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幅員遼闊的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城鎮最多的國家。
也許,中國傳統的文化城鎮,在爆破和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已經掀向它的“最後一頁”。
歐風美雨正掃蕩著中國大小城鎮。摩天大樓森林一般生長,古老的街道和建築正在消失殆盡——
中國國家的概念起源於古代城邦——一座城市便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廣布在城鄉,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鎮里。這是孕育我們智慧和生命的地方。
“不積圭土,難成高山”。中國城鎮延續綿長,歷史從未間斷,中國的2000多個古城鎮,幾乎每一城市都可以追溯到久遠,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即使遭過戰火焚毀、洪水的淹沒,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時代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像澇災過後沃土上生長出蓬蓬的新一茬莊稼一樣,城市的修復與重建同樣是生命與文化的延續與生長。有人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那麼城市就應該是一部凝固的樂章。
把中國的城市的規劃和建築簡單地歸結為“農耕時代產物”、走完了歷史進程的“木構建築”,“從自己的娘胎里孕育不出自己的民族建築”等等,是“博學”的無知與淺薄。
把中國當代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產生不出東方的經典,歸之於缺少規劃和設計大師,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為什麼在當代中國城市大規模建設的高潮中,中西方文化強烈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對接之中產生不出大師?
我們不妨略作回望。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國勢衰微,城鎮雕蔽,戰亂不已。被稱為中國近代建築宗師的呂彥直、梁思成、楊延寶等人,都崛起於那個時代。這不僅僅是一種建築學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科學現象。
他們幾乎都有相同的經歷,留學海外歸來,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既采用現代建造技術,又能創造性地發揚中國傳統民族形式。中山陵是我國歷史首次向海內外“懸賞”——即招標征集設計方案。方案不是由國民黨領導人拍板決定。但事先已經過各界廣泛的討論,發表文章,確定了中山陵“開放式紀念”,和“至大、至德、至善”的指導思想。要求其風格為中國“古式”或“中西合璧”。那時沒有業主和業內人士的概念,特聘的四位顧問,即南洋大學校長、土木工程專家淩鴻勛,德國建築師樸士,中國畫家王一亭和雕塑家李金開會評審。交通部南洋大學為交通大學前身,淩鴻勛曾留學美國三年,雖然在美鐵路公司工作並在加倫比亞大學學習,但他大抵並沒有為學位而是為中國現代化的本領而求學,是繼詹天壽之後我國著名的鐵路專家,設計的鐵路1000公路,勘查過的超過4000公路。當時年僅31歲的建築師呂彥直也沒有什麼名氣,他在上海報名應征,在40多個設計方案被評為第一。淩鴻勛評價說:“此案全體結構簡樸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做鐘形,尤具木鐸警世之想。祭堂與停柩處布置極佳,光線尚足,祭堂外觀甚美……此案建築費較廉。”李金發評價說:“造成一大鐘形,尤為有趣之結構。”王一亭說:“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大家一致認為呂彥直方案“簡樸堅雅,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決定采用,並聘呂彥直為陵墓建築師。
我們看看呂彥直這位設計大師的簡歷,就可知道他的方案被選中,絕非偶然。呂彥直於1894年出生於天津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里。自幼喜歡繪畫,八歲喪父,九歲隨姐姐僑居巴黎,在那里受到法國文化的熏陶。1928年回國讀書,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1914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建築系。之後,他充任美國名建築師墨菲的助手,參加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大)和北京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的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與此同時,他還對北京明清故宮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親手繪制了不少故宮建築圖,從而對我國清代古建築及歐美建築風格特點都有了全面直接的認識。到1925年投標中山陵時,他已有了七年建築設計的實踐經驗,其中重要的有上海香港路銀行公會大樓、南京最高法院、東南大學科學館等等。這位年輕的天才,在中山陵建設未竣工時,即因辛勞而早逝。
千百年來,中國的城市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形成了一些定式和規律。
先說規劃。古代中國城市也許沒有單獨的規劃局、城建局這類的政府機構。但多按嚴格規劃建設的。都城、州府和地區的中心城市、邊防重鎮,更是如此。都城的設計,更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審定,府尹與太守之類,是做不了主的。
這些古代城市規劃基本上遵循上中國儒家的傳統思想。無論是商業城市還是行政中心,都有周密的規劃,建設的“次序”也十分嚴格。先做供水和地下排水系統,後做街道和地面建築;先造鐘鼓樓,寺廟學宮等“公共建築”,形成城內型制宏大的標誌性建築物,再建店鋪民宅。我在山東臨淄就考察過2000多年前齊國都城規模宏大的下水道遺存。縣、州、府和都城中的有寺觀、學宮、壇廟——這些都在今天成了名勝古跡。
再說建築。
建築風格與藝術價值並不取決於材料,而是格局、建構、造型和細節表達的內涵。中國地域廣大,建築的材料多樣,從來沒有排斥過“石構建築”和新的建築材料——隋代李春的趙州橋,明代寺院廣布的無梁殿,圓明園中的西洋樓等等。
“雲南地高爽,雖遠處南疆,氣候四季如春,故其建築兼有南北之風。……滇西大理、麗江一帶,石產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築者亦多。”——看來,半個多世紀前,梁思成大師已經把大理與麗江古城納入了視野。(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而我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場大地震後,才在危房的搶救中,發現了麗江的驚人之美。麗江古城風貌的保存,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缺乏資金,不能大拆大建,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才勉強修舊如舊,這終於為後代留下了青春不老的“麗江印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