近新建的樓房也要與舊建築協調,使青島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成為吸引外資、發展旅遊的一大有利條件。

我們曾經有過真正歐洲風格建築,可惜被拆毀,或者搞得面目全非了。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中國城市“文脈”的斷裂(中)

記得30年前,我在某礦山技術科工作時,當時建一幢辦公樓或住宅樓,鉛筆、圓規、鴨嘴筆、計算尺,還有畫圖、描圖、曬圖,幾十張圖紙,出一套“藍圖”也幾十天甚至數月。現在搞設計、畫圖也方便了,通過電腦建築設計軟件,小小鼠標把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幾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樓的設計。

急功近利是當代官員的“通病”。

現在是崇尚速度的時代。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沒有留下思考和審視的時間。在當代中國,“文化”正在不斷萎縮。至少在城市建設中已經快要被徹底拋棄、無情埋沒了。



迷失的不僅僅是一群人。…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中國城市“文脈”的斷裂(上)

文化是什麽?

文化是語言、文字、音樂、歌舞,是民俗風俗生活的總和。是一種精神、風格和氣質,是思想、審美和價值的取向。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鮮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人與時間、空間的關系,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民的凝聚與認同。是浸透我們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綿不絕的歷史、哲學、文學科學技術教育心理的綜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觸摸的。也許是一個群落、一組建築、若幹街區,和一座城市個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諧與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靈魂。…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56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大手筆”們的揮寫(下)

>拆!拆!拆!

其實有些很相似。毀滅以改造的名義出現,破壞以建設的名義出現,商業開發以保護搶救的名義出現。

中國多數城市陷入了一輪又一輪的大拆大建。

大發展時代,也是大破壞時代?近年來的大拆大建,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同,除了一些領導的“政績觀”、“權力觀”外,更多的與“城市改造”、房地產開發項目中的商業利益、某些領導個人獲得的好處,統統攪和在一起,動力不斷,以致難以遏止。…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49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大手筆”們的揮寫(上)

 “大手筆”,是不少城市領導對政績工程的得意之謂。

書法與文章基於漢字,筆法基於筆形。“手筆”源於手執毛筆寫漢字三大關紐。凡大家名人的文章、寫的字或作的畫,氣勢宏大,才有可能成為“大手筆”。當代書壇某些人手執拖把,蘸幾十公斤墨汁,在地上畫“巨書”,——其實與大手筆無緣。

大手筆也需師承。

就書法而言,初唐諸家承二王,少師承顏柳,南宮、雪松承晉及初唐,蘇、黃亦有承者。即使移地動天,總攬風雨,不變與變,總有軌跡可尋。——今天的“大手筆”,或許真的與作文作畫作字無關了,與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無關了,只剩下了“辦事、用錢的氣派”。…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22, 2019 at 10:47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城市化的提速與負載 (下)

在建國後前30年中,我國城鎮人口僅增加了約1.3億。

——2007年夏天,我到英國訪問,從倫敦、劍橋、曼切斯特、愛丁堡和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在20多天的行程中,我再次想到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超英趕美”的口號。當時一個重要的指標是鋼鐵的產量。而現在則是GDP。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大大超過英國,GDP按照購買力評價實際也已經超過英國。但我們是不是了缺失了什麼?——文化、傳統,還是城市的歷史風貌?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高新技術、服務業與旅遊業的興起,科學、文化與歷史顯得如此的重要!

1980年後20年間,城市化在中國提速,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減緩的勢頭。城鎮凈增人口約2.5億,這還不包括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18, 2019 at 8:28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城市化的提速與負載(上)

爭論“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本身沒有多大意義。

幾乎所有的城鎮正經歷著量的擴張和質的變化。推土機、挖土機、打樁機,混凝土和塔吊的森林、時髦的玻璃幕墻與鋼鐵的構建,廣場噴泉雕塑和綠地……摩天大樓、立交橋,以及城鄉間低矮的棚屋、高低不平的土路,老街舊城的廢墟,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最常見、最壯麗,也最破敗的風景。

現在,中國城市化率達到了多少?

有人說還很低。只有30%~40%。…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16, 2019 at 5:0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追尋中國城市的血脈(下)

中國傳統城鎮的凋蔽,與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衰落同步。

隨之而來的是,在炮火、煙塵和殘垣斷壁中,在五光十色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自信喪失和迷失。

令人可悲的是——正如梁思成幾十年前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所說的,“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充滿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著,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下完全犧牲……這與戰爭炮火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30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19世紀末,對傳統文化的疑問與否定,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達到了頂峰。…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2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追尋中國城市的血脈(上)

幅員遼闊的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城鎮最多的國家。

也許,中國傳統的文化城鎮,在爆破和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已經掀向它的“最後一頁”。

歐風美雨正掃蕩著中國大小城鎮。摩天大樓森林一般生長,古老的街道和建築正在消失殆盡——

中國國家的概念起源於古代城邦——一座城市便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廣布在城鄉,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鎮里。這是孕育我們智慧和生命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15, 2018 at 1:55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文化的根:胡同與四合院(下)

