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Plus's Blog (286)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7)

第六,從文學研究基本工作文本解釋來看,有一個從解釋向過度解釋的變遷。

 

文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文學文本(或相關問題)的意義解釋。但是,在解釋問題層面所表現出來的爭議,遠遠地超出了解釋本身而觸及到認識論、知識生產和文化資本等諸多問題。艾柯提出的“解釋與過度解釋”說法,傳神地描述了從現代範式到後現代範式的激進轉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12,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6)

後結構主義用文本概念來取代作品概念,意在把文學研究的對象,從一個獨立自足的實體概念,轉向一個處於諸多要素關聯中的關係性的相對概念;意在把中心化的作品結構,轉向文本那複雜交錯的網狀結構。



這樣一來,獨立自足而又固定不變的作品,也就轉變為帶有互文性和生產性的文本,恰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文本乃是一個“反學科的對象”(19)。假如說作品的概念對應的,是文學理論及其語言模式的話,那麽,在比較的意義上,可以說文本概念則是對應著理論的話語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10,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5)

基本問題與範式轉換

現代和後現代的理論範式,所以具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究其根本,就是在基本問題研究中的概念、形而上觀念、價值等方面的轉變,亦即對基本問題的“思考和感覺方式”的轉變。以下九個基本問題在“思考和感覺方式”上的轉型,深刻地揭示了文學理論現代和後現代範式的嬗變。

 

第一,從知識形態上看,有一個從文學理論向理論(以及後理論)的轉型。

 …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7,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4)

範式在今天是一個使用頻繁的術語,庫恩對這個概念的界定有助於我們對它的理解。在庫恩看來,科學知識的發展總是在特定學科門類之下展開的,特定學科是由一群特定的學者所構成的,這就是所謂的科學家共同體。

庫恩發現,科學研究有賴於一個科學家共同體,共同體的運作又有賴於共同體,所共有和共享的學科規範,他稱之為“範式”(paradigm):“一個範式就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而反過來,一個科學共同體由共有一個範式的人組成。”(15)

它包括四個層面:第一是符號概括;第二是範式的形而上學部分;第三是價值;最後是各組範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4,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3)

作為一種“思考和感覺方式”,後現代性哪些方面有別於現代性呢?關於後現代性的特征,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描述和解說,在我看來,伊格爾頓的界說言簡意賅。他堅信後現代的基本特征就是避開絕對價值、總體性和宏大理論,所以它是懷疑論的、開放的、相對主義的和多元論的,它贊美分裂而不是協調,破碎而不是整體,異質而不是單一。一言以蔽之,後現代倡導一種對總體性的政治信條和權力進行批判。



從某種程度上說,後現代性在就是對現代性的質疑或反叛,或者說就是對啟蒙精神的十大觀念的質疑甚至顛覆。利奧塔通過對科學知識轉型的分析,指出了後現代就是從啟蒙運動那些包羅萬象的宏大敘事,向不可通約的小敘事的轉變。…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1,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2)

關於現代性,歷來有不同的看法。霍爾認為,現代性是一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層面展開互動的過程。政治層面出現了現代主權與合法化的民族國家,經濟層面出現了貨幣化的交換經濟,社會層面則是勞動和性別的動態社會分工,而文化層面形成了以個人化和理性沖動的世俗文化。



吉登斯則把現代性簡潔地界定為,17世紀以來源於西方的“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維爾默的界說則側重於認知層面,他認為現代性就是一個具有“認知、審美和倫理”意義的新視域,透過這些新視域,現代主體擺脫了傳統觀念束縛,開辟了新世界。



其實,社會變化必然導致觀念轉型,反之亦然,觀念的轉型必然推動了社會變遷,兩者之間是一種主客觀互動關係。福柯關於現代性的解釋更精辟,他提出:“現代性……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18, 2020 at 5:27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1)

【內容提要】 20世紀文學理論的發展,出現了現代和後現代兩種範式。兩種範式在一系列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上有所衝突,因此形成了對立的理論立場和價值觀。現代範式建立在啟蒙精神的基礎之上,強調普適價值和理性原則,彰顯文學的語言審美功能;而後現代範式則更偏向差異性的價值觀,更關注文學的政治意義。兩種範式相互糾纏抵牾,構成了文學理論的不和諧音。反思這一範式的衝突,如何超越現代/後現代的對立,探尋文學理論發展的未來路向,乃是當下理論界需要思考的難題。



