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施晨露·趙亦婷: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銀髮力量」,這是上海《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銀髮」借指老年人,「銀髮力量」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流行語條目中,編輯部寫道,「銀髮」族詞語不斷發展壯大,如「銀髮浪潮」「銀髮市場」「銀髮經濟」等。
《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銀髮力量」位列其中。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則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記者發現,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正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為垂直分類的熱搜。在上海部分社區,出現了教老年人寫回憶錄的培訓項目。
為老年人寫回憶錄,真的是「銀髮經濟」藍海中的一門「好生意」嗎?
普通人也值得書寫
「只工作不上班,我給老年人寫回憶錄月入兩萬。」
「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夠買一輛車。」
打開小紅書,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記者發現,有近萬篇記錄寫作經歷或個人經驗的筆記,有些筆記的點贊量甚至上千。其中,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的業務最為紅火。
翻看這些筆記,不少寫作者分享了從接觸一位老人到為其完成回憶錄寫作的具體過程與個人感受,字裡行間透出對這一行業前景的看好。
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分享。
從收集基礎信息到最終印刷裝訂回憶錄,一位全職寫作者可能需要花費3個月左右。至於收費,通常需要「私下溝通」,一些明碼標價的服務價格在2萬元至4萬元不等,依據文本字數與客戶要求而變化。部分「入行」較久的寫作者還提供技巧分享課程或私人指導服務,吸引更多人躍躍欲試。
「在最困難的時候,靠給老人寫傳記,賺了18萬」,這條收獲258點贊、353收藏的帖子是小紅書用戶「明微」熱度最高的筆記。在筆記中,她分享了7條為老人寫傳記的建議,包括要遵循的四項原則「真實、客觀、全面、生動」,寫作前要「廣收資料、梳理提綱」,可按時間線梳理,也可按重大事件梳理,寫作中要抓住人物特徵,如成長環境,外貌、性格、氣質、語言,還有「面對事物的心」。同時,人物傳記不是流水賬,需要「增加一定的人物故事性」,注重細節和真實感,「不要過度美化或貶低人物」,要多角度思考人物的經歷和行為。
這條筆記最後,明微表示,「想要人物寫作模板的,安排!」評論區120多條留言中,不少人表示「我也想寫,想要採訪提綱」;也有人詢問「想為家族寫一本傳記,如何收費」。
在明微的個人主頁,她介紹自己「採訪了100位名人,出版100萬字」,同時幫助「1000+女性通過寫作實現生命價值」。記者通過私信提出採訪,最先收到的也是一張寫作課程的海報。
如何走上為老人寫回憶錄這條「賽道」的?明微告訴記者,自己在傳統紙媒摸爬滾打了12年,創業失敗後,常年寫作人物專訪的她決定回歸「老本行」——靠寫人物傳記重新步上寫作事業的正軌。「說實話,我寫傳記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我還有其他寫作業務可以賺錢。」明微說,之所以願意為老人寫傳記,「通過全面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思維和生活狀況,真的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獲取很多能量」。她接觸過的想寫回憶錄的老人往往有所成就,想在年老之際寫下自己以及上幾輩的經歷,為後代留下家族的印記。「來找我寫回憶錄的老人基本在70歲到80歲之間,他們一方面自我意識比較強,另一方面,他們的經歷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後來的發展,因此對國家的感情都很深,很有家國情懷。」(下續)