往事已經如煙,在那些窮街陋巷之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熠熠發光的瑰寶。

最著名的會館是康有為住過的南海會館。會館原本分四路四進院。康有為住在北跨院中間的一個小院子里,由於屋子像船形,故稱汗漫舫。院內有7棵樹,所以又叫七樹堂。館內有一條廊子,兩側有玲瓏山石,廊壁上嵌著蘇東坡海棠詩的石刻。康有為就在這里起草了《上皇帝書》,開辦了“粵學會”,創辦了《中外紀聞》,發起了維新變法。譚嗣同的故居瀏陽會館位於菜市口大街西側的北半截胡同。當年譚嗣同住在後院北套間,書屋取名“莽蒼蒼齋”,也是他和維新志士開會與被捕之處。現在北半截胡同馬路拓寬,這里已被拆除了。粉房琉璃街,是個有許多小會館的胡同。其中的115號,原是新會會館。史料記載中梁啟超曾在這里北房內結婚,這幾間房子梁啟超稱之為“飲冰室”,他的作品也就稱之為《飲冰室文集》,可以看出主人對這幾間房屋和這一段生活的珍視。現在,這條胡同的東側已經開始拆除了。…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12, 2018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文化的根:胡同與四合院(上)

近年來,北京無數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一再引起國內外的關注。也許富人不理解窮人的心理和想法。外電稱這種“義無反顧”的壯舉為“文化自殺”。法國《世界報》曾用過一個醒目的標題,“讓上千個曼哈頓在北京開花吧”。意思是讓中國到處復制曼哈頓的高樓吧。英國《衛報》的評論更加形象:“這是另一場文化大革命,它揮舞的不是紅寶書,而是拆遷令”。

除了皇宮王府廟宇,其實一個城市的文化,同樣深存在不起眼的胡同和院落中。元大都城中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火巷是指直通的胡同。…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12, 2018 at 5:58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失敗的規劃與規劃的失敗

不會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科學態度、生活狀態和知識水準決定一個人的視野,其最能體現的便是城市規劃。

2005年初,北京新建成了一座展覽館,即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側的北京規劃展覽館。這座展館由一整座商廈改建而成,非常現代和氣派,玻璃幕墻閃閃發光。美國總統小布什和夫人勞拉訪華時,專門安排總統夫人去參觀北京規劃展覽館。

報紙和外電,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次走訪:“美國第一夫人勞拉,走在北京的古老與現代之間。”

美國第一夫人參觀了北京區縣規劃、城市模型、奧運場館規劃等展廳。雖然記者用了“興致勃勃”等詞匯,但她更感興趣的,顯然是北京城市的變遷和古跡。如木結構的北京故宮全景模型,高10米、寬9米的《北京舊城》巨幅青銅浮雕等。…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December 3, 2018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老火車站與新建築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往深圳的考察團和成千上萬的遊人,不可忽略的景點就是徽縮景觀“中國之窗”和“世界之窗”。

建於1989年的“世界之窗”,聚集了世界各國的著名建築和環境。當時,人們出國還不那麼容易,“世界之窗”使國人感到不用出國就可以“走遍天下”,領略西方建築的風采,一時遊人摩肩接踵。中國的建築師,規劃師的信心又發生了動搖,競相追求時尚。“世界之窗”也成為來勢迅猛的國內建築仿歐之風的肇始。

當代,在中國的城市里,概念不清、斷章取義、形式混亂、粗制濫造的“羅馬花園”、“歐陸風情”、“巴黎別墅”、“日爾曼家居”不斷出爐。…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November 25, 2018 at 12:18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下)

還是回到高程上來。

水利部黃河規劃委員會呈送毛澤東等領導的《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本身就是一個高壩方案。中國是一個崇尚“高”的民族。從提高認識、提高覺悟,到居高臨下等等。高總比低好,特別是“高度”被泛政治化的時候。單一的線性的思維,使人容易忽略低層的權利與科學基礎的真實。

三門峽大壩是按照360米的高壩設計建築的大庫容——潼關、蒲州、朝邑、陜州這些古城將沈沒到水庫底。水來了、水來了,黃河水將進入關中平原,大片平原將淪為澤國。

在許多科技人文知識或缺的專家,都以“又紅又專”的身份出現的時候,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先生孤獨地走在黃河岸邊,他感慨:…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November 1, 2018 at 5:56p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後望書》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上)

在三門峽水庫長達半個世紀的爭論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就是“潼關高程”——這真的是糾纏不清的學術關鍵?

潼關高程是一個水利學上的名詞,即黃河流量為每秒1000立方米時,相對應的水位高度。現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後,潼關高程擡高,這是個不爭的現實。潼關高程這幾十年來大抵從323米上升到了328米。變化幅度也就是四五米。

三門峽管理局方面認為,高程的變化主要是上遊來水量的減少,與水庫蓄水無關。陜西方面認為,“應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消除渭河下遊水災隱患。”

當爭論不清的時候,嚴肅的科學探討,常常需要回到原點。…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October 30,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