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7)

第三節媒介作為一種文學新視角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媒介其實已經是文學發展的一種動力性因素。從報刊到電影,再到電視和電子網絡,每一種媒介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途徑,也構造了文學發生發展的新場景。甚至可以說,新文學發展離不開媒介的發展,沒有新的媒介就不可能有新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媒介作為一種觀察文學發展的新視角也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誠然,文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而新的傳播方式和技術的興起都毫無例外地引起文化的變革。媒介在促進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乃至向後現代社會的轉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新世紀,信息時代、傳播時代和媒介社會的特征早已呈現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現代文化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正在改變著人類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及其整個生活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心理和價值觀念。具體來說,媒介的變革對新文學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媒介的變化意味著新文學觀念的變化。有學者指出,文化傳播正在改變著人們理解認知系統和價值意識建構方式,使人們共享對彼此都有價值的文化。本雅明也說過:“機械復制的藝術改變了大眾與藝術的關係:最落後的關係——如對畢加索,激變成了最進步的關係——如對卓別林。進步行為的特征在這里主要是,在行為中進行觀照和體驗的快感與行家們的鑒賞態度發生了直接的關係。這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標誌。藝術的社會意義越少,大眾的批判和欣賞態度也就被化解得越多。繪畫就鮮明地證實了這一點。人們往往不帶批判性地欣賞那些習俗的東西,以反感的態度批判那些真正創新的東西。大眾個人的批判態度和欣賞態度在電影院中都被化解了。”本雅明的這段話,其實告訴我們,電影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人們更加欣賞那些能給人帶來即時快感的通俗文化,而不願意接受那些真正體現作家、藝術家創新精神的作品。這種審美傾向的變異就是一種對文學的新的看法。其實,每一個媒體都會改變人們的文學觀念和看法。

2.不同的媒介決定著新文學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不同。在印刷媒介時代,文學的生產與傳播主要依賴的是報刊和出版社。有了報刊以後,小說的連載就成為可能,如晚清劉鶚的長篇小說《老殘遊記》最早發表在190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銹像小說》第九號上,後又在天津《日日新聞》上續刊。正是借助於現代報刊、出版社這種媒介的力量,新小說得以迅速發展,而且也出現了職業性的文學寫作者和職業性的文學編輯。阿英在《晚清小說史》里估計過,在1898年至1911年間,“成冊的小說”“至少在一千種上”,而且他分析晚清小說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有三個原因,其中第一是機械印刷媒介的發達,即“印刷事業的發達”造成“刻書”的方便和“新聞事業的發達”導致“在應用上需要多量生產”。而電視時代,文學的生產就受到電視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電視文化培養著大眾文化的趣味,培養著特定的消費文化的讀者,因此文學的生產必然考慮大眾化讀者的休閑娛樂的趣味。而且電視時代文學的傳播也會借助於電視而獲得更大的影響,文學生產也會趨同電視文化的類型化。在網絡來臨之際,文學的創作、發表與傳播都緊密結合於網絡。網絡既是創作的平臺,也是閱讀的平臺,更是銷售的平臺。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