(續上)在反覆採訪、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明微發現,每代人的故事都帶有很強的時代印記,家族的變遷也總是和歷史、文化的變化交織在一起,這讓她對過往一個世紀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讓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個五代軍人家庭。「可以看到一位曾經的軍長是如何影響整個家族的精神,這個家族的小輩目前仍然在海軍服役。當困難、波瀾來臨之際,這個家族是怎麼應對的?他們有著怎樣的精神態度?」在寫作回憶錄的過程中,明微常常反思自身,「有時,我會想象當時的畫面和情境,如果是我面對那樣的問題,應該肯定沒有辦法保持那麼好的精神品格,無法把問題處理得那麼周全。我在別人的經歷裡,好像重新審視了自己。」
雖然主動聯絡、希望留下回憶錄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來,並非只有創造了一番事業的人才值得書寫,普通人的精神品質也值得在時代中留下印記。
不少年輕人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寫手,希望為長輩留下一些回憶——一份回憶錄,成為「盡一點孝心」的方式。
生活在浙江溫州的湯小白成為自由撰稿人的8年間,已經寫作了近70本回憶錄,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我去採訪老人,他們講著講著就哭了,情緒很容易波動。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實很豐富,但很少有人陪他們聊天。他們心裡是有這樣的需求在的,但孩子不主動和他們溝通,這個想法就在心裡埋沒了。現在,很多年輕人主動和家裡的老人溝通,這個事才能成。」
湯小白的小紅書主頁以「只有初中學歷卻月入5萬的自由撰稿人」為身份標簽,置頂了「幫老年人代寫回憶錄,年收入15萬以上」的筆記,這條分享帖獲得近萬點贊,七百多條評論。
「八九年前,我還在東莞一家工廠做流水線工人,學歷不高,只能做體力活,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看不到發展前景。於是決定練習寫作,後來還開了淘寶寫作店鋪,代寫主持稿、演講稿、人物故事與商業軟文。」湯小白告訴記者,剛開始入行寫作時,將近一年沒有收入,後來「選對了正確的寫作類型」——商業文案和為老人寫回憶錄。
在11月的一條筆記中,湯小白分享了前一個月的營收,「10月接了兩本回憶錄,合作總金額為4.1萬元,預計在兩個月內完成」。
「找我寫傳記和回憶錄的客戶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幹部這類人,在整個社會層面或許不算很有名,但在他們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湯小白認為,比起寫作技巧、文筆,「找到這類客戶才更重要」。
為了尋找潛在客戶,除了線上運營社交媒體,湯小白還常去公園、養老院與老人聊天,不錯過任何「推銷」自己的機會。他的第一批回憶錄「客戶」就是由此而來。
剛開始寫作的第二年,有一位廣州的青年找到湯小白,希望他能給自己的父親寫一篇回憶錄。「我一開始以為他只是說說,後來,他不停給我打電話、發信息溝通情況,我覺得他好像是誠心的。」於是,湯小白買了機票去廣州,對他的父親與近親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採訪。「這位老人出身農村,在貧苦的環境長大,到了城市以後,勤勤懇懇工作,結婚生子,現在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聽起來很平淡,但對這位老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這些故事就是值得留給後輩的精神財富。」他還記得,將打印好的成品交出去時,老人感動得流淚了。「不是文字工作者出身的我,第一次因為寫作獲得這麼大的肯定。我沒想到這份回憶錄有這麼大的能量,真誠對待寫作,能給普通人帶來這麼大的鼓舞。」
AI寫回憶錄,可行嗎?
相比收費數萬元的人工代寫回憶錄服務,AI的興起,讓寫作門檻變得更低。採用AI工具,能讓更多人輕鬆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錄嗎?