20世紀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同時也是一個知識生產成果豐碩的世紀。

迄今為止,人們發明了很多的說法來描述這個世紀。諸多表述中,也許波蘭尼說法最為傳神,一個the great…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18, 2020 at 5:20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5)

另外,文學參與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只有那些經典的、宏大敘事的作品才有機會走出去、流進來。媒體的力量強化後,民間意識形態的個人化的創作也進入到傳播視野,通過紙質、電視、影視、網絡等多渠道傳播、發散,傳播空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多元的文學格局。…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7, 2020 at 10:52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4)

具體地說,正是現代大眾媒介取代古典媒介這一必然進程,使審美現代性成為可能。應該說,現代傳播媒介(報紙雜誌)確實影響了文學審美現代性的發生。但進入電子媒介時代後,文學審美現代性開始朝後現代性轉型。張晶就指出:“從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來說,目前已進入一個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圖像無所不在地包圍著我們,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從以文學為主要的審美方式轉變為以視像為主要的審美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4, 2020 at 2:18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3)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47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2)

四是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運作方式進人到了文學生產領域,於是文學創作的價值取向、寫作方式和審美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家不再秉持現代知識分子批評精神和責任意識,而主動地迎合市場,追求讀者效應,即創作開始直接與商業利益結合。如“新寫實主義小說”和“新歷史小說”都缺乏了批判精神,回避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而更多地追求閱讀快感和娛樂精神。再加上電視、網絡等電子文化媒介的滲透,作家個體完全從集體中解放出來,完成了創作主體的解放,文學開始對政治話語進行破壞、顛覆,重新整合、訴說自己的話語,然後朝著多元化世界邁進。這一時期,文學沾染了相對主義色彩,與商業文化合流,文學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文學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商業化寫作”、“類型化寫作”和“文化工業”理念,創作在藝術性和商業利益之間徘徊遊蕩,批評在媒介中心話語的引力下左右逢源。…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45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1)

第一節電子媒介與文學轉型

文學界一般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經歷了三次深刻的社會轉型:一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由封建專制形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型;二是1949年以後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轉型;三是世紀末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現代開放型社會主義的轉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44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9)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21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8)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17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7)

第三節媒介作為一種文學新視角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媒介其實已經是文學發展的一種動力性因素。從報刊到電影,再到電視和電子網絡,每一種媒介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途徑,也構造了文學發生發展的新場景。甚至可以說,新文學發展離不開媒介的發展,沒有新的媒介就不可能有新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媒介作為一種觀察文學發展的新視角也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13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6)

有了電影以後,明星的個人簡歷、檔案、生活照片、封面照片、電影作品介紹、寫真圖片、個人日記等都成了人們追蹤的對象,各種報刊也以披露明星隱私為能事,一些關於電影明星的紀實文學也成為文學中的暢銷讀物。而且明星的服飾和行為等都成了眾人追捧的對象,於是一部好的電影,往往塑造了一個耀眼的明星,而一個耀眼的明星就會導引一種時尚文化和流行風格。另外,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小說電影化不僅使許多青年作家直接為了改編為電影而創作,而且使“電影化”成為文學的一種無意識趨向。因此,與電影本身的轉變一樣,小說也變得越來越好看了。…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05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5)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10:01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4)

“白話文學”、“平民文學”背後是西方現代社會的“科學”“民主”以及“社會進化論”。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文學史的書寫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則又強化了階級鬥爭的學說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鬥爭的學說。魯樞元還提出了文學史書的自然維度,即從生態視閾來考察文學的可能性,這無疑是一種新的文學研究的思路,可惜這種視角還未有更多的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其實,考察新時期30年來文學的“生態書寫”,不難發現所謂“生態文學”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歷史改變和躍進出現並發展起來的,是在伴隨經濟迅速發展之後給生態環境帶來空前破壞並產生危機的時候及時出現的新文學。對這一文學樣態的梳理也可以見證新時期文學發展的軌跡,並了解新時期文學發展的外在與內在動力。

其實,考察新文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新文學發展還一直受到媒介環境的影響,即媒介的變遷影響著新文學的發生、發展及創作主體的觀念,創作的風格和讀者的接受方式等。…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19 at 9:5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