一位從業者告訴記者,AI寫作回憶錄往往只需數千至1萬元出頭,不到一個月就能完成撰寫。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多種AI編寫軟件,使用者只需戴上耳機回答問題,AI會根據使用者回答中的關鍵詞調整提問,從用戶提供的照片、文字和其他資料中提取信息。完成資料收集後,就進入了AI寫作階段,之後,通過人工編輯進行校稿審核,審核通過後,用戶可以查看,並繼續使用AI修改章節內容。「回憶錄的精髓在於經歷的記述。AI已經學習了很多人物傳記和回憶錄的寫作方式,只要信息足夠真實,它自然能夠生成不錯的文章。」一位使用了AI寫作平台的用戶反饋道。
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續上)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比起「生意」,更是「療愈」
「月入XX萬」「收入夠買一輛車」,社交平台上的「代寫回憶錄」經驗帖,常常傳遞出「輕鬆賺錢」的感覺。
一位在上海高校從事創意寫作教學的青年教師向記者表示,就像「很多開寫作課的人,本身並不靠寫作掙稿費」,在互聯網上宣傳「代寫回憶錄很賺錢」這件事,有點接近這個套路,「也許主要也是靠教別人如何賺錢來賺錢吧」。變現途徑包括但不限於培訓課程、寫作提綱,更有人已經開出「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
事實上,代寫回憶錄,由於價格和內容標准不清晰,同時週期難以把控,從商業邏輯上說,遠未成為一門「好生意」。
對老年人來說,寫一本回憶錄,價值或許不僅來自最終的文稿,更來自撰寫過程得到的耐心傾聽,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夠自己加入寫作,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今年11月,配音演員童自榮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新書《八十而已》。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辦的分享會上,記者聽到了童自榮分享這本書的緣起。「年初我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病,成天昏昏沉沉,像植物人一般,有時還會呆呆地想,張國榮從這麼高的樓飛下來,如此瀟灑——」童自榮對讀者如實坦白,「足有半年時間是這樣的狀態。女兒突發奇想,『一起來弄本書』,或許對病情有幫助。半年之後,書寫出來了,我漸漸恢復了。我要謝謝我的女兒。」
北京師范大學老年心理實驗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顧法」是一種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療方法,實施「人生回顧干預」的老人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感。
寫回憶錄或出於回憶錄的目的,向他人回憶人生,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生回顧法」的實操。「有一年冬天我回老家,曾是文學青年的三舅姥爺正在寫家族史。他是60後,現在當保安。後來逐漸出現秀英奶奶、姜淑梅這樣的寫作者,她們的知識積累可能還不如我的三舅姥爺,是從學寫字開始學寫作。」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博士信世傑說,「三舅姥爺」們帶著豐富的故事資源,如何整合、表達出來,寫作的過程也是梳理的過程,帶有自我紓解的功能。
註冊在長寧區的民非公益組織「福智公益」從去年起開展「長者陪伴」系列活動——「人生回憶錄」項目,強調「敘事療愈的力量」。活動介紹中表示「通過6週的創意書寫,創造喜悅、充實的老年生活,成年子女也有機會通過自傳理解父母的生命歷程,增加彼此對話,從而相互理解,促進家庭和諧」。
這一活動去年5月首次在仙霞新村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開展,今年多次在仙霞路「鄰光MIX」定期舉辦。記者注意到,授課老師有多年應用心理學背景,課程內容不限於寫作,還包括通過繪畫、音樂等方式回顧人生。
「人生回憶錄」項目為老人「人生繪本」項目設計的問題。
「在整個活動中,我們會更傾向於關注長者們的喜好,對他們不願意分享的內容,不去涉及。陪老人寫回憶錄,需要耐心、細心和尊重,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記錄下老人寶貴的回憶,也可以讓老人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珍視和尊重。」主辦方如此表示。在12月4日舉辦的今年最後一期「人生回憶錄」活動中,一位老人分享道,「在寫作中,原來我一直認為我寫不出那些漸行漸遠、塵封已久的往事,沒想到真動起筆來,那些往事如沉船浮起,裡面每一個房間、每一個物件,都清晰起來,我竟可以記起那麼多細枝末節。」
「不要讓老人覺得,只有付錢才有人願意聽他們講故事。」聽說網上流行「代寫回憶錄」並做了一番研究後,「00後」大學生小屏決定,「今年寒假回家,為家裡健在的長輩做一份輕量級的回憶錄。」(澎湃平台,原標題為《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作者:施晨露 趙亦婷;原載:上觀新聞 2024-12-11)
延續閱讀:地方誌 紀念特刊
愛墾APP:意義·胡塞爾與弗雷格~~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 德國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使用「noema」這一術語,但他的「意義」(Sinn)與「指稱」(Bedeutung)概念對胡塞爾的現象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弗雷格主要在1892年的論文《論意義與指稱》(Über Sinn und Bedeutung)中提出了這一二分法,成為後世現象學家如胡塞爾討論「意義」(noema)的重要基礎。
弗雷格的意義與指稱區分
在《論意義與指稱》中,弗雷格提出,每個語言表達式不僅有一個具體的指稱(Bedeutung),即它所指的對象,還包含一個「意義」(Sinn),即表達該指稱的方式或觀念。具體而言:
意義(Sinn):表達式的「思維內容」或概念,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和談論這個對象。
指稱(Bedeutung):語言中表達的對象或實際存在的實體。
弗雷格的經典例子:
「晨星」 (der Morgenstern) 和「暮星」 (der Abendstern) 都指向金星(指稱相同),但它們的意義不同,因為這兩種表達方式涉及不同的認識路徑。
弗雷格意義概念的特點
意義作為認知媒介:意義是理解某一對象的方式,是表達對象在心靈中呈現的觀念。它不等同於心理經驗,而是一種普遍的「思維內容」。
意義與真理條件相關:意義對於表達式的真值條件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意義是語言表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連接橋梁。
胡塞爾對弗雷格式「意義」的借鑑
胡塞爾在現象學中提出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概念,指稱意識始終是關於某物的。noema是胡塞爾用來描述意向對象的「意義內容」或「意向內涵」的術語,類似於弗雷格的「意義」(Sinn),即意識如何指涉對象。
相似性:胡塞爾的noema與弗雷格的Sinn一樣,都是主體理解世界、指涉對象的內涵性媒介。
差異性:胡塞爾的noema不僅僅是語言意義,而是意識活動中的「意向內容」,涵蓋了更廣泛的意識經驗領域。
弗雷格文本引用與分析
以下是弗雷格在《論意義與指稱》中對「意義」的核心表述:
「我們必須區分符號的意義(Sinn)和它的指稱(Bedeutung)。『晨星』和『暮星』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它們的指稱是相同的,即金星。」 (Frege, "Über Sinn und Bedeutung," 1892)
通過這個區分,弗雷格強調了意義的重要性:意義是我們思維中形成的理解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認識和談論對象。
總結
弗雷格的「意義」概念是胡塞爾提出noema的哲學基礎。在弗雷格看來,意義(Sinn)是我們通過語言或符號指涉世界的一種內涵性媒介。而胡塞爾借用了這種思路,將其擴展為現象學中的noema,即意識活動中的意向內容。二者的共同點在於,意義(或noema)都是我們理解、認識和指涉世界的關鍵中介。
2023年第19屆人類學營「情動與感官世界(Affect and the Sensory World)」
緣起:
這二十年來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崛起,有別於更早期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情動理論透過情感、感官以及知覺等概念,批判在後結構理論主導之下,過於聚焦在語言的理論脈絡與研究方法。至今,情動也成為跨領域學科探討的權力關係以及交織性身份的重要視角,由感官的多重面向作為理論以及方法,跨越身份(identity)的框架,以及公眾與私密領域的二元疆界,近一步理解人性與身體在社會文化脈絡之下,情感經驗所帶來的共時性與共享性。
人類學家自上個世紀就開始關切情感(emotion)與身體的議題,而情動轉向將這個提問再次提到當代的辯論之中。有別於情感與情緒,「情動」(affect)被認為是生理、直覺,以及神經認知相關的反應,情動所指的為前意識和非表徵層面的經驗,與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情緒或主觀感受,存在於個人主體之外,影響著我們的經驗。情動受到身體、環境、社會,與歷史之間複雜交互作用的影響,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也主動地改變著(affecting)社會關係。情動理論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挑戰了傳統人類學視角中對於文化邊界以及主體的想像,甚至改變了人類學家進行田野的方法和模式。在經常被批判為缺乏實證研究的情動領域,人類學家的介入有助於提供更系統性的分析工具以及更細緻的社會觀察。
在今年的人類學營,我們邀請人類學者、民族音樂學者,以及心理學者,探討情動理論在不同主題研究中的應用。劉斐玟探討女書文字的「情意動量」與農村婦女的主體建構,余舜德以五官的感官經驗出發,討論其所營造的社會、文化和歷史面向,並以「吃」、「喝」、「摸」、「看」四種感官讓參與者更深度體驗身體感的意識。再來,由呂心純、黃佩玲、官元瑜以及施永德(DJ Hatfield)的「聲作舞動」課程,將帶領大家更細緻地體驗從聲音與舞動的感官形成的認識論、社會情感,以及集體記憶。另外,隨著我們不同生活面向的視覺化與數位化,林文玲將藉由「攝影」探討主觀與客觀的張力與觀視脈絡,而李梅君提供人類學者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田野的可能以及倫理反思。最後,彭仁郁從「分析師」與「研究者」兩者的視角切換,探討由精神分析理論如何理解並處理社會運動抗爭帶來的創傷。(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討题目
黃佩玲:傷心的嗓音共感了什麼?
李梅君:不只是爬文、潛水、截圖:數位田野裡的參與觀察
劉斐玟:問世間情是何物?情感、情思、情識、情動
官元瑜:從聆聽到舞動來理解「聲音認識論」
林文玲:作為情動–物件的照片圖像
施永德(DJ Hatfield):聲音與參與式研究:事件總譜
彭仁郁:「看見」社運抗爭創傷:分析師/研究者潛意識的共感容器
余舜德:感知與身體感營造
呂心純:數位共聽實踐與革命情感
博物館特展導覽:「帶傷前行」
愛墾APP:後現象學如何影响敘事學~~後現象學對敘事學產生了影響,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促成了敘事學的新發展:
具身化敘事:後現象學強調認知和感知活動的具身性,即個體通過身體與周圍環境互動,從而在具身體驗中生成意義。這種視角在敘事學中催生了「具身化敘事」理論,認為敘事不僅是抽象的語言建構,還源於身體對情境的真實體驗。這樣,敘事不再僅僅是言辭或文本,而是依賴講述者與聽眾的身體參與。比如,「具身化敘事」特別關注沉浸式體驗,如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敘事中,故事通過技術讓讀者或觀眾親身體驗角色的視角。
技術中介與多層次敘事:後現象學家如唐·艾德(Don Ihde)提出了技術中介的概念,說明技術不僅改變了認知,也影響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這種技術中介觀念擴展了敘事學的視野,使其可以包含各種多層次、多媒介的敘事結構。
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啟發下,更加關注技術所帶來的多重敘事視角,例如在互動式敘事、電子游戲敘事或跨媒介敘事中,技術中介讓故事呈現出不同的路徑與結局,使讀者和觀眾能在多層次的情境中生成自己的意義。
敘事的非還原性:後現象學強調現象的非還原性,認為所有體驗都是獨特且不可還原的整體。同樣,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影響下,發展出一種「不還原的敘事觀」,認為敘事無法被還原為單一視角或單一含義。
後現象學對非還原性的重視,啟發了敘事學更加關注複雜的敘事結構。例如,通過多重視角敘事、開放式結局等方式,後現象學視角下的敘事學鼓勵讀者在情節中自己建構含義,而非被動接受一個「唯一正確」的解讀。
情境化與「物-人」互動敘事:後現象學中的「物-人」關係研究影響了敘事學,尤其是在「物體敘事」或「事物性敘事」中有所體現。此類敘事方法關注物體在情境中的影響,研究人如何在物體的存在和功能下生成情感體驗和敘述方式。例如,科技設備在現代敘事中不僅是背景道具,更是敘事的主動元素,可能影響角色的決策與情感。後現象學的「物-人互動」觀念幫助敘事學深入探討角色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使得敘事更加情境化和動態化。
沉浸與生成敘事:後現象學強調技術和具身性的結合,這對沉浸式、生成式敘事的研究影響深遠。在這種敘事中,讀者或觀眾通過技術體驗成為敘事中的一部分,並以具身感知來探索故事情節。例如,人工智能與生成性文本技術的結合,能夠在文學和娛樂領域創造出即時互動、動態生成的敘事內容。
在這種敘事體驗中,後現象學的影響體現在技術如何增強或塑造體驗者的知覺,使得敘事情境的生成更加符合個體化需求和環境變化。
後現象學為敘事學帶來了技術與身體、情境互動等方面的研究視角,使敘事學在複雜敘事結構、沉浸體驗、多重視角等領域得到了全新發展。這種影響幫助敘事學從靜態文本敘述拓展到動態、具身、互動的敘事情境,形成了新型的敘事體驗模式。
愛墾APP:情動叙事學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是近年來跨學科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理論趨勢,強調情感(affect)在理解文化、社會和個人體驗中的核心作用。在敘事學的研究中,情動轉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探討敘事結構、人物構建和受眾體驗,尤其是在情感體驗如何塑造敘事意義方面。以下是一些在「情動轉折」視角下值得關注的敘事學研究題目:
敘事情感體驗的構建與傳播
題目示例:敘事情感體驗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研究方向:探討敘事如何通過文本、影像或其他媒介來激發情感,並研究這種情感體驗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傳播和變異,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敘事情感體驗差異性。
敘事中的情感交互與受眾參與
題目示例:互動敘事中的情感交互機制
研究方向: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敘事變得更加互動化。研究如何通過互動形式,調動受眾的情感參與,如在游戲、虛擬現實、社交媒體敘事中,受眾的決策如何與情感體驗相結合,影響故事的發展。
情感敘事中的創傷與恢復
題目示例:創傷敘事與情感恢復:從個體到集體的敘事實踐
研究方向:研究創傷敘事如何激發或撫慰情感,尤其是在個體和集體創傷(如戰爭、災難、社會沖突)背景下,敘事如何成為情感恢復的載體。結合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探討敘事的情感功能如何幫助個人或群體處理和重新構建創傷經驗。
虛構敘事中的情感操控與意識形態
題目示例:情感操控與意識形態:影視敘事中的情感結構分析
研究方向:研究虛構敘事,特別是在影視、廣告等大眾媒介中,如何通過情感操控來影響觀眾的情感體驗和意識形態認同。重點分析情感在敘事中的潛在意識形態功能,以及情感體驗如何成為文化生產中的控制手段。
敘事中的情感風景與空間建構
題目示例:情感空間與敘事風景:情感地理學視角下的空間敘事
研究方向:結合情感地理學的概念,研究敘事中的情感如何與空間(如家庭、城市、鄉村等)相互作用,如何通過情感對空間進行重新定義。探索敘事中的情感風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象征和符號,塑造角色的情感體驗和讀者的情感聯想。
人工智能與情感生成敘事
題目示例:人工智能生成敘事中的情感操控與用戶體驗
研究方向:隨著AI敘事技術的進步,探討如何在生成敘事中融入情感維度,以及這些AI生成的情感敘事對用戶體驗和參與感的影響。這涉及到算法如何「理解」或模擬情感,以及這種情感模擬的局限性和倫理問題。
游戲敘事中的情感動態與玩家沉浸
題目示例:游戲敘事中的情感動態與沉浸體驗
研究方向:游戲作為一種高度互動的敘事形式,其情感動態在敘事中尤為重要。研究游戲中的情感機制,如何通過挑戰、挫敗、勝利等情感體驗引導玩家的沉浸感,進而影響游戲敘事的解讀和體驗。
跨文化情感敘事與全球化語境
題目示例:跨文化情感敘事:全球化時代的情感再生產
研究方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情感敘事如何被構建、傳播和接受,尤其是不同文化中的情感規范如何通過敘事相互作用。探討全球媒體如何使用通用的情感符號講述故事,進而影響全球觀眾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觀念。
情感敘事中的性別與身份構建
題目示例:性別化的情感敘事:從傳統文學到當代影視的性別身份建構
研究方向:研究敘事中的性別如何通過情感體驗進行構建和表達,探討在性別化敘事中,男性與女性情感表現的差異,以及性別角色如何在情感敘事中被規范化和再現。
災難敘事中的情感修復與社會回應
題目示例:災難敘事中的情感修復:從個體情感到集體共鳴
研究方向:探討災難敘事(如疫情、氣候變化、地震等)中的情感表達與社會回應,研究敘事如何在災難背景下喚起集體情感,並通過情感表達幫助社會修復創傷,建立新的情感紐帶。
「情動轉折」下的敘事學研究強調情感在敘事中的中心性作用,探討如何通過情感激發讀者、觀眾或用戶的反應,從而深入理解敘事的複雜性和影響力。這些題目既涉及理論探討,也兼具實用性,尤其在當前的多媒體和數字化環境下,情感敘事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研究熱點。
俞心焦詩選·敘述的窗口(片斷)
我們所在敘述的故事或許是從一聲鳥鳴開始
那鳥對鳥類一無所知,卻盡覽人類的隱秘之書
書中我願意是你筆下的一個飽經嘲弄的人物
我的窗口旋轉著,轉向了最幽暗的角落
我看到的火焰是在青菜地上跳躍,它們是可吃的
從這裡我們辨出了嘴唇的真偽。但他的嘴唇
暫時還不可以吻我。我的嘴唇曾經是假的
現在有血有肉,呼喊著,正成為你不可分割的部分
如同疾病出於意志,而愛情讓我們銘記宇宙的棄兒
在一張白紙上尋找父親,發現的卻是雪地上的
女亡靈。此書通篇都是我與她的故事。"在我們
人生旅程的中途",那鳥懷著撲向悲德麗采的淫慾
插入了反對詩人的倫理學。它不說:"祝你一帆風順"
它說:我認為俞心焦有病,整天飛來飛去
飛得這麼高、這麼遠,終於飛到了無人理睬的地方
1996
愛墾编註:“悲德麗采”,但丁在《神曲》中所仰慕的一位女性。
孫文波·紙上故事
長期以來,在我封閉的生活中,
我僅僅把他看做影子。突然,
他發出聲音,說:他現在無比
想念我,就像想念少年的
自己。我不知他的話有多少
水分。一個硬是把自己
搞成了影子人的人。他是什麼人?
我轉向過去,沒有看見他。
我只看見自己小小的形象:
真是小。如果時間是海洋和森林,
我就是一塊礁石或麻雀。這
使我只能產生沮喪。我想
對自己說:孫文波,回頭看,
是折磨自己。自己折磨…自己。
但怎麼能夠回絕說他想念我
的人?失去了形象,我也
應該用字詞代替。一個字詞人。
當他向我走來,我知道他
可能是名詞,也可能是形容詞。
不過,管他是什麼詞呢?
他使我決定在字詞中尋找……
就像別人創造。我為他找到
他存在的地點時間:一九七零年。
他是成都沙灣鐵路新村人。
就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我們
曾經有過天天一起玩耍的
經歷。我認為他應該姓張,
模樣長得像蘆葦,或者像石墩。
由於舊的沙灣,碎石路,
竹林盤,苗圃,已經消失。
由於那年頭正值革命像瘟疫席卷
國家。他都做著什麼?
肯定沒有讀書。成日游逛?
參加各種游行集會?或者,
武斗?也許都做過,也許都沒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